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宝应周恩来少年读书处,感受伟人风采!
开国总理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周总理生父是周劭纲,生母万氏;出生后大约十一个月时,过继给重病的叔父周簪臣,不久周簪臣病故,周恩来遂一直随嗣母陈氏生活。万氏,淮阴人;养母陈氏,宝应人。周总理少年时代随两位母亲分别去过淮阴和宝应,这两地都留下了周恩来读书处,成为后人缅怀之地。 陈氏母亲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年轻守寡后,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嗣子周恩来身上,全身心地培养和教育周恩来。周恩来童年时,多次随陈氏来宝应省亲。1907年春,周恩来生母万氏病故,陈氏愁绪缠身,染病日重,为了排解心中的痛苦和便于自己治病,携时年九岁的周恩来回到自己的娘家、宝应水巷口生活了三个多月。
宝应老城依旧是寻常巷陌,窄窄的弄堂,干净整洁的环境。地面的青石板在岁月的磨蚀下,光滑、厚重。
1907年,周总理和嗣母在愁绪万千中走在这石板路上。在陈氏的思想里,未来是渺不可知的存在,少年恩来过早地接受了生活的磨难,这是他日后坚毅性格的成因。
水巷口3号,当年是陈氏的家,陈氏的父亲陈沅,是这座明清建筑的主人。入口面北。
屋脊上刻着回纹,脊心是梅花的图案。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周恩来少年读书处 时代 1907年 江苏省人民政府 2002年10月22日公布
石鼓。
房屋占地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共有房屋十八间。入口在北面,通道分出东西两院,相对独立。东院是陈氏和周总理当年居住的地方,陈氏的哥哥陈式周夫妇也在东院。陈沅生活在西院。
通道,左为东院,右门进入西院。两院门不相对。
回望门厅屋脊。
东院上客堂,左为陈氏和周总理当年居住的地方,右为陈式周夫妇住所。
中堂。条几上摆放座钟和花瓶。墙上张贴山水字画。
雕花大床,就是当年周总理和陈氏母亲的卧室。百年过去,吾人似乎依然感受到母爱的芬芳。
正脊脊心。
正脊翘起。
厨房。
陈式周书桌。
少年恩来读书桌椅。陈式周家学渊源,曾藏书近万册,少年恩来在这里如鱼得水,汲取知识营养。
墙边嵌着一块周总理少年的宏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用他的一生践行了少年的诺言。
西宅院是陈式周父亲陈沅及家人当年的生活用房,共有大小房屋十—间,现辟为展览室和读书处的接待工作用房。下堂屋三间,有通联走廊。
上堂屋四间。
窗头线脚。
瓦当滴水,回纹正脊。
少年周恩来坐像。当年还在清朝治下,恩来身穿马褂,头戴瓜皮帽。但他的眼睛告诉吾人:他的心中,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
展室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周恩来与嗣母陈氏;第二部分是周恩来与陈式周;第三部分是周恩来情系宝应。
偏房。
少年恩来在水巷口生活了三个月,但他和陈氏母亲离开的时候,依然是茫然不知未来的。他们回到淮安驸马巷。1908年,陈氏母亲撒手人寰。恩来失去了最后的娘亲,这种痛是那样的刻骨铭心。恩来随后离开淮安,远赴天津,投身广阔的人海。从此再也没有回到他年少生活的地方。也许,吾人能在后来恩来旅日期间写下的《念娘日记》中,寻找他心灵深处的思念:“……我把带来的母亲亲笔写的诗本打开来念了好几遍,焚好了香,静坐一会儿,觉得心里非常的难受,那眼泪忍不住的要流下来。计算母亲写诗的年月,离现在整整的二十六年,那时候母亲才十五岁,还在外婆家呢。想起来时光容易,墨迹还有,母亲已去世十七年了,不知还想着有我这个儿子没有。”
故乡,是不敢正视的怀念。
Hash:66b0a807829cb778a8d3a37494aeea6ea0a3ecbd
声明:此文由 八宝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