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南北差异
1.中国文化区划原则 严格地讲,文化区不仅是一个空间地域概念,而且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演替、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空间单位。因此,在划分中国文化区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考虑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各地的经济、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的背景,还要考虑各区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般来讲,在区划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1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具有相似性; 1.2现状基本特征具有一致性; 1.3物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和采取的政策措施具有共同性。 2.中国现代文化区及其特点 实际区划时,由于客观和主观条件的限制,我们没有足够的人力和时间去分析研究各文化区的历史发展演变。所以,大部分学者的划分都主要依据中国文化地理分布的现状,尽可能考虑其历史发展、演变过程,遵循以上三个原则来划分的。 这里,我们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划分。根据王会昌等《中国文化地理》,中华民族文化既包括为其主体的农业文化,又包括丰富多彩的游牧文化,因此,中国文化的地理分布可以笼统地划分为东部农业文化区和西部游牧文化区两大部分①,即两个独立的一级文化区(图一1)。显而易见,一级文化区的划分与中国地理的大势是密切相关的。 根据中国地理学界的传统习惯,常常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到云南省的腾冲之间作一连线,将我国版图划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半壁以平原、丘陵和海拔2000米以下的高原、山地为主,盛行季风气候,是我国比较发达的农业区;西半壁以草原、沙漠、高山和高寒高原为主,属大陆性气候,是我国主要的游牧区。正是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以及与这种差异相适应的不同的生产方式――农耕和游牧―――导致了生活于其中的民族文化特征与文化风格的迥然相殊,这正是我们划分中国一级文化地理区的最重要的依据。当然,东、西两大文化区的划分是相对的,在东部农业文化区中,例如在我国东北与西南山区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也有从事狩猎和游牧的 民族,表现出游牧文化的浓重色彩;而在西部游牧文化区中,例如在河套平原和新疆塔里木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带,某些少数民族也有从事农业(多半是灌溉农业)或半农半牧者,他们的文化色彩倾向于东部的汉民族。这种两种文化类型在地域上相互交错分布的现象,只有在更次一级的文化区域的划分中才能显示得更清晰、更准确。 . 二级文化区(即文化亚区)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民族集团的分布及其文化特征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基础当然与地理环境的进一步分异有很大关系。例如在西部游牧文化区内部,从地理环境的宏观角度来看,南北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北部蒙新草原沙漠和南部青藏高原两部分。蒙新草原沙漠地区横亘于祖国的北疆,地形以高原、高山和巨大的山间盆地为主。由于地处内陆,东南季风的影响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失。因此,干旱成为自然界的主要矛盾,水分的分布自东向西依次减少,因而从大兴安岭到天山地区,在我国北部呈现出典型的温带草原、沙漠草原、荒漠和戈壁的自然景观的有规律的递变。这里分布着蒙古、维吾尔和哈萨克等典型的游牧民族。蒙元帝国在世界历史上曾以其强悍的游牧民族特有的牢事冲击力,向亚欧大陆南部的农耕世界和农业文明发起了凌厉的进攻。 同样是在游牧文化区,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游牧文化却别有风韵。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最高大的大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这里既高且寒,既寒又干,致使藏族 人民的衣食住行、风俗人情自然有别于北部游牧世界的其他民族。而且,由于毗邻南亚次大陆,神秘的印度佛教文化也渐次传播到这个高原游牧世界中来,使得这里的游牧文化又弥漫着宗教文化的神秘气氛。据此,我们将蒙新草原沙漠和青藏高原两个游牧文化地区分别划分为西部游牧文化区的两个文化亚区。 在东部农业文化区,根据同样的原则,我们划分出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亚区和西南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农业文化亚区两大部分。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亚区的文化特征尽管与蒙族、藏族等游牧文化判然有别,属于农业文化的范畴,但其文化风格又与汉民族不同,因而有必要单独列为一个农业文化亚区。