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黑石顶地带与非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举行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12月15日,广东黑石顶地带与非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召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视频)。学术委员会主任方精云院士、副主任于贵瑞院士、魏辅文院士和其它学术委员以及野外站有关师生70多人、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主任区升华参加了会议。学校科研院基地处张莉恒副处长主持了开幕式,科研院刘梅副院长、生命科学学院赵勇院长先后致词,对有关专家受聘野外站学术委员会以及长期关心支持我校野外站的建设表示衷心感谢。

方精云院士主持了第一次会议。野外站站长余世孝教授向专家们介绍了黑石顶生态定位站的发展历史与现状、2020年度开展的工作。储诚进教授、刘徐兵教授、王英勇高工分别就“植物群落多样性维持机制”、“菌根真菌驱动的森林群落物种共存”、“黑石顶陆生脊椎动物区系与动态变化”做了代表性成果汇报。随后,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王希华教授、中国林科院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陈德祥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李德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主任叶清研究员分别介绍了国家相关野外站的建设经验,对黑石顶野外站的发展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综合研究中心主任于贵瑞院士就高校野外站建设过程中优劣势、解决途径以及相关国家级野外站的申报提出了建设性建议。最后,方精云院士对各位学术委员的建设性建议、高校野外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黑石顶野外站的定位等进行了总结。

广东黑石顶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是国家教育部1987年在广东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投资建立的第一个野外教学科研基地。2019年8月经教育部评审确认为第一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今年初学校批准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建站30多年来,一直是我校生物学、生态学等专业的重要实习基地。2013年“中山大学生物学基地野外实践能力提高项目”获国家基金基础人才培养项目(400万元),同年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校外教育基地”(200万元)。《基于“一体两翼”的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创新模式》于2018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近5年来依托野外站承担了一系列国家与地方科技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多项,包括重点项目2项、杰青项目1项、优青项目2项、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总经费超过2500万元。在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方面,先后发表了几十篇SCI论文,包括 Nature Communication, Science Advances, Ecology Letters, Ecology, Journal of Ecology, Functional Ecology 等权威刊物20多篇,在国内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位居前列,为中山大学生态学科在国家教育部第三、四轮学科评估两次都并列全国第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

---------------------------------

编辑 媒体中心

审核 张雁

审核发布 张斯虹

再现“东湖春晓”东山湖生态系统如何重建? 生态系统

去年底,东山湖公园锦鲤湖治理工程完成。

扫码阅读

更多内容

经过治理,东山湖再次成为了周边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东山湖水质有了明显改善。

本版图片均由越秀区委宣传部提供

南方网红

南方名记

黄颖川工作室出品“东湖里,春花放艳柳抽条。树上鸟,吱吱叫,晨阳满湖波光照。”东山湖曾因“东湖春晓”美景入选“羊城八景”之一。

然而,因为要承担蓄洪的任务,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每到洪涝期间,周边河水都会多次直排入湖,造成湖水反复污染,东山湖生态系统因此遭到严重破坏,湖水泛绿发臭,水质也一度沦为劣V类。

崩溃的生态系统如何修复?“东湖春晓”美景如何才能重现?在广州,类似东山湖这样的大型生态调蓄湖还有十多个,东山湖的治理能给广州湖泊治理带来哪些经验?近日,记者进行了深入走访。

河湖档案

东山湖位于广州市中心,属浅水人工湖泊,平均水深1.55米,面积约35.5公顷。东山湖为半开放水体,其主要补水水源来源于珠江二沙涌,与新河浦涌、百子涌、橙基涌等城市内河涌相连,并担负区域的防洪调蓄职能。当遇大雨且外江水位高时,东山湖周边水系(主要是百子涌、橙基涌)均需要临时排入东山湖。

策划统筹:黄颖川 刘怀宇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李丹 宾红霞 黄颖川

困境

生态系统崩溃 东山湖遭反复污染

曾参与过义务劳动建设东山湖公园的郭伯,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东山湖当年水清草绿的景象,“东山湖公园修好之后人气很旺,大家都慕名而来,要看东湖春晓,东山湖湖水养出来的鱼还成为了特产。”

郭伯今年已经70岁了,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也是东山湖的“常客”。对东山湖的变化,郭伯是见证人。“从前几年开始,东山湖的水越来越浑浊,水里也看不到鱼了,水草疯长,湖水泛绿,有时候还能闻到难闻的气味。”

环保部门的监测为市民的直观感受找到了依据。根据环保部门的监测,东山湖湖水一度成为劣V类水质,湖水处于中度富营养化水平。从“东湖春晓”美景到劣V类水质,东山湖背后发生了什么?

