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这家博物馆啥来头?将展出全球数量最多的张大千粉本

成都市高新南区桂溪公园旁,有一块面积约为104亩的在建工地,南临绕城高速,西接科华南路,东、北有锦江围绕,地理位置绝佳。这里正在修建的,是成都张大千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张大千博物馆”)。4月21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从航拍视频中看到:24个大小不一的建筑物已初具规模,树木、池塘的分布也逐步清晰。据了解,这座博物馆将于明年10月修建完成。

张大千博物馆永久名誉馆长孙凯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这座博物馆由他设计完成,设计理念完全以张大千的“魂”和“根”,以及巴西八德园为蓝本。建成后,孙凯将会展出他捐赠的近千幅张大千的粉本、仕女图、泼墨画、信件等。孙凯认真地说,“我做这一切,完全为了太老师(张大千)、父亲(孙云生,张大千弟子),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承。”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曾琦 摄影记者 王欢

根·张大千

采访约在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这是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第二次与孙凯先生见面。

2019年9月,在成都博物馆举行的成都张大千艺术博物馆藏品捐赠签约仪式上,他第一次带着张大千的艺术作品出现在公众面前,温文儒雅,谈吐诚恳。

这一次,对于单独的专访,孙凯称是平生首次。一席白色西装,浅色牛仔裤,1米85的身高,身姿挺拔,精力充沛。如果不是他提醒,或许很难将他与72岁的年龄联系起来。“我回中国有20余年,唯一的愿望就是将张大千的艺术作品送回到祖国,这也是父亲生前交代给我的事。我如果把这些作品变卖,那我就是‘败家子’。好在我年轻时期有赚钱,所以我在生活无虑之下,开展了这项工作。”

一席长衫,一支画笔;一生漂泊,一世传奇。

张大千,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曾有“东方张大千,西方毕加索”的美谈,是壁立全球的“东方之笔”。这位集大成的大师,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市,后来辗转于东亚、南亚、欧洲、南北美洲等地,晚年定居中国台湾。“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归迟总恋乡。”“十年去国吾何说,万里还乡君且听。行遍欧西南北美,看山须看故山青。”虽身在异乡,但他常常借书画作品表达对家乡的怀念。

孙凯的父亲孙云生追随张大千47年。孙凯自幼成长在巴西八德园中,后辗转美国日本等地,和张大千相处30余年。张大千亲切地叫他“怡胜小友”,他恭敬地称张大千“太老师”。

20多年前,孙云生在弥留之际,将毕生珍藏的张大千所作近千幅粉本交给孙凯,嘱托要充分振兴大风堂的薪传,把一代大师的艺术典范更深、更广地推介给国人。也就是从那时起,孙凯有了建立博物馆的想法。他认真地说,“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太老师的根,就在故土。”

建立博物馆,孙凯有自己的想法:第一,博物馆要有自己的中心思想;第二,只有文化才能永恒传承;第三,博物馆不能丢掉自己的根,成都张大千艺术博物馆的根,是张大千。

魂·八德园

张大千博物馆的规划图纸在桌面上铺展开来,孙凯的手指在上面滑动着。

“游客穿过一片竹林,在五亭湖起始处可以看到黄山云石,沿着五亭湖行走到门廊处,就能看到泼彩池。紧接着,1至14号厅有序地排列着,待游客游览完,走出14号厅,可以沿着分寒亭湖心亭、夕佳亭一路观赏美景,走出博物馆。”孙凯说,张大千博物馆总共104亩,加上绿地接近200亩。地势有高低差,不是一个平面,所以游客可以在里面用散步的方式游览参观。此外,整个馆内没有楼梯,残障人士也可以很轻松地行动。

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及室内设计硕士毕业的孙凯,是张大千博物馆的总设计师。在20年前,父亲将张大千近千幅粉本交予他手上时,他便开始在脑海中设计这座博物馆。

在决定将张大千博物馆落地成都,让张大千的作品魂归故土后,孙凯拒绝了国外建筑设计大师的方案,他要亲自带着一群来自成都的设计师来完成这座修建在成都的博物馆,“国外设计大师可能只会做一个外观的壳子,他不懂得里面的文化,我们要找出中心思想,才能把这个文化的根扎进土壤。”

