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禹门口景点有哪些 山西河津禹门口的来历
1. 山西河津禹门口的来历
禹门口,在山西省河津市西北和陕西省韩城市北部的黄河峡谷中,为黄河晋陕峡谷的南端出口。这里两岸峭壁夹峙,形如门阙,水势汹汹,声震山野。三桥并列横跨黄河,如三道凌空彩虹,增添了龙门不凡气势,属古河津县管辖
2. 河津禹王庙
谒,读作ye,四声,音同叶,是请见,进见的意思。 如果 危出:突出。半流:水上空。 出了河津县的西城门,往西北方向(走)三十里,(就)到达了龙门山的山脚下,(它那)东西两面全是重叠的山峦和高险的山峰,高大得耸入云霄。 黄河从西北方的山峡里冲出来,到这里,冲断山脉,河水流过来,两岸的山崖整齐地对立相望。夏朝大禹(为了)疏通河道而开凿的功劳,在这里显得最伟大。从东南山根起,在岩石上凿洞,架起木桩,在河水上面凌空搭起一条栈道,盘旋着上山。靠河边有一块宽敞而平坦的地方,大约有二三亩地,石头多泥土少。(那)中间有一座禹王庙,叫做“明德宫”,修建得十分宏伟壮丽。到大殿前参拜,(见到夏禹的塑像),肃然起敬地想起他对人民的好处很久。院子里有许多青松和叫不出名的树木,树根背着泥土和岩石,凸出地面,伸向四处,连结在一起,枝条和叶子疏密相间,形成浓荫,树皮树干苍老挺直(显出)一种高傲的劲儿,坚定的样子,好像健壮的汉子彼此对站着,相持着不肯让步。庙门的西南面有一座石峰,高高地伸出到河流中间。踏着石头台阶,登上极顶。顶上有一座临思阁,因为山高风大,不能用木材建筑,用砖石砌成。靠着阁门向下看,黄河急流翻滚,(向)三面冲击振荡,令人疑心石峰是在摇晃。北看巨大的峡谷,朱红的山崖,苍翠的石壁,吐出云朵,飘过烟雾,一会散开,一会聚拢,(天色)一会阴暗,一会明亮,(真是)瞬息万变。西面是山连着山,曲曲折折延伸过去。向东看那座大山,巍峨耸立,与天相接。南望洪涛滚滚,(水中)石洲沙滩,高高的平原和弯曲的河岸,炊烟弥漫的村庄,雾气笼罩的树林,风里的帆,浪中的船,渺渺茫茫,时隐时现。华山、潼关和陕西、河南的许多山,好像隐约可见。这真是天下少有的景致啊。 下了台阶,取道石峰东面,(有一处)凿开石崖,安起木桩,放上横木,凭空造起一座水楼。在楼心的地板上凿开一个洞,洞上面安上井栏和辘 轱,挂上一条绳索,从河里打水。依靠在栏杆边,凉风飘洒过来,(那感觉)好像是(传说中的)列御寇驾着风在半空中站着似的。又从水楼北面沿着山路往禹王庙后面走出百余步,到了右边的山谷,向下看去,幽深得很。(这里)东面靠着大山,西边面对黄河,山谷南北两边相距丈把远,上面横放一根老树杈作桥,(只能)脚尖挨脚跟地走过去。山谷的北面两百步的地方,有一座小庙,匾上写着“后土祠”。北山陡峭地矗立起来,山脚与河边相连。于是(当)走完了后土祠东边的山路,(就会看到)有个山洞,空荡荡的好像一间大厅。悬挂着石头长短不一,(有的)像人形,(有的)像鸟的翅膀,(有的)像兽嘴,(有的)像肝肺,(有的)像赘瘤,(有的)像悬空着的鼎,(有的)像成组的磬,(有的)像未经雕琢的玉,(有的)像未曾冶炼的矿石,它们的形状没有办法说全。高悬着的泉水滴到石头上,咚咚地发出响声。洞下面的石块横七竖八地罗列着,躺着的,歪着的,立着的,(有)像床铺的,像茶几的,像屏风的;可以坐,可以伏,可以倚。(洞里)气息阴凉阴凉的,即使大伏天,也不会觉得烦闷燥热,只使人感到心神凄凉,肌肤寒冷,不能够长时间地停留。又从老树杈桥上过去,经由明德宫的左边,沿着石头台阶上去。东南山腰里有一座道院,地势跟临思阁高低差不多,也可以远望黄河和龙门山一带的好风景。(然后)就从石阶下来走上栈道,到黄河边上看了来往渡船,(才)顺着东山回去。 (游龙门的)时间是宣德元年,夏季五月二十五日。同游的是杨景端。
3. 山西省河津市禹门口
1、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清李元《蠕范·物体》:“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 后以“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 2、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尔雅》曰:鱣,鲔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故从唐起士子登第谓之“跳龙门”。 元关汉卿《蝴蝶梦》楔子:“若三个儿到开春,有甚么实诚定准,怎生便都能勾跳龙门。”明汤显祖《紫钗记·荣归》:“跳龙门此日门楣应,箫鼓画堂欢庆。” 扩展资料 源头 ●山西省河津市城西北12公里的黄河峡谷中的龙门,今称禹门口,也是“鲤鱼跳龙门”的典出处。