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传统村落」边陲卫城 文化名镇——万全区万全镇(上)
编者按
张家口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历朝历代保留下来的传统村落,记录着历史变迁,承载着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乡土肌理,传承了丰厚的乡村文脉,是张家口人寄托情感的家园,据统计,张家口市境内有800多个古村落,时至今日,很多古村落依然保存着大量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2017年,市政协文史委、张家口晋察冀边区文化研究院组织编写了《张家口传统村落》,遴选出了38个有代表性的名镇名村,以期让更多人关注、了解张家口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唤起人们更多的家园情思和文化情怀。今天张垣方志为大家推送边陲卫城 文化名镇——万全区万全镇。欢迎您在文章后与我们互动留言。
边陲卫城 文化名镇——万全镇
万全古镇(包括西南街、东南街、东北街、西北街、东桥街),又称万全卫城、万全右卫,位于万全区境东北部德胜口南1.5千米处,截至2016年年末,有2739户,7443人。
明初,元朝残部虽然退回草原,但仍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不停地骚扰进犯明朝边界,巩固边防就成了明廷的头等大事。明代以宣化为治所的宣府镇(或称“万全都指挥使司”),与元朝的宣德府和清朝的宣化府行政意义上的“府”不同,它是一个相当于省军区级别的军事组织。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张家口市的坝下地区,以及北京市延庆区、河北省涞源县、山西省广灵县等地。从中可见,宣府镇为明代边陲的重要军事重镇。明廷在设置军事重镇的同时,需在67处关隘处筑城堡戍守,德胜口就是宣府镇西路的一处关隘。
德胜口位于翠屏山脚下,北依野狐岭,南濒洋河,扼坝上、坝下之咽喉,是通往蒙古草原的交通要塞,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明廷官员议定卫城城址时,曾选定坝上兴和(今张北县城)一带。后有大臣提出异议,认为坝上筑城,辽阔的草原无险可守,乃兵家大忌。于是文武大臣反复协商决定在德胜口堡置卫城,面临洋水(洋河),背枕塞垣(长城),左挹居庸之险,右拥云中(大同)之固,可起到拱卫京畿的门户作用。据此明廷认为是军事防御的“万全之策”,这就是“万全”之名的由来,一直沿用至今。
边陲卫城 文化名镇——万全镇
万全卫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时筑土城,属明代长城“九边”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626年历史。永乐二年(1404年),万全右卫治所由辛南庄移至右卫城。正统三年(1438年),土城墙包砖。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置万全县于此,此后历代陆续为县治驻地。1983年,万全县治迁往孔家庄,古城成为万全镇驻地。
卫城坐北朝南,由于受地形的限制(城东紧邻沙河),偏东约5度,城墙东北角和西南角内缩,而西北角和东南角呈锐角,略呈菱形。经河北省古建筑研究所实测:城墙东西宽(以下肩石(根基)上皮为基准)880.4米,南北长880.7米,高12米,周长3522.2米,城池占地面积0.78平方公里(1163亩)。城墙底宽4丈5尺,顶宽1丈7尺。城墙墙体结构分两层,外层用砖包砌,内为夯土层。作为防御性军事城堡,万全卫城不开东门、西门,仅设有南、北二门,南门曰“迎恩门”,寓意为迎受君恩之门,是迎官、娶亲、敬神的吉祥之门;北门为“德胜门”,寓意为凯旋之门,是城隍出府、送殡、扫墓、处决犯人的凶险之门。在南、北门外分别设有瓮城及关城,形成城套城、门套门的防御体系。万全卫城从南门至北门,是一条纵向的主轴线,从东翼城到西翼城是一条横向的主轴线,纵横相交形成十字大街,并将全城划分为大小基本相等的四大方块区域,各区域又以街巷划分为居民区、庙宇区、行政区等单元区,万全镇五街名称由此而来。万全卫城建筑很有特色,且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卫城东、西两侧有两个无门的翼城,就像轿子的两个耳窗,城外有两条东、西护城河,像两条轿杆,城池中央有高于城墙的玉皇阁,宛如轿子的轿顶一样,故又称“轿子城”。
边陲卫城 文化名镇——万全镇
万全卫城经过600多年的风吹雨淋及枪林弹雨的洗礼,目前四周城墙体系外围砖层基本完整,南北城门保存较好,南北瓮城尚残存,关城仅存遗址;城墙上角楼、垛口、马道等附属设施已不存在。城内现有明清古民宅100余处,已被镇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万全古城古朴的建筑、独特的人文景观,见证了冷兵器时代的金戈铁马,近现代战争的枪林弹雨。迄今,仍依然矗立在冀西北咽喉要塞,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卫城,被誉为明代卫所制的“活化石”。2006年,万全卫城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万全镇又被评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未完)
(编选自《张家口传统村落》《万全县志》等)
Hash:6b0932218a92487cd81f9501f3c2e6ea975ed011
声明:此文由 张垣方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