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佛光景点 偃师佛光镇
导读:偃师佛光景点 偃师佛光镇 1. 偃师佛光镇 2. 偃师佛光村景点 3. 偃师佛光村 4. 偃师市佛光乡简介 5. 偃师佛光五佛山 6. 偃师佛光寺
1. 偃师佛光镇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清明街 邮编:47194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十字街 邮编:47194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排坊街 邮编:47194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西环北街 邮编:47194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朱圆街 邮编:47194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西环二街 邮编:47194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中大街 邮编:47194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油坊街 邮编:47194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府北村 邮编:471924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镇翟东村 邮编:47194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镇二里头村 邮编:47194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肖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诸葛镇道堪村 邮编:471935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首阳山镇前纸庄山村 邮编:47194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佛光乡杏沟村 邮编:471925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佛光乡柏峪村 邮编:471925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缑氏镇郑瑶村 邮编:47192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缑氏镇夫子庙村 邮编:47192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镇四角楼村 邮编:47194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镇前王村 邮编:47194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镇宁南村 邮编:47194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镇宁北村 邮编:47194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镇东洼村 邮编:47194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镇北许村 邮编:47194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甄庄 邮编:47194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邙岭乡兰庄 邮编:471944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首阳镇 邮编:47194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岳滩镇喂北村 邮编:47192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岳滩镇王庄 邮编:47192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岳滩镇仝庄 邮编:47192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岳滩镇尚庄 邮编:47192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岳滩镇后马郡村 邮编:47192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缑氏镇化寨村 邮编:47192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缑氏镇滹沱村 邮编:47192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缑氏镇官庄 邮编:47192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炉庄 邮编:47194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张大寨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翟寨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翟湾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袁褰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引礼寨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西张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西寨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温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铁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宋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山张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宁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南寨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南窑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马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吕桥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经周寨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经周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焦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后周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韩村 邮 :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郭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符家寨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董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大口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草庙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曹寨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镇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佃庄镇朱圪当村 邮编:47194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佃庄镇相公庄 邮编:47194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佃庄镇西石桥村 邮编:47194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佃庄镇西马庄 邮编:47194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佃庄镇王圪当村 邮编:47194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佃庄镇牛王庙村 邮编:47194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佃庄镇倪庄 邮编:47194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佃庄镇酒务村 邮编:47194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佃庄镇黄庄 邮编:47194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佃庄镇后石罢村 邮编:47194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佃庄镇河头村 邮编:47194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佃庄镇关庄 邮编:47194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佃庄镇东马庄 邮编:47194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佃庄镇东大郊村 邮编:47194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佃庄镇佃庄 邮编:47194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佃庄镇大郎庙村 邮编:47194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佃庄镇 邮编:47194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岳滩镇东谷村 邮编:47192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翟西村 邮编:47194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镇卧龙村 邮编:47194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镇王七村 邮编:47194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镇田西村 邮编:47194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镇田北村 邮编:47194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诸葛镇梁村 邮编:471935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诸葛镇方楼村 邮编:471935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诸葛镇东棘村 邮编:471935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诸葛镇西棘村 邮编:471935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诸葛镇西白塔村 邮编:471935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诸葛镇王府村 邮编:471935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诸葛镇谭翟村 邮编:471935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诸葛镇司马村 邮编:471935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佛光乡 邮编:471925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田中村 邮编:47194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西洼村 邮编:47194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首阳镇坟庄 邮编:47194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渔古村 邮编:47194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羊二庄 邮编:47194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首阳山镇邢沟村 邮编:47194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首阳山镇新庄 邮编:47194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首阳山镇寺里碑村 邮编:47194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首阳山镇南蔡庄 邮编:47194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首阳山镇保庄 邮编:47194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首阳山镇白村 邮编:47194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庞村镇门庄 邮编:471936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庞村镇军屯村 邮编:471936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庞村镇九贤村 邮编:471936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镇二里头村 邮编:47194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大口乡肖村 邮编:471932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诸葛镇道堪村 邮编:471935
◎河南省 洛阳市 师市 首阳山镇前纸庄山村 邮编:47194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佛光乡杏沟村 邮编:471925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佛光乡柏峪村 邮编:471925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缑氏镇郑瑶村 邮编:47192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缑氏镇夫子庙村 邮编:47192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镇四角楼村 邮编:47194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镇前王村 邮编:47194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镇宁南村 邮编:47194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镇宁北村 邮编:47194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镇东洼村 邮编:47194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镇北许村 邮编:47194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甄庄 邮编:471941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邙岭乡兰庄 邮编:471944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首阳镇 邮编:471943
◎河南省 洛阳市 偃师市 岳滩镇喂北村 邮编:471921
…………
找到你要找的没,在没有的话,给你个地址,自己去查吧!
