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云端的千年守望——油岭瑶寨

1062温馨提示:系好安全带,无论前后排,粤B闪光辉,安全无意外。

有这样一幅画面。

山脚下,

是一片一望无际碧绿的麦浪稻海

稻海的周围,层峦叠嶂;

无尽的山脉,环绕于眼前

微风轻轻拂过,

坐在祖辈留下来的老宅门前

悠然

点上一袋烟。。。

我独自看尽云卷云舒,

哪里去管他人间是非!

这里就是广东清远油岭瑶寨。

坚守在山顶

固守着传统

这就是瑶族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位瑶族大叔正在沉思

他也许在说:

你们看我们很奇怪

又累又苦又无聊,

偏偏守候在山顶?

我看你们很奇怪

无尽的争斗与轮回

无限的繁华与变迁

洪水杀盗随时会发生

山脚下毫无安全感

我们宁愿辛苦一些

来换取稳定与安全

我们站在山顶

看你

你们在山下

风景

山上和山下

我们是彼此的风景。

千百年来,油岭的瑶族人坚守在山顶

做俗世人间的高处观察者。

也许他们看遍了那些纷争欺骗轮回

也许他们什么也看不见

总之,他们在山顶,保持与我们的距离

他们是遥望者

只是有限地参与市井繁华的生活

坚持着自家的生活方式

到山下种稻

在山顶居住

靠天吃水

靠传统维系

他们没有文字,

不对,他们有无形的文字

歌唱是他们的文字

旋律是他们的诗歌

曲调是他们的经书

长鼓是他们的历史

祭祀节日恋爱嫁娶,

所有的重要事情,都必须通过歌唱来完成。

唱歌和柴米油盐一样,

是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

上天也为他们制造了一个天然的唱歌礼堂

山脚下有个天然溶洞

刚好可以容纳几百人

这里成了油岭瑶寨风雨无阻的歌唱堂会

这,就是广东南岭一带的山间,世世代代生活在山上的瑶族。

瑶族确实非常奇特,他们自称曾经有功劳于皇上,因此世世代代可以免除赋税,自由地穿行在山间。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经在连州当了4年多刺史,有多首诗都提到了当地的瑶族。

《莫瑶歌》

莫瑶自生长,名字无符籍。

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

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

夜渡千仞谿,含沙不能射。

刘禹锡的这首诗,其实也是研究瑶族的历史资料;莫瑶,就是指瑶族。当时的官府看来确实是不征税的,“名字无符籍”嘛!名字都不登记在册,官府看来是不摊牌徭役给他们,所以不用登记,让他们“自生长”。

“ 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这就是有些传奇的味道,看来政府官员对瑶族并没有深入了解调查。鲛人和木客都是传说中的野人山精之类的;现在看来纯属想象。

“ 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这说明瑶族人定居的地方一定有泉眼,星罗棋布在山间,用火烧来开辟田地。

“ 夜渡千仞谿,含沙不能射”,这个又有想象传说的成分了,说他们一夜能翻山越岭很远,含沙这种怪物不能射他的影子,害不了他们。

如果你不想去商业化太浓的瑶寨;就应该走远一点点,寻访目前几乎还处于原始状态的这个“油岭瑶寨”。

油岭瑶寨虽然坐落在山顶,上去有点辛苦;但是这里据说是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目前商业化最淡的一座瑶寨了。

瑶族很多分支;有的喜欢穿山越岭迁徙而生;有的喜欢定居;但是都共同崇拜“盘古”老祖。

刘禹锡的诗歌《蛮子歌》里,也对瑶族祭祀盘古的风俗做了记录:

《蛮子歌》

“蛮语钩輈音,蛮衣斑斓布。

熏狸掘沙鼠,时节祠盘瓠。

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麏顾。

腰斧上高山,意行无旧路。”

这首诗写的是瑶族语言难懂,衣服色彩斑斓,善于山间利用技巧捕兽,每逢节日祭祀盘古;他们见到骑马的官员会受惊!但是他们腰间别着父子,纵横山间任意穿行。

(上图是油岭瑶寨供奉祖先的谱系表。)

从上面可以看出,“开天王”盘古王公 是油岭瑶族最原始的祖先,然后这一族人从淮南迁到湖南再到广东,最后到了连州、连南一带。

路线有点像客家迁徙。但是文化传承上又自成一脉。

80年代有个日本学者曾经专门来清远连南县考察,据说他认为日本文化可能和瑶寨文化有某种传承关系。

也有民族学者和一些民间人士认为:瑶族和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在文化习俗上似乎也有很多相似性。这有待于民族学者们进一步调查了。

广东清远的油岭瑶族都姓唐,和经常咋山间迁徙的“过山瑶”不同,他们是世世代代定居不动。

整个山寨都姓唐;但是名字却很奇怪。

“唐大打大不公”,这是啥意思?

