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正蓝旗文化体育广电旅游篇

改革开放40周年(1978—2018)

改革开放40周年正蓝旗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正蓝旗是蒙元文化的发祥地、中国蒙古语标准音示范基地、察哈尔民俗的典型代表地、中华诗词之乡、中华散曲之乡、查干伊德文化之乡,内蒙古唯一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坐落境内。改革开放以来,在旗委、旗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正蓝旗着力推动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

(一)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我旗把实施城镇化建设与打造民族文化大旗相结合,通过财政投入、招商引资、项目争取等多种融资手段,加大了具有标志性的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15年正蓝旗文化体育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总面积20969平米,由四座楼组成,分别是综合楼(9446平米,主要功能:乌兰牧骑排练厅、剧场电影院、广播电视台、文体局、文化市场办公室),老年活动中心(5910平米,主要功能:图书馆、文化馆、文物局、文联、工会、青少年老年活动室、搏克馆),游泳馆(2772平米),幼儿园(2841平米)。体育馆和旗老年门球馆,乒乓球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随着国家文化惠民工程相继启动实施,我旗基层文化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多年来,完成了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建设工作, 7个苏木镇建成了综合文化站,103个嘎查村建成草原书屋,建成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20处。目前,全旗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8万平方米,拥有篮球场排球场等各类体育场所近百个,拥有健身路径400余件。“2131”工程稳步实施,“千部优秀电影公益性下乡进社区”放映活动深入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推进。旗自办蒙汉语广播节目实现了上星传输,全旗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达到100%。基本实现了苏木镇(场)有文化站、嘎查村有文化室,群众公益性文化休闲体育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目标。

(二)文艺精品有效提升,文化交流领域广泛。我旗创作了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多次获得自治区、盟级奖项。乌兰牧骑品牌作用有效释放。旗乌兰牧骑自2013年以来共创作新作品110部。两次获得全区乌兰牧骑艺术节银奖和多个单项奖。蒙语歌曲《我的内蒙古》、歌词《亲人,你好》获得“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在文化交流方面,乌兰牧骑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2013年以来,旗乌兰牧骑先后到全国5个省市自治区和区内6个盟市,与当地的大学、企业、民间组织、艺术团体开展了互动交流,并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节,五年来,旗乌兰牧骑深入农村牧区演出500余场、观众达397500人次,城镇演出480场、观众达800000人次。对外交流演出145场,观众达200000 人次。精品战略的实施有效提升了我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按照行署提出的“一旗一品”的发展要求,重点打造了以元上都为标志的蒙元历史文化艺术品牌活动,全旗大型文体活动精彩纷呈,正向品牌化方向发展。近年来,我旗相继举办了五届“中国·元上都文化旅游节”、三次八省区蒙古语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大赛、三次“上都之夜”大型文艺晚会、一次“金莲川的祝福”春节晚会、十届奶食节、两届《察哈尔搏克风采》新春那达慕、十五届冬季骆驼文化节,两次全区“元上都杯”自行车比赛、首届2017元上都国际“贵由赤”长跑赛、首届“浑善达克”春季那达慕、十次旗敖包祭祀、首届“世界上都”春节晚会、察哈尔民歌大赛、察哈尔服饰大赛、全盟搏克排位赛、全区青少年射箭比赛、全盟台球邀请赛等多项盟级、区级文化活动。目前我旗已建立各类文化体育协会30余家,俱乐部3家。每年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体活动80余次。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学校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和老年文化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2011年6月正蓝旗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察干伊德文化之乡”和“中国察干伊德文化传承基地”。 2013年12月“正蓝旗奶豆腐”和“正蓝旗奶皮子”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4年8月正蓝旗查干伊德制作工艺成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努力,我旗先后入选全国66个“文化旅游大县”行列,元上都遗址景区进入“2008年全国民族文化旅游新兴十大品牌” “内蒙古十大历史名胜”行列。上都镇被誉为“内蒙古自治区十大魅力名镇”,桑根达来镇被誉为“内蒙古自治区民间文化之乡”。40年来,正蓝旗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奶食文化产业,正蓝旗奶食品市场逐步进入规模化发展。为了发扬和传承正蓝旗奶食传统生产技艺,旗人民政府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察干伊德文化节依托“中国察干伊德文化之乡”这一品牌优势,重点发展奶食品业,目前,以上都镇为中心,辐射其它苏木镇场,涌现出了西贝、长虹、腾格里塔拉、萨拉沁、杭克拉、蒙元都、利民等8家奶食品加工企业,奶食品销售点34余家,小型奶食品加工点130余家,奶食品品种28余种,解决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再就业1500余人(其中通过培训持证上岗400人),基本都是农牧区剩余劳动力。2017年奶食品交易额高达4000万元以上,正蓝旗奶食系列产品销往国内20多个城市,60多家大型超市和蒙古国、日本以及部分东欧国家。发展民族特色餐饮业,深入挖掘蒙餐文化,创新蒙古族特色菜肴,全旗民族特色餐饮店现已达到45家。当前,传统乳制品正处于向市场化、工业化、产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广大农牧民从业者思想观念的转变,本次制作、体验、观摩与营销等交流活动的开展,正是为了引导从事生产加工传统乳制品的企业和农牧民,在保护和传承传统乳制品生产加工技艺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断引进新技术、装备新设备、开发新产品,使正蓝旗奶业的发展真正达到奶牛良种化、养殖规模化、传统生产标准化、装备先进化、疫控法制化、粪污无害化、经营产业化、监管严格化和质量安全化,以现代的营销理念和管理技术,促进乳制品产业的长远发展,使广大农牧民走出一条稳定增收的新路子。