从2016年起,孙凯和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师们,花费了四年时间,细化整体设计方案后,才开始动工。孙凯展示了几张他在笔记本上手绘的设计图,图中不仅详细画出建筑框架大小的尺寸,连每一盏灯放置位置、电线排列空间都细致标注,“这样的手稿我大概有80多幅,几乎馆内每一处建筑的细节我都清楚。因为博物馆整体都在我脑海里,里面有个3D图。”孙凯说。

张大千博物馆整体设计理念按照张大千在巴西八德园的设计为意象蓝本,将博物馆、美术馆、园林艺术馆三馆合一,形成独一无二的“馆园一体”专题艺术博物馆。同时,根据展陈需求,馆内还设置展厅及藏品库房区、门廊、咖啡茶室、多功能厅及其他配套用房,打造由小体量建筑构成的博物馆聚落。结合景观布局,形成“一湖两山多组团”的总体空间格局。

八德园,是张大千1953年,用所有积蓄在巴西建造的水面松风、竹石幽居,有着故乡感觉的中式园林。张大千曾说:“我的八德园就是我的一幅立体画。”而在张大千博物馆,每处景观设计都能寻找到八德园的踪迹:在张大千博物馆入口处,苍翠竹林形成小径,与八德园入口之处的竹林幽径相同。张大千欣赏苏东坡诗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句,因此在建八德园时,将竹林定位为整个园林的基调树种之一。

八德园的园林体系以五亭湖为核心展开,湖池结构呈现出方池的特征,具有直线柔化和曲线直化的质朴美感,以求“水面松风、幽禽鸣竹”的意境。张大千博物馆湖面设计充分借鉴和尊重了五亭湖的湖池结构和画意,并借锦江江景,丰富观景层次与景观变化。

此外,八德园中的黄山云石、长松径、月桥、唤鱼石等,都可以在张大千博物馆中寻找到踪迹。

“我们有24栋建筑,屋顶都采用的四坡屋顶的建筑形态。因为太老师在八德园的房子就是这样像茅草屋般的四坡屋顶。”孙凯说,张大千一直戴着东坡帽,穿着长袍马褂,讲四川话,“他没有忘掉祖国,否则他可以穿西装。他一生都是这样子,因为他没有忘记他是中国人。”

精·小而美

张大千博物馆内有14个展厅,孙凯将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1、2号厅的临展厅,和3、4号厅的捐赠厅,这部分的展陈主题可以根据内容变动;第二部分的5至14号厅则是代表张大千艺术精神的,不能改变主题的展厅。依次为卷轴厅、侍女厅、高士厅、山水厅、泼墨厅、敦煌厅、泼彩厅、书信厅、文房四宝以及大风堂厅。“大风堂派”是张大千与二哥张善孖创立的派系,而孙凯的父亲孙云生被张大千视为唯一完整传承大风堂事业的掌门弟子,所以14号厅也是孙云生的展厅,孙凯表示,“将来张大千的子孙或再传弟子等,都可以在里面做展览。”

孙凯对张大千博物馆捐赠的作品数量近千幅,但他却相当“吝啬”。“14个厅,每4个月,每个厅,都只展览4幅。”孙凯打了一个“小算盘”,每4个月,整座博物馆能展览56幅作品。“我捐赠了近千幅作品,游客三、四年都看不完。每次来都有新的内容,永远都有观众前来参观。”他解释说,自己这样做的意义,是希望来参观的观众,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明白这些作品。

孙凯反对博物馆展陈以量取胜,“我们不要一次给人看‘光’,慢慢给人看,让人慢慢习惯。你看一个展览的时候,里面堆积了很多东西,当你出来的时候,很多人是朦朦胧胧的,只是知道场景很漂亮。为什么?因为得到的东西太多,所以你得不到东西。”他还反对过于专业化,他曾做过调查,到博物馆参观的游客,94%是40岁以下的观众,而专家看展的比例不到1%,“博物馆承载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重建国人对中华文化的信心,首先需要让他们了解这些文化。把展陈的内容做得那么专业,小学生、青年人看得懂吗?”