越秀区建设和水务局工程建设科科长狄海峰解答了记者的困惑。他介绍,东山湖除了身肩市民休闲娱乐场所以外,还承担着周边水系蓄洪的责任。当遇大雨且外江水位高时,东山湖周边水系(主要是百子涌、橙基涌)均需要临时排入东山湖,造成湖水反复污染。

此外,东山湖自上世纪50年代修建以来,几乎一直没有对水质进行监控和治理。广州市东山湖公园主任李道林告诉记者,过去东山湖的管理一直处于粗放的状态,湖底的淤泥没有翻晒过。长年累月藻类不断生长繁殖,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前不久进入枯水期时,水位下降后,还在湖泊周围发现了3个排污口。”李道林称,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东山湖周边居民的数量逐年增加,污水随之增多,也对东湖水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环境治理形势,早些年东山湖对水质问题并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早期改善水质主要是通过养殖鱼类吞噬水中杂质,以及人工保持湖面清污来实现,但这样的做法对于水质的改善效果十分有限,湖水的透明度不可能超过50公分。”李道林坦陈。

狄海峰也表示,“治水是一个摸索的过程。过去治水的意识不够,治水的技术也并不成熟。”近年来,国内外的水污染治理技术已由单纯的“水污染控制”向“水体生态修复”转变,其本质就是组建或重建水体系统内种群,恢复其原有生物多样性,使其结构和功能恢复至受损前的水平,恢复系统的生态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自我维持的状态。随着国内水污染治理的进一步成熟,东山湖开始探索水体生态修复治理技术。

治理

重建东山湖生态系统 减缓外源污染物冲击

2017年9月,东山湖水质提升工程正式实施。广州资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山湖项目经理张亮介绍,整体的治理首先把湖水抽干,对湖底淤泥进行暴晒和消毒,然后在湖里种植水生植物、微生物和鱼类,“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净化水质,从而建立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

东山湖平均水深1.55米,面积约35.5公顷,水体约35万立方米,虽然通过水闸调控,可以对水体进行控制,但整体治理依旧是一个大工程。

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干湖”过程中散发的气味。在去年东山湖公园发布的施工通告中也注明了“施工过程需抽干湖水进行底泥消解,淤泥在分解过程中可能产生气味,修复过程中,特别在湖水回水前期可能短暂出现少量死鱼、沉水植物漂浮、湖水变绿并出现浑浊等影响感官的现象。”“但是很多市民还是无法理解,我们也采取科普的方式引导市民。”张亮说道。

目前,东山湖湖水回水的前期阶段已经完成,已完成鱼类清理、湖水降水、湖底底泥改良、沉水植物系统构建,微生物系统构建,水下动物系统构建,现在处于水生动物调控阶段,总体完成进度达90%。

“整个治理过程投入超过4000万元。”张亮介绍,目前东山湖水位为5.2米,基本处于常水位范围,水质基本达到四类及以上,局部断面甚至出现了二类水质。

作为市区中心的人工湖,虽然已恢复了水体的基本健康和清澈,但目前东山湖的生态系统依旧脆弱。东山湖为半开放水体,与新河浦涌、百子涌、橙基涌等城市内河涌相连,并担负区域的防洪调蓄职能,随着雨季的到来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大量雨水与污水的同时流入,对东山湖正在修复中的生态系统而言无疑是巨大冲击。

位于东山湖公园东半岛的大型一体化设备正是为了应对雨季时期东山湖的泄洪压力。“一体化设备每天可以对2万吨进入湖里的水进行处理。”张亮介绍,利用高效混凝微滤一体化设备,一体化设备快速净化外源水体入湖水质,保证在湖体开放状态下,控制进入湖体的污染物,解决湖体内循环和汛期过程中外源污染物对东山湖的冲击问题。

