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何以冠之“对”字,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过去的对虾特别金贵,小贩们进市场前,先把虾用麻绳成对地绑在一起,出售时不用秤称,论对卖。卖的叫喊“卖对虾”,买的嚷着“买对虾”,对虾名字由此而兴。一种说法是对虾为“一夫一妻制”,它们爱情专一、忠贞不渝,出游时,公母总是成双成对、形影不离,所以叫对虾。这一点让人感到费解:从前没有潜水设备,人们是通过什么观察到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过去的对虾特别大,一对能称一市斤,所以取名对虾,这也有点太夸张了吧。对虾因个头大,也称大虾。渔民的叫法更具体,他们按外观颜色,叫公虾为青虾,叫母虾为黄虾,用于养殖育种的成年公虾、母虾,统称之为亲虾。
中国对虾主要产于黄海和渤海。在渔业术语中的国家78海区、山东省十大渔场之一的乳山渔场(面积为5007平方海里),是对虾向渤海洄游最早到达的地方。近水楼台先得月,对虾对乳山海沿人,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从前主要是用圆网和流网捕捞对虾,由于网扣(网目)大,小虾漏网,捕上来的对虾个头特大。
乳山是全国对虾养殖的发祥地。1958年,青岛海洋研究所在现海阳所镇双峰庄村东一个叫“小海子”的海湾里,修建养虾池,试养对虾获得成功。“小海子”是乳山塔岛海湾中的一个“湾中湾”,呈U字形,U字口朝北,口宽约600米。头年冬天,由周边几个生产大队无偿出工,人力小车推土完成筑坝。双峰庄,原名双凤庄,传说村祖在选址定居时,看到西山上有两只凤凰,依此认定这里是风水宝地,立村后取名双凤庄。新中国建立初期,人们把人文传说统以迷信论之,故易凤为峰。但在破除迷信的年代里,也有人敢迷信的,青岛海洋研究所里的一位专家,陶醉在他选址之妙中,逢人便讲:“对虾是成双的,落户双凤之地,天助我研究所也!”因话里唯心论色彩浓,他差点被打成 。据说还是试养成功救了他,当时的上级领导,也沉浸在了成功的喜悦中,就把他那点“右”事给忘了。
国内最早的一处万亩养虾基地,1979年在乳山境内建成投产,当年的《人民日报》做过大篇幅的报道。1978年11月,县政府组织力量在乳山口湾东端修筑拦海大坝,建万亩养虾基地。1979年5月,大坝合龙。大坝北至母猪岛,南至邹格村,全长2890米。当时,全县村村“出民工”,青壮年劳力轮流上阵,劳动场面极为壮观,社会主义优越性极其彰显,只可惜受条件所限,没有留下影视资料。30年来,万亩养虾基地对乳山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那也是个风光迷人的地方。如果能登坝观看,坝内池池相连。像一个用碧水做底、用池埂做线画成的大棋盘。池内小船来往,像棋子在移动。加上蓝天白云倒影水中,那美景,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由于对虾的名字中有“对”字,民间以“双双对对”来形容青年人婚姻融洽、幸福美满;对虾还有“夫动妇随、寸步不离”的美好传闻,所以,旧时的渔村,有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就对虾的习俗。当然,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喜宴上也上对虾。那时没有保鲜条件,如果在不出对虾的季节结婚,要提前做准备,晒制对虾干备用。
一种生物一旦进入民俗,久被人们拟人化描述,它就被人格化了,甚至被神化。乳山传说乳山口海湾由对虾精把守着,护佑大乳山水域妖孽不侵、风平浪静,让母亲山下的儿女们,安居乐业、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