所以,在张大千博物馆内,孙凯将使用72个触摸屏、显示屏。在展陈作品的旁边,一定会有一个触摸屏,让观众通过触摸,了解每一幅作品的细节。此外,屏幕内容也以12岁为界限,分为两个年龄阶段,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不同的人群“看明白”。

“这座庭园花费了2亿多来建造,庭园的树木都很珍贵,每个景特别精致。”孙凯说,根据八德园的造景,张大千博物馆内的黄山云石、踯躅屿中也引入了多棵具有艺术美感、且造价昂贵的松树。此外,每个展厅都很小,透过厅内的角窗,可以看到外面庭园的景致,“外面的立体画和里面的平面画,会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独·粉本、书信

在其他的博物馆也能看到一些张大千的作品,但在张大千博物馆,你将会看到很多孤本。

张大千曾说,“如果要说有形的对象的话,那些古字画、我本身的画作只能说是有价的,而这些我从开始学画至今的粉本,才是无价的。”

粉本,也称为手稿,是一个画家创作的过程展示,学者可以通过粉本窥探到画家创作所做的功课,有很强的教育和研究价值。

张大千在临终前,将珍藏的数十幅书画精品、60余年来创作的全部粉本尽数传于孙云生,孙云生又悉数捐赠给张大千博物馆,所以,在这里将会看到全世界数量最多的张大千粉本。“你想象一下,在观看展览时,手稿和成品并排放置,形成对比,这样多有意思啊。”孙凯说。

除了捐赠粉本外,孙凯还将公开张大千从1940年代到1980年代与孙云生的信函32封,其中记载了张大千移居国外时的情况,以及后半生绘画创作的心路历程。通过这些信件,还能一睹张大千独特的书法风采。

在给孙云生的信中,张大千写道:“云生贤弟:前得来书,以微恙住山中,未能即复,至歉也……兄老态渐深,一生心血托付无人,故有望终吾弟也。”在给孙凯的信中,张大千写道:“怡胜小友:到了东京的第二天便得到你的信,真是使我们欢喜得了不得……你们上学了,上下车要特别小心,在学校要用功,回家来要温习,不可同阿乌哥到大塘去游泳,那是绝对有危险性的,读书要考到第一名才好,你们所喜爱的东西,我一定给你们带来。”

回顾这些书信,再看到自己即将完成太老师和父亲的心愿,孙凯觉得很满足。他亲自设计了张大千博物馆的LOGO,“本是‘大千’两个字合在一起,远看又像‘云’,取自父亲孙云生,整体又像长远的‘长’字。我希望张大千的文化传承长长久久,中国文化长长久久。”

四川博物院,观国画大师张大千敦煌壁画,品藏传佛教之精彩! 张大千

因为连日暴雨,所以这次的成都之行放弃了乐山大佛的计划,选择了成都市区内的景点。公众号上预订的是成都博物馆,却阴差阳错的来了四川博物院

初入四川博物院时,个人还是颇为失望。外形建筑老旧,各个展厅内的设计也并不简洁,展品也并不惊艳。在失望之余,因为滂沱大雨还是选择留下来细观。

▲ 图为成都博物馆

在参观完四川博物院后,打车去了成都博物馆。我才发现,几乎所有的精华藏品都放在了成都博物馆内。成都博物馆,外形设计现代,展厅简洁大方,动线明朗,展品惊艳。所以如果在两者选择其一的话,个人建议直接去成都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共两层,负一楼是四川汉工陶石艺术馆,一楼是陶瓷馆和巴蜀青铜展(未开放),二楼为张大千艺术馆、藏传佛教文物馆、工艺美术馆。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 图为藏传佛教文物馆

浏览下来,整个四川博物院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张大千的画、藏传佛教的佛像、陶石馆的石棺以及陶瓷馆内的彩绘陪葬人俑。在此,我便和大家分享一下这几个展厅。

