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宝应寺庙史|姜春雨

喜爱杜牧的人,一定熟悉《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每回读到它,我总有伽蓝盛景依稀眼前之感。

然而,单论场所数量,仅宝应佛道二教就曾接近“南朝”。

为何把佛道相提并论?盖因许多道家宫观,往往演变成佛教寺庙,如城隍庙变成宁国寺;有的连名称也沿袭,如泰山殿。有的改了名称,后人渐渐忘记来历,谁还去刨根问底?谁住着就是谁的了。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530年左右,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距今2022年。东汉末年,丹阳人管融在广陵徐州之间大造寺庙。在两地之间的本邑是否建造,造了多少,已成悬案。

曹甸定善禅寺复建的镇海

据《重修山阳县志》记载,东晋隆安4(公元400)年,僧德聪于曹甸草创定善院,就是今日之定善禅寺,已历1620度春秋。该寺唐代建有7级浮屠1座,名曰镇海塔。这是古邑有史可查的首座寺庙、第一宝塔

其实,镇海塔本有一大一小两座,小的还黏着一个民间传说,说唐朝名将尉迟恭率其子宝琳行军来此,父亲将贻误大计的儿子斩首,并建小塔压其头颅。附近的村子就被称为“压儿头”,后来讹传为“塔儿头”。这个村子至今仍在。这件事只有当地群众口耳相传。本县“草积丁家庄”有过一个宝林庵。道光县志有图表明,草积庄位于望直港东北、天平南边。丁家庄不知道在草积庄何处,宝林庵是否跟宝琳有关,期待有心人考证。县志倒是明确记载了尉迟将军在县城建筑嘉定、广惠二桥的善举,可见他的确在宝应度过一段充实的时光。

县城宁国寺90年代大殿,即原城隍庙大殿

宁国寺90年代南门

宝应唐朝开山的著名寺庙有县城宁国寺、真如寺、射阳湖龙竿寺、夏集潼口寺、曹甸蚬“虫虚”(虫旁加虚,习惯读虚)寺等。

论规模,恐怕非老宁国寺莫属。史称“跑马关山门”。其山门在今天的老大会堂附近;主体在原大众电影院(电影院北侧还残存一蝴蝶厅);寺北系一堵城墙,在每一块墙砖上雕刻有一尊佛像,故称为千佛墙,当离今日泰山路不远。

谈名气,当数明建泰山殿,据说鼎盛时期,逢重要节日,大江南北的善男信女都会赶来朝山敬香。

资料截止于1934年的《寶應歷代縣誌類編》记述,全县(含金湖,时称黎城)有佛道教场所407处。省档案馆资料显示,1947年宝应寺庙多达426座。我统计过1957年的一份调查表,全县佛道教场所仍有408座,仅县城就有108所。若凌虚一望,街市伽蓝处处,村居宫观 巍巍,如有龙王打一个喷嚏,岂不是城乡四百零八寺,多少乌甍烟雨中?

曾任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演培出家的宝应范仑福田

寺庙有一个特点:名称相同者极多,如三官殿、龙王庙、紫竹庵各有7座,关帝庙8座,东岳庙、万缘庵、三元庵各9座,太平庵10座,火星庙15座,观音庵竟达29座。可见谁对百姓越“有用”,谁的道场就越多。

我县佛道教曾经如此兴盛,究竟何故?人们信仰它,这是其一;经济条件许可,是其二;江南佛教的兴旺,必对长江以北发生影响,是其三;地方政府,甚至皇帝支持是其四。如唐肃宗为酬谢尼姑献八宝,敕建真如寺就是一例。当然它早已毁灭了。

传说跟皇帝沾边的寺庙还有两个。一是泰山殿,建于嘉靖40年(1561),据说乾隆为它题写了“天下第一名山”的匾额,于是名声大噪。另一个是明朝隆庆5年(1571)建的松园庵,传说乾隆皇帝住过一宿而改为一宿庵。90年代我还见到一些旧殿遗存。

传说大都出自牵强附会,不过反映了借助名人效应的用意。一宿庵的名称其实跟乾隆毫不相干,是“兴化陆西星先生取浮屠不三宿桑下义”①改题的。松园庵有“松”,与桑皆为树,陆先生可能觉得僧人不宜天天宿在其中,跟佛祖教诲相龃龉。

盛世修建,乱世损毁,符合万物“成住坏空”的佛教禅理。许多寺庙都是有钱人兴建的,或捐钱赠地,帮它生存、扩展。例如北门外永明寺(今不存),明万历40年建造,有陈姓捐田3处计465亩。明洪武年间,有多座寺庙系私家独资所建。这些施主能疏财建庙必是富人,而富人只有小康太平时代才会涌现。

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龙竿寺就被侵华日寇破坏殆尽;潼口寺毁于日机轰炸,而今只有明朝乔可聘所写残碑一块;子婴河海台寺也被鬼子一把火烧成焦土。

“十年动乱”前夕,全县尚存寺庙34座。“十年”中,这些寺庙全部改作他用,僧人被视为“牛鬼蛇神”,扫地出门;大批经书、法器、文物付之一炬。宁国寺有一尊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铜钟,被不懂文物为何物的造反派销毁。定善禅寺那座全县唯一的唐建镇海塔,被公社领导郝某下令拆除,90年代重建,不得不去东台参观同期同类宝塔。

进而言之,任何事物都不能畸形发展。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不是一国之君单凭个人好恶心血来潮发动的。“天下名山僧占多”,占到危及民生,寺庙富可敌国危及经济,出家人多到危及兵源,僧人为所欲为乃至危及治安,这是任何朝代都不能容忍的。冯梦龙的小说就反映了一些佛教徒胡作非为的情形。

县城圆通禅寺山门

1979年起,党的宗教政策逐步得以落实。1984年底,一次就归还寺庙10所。其中,圆通禅寺(原明志佛堂)迁出鞋帽厂,做了佛教协会筹备组办公地;静修庵移出小玻璃厂,交给了尼众。城隍庙则是1993年从纸品厂手中赎回,改建了新宁国寺。此后,定善禅寺、龙竿寺、潼口寺等,相继“无中生有”。目前全县有佛教场所30多处,但标准的出家僧尼屈指可数。而1954年有1003名出家人,其中尼众350人。

县城静修庵东门 尼众常住

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切既往的事物都回不去了。然而,佛教只要坚守正道,遵纪守法,适应社会,前路还是光明的。

注①:见《寶應歷代縣誌類編》432页。浮屠不三宿桑下,浮屠这里指僧人,僧人不能久居一处,以防日久生情,成为牵挂。

作家协会

《宝应作家年度文选》

向您征稿啦!

应广大作家、文友建议,经协会研究,决定自2020年起,宝应县作家协会牵头组织汇编《宝应作家年度文选》,主要体裁为散文、小小说、现代诗歌等。意在集中展示一年中宝应作家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敬请各位作家积极响应,大力支持。报送作品不限发表与否,但须为本年度原创佳作。如系原创首发作品,将优先在“宝应作家”公众号“年度文选”栏目中发布。

敬请相互转告,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各位作家自荐、推荐佳作。来稿请附二百字以内作者个人或创作简介。

作协邮箱:

责编:寸草心

联系电话:

编审:范敬贵

主编:於 莲

责编:张 艳

Hash:c6866ac08799ecaad5b71a0c6d8efe1f9b84c181

声明:此文由 宝应杂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