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山西省河津市禹门口),就会变化成龙。《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清李元《蠕范·物体》:“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后以“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后来又用作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俗话常说“鲤鱼跳龙门”,这是比喻鲤鱼喜欢跳水的习性。鲤鱼和其它许多鱼都喜欢跳水。不同的鱼跳水的本领也不同。有的鱼跳得很高,如有一种叫做“跳鱼”的 ,它能跳离水面四至五米,可以说是鱼中的“跳高冠军”。鲤鱼有时也能跳出水面一米以上。
4. 河津禹门口老照片
京昆高速规划里程为2716千米,通车里程为2336千米。从北边北京出发,经过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六个省市,主要经过城市有保定、石家庄、太原、临汾、西安、安康、汉中、广元、绵阳、德阳、广汉、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永仁、元谋、武定,最后到达了云南省会昆明。
5. 禹城鬲津街的由来
在山东省庆云县庆云镇周尹社区,存活着一株全国最古老的枣树——唐枣树,距今已有1600余年树龄,被誉为“中华枣神”,载入《中国名胜大辞典》。
唐枣树高6.5米,胸围4米。从北侧看,树干镂龙雕凤,苍劲遒逸;从南侧看,枣树腹鼓腔空,能容下小孩玩耍。唐枣树历经千年沧桑,依然旺盛地生长着,年年开花结果。它已成为庆云人的图腾,充满着神秘、神奇和神话,关于唐枣树的很多神奇故事世代相传,最早的传说源于隋唐将领罗成。
隋唐时期,瓦岗寨英雄罗成在边关征战,有一天路过此地,烈日炎炎,人困马乏,很远就看到鬲津河(今漳卫新河)畔有一棵大树,赶紧赶过来,把战马拴在树上,自己躺在树下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罗成正睡得香甜,哪里知道敌人的追兵近在咫尺。恰巧,几颗熟透的大红枣落下来,正砸在罗成的脸上。罗成惊醒,发现险情,匆忙间捋吃了些红枣,顿时精神抖擞,体力大增,赶紧跃马加鞭箭般离去。当他重返战场,见到唐王李世民,便把落在马鞍里的几颗红枣献出来。李世民品尝后,觉得甘甜如饴,就诏封为“糖枣”。这株树上结的枣形状扁长粗大,像老鸹枕头,当地人还叫它“躺枣”。由于罗成在这株枣树上拴过马,老百姓都叫它“罗成拴马桩”。
又据说,明朝燕王朱棣扫北(燕王扫北)时,当地众多百姓躲避在唐枣树下,忽然大雾弥漫,众人得以幸免于难,所以当地的群众又称唐枣树为神树。 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实行“三光”政策,一片片枣林毁于一旦。日军欲伐“唐枣”树时 村民聚于树下,冒死相护,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使敌不敢妄为。
历代文人墨客对唐枣树多有歌咏,留下大量诗词佳作。清代康熙元年庆云知县卢元培曾作诗《鬲津古树》:“半亩清荫俯碧川,沧桑历尽势参天。繁枝自抱风云色,贞干宁辞冰雪缘。高士结庐容啸傲,将军屏坐寄流连。联珠而后知盈箧,绝胜华南第一篇。”庆云县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玉秀亦作诗赞之:“鬲津故川水潺缓,枝繁叶茂伴千年;沧桑阅尽见兴替,贞干高洁代代传;瓦岗英雄曾系马,燕王扫北雾弥天;子孙繁衍遍大地,留取红果惠人间。”
1989年,庆云县委、县政府架设围栏对唐枣树加以保护,并立唐枣碑。2006年,庆云县依托唐枣树建成唐枣生态园,被评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每逢金秋时节,“四野荷香飘天外,万家小枣射云红”,唐枣生态园就成为人们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6. 河津禹门口风景区