张大千艺术馆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这是整个博物院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里面是张大千的一些作品,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张大千远赴敦煌的临摹之作。在展厅内也对此作了解说,离展之后便一直念念不忘,并随购了张大千的敦煌画作。在此,我也对张大千这一敦煌之行作了相对应的整理。

临摹,就是将古人的笔法、墨法、用色、构图,通过一张又一张的画作,仔细观察它的变化,并加以了解、领会、深入内心,达到可以背出来的程度。然后经过背临过程,把古人技法运用自如,最后把古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

张大千

远赴敦煌

▲ 图为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呜沙山东麓。以精美绝伦的壁画和雕像闻名遐迩,洞内共有彩塑3390尊,壁画4.5万平方米。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因每个洞窟中都绘有千佛,也称千佛洞。

▲ 图为敦煌莫高窟

这些壁画和造像从十六国开始建造,经魏、隋、唐、五代等数朝工匠不断增添生色。整个敦煌的壁画集东方美学之大成,可以说是一部中华美术史。

1940年张大千便决意要去敦煌观摩,但因其兄长张善孖的不幸逝世,中断了前行的计划。

▲ 图为敦煌莫高窟

次年,张大千与夫人,儿子张心智、侄子以及学生等众人开始远赴敦煌。此次前行颇为艰辛,从成都出发,足足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到达敦煌。此次的敦煌之行也是张大千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到达莫高窟之后,张大千开始根据其历代工匠的开凿顺序,花了2个月的时间,对所有的石窟从南到北进行了编号。共计309号。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因为敦煌壁画涉及的年代久远,各朝各代的绘画风格皆有所不同。所以张大千在对壁画进行观摩,在确定壁画的创作年代前,还须对不同朝代的服饰、画派和渊源等进行相对应地考察研究。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敦煌洞窟内的窟顶和四周,描绘有各色菩萨、飞天、佛陀、伎乐、天神等形象。不久之后,张大千便将临摹的20多幅画作寄回成都,举办了一个《西行记游画展》,一时间在成都引起轰动。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在接下来的2年中,张大千开始心无旁骛,专心临摹壁画。临摹条件非常刻苦,一方面是窟内光线问题,另一方面诸多绘画分布在窟顶部分,这是极其考验耐力。

莫高窟中的壁画中所用颜料颇为讲究,每朝每代选料也各不相同,有青金石、朱砂、铅丹等。甚至在个别石窟内,还以黄金用作涂料。其间,张大千数次跑到青海塔尔寺,向当地的喇嘛画师请教颜料、用色等问题。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经一番波折后,张大千从西宁请来了5个藏族喇嘛画师。五个喇嘛各有所长,有善重彩,有善研制金粉。张大千向这些喇嘛虚心请教,并一同作画借鉴,以了解敦煌壁画之精粹。在这些喇嘛画师的调制下,无论是画布还是所用颜料、金粉和木炭都是内地所无法比拟。

敦煌夏季酷热,冬季漫天黄沙,时有狼群出没,风餐露宿,生活条件极为艰辛。在这段过程中,张大千他们遭遇过饿狼袭击,也碰到过土匪来袭,险象环生。同时张大千也因为这次敦煌之行,债台高筑,不得已将珍藏的200多幅古画进行变卖。

▲ 图为张大千临摹壁画

在敦煌的这段期间,张大千一手执烛,一手执笔,共临摹了276幅壁画。同时亦对石窟内的结构、年代、内容等做了考证说明。

▲ 图为张大千画作

▲ 图为张大千画作

这次的敦煌之行,让张大千无论是从历史考究,还是绘画技巧上都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改变。此后张大千的画风突变,笔下的仕女图从清丽变成了妩媚,在其画中亦常出现敦煌壁画中的各种元素,例如藻井图案等。