“治水三分靠治,七分靠养。”张亮表示,虽然东山湖的生态系统已得到基本恢复,但其自身净化能力的稳定还需要养护一段较长的时期。记者在现场亦发现,湖面上仍有清污船在采用拉网的方式,清理浮草和落叶等。

经验

探索湖泊治理新路径 供治理其他湖泊借鉴

晴时湖光潋滟春光明媚,阴雨天山色空蒙如泼墨画卷。去年底,东湖路品质提升工程及东山湖公园锦鲤湖治理工程完成后,东山湖公园于东湖路一侧的围墙和铁丝网被拆除,使“东湖春晓”的美景融入开敞的城市空间中。

经过治理,东山湖再次成为了周边居民休闲的好去处。广州市东山湖公园主任李道林介绍,东山湖治理工程完成后,公园的游客数量增长了三分之一。“以前每天进园人次最多只有1万-2万,现在最多的时候每天可以达到4万,大家都爱来到这里散步、跑步,鸟语花香的时候人特别多。”

优美的生态环境还吸引了不少特殊的“客人”。记者巡河当日,就看到几只黑水鸡在东山湖飞翔、玩乐。

在广州,像东山湖一样的人工湖泊并不少见。广州上世纪50年代,为解决城区内涝问题,开挖了流花湖、荔湾湖、麓湖和东山湖四大人工湖;借亚运治水之机,广州又建设了白云湖和海珠湖两大人工生态调蓄湖。根据《广州2013年度水务白皮书》,至2013年底,广州已建或在建的水域面积为1万平方米以上的生态调蓄湖(不含校内湖)数量就达到了15个。

各大人工生态调蓄湖在担负区域防洪调蓄职能的同时,还作为重要的城市景观,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去处,它们的水质也日益受到关注。但从前几年环境监测站的数据来看,广州各大人工湖的水质以及景观情况都不容乐观。

近年来,随着中心城区居民人口的迅速上升,人工湖地处闹市,受到外源和内源污染的双重影响,水体呈现富营养化状态,景观环境不尽如人意。几年前,广州中心城区几大人工湖泊水质基本上都属于劣V类。其中流花湖、东山湖和荔湾湖总磷、总氮浓度均超过地表水五类标准,麓湖总氮浓度均超过五类标准,流花湖和麓湖水体属重度富营养化水平,荔湾湖和东山湖水体属中度富营养化水平,荔湾湖浮游藻类密度最高,其余依次为麓湖、流花湖、东山湖,水质状况堪忧。为解决人工湖富营养化的问题,广州率先从荔湾湖、麓湖开始进行生态修复技术的尝试。

而东山湖“原位水生态修复技术+一体化水治理设施”方案,也为广州人工湖的治理探索了新的路径。该湖泊一体化水治理设施的应用,有效的控制住进入湖体的污染物,为半开放水体的治理也提供了治理思路。

李道林告诉记者,自从东山湖水质提升初见成效之后,已经有多个人工湖的管理人员与他们取得联系,了解治水的经验。

作者:南方日报

海留图国家湿地公园,不但能观光,它对生态系统的意义更为重大 生态系统

海留图国家湿地公园,不但能观光,它对生态系统的意义更为重大

海留图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2160.1公顷,包括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三大类,具有独特的坝上高原湿地景观,在河北省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冀蒙连接的枢纽和京津冀的后花园,是京津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地。丰宁坝上旅游,就来大汗行宫

公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高等植物45科115属202种,占河北省高等植物总数的7.2%,占河北省湿地植物总数的41%,湿地植被以耐湿、耐盐植物为主,呈现从盐生类型向干草原类型过度,从水生、湿生向旱生类型演变的特点。公园有野生动物286种,其中鸟类167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14.1%。鸟类中有黑鹳、大鸨、金雕三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小天鹅、草原雕、苍鹰、大鵟、白枕鹤、灰鹤、衰羽鹤等2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公园已经成为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是世界上小天鹅迁徙种群的聚集地,公园系统完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更加丰富,是植物的宝库、鸟类天堂、人间仙境丰宁坝上旅游,就来大汗行宫。

海留图国家湿地公园,是河北丰宁京北草原大汗行宫中的一个美丽景区,更是

河北省的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丰宁坝上旅游,就来大汗行宫。

生态系统自由行旅游攻略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