为了更好的保护蓝旗传统奶食品品牌,申请注册了《蓝旗奶食》商标,下一步开始使用此商标。以商标授权的方式保护蓝旗奶食。注册的此商标既能代表蓝旗奶食,同时也能让消费者一眼识别真假奶食品。

(五)中国蒙古语标准音示范基地确立。中国蒙古语标准音的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在研究过程中对内蒙古东西部地区多种土语方言以及蒙古国的语音做了深入地调查研究和分析,最后确定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为中国蒙古语标准音发祥地。1979年9月在乌鲁木齐召开的全国8省、自治区第3次蒙古语文专业会议上通过了中国蒙古语以内蒙古正蓝旗为代表的察哈尔土语做标准音基础的规定,并确定了以中部方言为中国蒙古语的基础方言和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中国蒙古语音标方案。近年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主动承担了全区和八省区蒙古语标准音培训测试和全盟蒙文翻译及党政机关干部蒙语培训,培养了一批培训测试骨干教师。

今年是以正蓝旗为代表的察哈尔语音确定为中国蒙古语标准音39周年。四十年来,该旗高度重视蒙古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发挥蒙古语标准音优势,重视蒙古语标准音推广使用工作,在学习和使用蒙古语言文字工作及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出版、教学、新闻、广播和学术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发展,为全国各地培养输送了许多蒙古语主持人、播音员、翻译和教师等优秀人才。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我旗奶食品制作技艺和蒙古族服饰被认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我旗国家级、自治区级、盟级、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达到了2、17、26、63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人,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6人,旗级传承人84人。目前我旗蒙古族服饰设计、制作、展演、营销企业达到60余家,已形成初步的产业链,并在各大小型活动中都将举办察哈尔服饰比赛及展示,同时将在微信公众平台加以宣传。

2009年5月8日,正蓝旗成立了阿斯尔原生态艺术协会,旗文化馆搜集整理出了《察哈尔宫廷宴歌》、《双八音》、《大安之乐》、《平安四季》、《大清国》、《原阳府》、《平安州》、《牧马歌》、《三个恩赐》、《行善积德》10首察哈尔宫廷音乐乐谱;《八音阿斯尔》、《正白旗阿斯尔》、《明安阿斯尔》、《太仆寺阿斯尔》、《正黄旗阿斯尔》5首旗阿斯尔乐谱;《牧马群阿斯尔》、《苏鲁克牧群阿斯尔》、《正黄牧群阿斯尔》3首牧群阿斯尔;《苏拉盖阿斯尔》、《乐队阿斯尔》、《查干阿斯尔》3首变奏阿斯尔,现已在区内外为中外观众演出千余场,开发创作出了手机铃声、光碟等文化产品。2013年5月,正蓝旗宫廷音乐阿斯尔被列入到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木能成为自治区级阿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斯琴苏德、罗布森道尔吉成为盟级阿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七)文化市场管理有序推进。在文化建设工作中,始终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方针,不断推动全旗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使一批音像制作、歌舞活动、文化产品销售等得到全面发展,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文化娱乐消费市场的新格局。2013年,成立了旗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公开招录了7名队员。每年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活动80次以上,对网吧、音像、娱乐等市场进行专项治理60次以上,实现了学校附近200米范围内无娱乐场所的目标,进一步净化了校园环境。深入开展打击非法发行中小学教辅资料专项行动。全面加强了对演出市场、体育市场、印刷市场的管理力度,文化市场经营从业人员培训率达到100%。