争议四起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张大千在敦煌饱受争议的便是其剥去壁画的事件。

敦煌莫高窟历千年沧桑,其窟内壁画让人叹为观止。莫高窟因历经数朝能工巧匠创作,后人往往会把前人的壁画覆盖,再进行全新的绘画,从而洞窟内形成多层壁画的壮观场景。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据闻到张大千在临摹的过程中,偶然间发现了在宋代壁画之下的唐代壁画,一时间震动考古界。在其临摹时先绘最上一层,绘完后再将其剥去再绘下一层,从而冀得各代画风。主要体现在了莫高窟第130窟、 108窟、454窟等共30余处。

也有人说事情是因随行官员无意发现,壁画之后隐见前朝所绘之画。随行人员欲一探究竟,不慎撕碎脱落而致。而适时,张大千并未出手制止。其后,有人向张大千求画不成,遂称张大千随意剥画。一时间是非莫辩。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 图为张大千敦煌画像

因为此事,张大千饱受争议,被勒令离开敦煌。事情的具体真相为何,我们已无从得知。但其在敦煌时期,为中国美术史上留下宝贵画作确实让人敬佩。

藏传佛教文物馆

▲ 图为藏传佛教文物馆

藏传佛教于公元7世纪由印度和汉地传入西藏。历经几个世纪和本土宗教“苯教”的融合,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佛教,俗称“喇嘛教”。

▲ 图为明代宗喀巴

▲ 图为清代大威德金刚

藏传佛教在发展之初,主要有宁玛、萨迦、噶举、格鲁等四个主要的教派。藏传佛教和苯教相互影响、渗透,苯教也慢慢地佛教化。

▲ 图为明代净水瓶

▲ 图为摩尼宝

这个馆内主要收藏的是这一千多年来佛教文化在藏地的文物,其佛教的文化造型和汉地颇为不同,整体还是值得一观。

藏传佛教金铜造像

■ 度母

▲ 图为明代绿度母

全称为圣救度佛母,藏语称之为“卓玛”。共有二十一尊,皆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故又称多罗观自在菩萨、多罗观音。其形象多为头戴五佛宝冠,着各色天衣,法相庄严。

■ 佛母

▲ 图为清代顶髻尊胜佛母

佛从法生,故法即是佛母。佛母即为诸佛、菩萨之母。

■ 菩萨

▲ 图为明代文殊菩萨

▲ 图为清代胜海观音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音译简称,为佛弟子。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意为: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

■ 密修本尊

▲ 图为清代阎摩德迦

密修本尊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的本尊。

密修本尊在形象上也颇为复杂。有单身、双身、双面多手;在面相上有善相、恶相、怒相等。其身上特征象征了各自的不同佛理和法门。每个密修本尊有不同的修法,有不二时轮续法门、智慧母续法门等。

■ 护法神

▲ 图为清代白哈尔护法

▲ 图为清代吉祥天母

护法神,即指护卫佛法的神灵,在藏传佛教中最为庞大。各有所司,各具维护佛法和众生之功用。

其形象在藏传佛教中最为复杂,大体上分善相和怒相两类。善相多为妙丽女子形象,而怒相则颇为奇形怪状,多面多手,或立或舞。在藏传佛教中,高级护法多戴五骷髅冠,腰围兽皮手执法器形象。

藏传佛教艺术

唐卡

▲ 图为格萨尔唐卡之赞神延须玛布

唐卡是藏语音译,也叫唐嘎、唐喀,意为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

▲ 图为格萨尔唐卡之朗曼杰姆

▲ 图为格萨尔唐卡之哥哥东琼噶布

唐卡由本土教苯教布画发展而来,大则数百平,小则数十公分。唐卡的题材较为丰富,涉及到宗教、文化、历史等各个领域。制作工艺分为绘画、缂丝、织锦等。多为工笔重彩,颜料传统上多采用金、银、玛瑙、松石等颜料用以表示其神圣。

四川汉工陶石艺术馆

整个展厅主要是以石刻、陶塑、画像砖三个单元,再现四川汉代的陶石精品。

整个展馆的展品较多,有石阙、李冰像等。还有一些说唱俑、劳作俑、但是在这里并不惊艳。成都博物馆内的彩绘陶俑更为丰富,所以在此就不细说。展厅内给我印象最为深刻便是宴饮百戏图石棺。