2. 偃师佛光村景点
1.马鞍山色
马鞍山,海拔1258.1米,在今佛光史家窑村,属万安山系,其山势东西两峰高,中间低,状如马鞍,故名。
2、
首阳晴晓
首阳山,为邙山一峰,在偃师市区西北,海拔359.1米,因山势旋绕,日出之初,光必先及而名之,山巅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墓地。
3、
杨村晚渡
杨村渡位于伊、洛河汇流处,历来为偃师往南方域外的重要渡口,滩渚开阔,河流澎湃,风景宜人。
4、
伊洛合流
伊河发源于栾川县张家村,洛河出陕西洛南县西部,二水自西向东,滔滔数百里,会流于岳滩镇岳滩村东与顾县镇杨村之间,历来都是引人入胜的一大奇观。
5、
缑山夜月
缑山,在今府店镇南,太室西侧,少室北麓,为一拔地而起的孤峰,乃道教72福地之一,老子也曾于此布道,又名“青牛观”。据传,周灵王太子晋在此控鹤升仙,山上有女皇武则天手书的升仙太子碑。
6、
夹河渔歌
夹河,指伊洛两河入偃师后,二水之间的川区地带,今佃庄、翟镇、岳滩三镇所辖区域。旧时两岸不少村民以打鱼捕虾为生。
7、
滑城烟雨
滑城,古为春秋滑国都城,亦称费滑,周襄王25年为秦国所灭。遗址在今府店镇北滑城河村一带,有清道光7年所筑“古滑城”城门。
8、
邙山霁雪
邙山,一曰郏山,一曰平逢山,系秦岭北支崤山沿黄河边向东北方向延伸部分,自古为帝王陵墓之地,素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自陕西华岳而东来,横亘400余里,自偃师西凤凰山入境,连绵起伏50余里入巩义境,海拔200-400米,虽有崎岖之势,而无峭峻之险。
3. 偃师佛光村
17个,城关镇、山化乡、城关乡、邙岭乡、南蔡庄乡 、佃庄乡、翟镇乡、岳滩乡、缑氏乡 、顾县乡、 府店乡 、佛光乡、大口乡、高龙乡、诸葛乡、寇店乡、李村乡、
4. 偃师市佛光乡简介
中灵山和古灵山不是一个地方。
中灵山座落于登封颖阳镇与偃师佛光乡交界处。东南与三皇寨、少林寺相连;北接东祖祀和牛心山,海拔一千四百多米。据传为人类始祖“女娲补天”之地,香火很是旺盛。
古灵山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最佳文化旅游景区。地处太行山中,距淇县县城西北8公里,游览面积10平方公里。灵山寺在群山环抱之中,峰峦拱翠,龙虎二山保驾。
5. 偃师佛光五佛山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驾车路线:全程约22.3公里
起点:佛光乡
1.从起点向西北 方向出发,行驶2.2公里,直行进入营君路
2.沿营君路行驶5.8公里,进入锡海线
3.沿锡海线行驶7.1公里,朝缑氏/X004方向,右转进入顾刘路
4.沿顾刘路行驶6.2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顾刘路
5.沿顾刘路行驶720米,左转
6.行驶110米,到达终点
终点:顾县镇
6. 偃师佛光寺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 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部边境的几个少数民族领袖,率部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到了西元460年,北魏才统一了中国北方,继而又分裂。在南方,晋室南迁建立了东晋政权,接着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自此,中国南北两方社会经济才逐渐复苏,北朝营建了都城洛阳,南朝营建了建康城。这些都城、宫殿均系在前代基础上持续营造,规模气势远逊于秦、汉。
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时间佛教寺塔盛行。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在不少地区还开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寺有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峰峰南响堂山和北响堂山石窟等。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天竺)、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4)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隋朝虽然是一个不足四十年的短命王朝,但在建筑上颇有作为。它修建了都城大兴城,营造了东都洛阳,经营了长江下游的江都(扬州)。开凿了南起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东始江都,西抵长安(西安),长约2500公里的大运河。还动用百万人力,修筑万里长城。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现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唐代前期,经过一百多年的稳定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富强,疆域远拓,于开元年间(714~741年)达到鼎盛时期。在首都长安与东都洛阳继续修建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在全国,出现了许多着名地方城、商业和手工业城,如广陵(扬州)、泉州、洪州(南昌)、明州(宁波)、益州(成都)、幽州(北京)、荆州(江陵)、广州等。由于工商业的发展,这些城市的布局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寺塔、道观,并继承前代续凿石窟佛寺,遗留至今的有着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兴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寻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木构架已能正确地运用材料性能,建筑设计中已知运用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朝廷制定了营缮的法令,设置有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管理营造的官员。
(5) 宋、辽、金时期建筑的发展与《营造法式》的颁行
从晚唐开始,中国又进入三百多年分裂战乱时期,先是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和十个地方政权的割据,接着又是宋与辽、金南北对峙,因而中国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建筑也从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来,再没有长安那么大规模的都城与宫殿了。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都有不少提高与突破。譬如城市渐由前代的里坊制演变为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在建筑技术方面,前期的辽代较多的继承了唐代的特点,而后期的 金代,建筑上则继承辽、宋两朝的特点而有所发展。在建筑艺术方面,自北宋起,就一变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建筑装饰也更加讲究。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朝廷颁布并刊行了《营造法式》。这是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颁刊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筑的管理。书中总结历代以来建筑技术的经验,制定了「以材为祖」的建筑模数制。对建筑的功限、料例作了严密的限定,以作为编制预算和施工组织的准绳。这部书的颁行,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6)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发展高潮
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元代营建大都及宫殿,明代营造南、北两京及宫殿。在建筑布局方面,较之宋代更为成熟、合理。明清时期大事兴建帝王苑囿与私家园林,形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造园高潮。喇嘛教建筑的营造,完全是出于清朝廷的政治需要,一时间蒙、藏、甘、青等地广建喇嘛庙,仅承德一地就建有十一座。这些庙宇规模宏大,制做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畸型。明清两代距今最近,许多建筑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宫殿、坛庙,京郊的园林,两朝的帝陵,江南的园林,遍及全国的佛教寺塔、道教宫观,及民间住居、城垣建筑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
Hash:434214b380005c1bab387191014192c807fd8658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