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以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力促美丽中国建设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受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长期影响,江西水土流失问题突出,上世纪80年代末,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一度达到4.6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7.7%,占山地面积的46%,是历史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时期。据水利部动态监测结果,2020年江西省水土流失面积仍有2.3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14.13%。
新闻发布会现场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江西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理念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3月10日,以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力促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建设新闻发布会召开,江西省水利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廖瑞钊介绍了江西水土保持的工作情况。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据介绍,江西省一贯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十八大以来,江西省水利部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稳步构建顶层制度设计,全方位推进水土保持工作步入快车道。
廖瑞钊表示,十八大以来,江西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形成了一套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协调、以《水土保持法》为核心、系统完备、务实管用的水土保持监管制度体系。同时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承诺制与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构建水土保持“三纵五横”监管体系,开展监督执法专项行动,严抓水土保持制度落实。据悉,全省共批复17428个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4580个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设施通过验收,开展监督检查41144次,立案查处违法违规项目1000余起,人为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有效遏制。
据介绍,十八大以来,江西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为牵引,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974.42平方公里,年均治理面积1552.71平方公里。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有一批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生态产业型、生态宜居型和生态观光型小流域,在重点治理小流域内新建高效种植基地450个,助力3.65万群众实现脱贫致富,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生态建设的“红利”。
根据水利部动态监测结果,江西省水土流失面积已由上世纪80年代末最严重时的4.62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20年的2.36万平方公里,减少2.2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比例由27.7%下降到14.1%,减少13.6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强度明显下降,强烈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比例由上世纪80年代末的18.52%下降到2020年的2.65%。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水土流失面积与强度持续“双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2016—2020年度考核中江西荣获优秀等次。
贡献水土保持“江西经验”同时,水土保持的“江西经验”也得到充分肯定。在全国率先开展水土保持方案质量抽查、推行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模式实现在建生产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精准监管,相关做法经验已向全国推广。在赣州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经验得到水利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2021年赣州市又被水利部列入全国5个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崩岗治理“赣南模式”和废弃矿山修复“寻乌经验”,得到中央环保督察组的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建立山地林果开发水土保持监管制度,创新林果开发水土保持“联审联验+承诺制”监管机制,实现水保先行脐橙飘香、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十八大以来,江西全省共有4个县、9个项目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或工程,数量位列全国前列。建成了全国省级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水土保持科研创新平台,即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和南丰农村生态水利科研示范基地,探索总结出一套具有南方红壤区特色的水土保持技术体系,有力支撑了江西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助推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廖瑞钊表示,为深入推进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江西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中心工作,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动力,以水土保持责任考核为抓手,以提高水土保持率为目标,以监管全覆盖遏增量、治理提质效减存量为路径,实施“11346工程”,推动全省水土保持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据介绍,“11346工程”,即树牢一个“大水保”的理念;始终抓住“遏增量、减存量、提质量、明变量”这一条主线来开展工作,推动全省水土保持率从2020年的85.87%提高到2025年的86.57%;编制完成《江西省水土保持“十四五”改革发展实施方案》《江西省崩岗治理规划》《江西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三个规划;推动监督管理向全严准转变、综合质量向提质增效转变、监测评价向迅捷实用转变、管理能力向智慧高效转变等“四个转变”;突出抓好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从严强化水土保持监管、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为引领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升监测评价能力、高标准推进赣州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强水土保持科教宣传等“六个重点”。(郭美勤 黄凌媛)
江西水土保持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水土保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江西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建设「六个江西」的战略部署,其中「创新江西」排在首位。作为江西水利的科研基石,江西省水利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许新发表示,江西水土保持科技创新将紧紧围绕江西绿色崛起和永葆鄱阳湖「一湖清水」的大局,紧跟国家水土保持科技发展步伐,坚持以科技强根基,以创新促发展,为江西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科研立项方面,先后突破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2个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连续11年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立项各级水土保持科研课题140余项,立项经费4500余万元,科技项目的数量和立项级别均创历史新高。
在科技奖励方面,先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科研课题100余项,一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并得到广泛应用,产生显著效益。获得省部级等有关科技奖励32项,其中「农事活动影响下红壤坡地水土流失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18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江西水利系统省部级一等奖零的突破。
在创新平台方面,目前已经构建形成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土壤侵蚀与防治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1个省级优势科技创新团队(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知识创新团队)、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辐射全省的野外实验基地组成的科学试验研究体系,充分发挥了科学研究、示范推广、科普宣传和人才培养的作用。如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成为江西水土保持事业的一张靓丽名片,不仅催生国家重点研发等一批高层次科研项目,还吸引社会各界人士500多批、2万余人次参观学习。
科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十三五」期间,江西水土保持科技创新瞄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前沿和突出问题潜心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一是在研究坡耕地、果园、崩岗、稀土尾矿等典型红壤侵蚀区水土流失过程与机制、水土保持关键技术与模式、生态恢复措施与环境效应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二是在集成生态-生产功能协同高效的农林产业开发技术、构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和提升脆弱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三是在研发和构建多尺度、多层次、多目标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实现水土流失监测的便携化、精准化和快速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科技转化推广成效显现「十三五」期间,江西水土保持探索总结出了坡耕地「一控二保」、山地果园「一高双低」、崩岗「三型」、林下水土流失「两类」、强烈侵蚀「两荒」治理5套技术模式的具有南方特色的水土保持技术体系,7项技术被水利部列入《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形成坡耕地侵蚀治理技术、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水生态文明村建设3个系列的地方标准,并将这些科技成果在江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先后完成技术转化、推广和应用16项,为全省乃至南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郭美勤 黄凌媛)
全省仅三个!龙岩长汀县、永定区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水土保持
再添“国字号”荣誉!
“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紫金山金铜矿联合开发项目
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
近日,水利部公示了2021年度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名单,龙岩市3项入选,其中, 龙岩长汀县、永定区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紫金山金铜矿联合开发项目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永定南江村
据了解, 全省仅有三个县(区)入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龙岩占据全省获此殊荣县的三分之二,紫金山金铜矿联合开发项目为全省唯一一个成功入选国家水土保持生产建设示范项目。
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创建项目是水利部经国务院批准的三个示范创建项目之一,龙岩成功获得这块含金量十足的“国字号”招牌,是对我市多年来在水土保持方面工作的充分肯定。2012年以来,龙岩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层层压紧压实水土流失治理责任,截至2020年底,全市水土流失率降至6.03%,其中长汀降至6.78%,全市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来源:龙岩水利与河湖长制
图片:龙岩市融媒体中心
喜欢这篇文章
就给我们“点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