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迁安烟火气——小编带你去吃迁安特色的蛤蟆吞蜜!
如果说一个城市中什么最具烟火气
可能就是一餐一饭之间
在热气腾腾的氤氲间
纵使你尝尽世间珍馐美馔
萦绕舌尖的,还是那一抹家乡的味道
说起迁安
最经典的美食莫过于蛤蟆吞蜜
肉炖得喷香,火烧烤得酥脆
两块蛤蟆吞蜜配一碗热乎乎的饹馇汤
是迁安当地人的经典味道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去“永哥烧饼店”看一看
永哥烧饼店位于迁安市发展新村内
别看店铺平平无奇
实则暗藏玄机
老板娘张桂君可有着20几年的手艺
在这里
你吃到的烧饼都是老板娘纯手工制造
早上四点多钟起床和面、准备食材
面醒发好后
将面团揉均匀
抹上酥油,卷成层次分明的面卷
将面收口包紧
再揪成一个个均匀的小剂子
将制作好的面团沾上芝麻
放在油温适中的大锅上
用工具压成圆饼形状
金黄酥脆的烧饼就要完成啦
别看听起来简单
每一步都有老板娘的独门配方哦!
如果说烧饼壳是蛤蟆吞蜜的灵魂
那么内夹的熟肉就是蛤蟆吞蜜的精髓
用刀从侧面刨开一个口子
根据食客要求
塞入炖好的猪头肉、拆骨肉、蒜肠
再放到铁叉子上烘烤一番便可上桌了
光有主食怎么行
配上热乎乎的羊汤、鸡蛋汤、饹馇汤
更是
锦上添花
不仅味道出众
永哥烧饼店的价格更是“感人”
4块钱就能吃到一块加满肉的烧饼真是幸福
吃这里的烧饼
您也完全不用担心牙口问题
80多岁的老先生
可是这里的常客!
蛤蟆吞蜜不仅受到迁安老百姓的宠爱
许多外地的游客来到迁安
都要吃上几个这里的特色烧饼
如果您想要打卡可得早点来
永哥烧饼店营业时间可只有上午哦
人间百味最迷人
仔细品,迁安特色美食
承载着迁安人的风土人情、悲欢喜乐
是迁安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更是迁安人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本文无任何广告性质
若您还知道迁安有哪些特色美食
想要小编去打卡
欢迎您在下方留言哦!
湖口流泗江山蛤蟆桥梅家是这样秀美乡村的! 蛤蟆
连月来,流泗镇江山村蛤蟆桥梅家大力开展城乡环境整治,着力打造秀美乡村,建设幸福家园。
座落村在村门口的一口池塘面积10余亩,可灌溉农田130多亩。因塘坝年久失修,淤泥堆积,造成无法储水,常年干枯。今年,该湾村民自发组织,决定修建该塘坝,清理池塘淤泥,开展村容环境整治。到目前为止总计投资约27万多元(其中村民集资5万多元)。
决定出台后,引起了流泗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江山村两委的大力支持。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修建塘坝130多米,塘坝高3米,宽5米,全部砌坡。清理淤泥面积10余亩。拆除空心房屋两栋,整理路面400多米,为硬化水泥路面打好了基础。图文来源:流泗热线
江山村支书周斌亲临现场督导
塘坝砌坡,清理池塘淤泥
拆除空心房屋两栋
自然村庄简介
蛤蟆桥梅家
村庄图来源:梅氏网
清顺治七年(1650),梅兆行长子梅中味由本县江桥乡(今属均桥镇)坝桥村梅葛龙湾迁入江山村陈家附近,称梅家坂。嘉庆年间(1796——1820),周姓由本地周寿朋湾亦迁此。咸丰末年(1861),村民由梅家坂东迁500米至现址。因凰村西山郭家在此建有收租屋,人称“庄租湾”,讹传为“张龙湾”。后因村址位于蛤蟆桥附近,改称“蛤蟆桥梅家”。梅、周两姓聚居。距流泗桥北2公里。
现有19户,87人(含非农户),其中梅姓15户68人,周姓4户19人。住宅12栋,总建筑面积约2800平方米。 (数据来自2015年“湖囗村庄”)