北京天宁寺桥,丰台,大灰厂,野三坡,白涧,王安,涞源,繁峙,代县,原平,忻州,阳曲,太原,晋中,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霍州,临汾,襄汾,曲沃,侯马,新绛,稷山,河津,禹门口,韩城,大荔,渭南,西安,周至,佛坪,城固,汉中,勉县,广元,剑阁,梓潼,绵阳,罗江,德阳,广汉,新都,成都,双流,新津,邛崃,名山,雅安,荥经,汉源,石棉,冕宁,西昌,会理,攀枝花,元谋,武定,禄劝,富民,昆明。220国道是在中国的一条国道,起点为北京复兴门,终点为云南昆明,全程3356千米,220国道经过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四川、和云南6个省市。
7. 山西河津禹门口要门票吗
京昆高速在山西段途径阳泉、晋中、太原、 吕梁、晋中、临汾,起点在阳泉市平定岔口,终点在临汾市河津禹门口,在省界-阳泉段、临汾段穿越山区,有山路,但设计标准在100公里。
8. 河津禹门口黄河滩
保卫黄河是河防作战战役:日军为切断晋西北与陕甘宁边区的联系,配合其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摧毁陕甘宁边区,1938年初开始调集重兵,向黄河河防发动大规模进攻。
日军进攻河防以第一一○师团为主,配合以第一○九师团、第二十六师团和独立第二、第四混成旅团等部,沿汾(阳)离(石)公路西犯,攻击宋家川等渡口。陕甘宁边区仅有部队15000余人,不仅要守卫千里河防,阻止日军进攻,而且还要防守两千余里漫长的边防线,以防止国民党部队的进攻。陕甘宁边区军民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与日军的进攻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从1938年3月至1939年底,日伪军先后向陕甘宁边区河防发动大小进攻23次,其中较大的进攻达7次之多,每次使用兵力少则2000人,多则1万余人,在长达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河防部队先后进行大小战斗78次,打退了日伪军的进攻,彻底粉碎敌人西渡的阴谋,保卫了陕甘宁边区。
9. 大禹治水山西河津
河津大梯子崖景区一个小时可以游完。
黄河大梯子崖景区位于中国十大最美峡谷——黄河晋陕大峡谷河津龙门段,是2021年山西省新晋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这里更是传说中大禹治水和鱼跃龙门的发生地。核心景观之一的北魏军事古栈道梯子崖,全程168米,垂直高度99米,沿黄河1号旅游公路呈之字型盘旋而上,主道共365个台阶,岩际凿痕,清晰可见。此工程之浩大,开凿之艰辛,难以想象。
10. 山西河津市大禹庙
韩城市位于陕西省中部,西北与延安地区的黄龙、宜川县接壤,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万荣县相望,南连渭南地区的合阳县。
韩城境内有山、原、川、滩,资源丰富,环境优美,西北为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78%,林地面积67万亩,深山以用材林为主,浅山以经济林为主,盛产花椒、核桃、柿子、苹果。特别是“大红袍”花椒以粒大、色红、浓香驰名,年产100多万公斤。中部和东部为川原区,人口密集,土地肥沃,主产小麦、棉花、玉米、蔬菜等。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灰石、铁矿石、铝矾土、粘土矿等。已探明煤储量27亿吨以上,远景储量108亿吨,有渭北“黑腰带”上的明珠之称。韩城已成为陕西重要的煤炭、电力能源工业城市之一。
韩城市已经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铁、炼焦、建材为主的,包括 织、机械、化工、食品等主要行业的工业体系。韩城的名优产品有龙门牌台虎钳、太史牌啤酒、韩城南糖、芝川铁锅等。近几年,韩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韩城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故乡,地面地下文物丰富,民俗民居具有特色,古城建筑格局与传统风貌保存完好,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韩城素有文史之乡之称。战国初,孔子高徒子夏来韩设教。两千多年来,韩城办学之风兴盛,民重耕读,因而人才辈出。一代史圣、两朝状元、三朝宰相、四代世家、父子御史、父子知州、祖孙巡抚、兄弟侍郎、南北尚书、一母三进士一举一贡生等,传为佳话。明清两代科举中试者1396人,其中进士119人,举人550人,贡生727人。官居五品以上者130余人。科举夺魁者仅清代就有状元1人、会元2人、解元11人,三元皆有,被誉为“解状盛区”、“士风醇茂”。
