中央发文!滑浚两县将共迎一座超大级别文化公园!
悠悠运河流千年
历史文脉永续传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卫河(永济渠)滑县段
曾是一条航运繁忙的河
一条文化之河
一条生态之河
……
流经千年岁月
如今迎来发展新机遇
卫河之滨是家乡 吕有齐 摄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玉镜长廊 周士德 摄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3个部分,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中(运)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浙东运河、 永济渠(卫河)、通济渠(汴河)10个河段。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8个省市。
根据国家相关规划,
滑县在大运河文化带
五大片区中属
隋唐大运河北片区。
国家文化公园根据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及周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配套设施等情况,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建设4类主体功能区:
一是管控保护区,对文物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对濒危文物实施封闭管理,建设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样板区。
二是主题展示区,包括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3种形态。核心展示园由开放参观游览、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相对便利的国家级文物和文化资源及周边区域组成,是参观游览和文化体验的主体区。集中展示带以核心展示园为基点,以相应的省、市、县级文物资源为分支,汇集形成文化载体密集地带,整体保护利用和系统开发提升。特色展示点布局分散但具有特殊文化意义和体验价值,可满足分众化参观游览体验。
三是文旅融合区,由主题展示区及其周边就近就便和可看可览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现代文旅优质资源组成,重点利用文物和文化资源外溢辐射效应,建设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
四是传统利用区,城乡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的传统生活生产区域,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适度发展文化旅游、特色生态产业,适当控制生产经营活动,逐步疏导不符合建设规划要求的设施、项目等。
古镇锁乡愁 焦世亮 摄
卫河(永济渠)滑县段历史遗存丰富,
包括原生态的河道本体、
以及依托运河发展起来的
道口古镇、大王庙等,
是名副其实的
“古代文化长廊”。
古城夜色 张素芳 摄
让运河继续“活着”、
繁华着、喧闹着,
我们一直在行动着。
早在2014年,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今年2月,在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滑县人大代表团提出了“关于把滑县旅游资源纳入全市旅游发展规划、助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议案”。经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3月12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将该议案立案,交由市政府办理。这一举措,饱含对这条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大运河的更大期许,也将推动大运河保护利用进入“黄金期”。而我县也一直积极谋划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努力抓好遗产保护传承。
悠悠运河流千年 历史文脉永续传(李淑芳 摄)
随着中央发文
滑县作为
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
将迎来大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
关注大运河、走近大运河
记忆 刘卫东 摄
来到滑县
感受大运河文化昔日的繁荣
了解那条看不见摸不到
却真实存在的文脉
道口古镇 王天定 摄
走过一座古镇
脑海中就会浮现一段古老的传说
迈进一座古宅
眼前能浮现一位历史人物的生活场景
……
向下滑动查看
奔流吧 大运河
(节选 有删改)
◆ 一条河,流过千年岁月
千年运河,水韵悠悠,牵着两岸百姓,系着社会变迁,映着国运兴衰。
一个以洛阳为交汇点,南起余杭,北至涿郡,全长2700多千米的大写“人”字,横亘在中国版图上。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1400多年前,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满足了国家粮食运输、军资调配和赋税、官盐等重要物资的运输需求,打破了空间和时间局限,促使政治中心开始北移,经济重心向南方倾斜,极大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明的发展走向。
纵观人类历史,交通发展促进分工交换,打破固陋之见,推动互通融合。“运河的开凿和航运是古代社会科技发展最高水平的标志之一,可以说,是国家政权存续的生命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说。
悠长大运河上,除了川流不息的船只和嘹亮号子,还有一条看不见摸不到却真实存在的文脉——
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乃至岭南文化,在这里与中原文化融通辉映;开封、商丘、卫辉、浚县、道口等一大批运河城镇次第崛起;豫剧、越调、梆子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唱尽人间沧桑;朱仙镇年画、洛阳唐三彩和豫菜名扬四海;“文质彬彬”的文学特征在南北方文学融合中开始形成……