(八)旅游工作方面,按照“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立足我旗独有发展优势,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确定了“依托四大优势、围绕一个核心、打造两大区域、树立五个品牌、实现一个目标”的旅游业发展思路。四大优势即历史文化优势、自然生态优势、地理区位优势和交通通达优势;一个核心即以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为核心,带动全域旅游发展;两大区域即打造以草原民俗文化为突出特征的北部浑善达克沙地旅游区和以历史文化遗存为突出特征的南部金莲川草原旅游区;五个品牌活动即夏季“中国·元上都”文化旅游节、秋季中国查干伊德文化节、“浑善达克”冬季那达慕、“浑善达克”春季那达慕和元上都国际“贵由赤”比赛;一个目标即把正蓝旗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目前我旗牧人之家发展至310家,其中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4家、二星级1家。“汗八里”、“道图淖尔”、“龙凤大营”等日接待能力达500人以上的“牧人之家”已达8家;住宿企业220家,床位8700张,一次性接待50人以上的宾馆酒店168家;旅游季节全旗可容纳床位已达18800张,其中“牧人之家”和旅游景区床位6100张。以肉、奶、皮、毛、骨、金、银、沙、木等为原材料的民族商品制作生产企业达60余家,形成了民族手工艺品加工、肉奶食品加工和民族服装服饰加工3大类的特色旅游商品,民族特色餐饮店发展到77家。

1、进一步加强旅游工作基层基础建设。为确保文化旅游业在全旗上下协调联动、形成合力,4月底成立了苏木镇场旅游工作办公室,嘎查村(分场)成立了旅游工作组织,明确了相应工作职责。同时,在财政预算中为每个苏木镇(场)安排文化旅游工作经费5万元,有效保障了基层文化旅游工作的顺利开展。

2、进一步促进全旗上下旅游业发展意识统一。我旗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逐步建立完善本土文化旅游人才整体培养模式。3月底,旗政府先后分2批组织各苏木镇(场)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旅游工作行政副职、重点嘎查村(分场)干部、部分牧人之家和旅游商品企业负责人,赴北京古北口镇、西贝九十九顶毡房餐饮公司进行学习考察,引导全旗干部群众更新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

3、进一步加强旅游业市场监督管理工作。一是由文体旅游部门牵头,生态、国土、交通及相关苏木镇场配合,对国道510线至元上都遗址区域违规旅游设施进行劝退和拆除,其中有效劝退“牧人之家”4户,自行拆除蒙古包68顶,彩钢房2处;拆除“牧人之家”3户,蒙古包26顶,彩钢房12处;叫停违规搭建“牧人之家”10户。截至目前,向56户“牧人之家”下达整改意见,完成整改48户。已完成整顿元上遗址周边环境卫生,全旗共集中整改了“牧人之家”25户、彩钢房28处、蒙古包94顶。对39处未达标旅游标示标牌进行清理,并设计发布“牧人之家”旅游标示标牌样板,全旗统一建设标准制作标示标牌,进一步规范了“牧人之家”标示标牌。同时,对未经审批且存在安全隐患的1户飞行器体验基地和1处水上娱乐项目,依法进行了责令停业。二是文化、发改物价部门联合,通过召开旅游市场价格提醒告诫会、实地检测旅游市场价格等形式,严厉打击“不合理低价游”以及宰客、欺客等有损我旗旅游形象的违法违规行为,有效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三是文化旅游部门和生态部门联合取缔18户“牧人之家”的沙地摩托和卡丁车娱乐项目。