■ 宴饮百戏图石棺

▲ 图为宴饮百戏图石棺

石棺和石函是石室墓中最为常用的葬具之一。一般来说,石棺的棺体和棺盖是用整块的大石料雕凿而成。而石函也叫崖棺,是直接在崖壁上雕凿而成。

眼前的这副宴饮百戏图石棺,是2000多年前真实使用过的。但当发现之时,石棺内已被盗墓贼一洗而空。

整个石棺采用了深浮雕的手法,棺上的内容和图案极为生动丰富,描绘出了汉代人死后所向往的世界。

▲ 图为宴饮百戏图石棺

石棺上的图案是一副主人宴客图。石棺左侧是宴饮舞乐杂技图,杂耍人正表演着顶技、踏鼓等节目。正中是墓主人请来的五名宾客,跪坐于席,大饮大宴,正在欣赏左边的杂技表演。在宾客的右方,有一个人正凭栏远眺下方正坐着马车徐徐而来的宾客。

■ 羿射日图石函

▲ 图为后羿射日石函

四川新津出土,整个画面为后羿射日。中间是一颗连理树,两边各栖一凤一凰。左边的后羿正弯弓射日。

玄武石座

▲ 图为玄武石座

玄武,中国神话中的四大天灵之一。又名龟蛇。四象分别代表了四个方向,而玄武代表的则是北方。其八卦为坎,于五行主水,代表了四季中的冬季。

这个玄武石座,蛇身缠于龟背之上。在其上有洞口,据猜测,这很有可能是用来插经幡,用以招魂之用。

■ 石墓门

▲ 图为铺首朱雀石墓门

这是两个石墓门,分别是由两种神兽组合而成,一为铺首,一为朱雀。

朱雀,传说中的神鸟,中国神话中的四大天灵之一;铺首传说是龙的儿子,多做门上的环形饰物之用。石墓门上刻有朱雀、铺首图案,表达了墓主人想借由借此登天的想法。

陶瓷馆

▲ 图为清代金地粉彩佛像

中国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在汉代其制瓷技术已经完善。而蜀地的陶瓷也颇为多彩,有青羊宫窑、邛窑、广元窑等。

▲ 图为青花莲鹤纹素狮纽熏炉

整个陶瓷馆的展品虽然颇丰,但是精品却并不多。其中以朱悦燫墓,万州驸马坟倒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 朱悦燫墓

▲ 图为朱悦燫墓彩俑

朱悦燫:蜀献王朱椿之子,年仅21岁便过逝,追封为王,谥号“悼庄世子”。

朱悦燫墓位于成都凤凰山南麓,约有5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厚葬之风盛行,帝王将相不止要将生前使用过的东西都带到墓里,还要专门烧制诸多陪葬品进行陪葬。

▲ 图为朱悦燫墓

朱悦燫墓颇为神秘,因在其地下竟然是一个王陵地宫。以王府规制,在前庭、正庭、中庭之后还有圜殿和后殿。整个规模颇为巨大。展区内的装饰是按原墓室进行复原,整个墓室结构在细节上非常考究。除了使用大量的琉璃之外,在石雕上也漆以红漆,饰以金粉。

▲ 图为朱悦燫墓彩俑

▲ 图为朱悦燫墓彩俑

朱悦燫的墓中,总共出土了500多件彩俑。这些彩绘俑中文臣武将、礼仪乐队一应俱全。彩绘俑们造型各异,神态形体皆不相同,其穿戴也反映了明代的衣冠特色。除此以外,因其爱马,朱悦燫的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马匹彩俑。