韩城现有新旧石器及历代古遗址31处,韩城古建筑独具特色,是天然的古建筑博物馆。迄今保留下来的唐宋元明清各代古建筑140多处,古遗址27处,尤其元代建筑多达20处,为陕西之最。明清四合院民居遍布城乡,格局独特,内涵丰富,三雕俱全,建造精良。党家村最为典型,堪称“民居瑰宝”。韩城南10公里的汉太史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此外,明清两代形成的韩城民居——四合院,布局合理,装修考究,独具特色,是我国传统民居精华之一,素有“小北京”之称。黄河天险龙门,也称禹门,相传为大禹所开,山河壮观,地势险要。这些众多的文物遗址和游览胜地愈来愈多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到韩城旅游观光。
位置:韩城市地处东经110°07′19′′~110°37′24′′,北纬35°18′50′′~35°52′08′′之间。位于陕西省中部,西北与延安地区的黄龙、宜川县接壤,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万荣县相望,南连渭南地区的合阳县。
面积:总面积1621平方公里。
人口:36多。
行政区划:现辖金城办事处、新城办事处、龙亭镇、芝川镇、西庄镇、昝村镇、龙门镇、桑树坪镇、乔子玄乡、巍东乡、芝阳乡、夏阳乡、薛峰乡、板桥乡、苏东乡、大池埝乡、盘龙乡、王峰乡、枣庄乡、林源乡、独泉乡等2个街道办事处6个镇13个乡
景观:龙门风景区、金城、司马迁祠墓、文庙、大禹庙、普照寺、魏长城遗址、千佛洞石窟。
韩城历史名人甚多。春秋< /a>时的赵武,“两袖清风回韩城”的清代丞相王杰,还有现代著名作家杜鹏程。
韩城文物古迹荟萃。从数万年前的禹门洞穴到别具一格的司马迁祠墓,从素有“小北京”之称的古城风貌到被誉为“世界民居之瑰宝,人类文明活化石”的民居古建村落党家村,唐、宋、元、明、清历朝古建筑保存完整,规模宏大。以文物为依托的旅游业迅速民展,并入了临潼、华县、韩城三大旅游区为主体的陕西东部旅游环形线路。“关中文物最韩城”,古往今来多少咏般称奇不已;素有“小陕北”之称的金城区保护完整,向游人展示着千年古城的典雅风姿,散发着古色古香的气息,成为影视剧外景拍摄基地;龙门自然风景区又把多少游人的遐想带回“禹凿龙门”和“鲤鱼跃龙门”的美丽传说,近年来,海内外大批游客蜂涌而至,这里已成为陕西的又一旅游胜地。
11. 禹门口的由来
山西,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东有太行以为屏蔽,南有黄河可作天堑,西、北有长城环绕拱卫。因外有河流而内有山脉,自古就有“表里山河”之称谓。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长达3000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誉。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大量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表明:早在250万年以前,山西就已经有了最早的原始人类。襄汾丁村文化和阳高许家窑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说明,至少在10万年以前,汾河两岸和雁北地区,已经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朔县的峙峪、沁水的下川、大同的白毛口遗址也说明,在28000年以前,以原始共产制经济为特点的母系氏族公社,已经在这里得到确立。特别是还有多达500余处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被陆续发现。比如垣曲下马村出土的陶盆、陶瓶和陶罐,繁峙砂河镇出土的鱼骨叉,太原市光社出土的三足瓮,以及太谷白燕、汾阳峪道河和杏花村、襄汾陶峙等地出土的文物、遗址等。这些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原始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原始社会的传说。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板(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都是传说中部落领袖在山西建过都的地方。时至今天,临汾和沁水还保存有尧庙、尧陵、舜王坪等文化遗址。
