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阳风光|石马寺风景区——名寺古刹
石马寺风景区位于昔阳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大寨镇石马村前,距大寨旅游区8公里,总面积25平方公里。该寺地处太行山西麓的山谷地带,群山环绕,绿树成荫。寺庙背倚山崖,坐东朝西,石马河水由南而北从寺前流过,环境优美而雅静。古人有“寒山峻秀,清泉下流,殿宇层叠,崎石嶙峋”的赞誉。
石马寺初名落鹰寺,始建于南北朝中期,石龛内刻有“大魏永熙三年”(534年)字样。北魏石窟建成后,取名石佛寺。传说初唐时秦王李世民在此遇险,被一神马所救,便赠此寺石马一对,故又易名为石马寺,这里的山、水、村、路也以“石马”命名。从两宋到明清各代,绕石窟四周,随地形广狭建殿筑阁,以保护窟廊免遭风雨。据宋熙宁元年(1068年)《寿圣寺记》碑载,该寺由岳海捐创,共修盖佛殿、房廊、屋宇等30余间。同年三月二十六日“特赐‘孝圣寺’为额”。寺庙规模逐渐扩展,香火日渐鼎盛,寺内僧侣最多时达100多人。寺院方圆10余里山上山下,地产皆属该寺,无俗家地宅,经营田地达千亩。金大定年间(1161年~1189年)重修。元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两缮。明天启四年(1624年)再次修缮(见《重修石马观音阁记》)。清朝陆续进行修补。直至清乾隆十年(1745年),由昔阳县邑绅赵庚捐款修建凤阆桥,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凤阆桥的前面修建石牌坊为止,石马寺成为一完整建筑群。
“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时期,寺庙遭到严重破坏,佛像被毁,建筑被拆。
现存石马寺坐落在南北走向的石马河东岸山坡上,东西长约75米,南北宽约500米,占地37000平方米。四柱三门石牌坊隔河立于寺前桥西。刻有“垂虹跨涧”的拱形石桥横跨石马河水与石台阶相接,由西向东直抵山门脚下。由于受地形限制,戏台也建在河西,面对寺院。
越小桥过溪,沿着一级一级的阔大台阶拾阶而上,依次是新建和修复的山门、大雄宝殿、六角亭、窟廊。山门左右两侧对置钟、鼓二楼,坐落在高于河面8米的高台上。大雄宝殿位于寺院中心,建在一巨石西崖正前方,殿前立石马一对。现存大殿为砖木结构,传说大殿内的两根木柱分别为不易成材的灌木荃梢和荆梢,而大梁则是用木渣皮粘结而成,故旧时以“石马寒云木渣枋”为昔阳八景之首,令人称奇不已。大殿高台基,面阔5间,进深5椽,三面围廊,重檐歇山顶,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拱计心造。宏大的斗拱,深邃的出檐,庞大的屋顶,使大殿显得威严肃穆。从大殿遗存的构建分析,此殿为元代遗物。
大殿左后侧为窟廊。窟廊顶部的砖拱券顶形如蜗牛,弯转自如,砌工匠心独具,被不少专家誉为建筑匠师的绝技。大殿院内南北两侧分置配殿。绕大殿周围石崖间有子孙殿、东殿、南窑廊等。
大殿东北有观音阁、老爷阁、药王殿,另成体系。在寺院的最高处,建有一“三教殿”。殿内正中端坐佛祖释迦牟尼,慈和安详;左边是儒家始祖孔子,微笑谦恭;右边是道教教祖老子,清高豁达。石马寺是国内仅存不多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整个寺院重楼玉宇,亭榭台阁,规模不大,却是寺庙中的“小家碧玉”。
大殿前面有二郎殿、伽蓝殿、廊房等。殿后大石顶上建有两层铁佛阁一座,佛阁呈六角形,也称六角亭,小巧玲珑。阁内有铁佛一尊。从山门绕道盘阶而上,至石顶佛阁,仰视可博览石马群山,俯瞰寺院全景尽收眼底。
其余建筑随地形广狭和石刻造像所需分置中轴线左右两侧,非对称而保持相对平衡。寺院最南端为禅院、僧房,共有房窑40余间。
石马寺在建筑风格上,处处呈现着中国特色的对称。以铁佛楼、大雄宝殿、前亭、石台阶、石牌楼、戏台为中轴线,钟楼与鼓楼、伽蓝殿与二郎殿、一对石马均相互对称。建筑群与石窟融洽地结合在一起,近乎“完美”。更为绝妙的是在大佛殿与子孙殿之间围绕两块巨石随形而建的砖砌蜗牛式拱券悬顶,仿佛天然形成的石廊庑,可谓巧夺天工,是明代建筑的精品,被专家称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1981年版的《中国名胜辞典》中,石马寺是惟一记载的昔阳名胜。1987年,山西省政府确定石马寺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ash:85cb9dd3877fd38469cf08143c6de73c22d4adbb
声明:此文由 昔阳史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