▲ 图为朱悦燫墓武士俑

墓室门口还有武士俑进行守卫,威风凛凛,不怒则威。

■ 万州驸马坟

▲ 图为万州巴驸马坟彩俑

这是个唐代的一座夫妻合葬墓。墓主人冉仁才为永州刺史,字徵文,系万州人。其妻为汉南王之女,所以这个墓葬称之为驸马坟。

▲ 图为万州巴驸马坟彩俑

▲ 图为万州巴驸马坟彩俑

在其墓中总共出土了90多件青釉瓷器,出土了诸多彩俑。这些彩俑个个形象生动,栩栩如生,颇为一观。

▲ 图为万州巴驸马坟彩俑

人首鸡身俑,羊头人身俑是这个墓中出土的最为特别的器物。据猜测,应该是代表了墓主人的属相。在这里,不得不佩服唐代人的创意想法。

写在最后

整个四川博物院的展品虽然颇多,但是却不足以惊艳。如果对成都历史有兴趣的话,个人建议直接去成都博物馆参观。

欢迎关注同名公众号--花菜阿良,世界那么大,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版权声明:图文版权为原作者原创,请勿商用,如有发现,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有转载请联系作者,在作者许可后转载并完整标注作者和文章来源。若有来源信息标注错误或侵权,请留言联系小编。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及时更正、删除。

青山绿水间感受张大千的艺术人生丨寻找成渝文旅新地标 张大千

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

四川内江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此次活动,推出了13个地标(个人)候选。作为国画大师张大千故乡,内江力推大千园旅游景区进入主榜单候选。10月27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这个风景秀丽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青山绿水间感受张大千的诗情画意,了解他的艺术人生。

航拍张大千博物馆

》幼儿园萌娃走进景区

了解大千爷爷培养书画爱好

从一座高大宏伟石牌坊进入大千园广场,一尊高大的张大千塑像赫然矗立在张大千美术馆前。名家雕塑的张大千,一袭长衫随风飘动,他左手轻抚长髯,满脸自信注视着远方,颇有几分仙风道骨,更有大师不凡气度。

接着,孩子们拉着前方同学的衣角,像开小火车一样,来到了位于半山腰的张大千纪念馆。纪念馆正门上方是爱国将领张学良题写的馆名“张大千纪念馆”,大门两边是启功大师撰写的楹联“山川自逊神功笔,魂梦长悬故宅心”。

望着山顶造型独特的张大千博物馆,幼儿园老师黄勇君向记者说道:“张大千博物馆以前带小朋友去过了,这次就不去了,我们希望通过观展让孩子们更了解大千爷爷。”

张大千纪念馆

》三馆一故居展陈内容各有侧重

多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值得打卡

景区内分布有张大千故居、张大千纪念馆、张大千博物馆、张大千美术馆,虽然都与张大千有关,可是展陈内容各有侧重。其中故居以童年印迹为主,纪念馆主要展示他的生平事迹和家国情怀,博物馆以南张北溥、面壁敦煌、东张西毕、艺坛宗师、大千世界五个单元,再现了张大千辉煌的艺术人生,而美术馆主要用于临时书画、摄影等艺术展。

除了张大千元素,大千园旅游景区还有魏明伦碑文馆、邱笑秋艺术馆等文博场馆,分布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汉崖墓群鹭澜洞(汉)、古西林寺(南宋),以及明清胜迹——“百丈名山”石牌坊(明)、太白楼(清)、西林古渡(清)等人文景点,是川南著名的人文风景名胜区。

小朋友在张大千美术馆前拍照

》改善配套设施吸引海内外游客

“四个一”提升“大千”品牌影响力

近年来,为提升服务水平和游客体验,景区通过新建改建商业休闲、荷塘楼亭、沿江栈道生态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景观园林绿化、智慧旅游系统等配套设施,吸引了国内外不少游客。

以大千园旅游景区为载体,内江坚持把打造“大千”品牌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研究制定《打造张大千文化品牌总体方案》和《项目实施方案》,构建了“四个一”品牌支撑体系。即打造一个大千文化产业园,一个大千艺术研究阵地,一个大千龙舟经贸文化节品牌,一个海峡两岸大千学术艺术交流平台。

张大千自由行旅游攻略

  • 成都这家博物馆啥来头?将展出全球数量最多的张大千粉本

    在成都市高新南区桂溪公园旁,有一块面积约为104亩的在建工地,南临绕城高速,西接科华南路,东、北有锦江围绕,地理位置绝佳。这里正在修建的,是成都张大千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张大千博物馆”)。4月21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从航拍视频中看到:24个大小不一的建筑物已初具规模,树木、池塘的分布也逐步清晰。据了解,这座博物馆将于明年10月修建完成。张大千博物馆永久名誉馆长孙凯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


    2022-02-09
    1207 0
  • 四川博物院,观国画大师张大千敦煌壁画,品藏传佛教之精彩!

