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化体验一日游线路发布,期待您来打卡!

六尺巷故事传佳话,桐城派文章冠京华。儒家文化、家风文化、保甲文化、桐城派文化……多元的文化在桐城这片土地上交流碰撞,演绎出别样的精彩。

观古建、品美食、谈文章,桐城文化体验一日游线路等您打卡!

线路:城区六尺巷、文庙、北大街、东作门、紫来桥)——孔城老街景区——龙眠山(境主庙水库、绕云梯摩崖石刻、碾玉峡、文和园

城区

六尺巷

六尺巷是劝人友善、和睦、相敬、礼让的鲜活教材。巷南原为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府邸,巷北为吴氏宅,现正在进行恢复与修缮。六尺巷全长100米、宽2米,鹅卵石路面,有诗画照壁、诗山、曲廊、围墙及“懿德流芳”、“礼让”牌坊等景点。据《桐城县志略》,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居宅旁有空地,吴氏越用之。张氏家人驰书于都,张英批诗于后寄归,劝告家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成此巷。

文庙

文庙位于桐城市城区市民广场,始建于元朝延佑初年,是元明清以来桐城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文庙建筑群布局工整,宏伟堂皇,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由门楼、宫墙、泮池、泮桥、大成门、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建筑构成。门楼正面鎏金“文庙”二字,系赵朴初题书,有镂空木雕、浮雕60余处,“孔子生平故事”、“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图案逼真传神,生动有趣。主体建筑大成殿供奉先圣先师孔子、“四配”及“十二哲”塑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北大街

北大街东西走向,全长约500米,宽约4米,街道两侧散落着栋栋明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穿斗式木构架。整体建筑格调古朴高雅,简洁大方,宅深院阔,高墙壁垒。昔日的北大街是桐城政治和文化中心,文人士大夫和达官显贵多聚居于此,历史名人故居以明朝末年“铁骨御史”左光斗故居、明末清初百科全书式大学者方以智故居、桐城文派作家姚莹故居为代表;另外还有一些建筑也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例如桐城商务印书馆、左家大屋、钱家大屋、桐川会馆方学渐讲学园遗址等。

东作门

明朝万历年间(1575年),桐城知县(陈于阶)和乡绅(户部侍郎盛汝谦、河南布政使吴一介)集资建设砖城。砖城周长六里,高三丈六尺,设有六座城门,分别为东作门、南薰门、西成门、北拱门向阳门、宜民门。当时的桐城在风水上规划成圆形,形似金龟,寓意金龟永寿;六座城门仿佛金龟的首尾四足,穿街绕巷的水系仿佛龟肠曲折其间。桐城整体布局构成“负山瞰河”之势,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圆形城池。

明朝崇祯年间,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从1635年到1642年)先后六次强攻桐城,都没成功,只好望城兴叹下令撤军,从此留下了“铁打桐城”之说。抗日战争期间,为防止坚固城墙为敌所用和方便居民疏散,桐城县长罗成均于1939年奉命拆除了城墙,如今的环城路就是当年城墙的遗址。重建的东作门高大巍峨,门内广场上有块地刻桐城老地图。老地图来源于1940年重印的清朝道光(1827年)《桐城续修县志》,我们将这幅老地图放大后,地刻在广场上,让大家了解桐城古时的风貌。

紫来桥

紫来桥位于东作门外,东西走向横跨龙眠河,寓意“紫气东来”。紫来桥是桐城古桥的代表,始建于元朝。当时捐款修建石桥的人,叫作方德益,桐城方氏的始祖,明末清初的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桐城派三祖之一“方苞”都是他的后代。因为龙眠河发源于龙眠山,山洪暴发时容易冲毁桥梁,所以紫来桥历史上屡毁屡建。清朝乾隆年间,小宰相张延玉捐资五千两白银,重建了石桥。桐城乡绅交口称赞。

紫来桥全长48米,宽4.5米,两旁有护栏,桥面铺设一块块巨型条石,石上还留下一道道深深的车辙印痕,见证着紫来桥的古朴与沧桑。桥下五孔四墩,桥西部第一孔用麻石砌成拱券,其他四孔呈方形;四座桥墩是用麻石垒砌,迎水面设计为锐三角形,起到分水作用,减小洪水对桥墩的冲击力。以前 间有“紫来桥下水,龙眠山上茶”的说法,意思是用紫来桥下的龙眠河水,冲泡龙眠山上的“桐城小花”茶叶,好水配好茶。

