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桃花源景点简述?
导读:酉阳桃花源景点简述? 陶渊明笔下所说的社会当时真的存在吗?
桃花源景区由古桃源、伏羲洞、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酉州古城和桃花源广场等部分组成,是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文脉原型,是后世人们远离尘世喧嚣、步入秦晋田园、探寻地质奥秘、回归绿色天堂的理想场所。
桃花源景区入口处是一片茂盛葱郁的桃树林,一条清净小溪潺潺流过,若是待到阳春三月,便应了诗中那句“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行人走入洞穴,静听岩壁滴水落珠之声,忽觉一股脱俗之意,再前行便是豁然开朗的田园景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在一瞬间,便恍若隔世,返璞归真。
美池中有一个小岛,名桃花岛,岛上有一个小亭。水池后,有一座小村,名叫潜村,潜村实则为一座小小的酉阳民俗博物馆。
重庆酉阳桃花源景区位于重庆市酉阳县,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总面积2734公顷,由世外桃源、伏羲洞、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金银山、酉州古城、二酉山等六大部分组成的。森林覆盖率80.4%,重庆市“特色森林公园”,中国登山协会户外运动训练基地。
陶渊明笔下所说的社会当时真的存在吗?
陶渊明笔下所说的社会当时真的会存在吗?
可以肯定地说,陶渊明笔下描写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这个问题要从陶渊明的生平说起。
陶渊明生于三百六十五年,率于四百二十七年,六十二岁。一名陶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即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诗人之一。其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他曾经做过参军、彭泽县令一类的小官,所以又称陶令。由于他对当时政治不满,决心辞官,并且说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此后过着隐居的生活,并亲身从事耕耘,因此同情并尊重低下层人民。
他的诗语言质朴,具有独特的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
他的诗出色地歌颂了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有一定程度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作品中包含着乐天知命,对世消极并遁世的思想。
陶渊明描写社会的作品见于《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晚年的作品这篇作品设想了当时的一个理想社会。说的是晋太原中,一位渔人,忘记了路途的远近,进入一个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见一山,山有小路口。便舍船而进。数十步后,别有一番天地。其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写出了桃花园美景,和自由自在的人们。
接着描写了桃花源中渔人的问讯、款待和嘱告,可见桃花源中淳朴而又真挚的民风。
最后,描写出渔人出桃花源。写得如若真有其事。其实是作者向往的幸福境界。反映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桃花源描写的是一个小社会。这个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这里没有压迫,波有剝削。沒有贫穷和战乱。大家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成果。
实际上,当时的农民不满现实社会,向往着这样的幸福生活。陶渊明晚年亲自耕作,与农民接触,了解农民的愿望。因此,由于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朴素的语言,描绘出的一个世外桃源。
理想必竟是理想,现实社会根本是不会存在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想象世界,是不存在于世间的,就像网红李子柒给大家营造的“世外桃源”,大家只看到了她展现美好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她后面所付出的艰辛。
《 桃花源记》不但读来甚美,还反映了东晋的社会现象,在一个污浊的世界里,陶渊明为大家创造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给自足的理想境界,如“世界大同说”一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是这种思想提前了一点,与后来的“世界大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桃花的意象,不仅仅是为了描写桃源的优美,还是陶渊明自己心中的理想之地 《桃花源记》的开头就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都不是真实的环境,是陶渊明想象的空间,在他心里,有一个世外桃源,而桃花就是这个世外仙境的意象。
从陶渊明的田园诗句可以看出来,他隐居避世,田园生活只是他描述的那样,但是未必有那么悠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不过是他的一种自我心境。
所有的美好,并不是你见到的那样,用陈欧的一句广告词来诠释这种假象,“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有闻到我的汗水”。桃源只是心中的一片净土而已,并不是现实生活的映射。
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郑板桥爱竹,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癖好,但是这里,为什么要用桃花做意境呢?为什么不叫“菊花源记”呢?