    因为连日暴雨,所以这次的成都之行放弃了乐山大佛的计划,选择了成都市区内的景点。公众号上预订的是成都博物馆,却阴差阳错的来了四川博物院。初入四川博物院时,个人还是颇为失望。外形建筑老旧,各个展厅内的设计也并不简洁,展品也并不惊艳。在失望之余,因为滂沱大雨还是选择留下来细观。▲图为成都博物馆在参观完四川博物院后,打车去了成都博物馆。我才发现,几乎所有的精华藏品都放在了成都博物馆内

    2022-02-08
    660 63
  • 青山绿水间感受张大千的艺术人生丨寻找成渝文旅新地标

    封面新闻记者黄晓庆四川省内江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此次活动,推出了13个地标(个人)候选。作为国画大师张大千的故乡,内江力推大千园旅游景区进入主榜单候选。10月27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这个风景秀丽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青山绿水间感受张大千的诗情画意,了解他的艺术人生。航拍张大千博物馆》幼儿园萌娃走进景区了解大千爷爷培养书画爱好从一座高大宏伟的石牌坊进入大

    2022-02-08
    500 6
  • 传承国画大师美学 基因府河源头 张大千故居变身“时尚聚集地”

    5月29日,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邱笑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著名艺术家韩云朗等众多艺术大家和大千再传弟子高峰、刘林宝、周玥岐等齐聚成都市郫都区,开展“丹青忆大师·妙笔绘郫都”采风活动,由此拉开“大千精彩•情系郫都”张大千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的序幕。据悉,在此次纪念活动中,郫都区还将举行张大千120周年纪念展,届时众多美术爱好者将有幸欣赏到张大千大量精品真迹。

    2022-02-08
    1526 37
  • 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内江市张大千纪念馆揭牌

    12月29日,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内江市张大千纪念馆揭牌仪式在内江举行。市委书记郑莉,中国侨联副主席,省侨联党组书记、主席刘以勤出席仪式并为基地揭牌。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是中国侨联以中华文化为核心、以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为特点、以华侨文化为纽带建设的交流平台,是侨联组织整合社会资源,推动优势互补的重要品牌,为弘扬中华文化、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重要的舞台。目前

    2022-02-08
    683 12
  • 乐清这个村深藏5座民国“豪宅”!康有为、张大千都来过

    我曾无数次从高速雁荡山出口驶出途经环山,也曾数次经过环山村外的104国道驰上雁楠公路,却从未踏入环山村一步。在我的概念里,环山也就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如果不是因为采访的原因,我甚至从来不知道康有为来过乐清,张大千也曾来过乐清,他们来过环山这个相传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小村,并留下了墨宝。江南三月,细雨霏霏,在环山村村委会主任陈乐平的指引下,我开启探寻淹没在尘世喧嚣中的五座乐清市历史建筑之旅。

    2022-02-04
    420 78
  • 温州这个村深藏5座民国“豪宅”!康有为、张大千都来过

    我曾无数次从高速雁荡山出口驶出途经环山,也曾数次经过环山村外的104国道驰上雁楠公路,却从未踏入环山村一步。在我的概念里,环山也就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如果不是因为采访的原因,我甚至从来不知道康有为来过乐清,张大千也曾来过乐清,他们来过环山这个相传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小村,并留下了墨宝。江南三月,细雨霏霏,在环山村村委会主任陈乐平的指引下,我开启探寻淹没在尘世喧嚣中的五座乐清市历史建筑之旅。

    2022-01-16
    185 47
  • 重庆三峡博物馆将长时间展出张大千抗战时期作品

    2019年7月13日,在重庆三峡博物馆,将展出著名画家张大千在抗日时期的著作。张大千,国画大家,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20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

    2021-12-30
    1205 62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