孔城老街

孔城镇

孔城老街全长2.2公里,总面积17万平方米,古建筑118幢2万平方米,临街商铺300间,分为十个甲,南北走向,一条主街,两条辅街,街宽4米左右,另有七巷十三弄,街、巷、弄路面都是由长条麻石铺成的。

孔城老街在太平天国时期遭到严重毁坏,现存房屋大都是太平天国以后建造的,整体格局是前店后居或前店后坊,整装待发的马头山墙、鳞次栉比的青砖黛瓦、雕刻精美的木楼花窗、错落有致的飞檐翘角、古典朴拙的临街商铺,时时处处都保持徽派皖系建筑向江北延伸过渡的显著特征,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是目前江北地区保存体量最大、最完整、最原汁原味的一条明清老街。在这里,还可以品尝到当地特色美食,孔城米饺。

龙眠山

境主庙水库

颂嘉湖,俗称境主庙水库,于1973年修建。境主庙水库,缓解了龙眠河流域的旱涝灾害,总库容2440万立方米,实际最大灌溉面积8万亩;水库底部海拔63米,坝顶海拔101米,长500米、宽4米,最大洪水位96米。龙眠山翠绿的重峦萦绕着境主庙水库,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山水画卷。

绕云梯冲摩崖石刻

东西两山相峙,中有一条狭长山冲,峡谷流泉,曲径通幽,竹木葱笼,崖壑幽绝,曾吸引墨客骚人来此揽胜抒怀,悬崖绝壁上留下了明代石刻10多处。

冲口1米高的崖壁上,镌刻楷书“云门”二字。西行6米山溪中,横卧一块2.4平方米的巨石,上刻楷书“龙眠处”,旁署行书体“柱老书”三字。西山路旁石壁上,直刻楷书“听泉”二字,署款仍为“柱老书”。溪北折抵绕云梯崖,谷底石壁上横刻隶书“清凉处”三字。崖左上方有瀑布悬流,其旁崖石上刻有楷书“璎珞崖”三字,款为“鼎卿书”。“柱老”、“鼎卿”即明代赵鈛,桐城人,曾任佥都御史、贵州巡抚等职。

碾玉峡

碾玉峡位于境主庙水库北面,峡长61米,分为峡谷、峡口两部分。峡谷狭窄,两侧山壁陡峭,中间峡谷底部有一条鱼脊状的深槽,称为“碾槽”。水流受到碾槽的束缚,倾泻而下时“水激而鸣”,“跳珠喷玉”,所以称为“碾玉”。“寒泉碾玉从空下”,冲出扇面形成峡口,注入水潭,归于平缓。

碾玉峡侧边建有碾玉亭,峡后还有一座听瀑榭。进峡道旁山崖上刻有清朝桐城文派刘大 《游碾玉峡记》,文中说:“东龙眠山之幽丽出奇可喜者无穷”,而离县城最近、最美的是碾玉峡;游览碾玉峡后,“恍惚自以为仙人也”。

文和园

文和园位于桐城龙眠街道双溪村,俗称“小宰相坟”,又名“张廷玉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张廷玉的陵园。

文和园依山就势而修建,层次分明,沿着苍松翠柏间的石阶,上行百余步就到达墓地。墓地位于半山腰,九层拜台依次展开。首先是赑屃驮碑,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赑屃就是龙生九子的老大,性善负重,用他来驮御制石碑,表达了死者的丰功伟绩重于泰山。左碑上书“天恩谕祭”,意思是天子下旨祭祀臣子。一对石狮、一对石羊、一对石虎、一对石马、两对石翁仲相对排列,展现了张廷玉生前身后无上的威仪和恩荣,见证着文和园的历史沧桑。墓冢分三层地墁,扇形展开,祭台上放置石质供桌。墓冢东向略偏南,居高临下,近山如螺,碧玉滴翠,远山如眉,粉黛含烟,气势蔚为壮观。

来源:桐城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作者/来源:美好安徽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ash:f2ff785ebe7fb2290c3f887f7060a5bd883db3cf

声明:此文由 法制视点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