蛤蟆墩与和睦庄(民间传说) 蛤蟆
茆圩乡(苏北沭阳县内)有个和睦村(庄),该庄在清代以前不叫和睦庄,叫蛤蟆墩;是因庄中有个很大的大土墩子得名。这个大土墩子叫啥名字不好?为啥要以令人生厌的癞蛤蟆作为墩名和庄名呢?讲故事离不开从前。
在遥远的从前,这里没有人家,海水退去后,几位渔民在此建庄,按老规矩先焚三柱香报告天庭,看到香烟随云直上没拐弯,就知道玉皇老儿已派土地爷下界保估。于是,张三、李四、王二麻等人就放心划地、建房子,之后又共同挖一口吃水井。没料想水井刚挖成时,井眼里突然冒出海泉水,水头数丈高,周围一片大好土地,眨眼间一片汪洋。
话说天上派来的土地爷是青苗土地,他还没有正式上任就被大水吓呆了,正想拍拍屁股走神,忽被什么东西拉了一把,低头一看,原来是旧水塘里一只磨盘大的癞蛤蟆;蛤蟆说:“怎么没上任就想遛?还配做一方土地神吗?”青苗怒目道:“你是精怪,没姿格和我说话!”蛤蟆精笑道:“精怪就不能帮你做点事、就不能解救一方苦难吗?”青苗缓了缓口气:“你叫我如何相信你呢?一不知你道行多少,二不知你是否做过恶事,三不知……”说到这里忽见一块彩云落地:“青苗老弟你和谁说话?”青苗抬头一看,原来是他的同行兼上司一一保凡土地爷,连忙施礼,告诉这里的一切。保凡土地说:“这只蛤蟆底细我了解,她修行已超过三千年了,从未做过坏事,让她帮帮我们吧。”说完走到塘边:“你若能堵住这口海龙王干捣蛋的泉眼,保住这方土地,咱二神可直接向玉皇大帝推荐,度你成神!”
蛤膜精叹口气道:“我本来在两千年前就应成神,只是过路神没有一位愿意引荐我。今天你们二位地方神说话可算话?”保凡道:“少废话,你到底能还是不能?!”边说边举起手杖。蛤蟆精边说“能!能!”边浮出水面:“请二位让开”。保凡、青苗二神立刻驾云升到半空;只见她爬出旧水塘,张开大嘴吸了一下周围漫出的泉水,然后爬到继续冒水的泉眼上,死死地压住泉眼。不一会儿,泉眼周围倒伏的花木、青草、青苗们,顿时都微笑着抬起了头。不远处被淹得半死癞活的张三、李四、王二麻们,也都伸腿舒腰动弹起来;他们来到井口边一看,原来是一只巨大的癞蛤蟆压在上边,先是一惊,后来一想,肯定是神仙来救,于是就赶紧排队叩头祈祷……
祥云上的保凡、青苗二神看得真真切切,互相对视一笑:“不错,这精怪够格了”。保凡接着说:“青苗老弟,你先下去就任这方土地,我去天庭奏明玉帝,封她神位”。青苗点头后,两朵祥云一上一下而去。
玉皇大帝闻奏说:“巧了,月宫正好无神看门守殿,这只蟾蜍道行3090年,吃(经)得住冷,就派她去打前站,嫦娥、吴刚、玉免们随后就到”……保凡谢恩后连忙找到太白金星,代为蟾蜍办理了相关的转神手续,折回头下界宣旨。蟾蜍神边施礼边收紧身子坐实井口后,留下永久性蛤蟆尸身,跃上云头化作一位绝美仙女,向保凡土地爷作揖领旨,连夜奔赴月宫上任而去。她的美貌让保凡眼都看直了,直到她消失于天际后,这才想起落地喊出青苗土地,二老头各将手杖变作铁锹,将蛤蟆尸身掩埋起来,只三两下,这里就变成一个小山样的特大土墩。从此后这方土地得以安宁。
话说张三李四等居民们知道是蛤蟆神保佑他们,使这里无灾无难风调雨顺,就在每年二月二龙抬头那天,争相前来蛤蟆墩焚香祈祷。传说在清代及清代以前,这地方的人还习惯在八月十五深夜子时爬到蛤蟆墩顶上焚香,说能清楚地望到月亮内一只蛤蟆正向下边的蛤蟆墩处张望呢。
蛤蟆墩这个小村庄,能与月亮上蟾宫内的蟾蜍神沾上了光,这事多么美好呀,可后来为什么改名“和睦庄”?追查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蛤蟆墩的“蛤”(ha)字与过去“河”(he)字的当地方言读音类似,故过去的庄民们习惯念成“河(蛤)蟆墩”,后来,识字的村民就把庄名改写成“和睦墩”。第二种说法却是个有头有尾的人间故事了,想听(看)吗?
