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必将爆火的地方:云南和顺古镇
腾冲,云南西部小城,与缅甸接壤。它为世人所熟知的,除了当年的远征军,大概就是翡翠。
翡翠是硬玉中的上品。中国人喜欢以玉来喻君子。男人若能得“温润如玉”之风评,会是比赌石开出块玻璃种更让人欢喜的事。
我爱玉但缺钱,所以,对腾冲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如果抛开这个地方的商贾之气,仅从历史的角度来打量它,那么,温文尔雅的小城气质,大概可以在腾冲县城西南的和顺发现。
有小河在县城西南绕村而过。这顺河而居形成的小镇名曰“和顺”。小镇居民6000,他们侨居海外的亲属则有12000多人。不得不说这里是最大的侨乡。
和顺顺和
翻开小镇历史,与之低调的现状完全相悖:这里是马帮重镇,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由之地。各种外来文化在此碰撞交流,这里的人也随着丝绸之路走了出去。能成为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著名侨乡,与它过去扮演的身份角色关系匪浅。
或许正是因为古镇勃兴于交流,更善于自己特色的保留。它在时代的变迁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古朴,便不足为怪了。
古镇现在的住宅皆由东向西,环山而建。地势也随山势而逐次抬高。绵延数里的小镇上,祠堂、古庙、明清时期的老建筑随处可见。
信步小镇,疑过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处处如画。走进和顺图书馆,那五个雅致的大字,字如其城,恬淡安静,有岁月中难得的坚守与沉稳。而图书馆里,有曾经和顺人自己创办的学堂和报纸资料;这里保存着数量不小的古籍孤本,殊为难得。
图书馆的历史很值得一说,它的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人与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
图书馆内
一个并不起眼的小镇,把读书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不由人不肃然起敬。大家都爱读书,就会形成有益的文化氛围。难怪走在这里,感受到的是从容不迫的气氛。
图书馆里有许多名人题词,比如朱镕基总理写的“和顺和谐”,熊庆来题的“民智源泉”,慢慢浏览,笔力苍劲,而意味深远。
出图书馆行不多远,是中国翡翠大王寸尊福之故居。
翡翠大王故居
影响一方之行业翘楚,宅院并不太大。其在原来的影响力却不小。这从孙先生为之挥毫题写“华侨领袖,民族光辉”可见一斑。
离开翡翠大王老宅,行至双虹桥边。桥头有石碑勒字曰“桥倒碑修,碑倒自修”。
劝修碑
这块碑背后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明朝官员寸玉告老还乡,带人修筑了双虹桥,桥修好后剩下的银两便埋在碑下,留给后人补桥备用。
有外地人猜出了碑文意思,晚上把碑推倒,盗走了银两。究竟何人推碑盗银无从查证,但和顺富人捐资行公益之传统却一直延续,要比几两纹银珍贵得多。
今天的和顺很好地继承了这种精神,就像它历久弥新的古老城镇面貌一样,得到了完好的保持。
在和顺小巷,能看到许多和顺历史的珍藏,茶马古道上人们常用的器具,在此也有详尽的展示。
汉文化、南亚文化、西方文化在这里的交融便通过实物与旧照片很具体地表达出来。
马帮用具
走马观花在和顺城里,不必安排什么参观顺序,随着性子乱逛即可。
这里街道的地面很有特色,由清一色的灰色火石山岩砌成,打磨过的火石岩上布有肉眼可见的细孔,透水性极佳。
和顺的街巷很少有直路,蜿蜒曲折,行走其中,自然而然生出寻根问底的兴致。
和煦和顺
走在街头,随处都能遇见百年老宅。偶尔能遇见卖松花糕的老人。
卖松花糕的当地人
松花糕是当地特色,主料糯米不稀奇,精华在糯米团上洒着的松花粉。香甜的糯米配上微苦的松花,口味挺与众不同。
如果在镇子里逛够了,有条上山的小路,沿着它一直往山上走,会发现一个几近荒芜的财神庙。
山中财神庙
拜过财神爷,再向山上走,有座很气派的古寺叫中天寺,由这里俯瞰和顺,视野开阔。
安详和顺
在山中寺院外,潮湿的阳光下,和顺古镇映入眼帘。没有什么冲击力,唯有一份舒适的安静与清淡的雅致。
和顺古镇名字的又一层意思是“外和内顺”,这座内敛平和的小镇很好地诠释了这四个字。
和顺古镇,是座有书卷气,并有自己灵魂的古镇。
Hash:ee0837de93a7df5edf2308cfcdceff2a74b50646
声明:此文由 旅游之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