菊花虽然高洁,但是过于清冷,特别是在秋季,天气肃杀,反而不美,而桃花不一样,它开在春天,艳丽俏皮,是希望,也是春天的使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可爱,使得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无比的令人神往,这是他心底的渴望,也是桃花带给桃源的希望。
二、一切祥和的画面,都是诗人的理想之国,在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的世界里,陶渊明享受着这个仙境带给自己的快乐 一切祥和的景象,都仿佛不是人间之境,为什么叫桃花源呢?这就是一种植根于作者心里的美好。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闲适而散淡,让人梦寐以求,而真正经历过农村生活的人,往往深知,这样的生活其实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李子柒会红,正是因为她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展示了出来,让大家在美好的画面之下去欣赏田园风光,可是她私底下付出的辛苦,大家却看不到。
而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中曾有这样的描写,私里认为,那才是陶渊明真正的状态,诗中这样描写,“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虽然讨厌在世俗中沉沦,但是田园之居,并没有他描写得那样美好,那种田园牧歌一般的美景,只是他的自我开解而已。
这样的自我开解之后,他写出了《桃花源记》,里面是这样描述桃源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样的境地,老人孩子安居乐业,没有战争,没有算计与勾心斗角,这就是陶渊明的想象世界,正如孩童的梦境一般,有唐老鸭、米老鼠,还有熊大、熊二,这也不过是成人的童话世界。
《桃源源记》的美好,与外面的世界互为比较,这里描写得越祥和、美好,外面的世界就越是污浊不堪,这是陶渊明有意而为之的。
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就可以看出来,这样的理想之国,只能是他想象出来的,在战乱频繁的时代,这样的美好是多么不可追求,陶渊明可能在某个午夜梦回之时,心中早已经构建了这样一个场景。
《桃花源记》里有这样一个场景,“土地平旷,房屋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人,还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样的红尘烟火之气,不正是他苦苦追寻的吗?所以陶渊明是在世俗之外,找寻美好之所,战乱在这个想象的空间没 有,连朝代的更替都与他们没有关系,这里的一切,都是这样祥和美好,这是他心底的希望,以及对于盛世的向往。
三、《桃花源记》首尾相连,并没有实际的描写,在猜测中令桃花源更加神秘 陶渊明为大家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世界,但是他又给大家留了一个悬念,那就是再也找不到这么一个地方了。
渔夫来之前,一路做了标记,可是再来寻找之时,就再也找不到来时之路了,书中这样描写,“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然后又埋下伏笔,一位高士叫刘子骥的听说了这件事情,欣然前往,并没有找到这个地方,所以这些虚无的描写,只能证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完全是诗人理想的境地,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因为求而不得,所以后来之人总会有无数的好奇心,去挖掘事实的真相,这也是桃源至今让人们着迷的原因,在似真似幻中,给人们一个迷一样的结果。 现实与虚幻的对比,使得人们心之所往,心之所求,这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也是人们之所以对于桃花源无比向往的理由。
四、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总是给人一种淡然的感觉,但是事实一定不是这样
有些事物总会给你一种假象,而生活的本质,本来就是辛苦的。
《这个杀人不太冷》中,小女孩问过杀手,人是不是只有童年时,是如此辛苦,杀人说,不是的,人会一直这么辛苦,陶渊明也一样,他虽然看起来淡泊,但是谁还不生存呢?
在生存面前,陶渊明还是会有理想的,所以他描写的状态只是他内心的向往而已,陶渊明在少年之时,也是有理想的人,他也曾经为了理想而奋斗,可是当理想受到打击之时,他也只好在理想之外,寻找心理的平衡。没有谁的人生可以离开生存,陶渊明只是把生存的状态尽量表现得乐观一点而已,他口中的桃花源并不存在,而他怡然自得的生存方式,不过是他对待这红尘俗世的一种态度而已。
陶渊明笔下的诗歌,只是他的一种心境,在社会的动荡之中寻求的心理平衡,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包括他的田园诗歌,每一首都是他对社会的期望,以及他心中的感受而已,桃源不存在,只是他心之所往,理想之境。
Hash:06e4aa19cb90045b67f6a4c8fddd8b37b800992f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