据说大清某年间,蛤蟆墩庄上有张姓、刘姓两大家族因地界问题发生争执,越闹越深,去县衙告状没人理睬。最后两家人都派代表去北京。难道是找皇上的?不是的,只因邻村有个姓吕的人在京城做官,张刘两家与他都有亲戚关系,所以张刘两家自然要去找吕官人处断一下。
这一天,京城的吕官人正好在家宴请贵官,一位是和坤,一位是麦鼓贤,都是朝廷重臣、数一数二的大官;吕官人正要开席时,仆人报告:家乡刘姓客人到。虽是布衣百姓,但毕竟是家乡亲友,吕官人就硬行拉他上桌与两位大人相见。可刚要落座时,仆人又报:家乡张姓亲戚到。吕官人也把他拉上桌,可张姓亲戚一看有仇家刘姓人在场,当即拉下脸来要离开,吕官人怎么拉也拉不住。这时,和珅大人说了一句“能有多大事,我们三人不能解决呢?”然后又对东道主说:“他要是直接去找皇上,不要拉他,让他走!”此话落地,弄得吕官人和两位亲戚都尴尬地站在那里。吕官人拉也不好,不拉也不好;张姓亲戚走也不好,不走也不好。此时麦鼓贤大人手拍张姓亲戚的肩:“你要不是去找皇上,就干脆坐下来,和大人说了,有多大事我们三人不能帮你们?”说完伸手拉他坐到自己的身边;吕官人一看,高兴地喊仆人上酒上菜。
可当酒菜上齐时,和大人用筷子敲敲桌面说:“吕贤弟,暂时不吃酒,今天反正是喝闲酒的,没什么大事,我看先处理点小事,你叫你这两位乡亲说说,我们把他俩的事处理了再喝酒不迟。”吕官人点头:“也好;”转脸对刘姓亲戚说:“你先来就你先说,一个一个说,不许插言。"
于是,刘姓客人就把两家地界的事说了个大概。吕官人又对张姓亲戚说:“这下轮到你了。”张姓亲戚刚要开口,和大人面对他说:“你不要说了,就作比你要说的都对,刚才小刘说的都不对好不好?”吕官人心中有数,马上接话:“请和大人谕示。”和坤笑了笑:“我先问你们在座的四个人一个问题,世上人每家的田产能值多少钱?”四个人八目相视答不上来。刘张二人低声齐说:“各家田产有多有少、有孬有好,谁能说上来?”最后还是麦鼓贤打破僵局:“下官认为不管谁家田产有多少,都值一个价:一吊伍佰钱。”和大人点头微笑。张姓客人嘴快:“怎么能值这点钱?”麦大人说:“一吊五百钱都多了,田产实值八百个钱,另外七百还要送给邻居,这就叫作“七百买邻,八百买产’”。张刘二人马上惭愧地低下了头。和珅对吕官人说:“回头你问他俩,地界一共值多少钱,各要各的,你吕贤弟出钱买下来,然后再赠给他俩作回乡路费。”吕官人点头:“他二人要多少,我给多少。”
此刻,刘张二人站了起来,齐声说:“我们不要了,也不争了,今后两家永远不会因地界或其他事发生矛盾!”和、吕、麦三位大人大笑,也齐声说:“喝酒、喝酒。”
席间,吕官人对张刘二人道:“你们蛤蟆墩那个庄名实在没意思,天下什么庄名不能叫,非要用癞蛤蟆作庄名呢?人家金牛庄、白马庄、山羊庄,孬好是以大牲畜作庄名,显得大气点。你们如果长期用癞蛤蟆作庄名,全庄人恐怕想出个秀才都不易。”说得刘张二人连连点头,麦大人插话:“你们刚才既然表态今后永不发生矛盾,我看贵庄可改名为“和睦庄’最好,将来万一出不了举人、进士,起码也会出贤人、善人什么的。”刘张二人同声说:“好,回去就改成这庄名!”……
从那以后,蛤蟆墩就被张刘两大家族改成“和睦墩(庄)”了,为此,庄上还流传下来这样几句话:
区区小事伤刘张,
千里迢迢到京帮;
和麦二官都在场,
蛤蟆改称和睦庄。
(口述人孙奎根、刘如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