往事越千年。从春秋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到元世祖忽必烈对隋唐大运河截弯取直,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共同构成了这条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已故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运河三老”之一的罗哲文先生曾说:“这样一条历史长河,也许真的不是现在世界遗产那些元素所能涵盖的。”
◆ 一条河,滋养人间烟火
历史的宏大叙事,往往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事共同组成的,概无例外。
滑县北辛店街84号,紧靠大运河永济渠段,83岁的李全合就住在这里。船上生、河里长的他,30岁以前岸上没有家,“睡舱都在水下,冬暖夏凉”。
“跑船我是一把好手,我有政府盖章的船员证。”老爷子用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翻开泛黄的证件,他说,以前这条河上生意很红火,家家户户都用船运煤、运粮食。直到上世纪60年代,他才依依不舍下了船,进了工厂。
回忆往事的时候,李全合的老伴儿刘秀英就站在旁边微笑着看着他,见缝插针“数落”他几句,“在船上生活久了,到现在还认不全岸上的庄稼和草木,经常在邻居们面前闹笑话。我这辈子算是教不会他了”。
大运河流经的土地上,有太多这样的人家。对他们来说,隋唐大运河是一个遥远又陌生的词,而身边的河流却是他们最真实、最深刻的生活。
◆ 一条河,走进世遗行列
上世纪80年代,运河的日子并不好过。
1982年秋天,码头村村民段中元卸完船上最后一块石料,冲着船鞠了一躬。这是他最后一次跑船。
河水浅了,航运停了,河道淤了,河水不再清澈了,依河而生的人们与运河渐行渐远,唯有记忆中留存着往昔的美好。
65岁的滑县退休干部王胜利回忆,从前的卫河是“船灯如繁星,水清见鱼虾”。后来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中,生活垃圾在岸边越积越多,他的心被深深刺痛了。
2006年,大运河项目申遗启动,点燃了民众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热情。王胜利主动报名加入当地大运河申遗团队,为的是在有生之年重见记忆中的一顷碧水。
2014年6月22日下午,参与申遗工作的部分人员集中到道口古镇同和裕银号二楼,屏气凝神等待着那一刻。当听到大运河申遗成功,彻夜未眠的王胜利终于松开了满是汗水的双手。
如今,王胜利每天都要来卫河边看看,发现不文明行为就立刻上前制止。他说:“还是想让河里的水更清一些,环境更干净一些,天更蓝一些,运河更生机勃勃一些。”
与他想法一样的,还有李全合。老爷子豪气地说:“要是水再大些,通船了,我还想去给大伙儿撑游船呢!”
◆ 一条河,拥抱绚丽未来
一条或许是中原大地上最美的交通线,将在滑县、浚县之间出现。在“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理念指引下,两县依托大运河共同打造“黄金水道”,重现杨柳夹岸、野旷天低的诗情画意。
“世界遗产运河的保护利用离不开跨区域合作。”内河航道国际组织主席大卫·爱德华兹·梅说。
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指出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科学规划、突出保护,古为今用、强化传承,优化布局、合理利用,保留风貌、连接未来。
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再次强调,要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传承、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抓住这样难得的历史机遇,刚刚闭幕的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明确指出,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黄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和一批精品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黄河文明的重要窗口。
郑州索须河畔,波光粼粼、芦花摇曳,正在建设中的遗址生态文化公园风景宜人、植物茂密;商丘恢复河道生态功能,以“9河3湖”迈向“以水润城”的城市提质目标;滑县运河古道边杨柳成荫、鸟语花香;浚县“云溪燕语卫水舟”等运河八景正在恢复;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7个湿地公园里,候鸟向南迁徙,珍禽栖息翔集,一派生机盎然。
◆ 一条河,留住记忆乡愁
素有“小天津”之称的滑县道口古镇,核心保护区一片面积不过19.7公顷的旧城改造项目,竟不急不躁,花了6年时间,至今仍在打磨中。
精细,是滑县古城修复过程最突出的风格。“从哪条街道布局哪个业态,到哪个古建筑作何摆设,再到哪条路应该种什么植物,都有详细安排。”滑县运河遗产管理处主任王红波说。
改造期间,保留与拆除的争论一直不曾中断。这里有同和裕银号、县百货公司这样的古旧建筑,也有民居木板房这样的破烂危房,更有西纸厂、道清铁路这样的工业遗存。
一个理念逐渐为大家接受:“要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留住记忆、留住乡愁。”
当文化街区修复完成,清朝的院落、民国的里弄留下了,简易公房、筒子楼保住了,古仓房、老厂房盘活了,成为时尚的手工艺体验馆、工艺美术博物馆、木版年画展览馆、非遗工作室。老住户没想到,“以前几千元都卖不掉的老房子,现在价格涨了10倍也没人愿意出手”。
与大多数住户一起回“家”的,还有铿锵有力的大平调、尾音高翻的二夹弦、步伐矫健的竹马舞。舟行卫河里,穿过古码头,破旧的棚户区华丽转身变成大运河历史街区,成为“道口烧鸡”之外的滑县新名片。
未来,运河沿线各地区共同努力,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以文化繁荣引领经济转型与社会治理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自觉把“治河”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抓手之一,让大运河成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这条运河“活”起来。
您有关于这条运河的记忆吗
欢迎留言区讨论
编 辑丨苏 蕊
来源:综合新华社、河南日报、大运河滑县段等
Hash:7e3c0e5b83dbc1ee494a6277687e121f4c2b92b3
声明:此文由 滑县本地手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