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狮子糕

西充狮子糕

 西充晋称牌狮子糕,以香甜酥脆、入口化渣、色之金黄的特色,享誉海内外,多年来畅销不衰,给西充人民创造了财富,给狮子糕人带来了娇傲。狮子糕原名“寿王糕”。出自1876年(光绪二年)秋,杭州西湖“寿春坊”斯仁谷之手。

“寿王糕”因色之金黄,香甜酥脆,入口化渣,回味清香,多为达贤仕人待客佳肴。西湖县令姚其杭必备为待客茶点,其千金姚胜兰每日必方解口馋,百姓大多待仕人用之方能食用。

“寿王糕”用料考究,必采杭州西湖上湾酒米,经多次浸洗、成粉,菜子油炸炼,散温后配上好红糖、芝麻、中间麻油成形食用。光绪乙未年斯老归天,由子斯力撑坊继业。

西充青狮人何孬娃家境贫寒,为偷吃本族长黄瓜解饥,严遭毒打后逃出家门,流浪到杭州西湖,饿昏倒在“寿春坊”门前,斯力视之,与食救醒,何谢斯救命之恩,以身报效。斯正缺劳力,留为杂事,持奉家人。何手足勤快,为人灵巧,斯收之为徒,何以工钱报恩。白日浸洗酒米,晚间磨粉。孬娃出身贫穷,酸甜苦辣皆行,吃苦耐劳皆有,技艺在心。

光绪已年端午节,斯家午夜饮酒,食酒过多,醉倒在床,因天热午夜糕房起火,“寿春坊”被焚为灰烬。斯力痛哭终日,过度悲伤,不久离世,“寿春坊”从此而绝。何痛拜离师,回家在象溪河边姐家栖身,借姐家房半间,银子四两买回糯米等原料,回家泡米三日椿成细粉制成“寿春糕”。是夜梦中,从师生涯历历在目,师父救命之恩,授艺之情在脑海中一一出现,师、师、师、斯、斯、斯,家乡也师,其糕称之为王,何王也?取人王将要犯上,怎敢?鲁中王乃狮子也。师、斯、狮三字同音巧到极点,取此糕为狮子多妙,此糕色之金黄,如同金狮之毛,就取名狮子糕好了。何大笑而醒。其妻问何故而笑,何将梦事说与妻,妻说莫不是师父要我们不忘其恩。师父姓斯,家乡也狮,取名狮子糕既是纪师又怀师恩,更忆家乡,“三狮”结为一体,真乃是狮缘也,全家人十分乐意。故狮子糕于1891年(光绪十七年)初问世。县人食之赞不绝口,过往商客四海扬名。

光绪二十六年,何年事已高,家已有结余,与妻商量,移房四桂房街,“狮子糕”食客更旺。光绪二十八年孟冬何长眠离世,其子何继父之业,深研细作,取衙门口外井水烧开冷沉浸洗糕米,打硬其味道更美,直至民国年间继师生意兴隆。民国后期,也有稻香斋、桂香斋等坊继作此糕。何便关门停业,其后以胥锦常为代表的作坊为胜。

 解放后在0的领导下,私有工商业实行联营。1955年正式成立了国营西充县糖果厂(第一任厂长沈光清〈女〉)。成立后,融各小作坊“狮子糕”生产技艺为一体,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逐步扩大了生产规模,使狮子糕这一地方特产发扬光大。

1961年朱老总回家乡路过西充,还将狮子糕带回中南海,并给予高度评价。1964年西充民歌手余家清带着西充乡土风味赴成都参加省职工调演,一曲“好吃不过西充狮子糕”的民歌得到了高度赞美。人们不但爱吃狮子糕,而且会唱“好吃不过西充狮子糕”的民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充狮子糕”多年被国家科委、省、市、县评为优质产品,多次荣获金奖。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狮子糕漂洋过海,远销东南亚。

原料配方:

糯米18.5千克白砂糖9.25千克芝麻1.1千克熟猪油1.4千克鸡蛋750千克饴糖4.5千克麻油14千克生米粉900克熟米粉500克香精适量。

工艺流程:

泡米→舂粉→熬熟芡→合粉→压片切条→油炸→拌和→成型→包装

制作方法:

1.泡米、舂粉:选颗粒饱满的糯米,用清水淘洗,浸泡4~6小时,捞出滴干水分,用碓窝舂成细粉,过60~70目罗筛,要求米粉细腻。

2.熬熟芡:将糯米粉取800克(以每100封成品计算)放入烧开的清水锅内搅拌均匀,熬成稀糊状,然后加入猪油,继续煮沸,以将全部糯米粉煮熟为度。

3.合粉:将其余的糯米粉与鸡蛋混合均匀后,再加入熟芡,揉成粉团。然后将粉团压成0.5厘米厚的片块,切成1.5厘米宽的条子,再将条子切成0.5厘米宽的小块,即为生坯。切块时要求形状一致,大小均匀,生坯间应用撒粉,以防止粘连。

4.油炸:先将麻油倒入锅内,升温到250~280℃时,再将生坯逐渐放入油锅,待生坯呈谷黄色、爆化时即捞出,是为糕坯,冷却待用。

5.熬糖、拌和、成型:将白砂糖和饴糖放入锅内,加上适量的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