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黑石顶地带与非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举行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12月15日,广东黑石顶地带与非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召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视频)。学术委员会主任方精云院士、副主任于贵瑞院士、魏辅文院士和其它学术委员以及野外站有关师生70多人、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主任区升华参加了会议。学校科研院基地处张莉恒副处长主持了开幕式,科研院刘梅副院长、生命科学学院赵勇院长先后致词,对有关专家受聘野外站学术委员会以及长期关心支持我校野外站的建设表示衷心感谢。

方精云院士主持了第一次会议。野外站站长余世孝教授向专家们介绍了黑石顶生态定位站的发展历史与现状、2020年度开展的工作。储诚进教授、刘徐兵教授、王英勇高工分别就“植物群落多样性维持机制”、“菌根真菌驱动的森林群落物种共存”、“黑石顶陆生脊椎动物区系与动态变化”做了代表性成果汇报。随后,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王希华教授、中国林科院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陈德祥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李德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主任叶清研究员分别介绍了国家相关野外站的建设经验,对黑石顶野外站的发展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综合研究中心主任于贵瑞院士就高校野外站建设过程中优劣势、解决途径以及相关国家级野外站的申报提出了建设性建议。最后,方精云院士对各位学术委员的建设性建议、高校野外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黑石顶野外站的定位等进行了总结。

广东黑石顶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是国家教育部1987年在广东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投资建立的第一个野外教学科研基地。2019年8月经教育部评审确认为第一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今年初学校批准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建站30多年来,一直是我校生物学、生态学等专业的重要实习基地。2013年“中山大学生物学基地野外实践能力提高项目”获国家基金基础人才培养项目(400万元),同年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校外教育基地”(200万元)。《基于“一体两翼”的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创新模式》于2018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近5年来依托野外站承担了一系列国家与地方科技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多项,包括重点项目2项、杰青项目1项、优青项目2项、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总经费超过2500万元。在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方面,先后发表了几十篇SCI论文,包括 Nature Communication, Science Advances, Ecology Letters, Ecology, Journal of Ecology, Functional Ecology 等权威刊物20多篇,在国内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位居前列,为中山大学生态学科在国家教育部第三、四轮学科评估两次都并列全国第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

---------------------------------

编辑 媒体中心

审核 张雁

审核发布 张斯虹

Hash:7e176652967b6ccba1c10aa02210570ffd49ccb1

声明:此文由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