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无锡景点 - 无锡的地方节日

导读:大年初一无锡景点 - 无锡的地方节日 1. 无锡的地方节日 2. 无锡特有的节日 3. 无锡的端午节 4. 端午节无锡有什么活动 5. 无锡有什么地方节日 6. 无锡传统节日风俗 7. 无锡端午节特别的风俗 8. 无锡有什么节日

1. 无锡的地方节日

江苏省无锡市的文化节日,活动起源首首中国无锡太湖国除经贸节于2000年9月举办的

2. 无锡特有的节日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发不发过节费没有统一规定。为了欢度节日,有条件的单位会自主发放过节费,有的单位会发点月饼等等,以此来庆祝节日。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祝福天下人团团圆圆,开开心心,幸福生活!

3. 无锡的端午节

无锡的民俗风情比较多,基本上农历的节日都有一些民俗风情。最传统的春节就是贴春联,春节前要做团子,大年夜全家团圆吃年夜饭。

春节之后的元宵节有舞龙舞狮,元宵节要吃汤圆。清明节要上坟。

端午节家家包粽子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冬至吃饺子

4. 端午节无锡有什么活动

“红五菜”苋菜,茄子,红萝卜西红柿,虾。“五黄菜”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和雄黄酒当然还有无锡人的小脚粽。端午节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结合端午节节气的力量,提升精力,五黄菜有此而来。古时候五红菜是穷人吃的。五黄菜是福人才有的排场哦。

5. 无锡有什么地方节日

洋溪街道团结村每年农历三月三都会举办畲族民俗文化节。

节日当天,村民穿上最漂亮的畲族传统服饰,跳竹竿舞、唱畲歌、办畲族文艺演出,展现深厚、优美的畲族传统文化。

畲族婚礼是团结村畲家风情活动中最有特色,最富情趣的民族习俗活动。畲族新娘头戴凤冠,身着凤凰装,新郎衣着传统畲族服饰,迎亲的队伍抬着大红花轿,欢腾的锣鼓唢呐声声入耳,喜庆的表演把人们带进了畲族传统婚礼之中,整个村子到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氛围。

6. 无锡传统节日风俗

无锡除贴桃符、门补、春联外,还有在新年钟馗象,以避一年鬼祟。传说钟馗善于捉鬼。这个风俗大概始于唐代。无锡民间很多人家还有在门楣上张挂吉庆语句的红单联和剪纸门笺挂络的习俗。无锡地区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丝圆子,取团圆高升的意思。另还要吃面,取长寿长春之意。无锡风俗新年中小孩来到,主人就得拿茶点糖果招待馈赠。亲友中有孩子前来拜年都要赏给压岁钱。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选在年初三。初三称为小年朝,也不能扫地、乞火、汲水、与元旦风俗相同。无锡还有一个风俗与别处略异,即凡有 十、七十、八十祝寿,都在春节举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贺。元旦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扫地的风俗,无锡也是这样。认为一扫地要把财气扫掉。年初二即使扫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门,而是堆在屋角边,一直要到正月半,称为"聚财"。岁朝风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动刀剪,又禁止倾倒污水、粪便。元旦临睡时,又要放二声或三声关门爆仗。无锡这一天晚上睡得都较早,如有孩童贪玩不肯睡时,父母常哄孩子说:"早些睡,今晚听老虫做亲"。无锡旧俗对元旦这一天的气候十分重视,常以这天的天气占卜今后一年的收成。

特色活动

无锡一年四季节庆不断,皆宜旅游,尤以4月-10月为旅游的黄金季节。 主要旅游节庆有: 泰伯庙会:2月4日-6日, 锡山区梅村镇 无锡国际梅文化节:3月,梅园无锡阳山桃花节:3月-4月,阳山镇 西高山庙会:4月19日-21日,吴文化公园 樱花之旅:4月-5月,鼋头渚 宜兴陶瓷艺术节:5月,宜兴市各景区 太湖旅游节:9月-10月,无锡太湖各景区 此外还有:太湖中秋赏月、马山国际钓鱼节、吴地蟋蟀节、国际门球邀请赛、徐霞客文化旅游节。

无锡过年

春节是无锡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无锡旧俗,年初一早晨开门,要放3声开门爆仗。早餐吃糕丝、圆子、面条,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饭,寓意“有余”。吃饭时不能以汤浇饭,也不吃粥,怕出门遇雨。还忌向邻居乞火、汲水,告诫不骂人,不发怒,不讲不吉利的话,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春节期间,晚辈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满60虚岁开始,每10年在春节期间设宴庆祝。

7. 无锡端午节特别的风俗

上班,农业银行在法定节假日也是不休息的,可以说农业银行是全年无休的。不过在法定节假日期间,农业银行一般是采取值班的方式来营业的。银行在节假日和法定假日,一般不办理对公业务,但是个人业务可以照样办理。个人业务平常在星期一到星期五的营业时间是上午9点到下午5点,周末营业时间是上午10点到下午4点。

8. 无锡有什么节日

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在民间称“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北方,二月初二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

  依据气候规律,农历二月初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 回升,雨水也逐渐增多,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二月初二也是南方农村的农事节。

  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显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俗云“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龙又是鳞虫之精,百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农事开始之时,又是百虫出蜇、蠢蠢欲动之时,故民间有扶龙头、引青龙、剃龙头之举,又有食龙皮、龙须、龙子、龙鳞饼之俗,还有停针、忌磨等禁忌。

  据《易经》中的说法,二月二这一天之前,虽然已属春天,但还蛰伏着,称之为“潜龙在渊”。这一天之后,阳气上升,春意隐约可见,故曰“见龙在田”。顾名思义,龙出现了,一切都开始崭露头角。到了这一天,北方的迎春花开始露出笑脸,仿佛在告诉人们:春天真的来了。

  “龙抬头”一说,最早见于明人刘侗《帝京 景物略》:“二月二,龙抬头,蒸元旦,祭馀饼,熏床炕……”至于抬头的为何是龙,又为何只与“二月二”有关,说法和故事就多了。

  据说,龙头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的黄帝、唐尧、夏禹等纷纷效法先王。到了周武王,这一习俗还被发扬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以后,“二月二”便定名为“农头节”。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别小看这龙抬头的节日,这可是我国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了。

  相传,武则天废唐立周当了皇帝,惹得玉帝大怒,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在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 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这一天,其它习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这种“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古代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以及耕者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民间认为,龙是吉祥物,主管云雨,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的日子。此时,正值惊蛰节气,我国许多地方已进入雨季。古人认为是“龙”的功劳,加之不少地方又将“二月二”视为土地神的生日,所以祭祀活动便名目繁多。

  “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话还来自天象变化。二月二这天夜晚,仰望苍穹,你也许真的会看到“龙抬头”的景象。

  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里的恒星划分成“三垣”、“四象”七大星区。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相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苍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它们是苍龙头上的犄角。“角宿”后的4颗星是“亢宿”(龙的咽喉),后面4颗星排成簸箕状的“氐宿”(龙爪)。其后的“房心尾箕”分别是龙的心脏和尾巴。

Hash:ac707d59ec6e9ce4672192029da17a58e9c0b301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