应当说明的是,在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虽然也分布着很多狩猎和游牧的民族,他们的文化特征也与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不同,然而就整个东北地区来看,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农业文化(尽管这里农业文化的历史并不太悠久),所以,没有将东北边缘山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分布地区单列为一个文化亚区。 三级文化区(即文化副区)的划分比较复杂。在中国两大文化区的四个文化亚区中,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亚区由于众多的民族交错分布,只能从民族文化的类型上而无法从其地域分布上划分开来,故该亚区未再进一步划分出文化副区;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尽管地域十分辽阔,除藏族外也分布着其他几个少数民族,但藏族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其他少数民族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方面也与藏族大致趋同,况且由于人口稀少,藏北高原甚至出现纵横数百里的很多无人区,因此该文化亚区也未再作进一步的区域划分。目前研究的重点是对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亚区和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进行三级文化区即文化副区的划分。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亚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内,水分和热量都比较充裕,而且地形比较坦荡,土壤比较肥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传统的农业文化地带。然而该文化亚区南北纵长数千千米,地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和亚寒带等几个气候带,农业耕作的制度和类型南北相异,地理景观的风貌各地不同;至于人们的衣食住行、风土人情、艺术风格、欣赏情趣等,各具特色,各有风味。因此,必须进一步划分出文化副区,才能在了解中国文化整体特征的同时,认识其内部丰富多彩的文化风格,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蒙新草原沙漠文化亚区东西横亘数千千米,地域辽个,民族众多,地理环境的差异比较明显,尤其是民族分布的区域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区,以蒙古族居主导地位;在西部地区,大体上以天山山脉为界,其北部为哈萨克等族集中分布区,南部则以维吾尔族为主。天山南北的文化风格也各有特色。相对而言,南疆地区绿洲农业比较发达,因而其文化风格比较倾向于农耕社会的文化特色。因此,我们在该文化亚区内,又根据主体民族的分布及其文化风格的不同,划分出了内蒙古、北疆和南疆三个文化副区。 文化副区界线的确定实际上关系到对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风格的认识和分类问题。我们将文化风格相近的地域理解为一个文化副区。在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内,我们大体上遵循主体民族地域分布的范围和界线,他们和今日行政区划的界线大体上是一致的。在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亚区内,我们考虑的重点是文化风格的是否相近,并没有完全依照今天的行政省、区界线去确定文化副区的界线。就目前来看,我们划出的文化副区有时只包括一个省区(如中原文化副区之于河 省,有时包含两个省市(如荆湘文化副区含湖北、湖南两省,巴蜀文化副区包含四川省和重庆市等),有时甚至包含三个省(如关东文化副区即含有今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等)。即使以一省或数省做基础,也没有绝对遵从现行的省区界线,例如荆湘文化副区是以湖北与湖南省为基础的,但与湖北省相邻的陕西省安康地区,无论在文化风格上还是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上,它都因汉水与江汉盆地的密切联系而表现出荆楚文化的特色;相反地,;鄂西、湘西的土家族和苗族居住的地区,却应当划归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亚区。吴越文化副区与淮河流域文化副区的确定,则基本上打破了现行的行政区划界线。问题的关键在于江苏与安徽两省虽然沿袭了清朝以来的行政区划范围,但由于长江从两省的中南部横穿而过,作为隔断南北的天堑,使得江南、江北的历史与文化发展的速度与风格出现了很大差别,即使自然地理景观也迥然相异。这就形成了苏北与苏南不同而与皖北相近、皖北与皖南不同而与苏北相近的文化格局。如果再机械地沿用行政区划界线以图保持江苏和安徽两省行政单元的完整性,显然违背了文化地理区划的宗旨。因此,我们暂且将苏北与皖北合并为‘―个独立的淮河流域文化副区,而将苏南与皖南划归吴越文化副区。当然,这种划分的方案只是粗略的初步尝试,随着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文化副区的设计和区域界线的确定,都会越来越接近客观现实的。参考资料:
有很多的差异
Hash:797932d871207e06536e6cb13fa736692055aeca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