4、推进智慧旅游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平台)。为了贯彻《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精神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全面规划了 “正蓝旗文化旅游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打造互联网新媒体运营模式,创新文化资源新型应用和全新服务,深入挖掘和全面展示正蓝旗独有的元上都世界文化遗产、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元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草原文化、牧民之家等特色地区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探索文化旅游产业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打造正蓝旗文化旅游品牌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目前已完成了整体平台的技术搭建部分,平台内容的持续更新、原有测试数据的更换、内容填充等工作都需要专业的运营团队继续投入持续的工作。从运营管理合同签订之日起,利用1年运营时间完成“正蓝旗文化旅游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的基本内容建设;完成一批历史文化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加工整理工作;完成正蓝旗全境旅游景区、牧人之家景点和旅游配套设施网点的信息数据采集上传工作,完成正蓝旗旅游文化资源电子地图;全面开展平台推广宣传工作,使“正蓝旗文化旅游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运营达到相关指标要求。

5、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扶持农牧民发展旅游产业。蒙古老营、金莲川幕府、开平府等影视基地先后建成,五一种畜场至忽必烈影视基地25.5公里三级旅游公路建成投入使用,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小扎格斯台至慧温河景区30公里旅游公里及元上都遗址旅游景区专线8.72公里正在办理前期手续。上都湖原生态旅游牧场项目一、二期工程全部投入使用,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目前完成2018年旅游景点房项目,20座旅游生态厕所招投标手续,正在办理5座旅游观景停车场前期招投标手续。

6、2012年6月29日,北京时间22点,俄罗斯圣彼得堡时间18点23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6届代表大会经过了两天的会议,全票通过将中国内蒙古的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严格的评审制度下,申遗之路大都历尽艰难,原因就在于历史文化遗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极易被破坏殆尽。一旦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就很难通过审查。申遗成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经年累月坚持不懈地努力。申遗成功的中国丹霞花了4年,开平碉楼花了7年,五台山西湖花了10年,中国南方喀斯特更是用了长达16年。2012年申遗候选名单上的元上都遗址,申遗工作已在16年前就开始了。元上都遗址遗产区面积25131.27公顷,包括整体格局清晰、保存完好的上都城、关厢、防洪渠、墓葬群等遗址遗迹;缓冲区涵盖了敖包群和保留至今的蒙古族“敖包祭祀”等传统人文景观,以及湿地、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和沙地等蒙古高原草原特色景观在内的遗址环境。元上都遗址是我国元代都城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独特、保存完整的都城遗址。它是北亚地区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碰撞及相互交融的见证,是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欧亚文明相结合的典范。

2011年,元上都遗址申遗工作进入关键阶段,接到旗申遗办工作任务后,立即实施,在较短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了文化中心水电工程、修复乌和尔沁敖包、迁移苏鲁锭、修复乌兰台敖包、修建苏鲁锭广场、迎接申遗考察组民俗民风演出、接待等工作,得到了各界一致好评。在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中,在旗委、政府的领导下,举全旗之力,开展了大量的实质性工作,确保了申遗的成功。目前,在申遗成功的基础上,正全力推进元上都遗址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申报工作。在全力做好元上都遗址保护工作的基础上,以元上都遗址为核心,通过建设元上都遗址及博物馆区域性旅游开发项目带动草原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按照《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遗址景区游客服务条件,加快推进了元上都遗址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申报工作。为此建设了元上都遗址博物馆。元上都遗址博物馆位于正蓝旗上都镇东18公里乌兰台敖包山东北侧半山腰处。博物馆建筑面积为6991平方米,分两个子项,其中:博物馆主体面积5701平方米,为镶嵌在山体中地上、地下各两层的覆土式建筑;游客接待中心面积1290平方米。博物馆整体建筑由5个功能区组成,内部设施具有安防预警系统和消防系统等。展示与服务区内既有瞭望台、露天雕塑群和敖包祭祀景观区,从而将元上都遗址博物馆打造成为社会大众教育、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围绕元上都遗址申遗对外宣传,旗乌兰牧骑创作了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重点打造了《传奇正蓝旗》《上都风韵》等舞台剧目,多次获得自治区、盟级奖项。 乌兰牧骑品牌作用有效释放,两次获得全区乌兰牧骑艺术节银奖,一次全盟乌兰牧骑艺术节第二名,并获得多个单项奖。他与各级相关部门联系,参与出版发行《元上都研究资料选编》、《纳·赛音朝克图诗集》(汉文版)、《蒙古族姓氏大全》、《察哈尔正蓝旗》、《天籁歌手》、《正蓝旗传统马文化》等具有蒙元文化代表性的近百部文学艺术著作。精品战略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元上都遗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元上都遗址博物馆为遗址专题类博物馆,是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配套项目,是诠释元上都突出普遍价值和历史文化的平台。元上都遗址博物馆是镶嵌在山体中地上、地下各两层的覆土式建筑,平面呈异性,建筑理念由线带面,空间布局弯曲流畅,整体建筑由5个功能区组成,包括:①展示与服务区;②藏品库房区;③行政与研究办公区;④技术工作区;⑤设备控制区。其中展示与服务区是博物馆对外开放的区域,由前言区、基本陈列和临时展厅、多功能报告厅、观景台及露天雕塑群、敖包景观等组成,其中展示区面积约2000平方米,包括前言区、序厅和3个独立展厅、1个临时展厅组成。基本陈列展示以“走进元上都“主体思想贯穿其中,通过”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日的采”、“领略科技文化的繁荣”和“草原民族民俗风情”4个部分,展现上都的兴建、布局和宫殿建筑与辉煌,见证元朝国际多元文化兼容的盛况。通过观看“走进元上都”专题展,能够从这些文明的“碎片”中解读出她那曾经的辉煌,领略草原民族的伟大创造,见证着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元文化”的风采,从而更加坚定了我们守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牢固信念。