中国古代著作《禹贡》,说夏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龙门又叫禹门口,在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禹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第一个朝代一一夏朝的建立者。夏朝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夏传子,家天下。”禹 后,部落联盟的民主选举制度也被废除,由禹的儿子启做了夏朝的的第二个“夏后”(夏王〉。这就预示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奴隶社会的开始。
夏朝共历14代,17个王,前后共400多年。桀,是夏朝最后的王。他暴虐无道,人民十分痛恨,后被夏朝一个属国的部落首领汤起兵推翻,建立了商朝。商,也是我国第二个奴隶制社会的朝代。商朝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
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为西周时期,这是一个政治经济都相当发达的时期。公元前1100年,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叔虞于唐,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桐叶封弟”的传说。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国内有晋水,就把唐改称为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唐叔虞,就给他修建了一个祠堂。这,就是太原有名的旅游胜地一一晋祠的来历。
西周第九代国君周厉王贪财好利,昏庸残暴,激起了国人的暴动,后被放逐到彘。“彘”,就在山西霍县境内。后来的幽王即位后更加昏庸无道,被犬戒进犯的军队杀死,西周就此灭亡。
从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到公元前476年,我国社会进入了春秋时期。这时,山西境内主要的诸候封国为“晋”。“晋”起初是一个小国,到晋文公重耳当政时,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使晋国出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晋文公在北方称霸后,山西对中国的局势影响很大。侯马,是晋国后期都城的所在地。1956年,在这里发现了城廓、铜器作坊、居住遗址和墓葬;1965年,又在这里发现了用朱书写在玉片上的“盟书”(又叫“玉石书”)。这一文物的发现,也为研究春秋未期晋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在这个时期,晋国的卿大夫代表新兴的地主势力,进行了封建的社会改革。在经济上,废除了土地三年分配一次的旧制度,让耕种土地的人民获得土地的长期占有权,史称“晋作爰田”。在政治上,晋国卿大夫在和旧贵族的斗争中,实行了“六卿专政”。“六卿”是赵、魏、韩、范氏、中行氏和智氏等6大卿族。后来,范氏和中行氏相继被灭,只剩下了赵、魏、韩和智伯4家。公元前453年发生了晋阳之战。赵、魏、韩三家联合消灭了智氏,并三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所以后人又把山西统称为“三晋”。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
公元前260年,发生了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国被秦国打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王朝一一秦朝。
自原始社会起至奴隶社会止,是历史学家公认的远古社会时期。山西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全面发展,是对“五千年文明看山西”这一历史性评价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