这是一个人的名字!

而且是简写了。 真正把名字要写全了,恐怕要十几个字。

瑶族人的名字里含有家族分支等信息,所以比较长;名字不仅长,而且一生中要变化几次:未结婚时一个名字,结婚生子了名字要变,成为爷爷奶奶了名字也要变。

“唐古民三婆”、“唐买社公”都是名字。名字里带有“婆”字的,说明是奶奶了;名字里带有“公”字的说明已经是爷爷了。

刚接触瑶族的人会就摸不着头脑,怎么个个小伙子都重名了,都叫“阿贵”!名字尾巴上有个“贵”字,说明是没结婚的年轻人。

名字又长,又经常变,那他们办身份证怎么办呢?只好采取了变通的方法,简化名字,一般简化成4到6个字;登记身份证名字;但是生活中,他们还是愿意称呼原名。

忽然看到一个名字: “唐买些大布”,据说是个山歌大王,这名字翻译成汉字也挺幽默的。

千百年来,油岭瑶寨数历刀兵被毁,又几度重建。山下的朝代更替,山顶的风景依旧。

看惯山顶云卷云舒,管他山下人间是非!

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

山顶的生活实际上是非常艰苦的。潮湿、狭窄、蚊虫、毒蛇、饮水等问题比起山下都非常不便。

油岭瑶寨目前还能有人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这种生活方式,也有渐渐改变的趋势。

走进瑶寨,残缺的吊脚楼鳞次栉比。房子大多是泥土夯墙,甚多直接用杉皮盖顶,有的已经开始腐烂。这些人已经搬到山下,不再维护老屋了。

寨子里房屋一般的结构是三间为一单元,楼下堆柴草。为防山中蚊虫叮咬,根据祖辈流传经验,寨中所有房屋都只有一面约四五寸宽、一尺长的小窗户。白日屋里也显得很暗。

四通八达的石板台阶和小路把个个房子串联起来。高高低低,看着山脚下,很容易辨认方向。

寨中穿梭,偶尔可见坐在门前晒太阳或者晒谷子的老人,但是只会瑶语,不会普通话,与外来人员无法交流。

据介绍,油岭排瑶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这里曾经住了5000多人,目前总人口3300多人。山寨历史上屡遭官兵围剿,几次被焚毁,瑶族人又顽强地重建。现在的土砖房大都是建国前所建,为数不多的红砖青瓦房,则是明清时所建。

现代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入侵到这个原始的村寨中;通电了,也有电视了,有的家庭有了摩托车和小汽车。仅有的一条通山路上有车也会开上来。但是游客禁止坐车,山路比较狭窄和陡峭。游客目前只能步行爬上山。

年轻人会觉得山上的条件太艰辛,已经有很多瑶人搬迁到山脚下,建成“油岭新村”。只有少部分人还坚守在山顶守望了;现在还有250户,1000多人守望着这个村寨。

剩下的人,继续在山上守望,坚守千年延续的传统。

但是,油岭瑶寨不可能永远维系旧有的生活方式了。

各种旅游开发也正在进行中。

要去看看原汁原味的山顶瑶寨,你可要赶快呀!!!

(配图:广东清连高速)

客观地说:

清连高速开通后,沿线众多的古老瑶寨商业氛围渐浓。如何保护和合理开发这样的旅游资源,确实是个两难的问题。

对于游客来讲,早点去看看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自驾路线推荐:

自驾路线 广深—北二环—广清高速—清连高速—清连高速水足塘下—s261省道—油岭瑶寨

提醒

清连高速沿途还有几个景点可以顺路去寻访:

1:广东第一峰(阳山县境内)

2:湖南莽山国家森林公园

3:鱼水小桂林

4:阳山贤令山(纪念韩愈的)、北山古寺(里面似乎放了无数的佛像...)

【内容来源】

本台采访部主任孙立遐撰写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优伴健康指标秤订购专区

↓↓↓

Hash:15347118406ef0839485a3ff850f43bb089cca05

声明:此文由 快乐1062_discard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