(九)文化体制改革重点工作,近年来,我局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顺应改革发展的需要,推进我旗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总结工作成果,其中2014—2018年共有14项改革任务,已经完成了8项改革工作,正在积极推进6项改革工作,已完成改革工作开展情况(8项):

(1)创新文化专业单位管理机制,以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为重点,制定了正蓝旗文体内部体制改革方案(乌兰牧骑)(蓝文体广电字【2015】15号)和《加强乌兰牧骑建设意见》(蓝文体广电字【2015】46号)文件,建立健全乌兰牧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旗乌兰牧骑于2004年开始实施体制改革,2004年重新成立旗乌兰牧骑后,确定编制22人,在全区范围内公开考录新队员22名,实行了全体队员事业单位聘任制管理。2009年,按照全区乌兰牧骑工作会议精神,再次对旗乌兰牧骑进行改革,将编制扩充为35个,并在全区范围内公开招考新队员,充实了乌兰牧骑人员编制,目前实有人数为26人。

(2)加强和改进新闻发布工作的落实,在已完成《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闻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蓝党宣发【2015】25号)文件下发的基础上,规范新闻发布流程、严审新闻发布内容,进一步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要精设议题、把握时度效、善用全媒体,成立了新闻舆论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旗新闻舆论工作的组织领导,研究审定全旗新闻宣传工作年度计划、重要工作部署、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信息发布。应对新闻舆论突发事件,引导社会舆论。

(3)建立完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奖补机制,推动融媒体建设,为推动我旗传统媒体转型升级,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2015年4月,旗委宣传部下发《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的文件(蓝党宣发【2015】12号)。2016年12月22日,我旗召开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决定将上都新闻报并入旗广播电视台,成立“新媒体中心”,2017年1月1日,正蓝旗新媒体中心正式成立,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副台长兼任主任,由旗编办确定为股级机构,制定了《新媒体管理制度》、《新媒体中心规章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方案。新媒体以制作、转载旗内外各类新闻上传到“上都新闻”微信平台为主。通过资源整合利用,全旗上下各种权威资讯将以广播、电视、网站、手机客户端等多渠道推送,实现新闻信息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方位覆盖”。运营至今,资讯内容的及时更新、权威准确,转载点赞数量日趋上升。目前,新媒体中心微信平台关注人数已达到7000余人,以2017年为例,全年共发布新闻2169条,其中达到关注人口比例1%的205条。

上都新闻报和旗广播电视台两大主流媒体的融合,实现了我旗传统媒体格局的深刻变革,也促使了传统媒体的宣传报道模式不断创新。为进一步提升媒体融合的社会效果,旗文体广电旅游局印发了《关于调整<正蓝旗广播电视台新闻报道奖励办法>的通知》(蓝广电字【2017】22号)文件,推动传统媒体原创内容、权威报道、深度解读、言论评论等优势向新媒体延伸。新媒体优秀新闻报道作品“50集大型连续剧《忽必烈》在正蓝旗开拍”、“中国好声音”、“金莲川的祝福春节晚会”系列节目、“同祭一撑火、共许一个愿---愿正蓝旗的明天更美好”、“十三五圆您乘着飞机来元上都的梦”、“我是牧民代表 我替牧民说话”等阅读量均超万人次,并在国内各大媒体广泛转载,同广播电视一道同比都呈现出了整体上升的态势,“上都新闻”微信平台多次在旗县级微信公号排行榜中居于榜首。

(4)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旗图书馆、文化馆、电子阅览室全部实现了对外免费开放,已基本实现苏木镇有综合文化站、嘎查村有文化活动室,并争取上级健身器材56套全部发放到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影放映2131工程、苏木镇文化站、草原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相继建成使用;全旗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全部达到99.2%;在文化部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中,旗文化馆被评为三级馆,争取上级100万元的图书,目前已到位图书价值54.1万元、19250册,同时配备了62万元的图创系统投入使用;按照《全民健身纲要》要求,积极组织参加全盟第三届体育大会各项比赛,全民健身活动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旗各类体育场所总面积达到380000平米。

(5)贯彻落实自治区全民阅读中长期规划,旗委宣传部为了更好的组织开展“书香草原阅读城镇”读书活动,制定活动方案,精选活动内容,在全社会组织开展了“书香嘎查”“书香社区”“书香单位”“书香校园”“读书之星”系列评选活动,并要求各单位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同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结合起来,确保读书活动能够全面提高全民阅读的参与度,为构建书香旗县,在全旗上下逐步形成人人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社会氛围。2018年,通过世界读书日、“五四”青年节等节日,分别开展了“书香正蓝旗 全民阅读”“书香校园 共筑中国梦”“书香正蓝旗 共筑中国梦”等活动,推动书香活动进机关、进社区、进广场、进校园、进嘎查。

(6)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旗文体广电旅游局认真贯彻落实区、盟两级文化体制改革意见精神,积极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先后制定了正蓝旗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蓝文体广电字【2015】121号)、正蓝旗机关单位与社区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用管理办法 (试行)(蓝文体广电字【2015】119号)、正蓝旗政府采购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管理办法(蓝文体广电字【2015】122号)、正蓝旗加强乌兰牧骑建设意见(蓝文体广电字【2015】46号)、正蓝旗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蓝文体广电旅字【2017】8号)等系列文件。我旗着力构建全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一盘棋格局。旗文化中心建设了乌兰牧骑演出大厅、电视台演播大厅及图书馆、游泳馆等文化设施,全旗体育场馆总面积达38万平方米。旗文化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实现对外免费开放,7个苏木镇建有综合文化站,建设103个嘎查村文化活动室。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推进,全旗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2%和85%。在文化部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中,我旗文化馆被评为三级馆。争取上级图书支持100万元,到目前为止已到位13.4万元的图书共3692册。通过推进公共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等措施,积极推动旗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7)创新文化市场执法领域管理机制,正蓝旗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成立于2012年2月,隶属正蓝旗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于2016年5月通过文化市场改革更名为正蓝旗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是隶属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的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10名(从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划入7名、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划入1名、元上都文物管理局划入2名)现有9人,主要承担全旗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市场管理和“扫黄打非”工作。截至目前,我旗在文化市场执法领域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制定《正蓝旗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蓝政办发【2017】71号),单位更名为正蓝旗文化旅游综合执法局。

(8)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管建设,积极推进正蓝旗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目前文体广电旅游局联合旗宣传部、发改局、财政局联合出台了《正蓝旗全面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方案》。4月23日,旗图书馆以“世界读书日”活动为主题,在五一种畜场开展分馆试点挂牌活动,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并赠送少儿阅读读物。

微信平台编辑:希林

Hash:1479fb7366b595695334ca897e7578dbf77e7df8

声明:此文由 正蓝旗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