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人口不许不足百万的城市——陕西铜川,凭

作者声明:

本文是南门太守(陈忠海)的原创文章,首发于2018年9月23日悟空问答,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姓名。

铜川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又因资源枯竭和经济结构调整而遭遇发展瓶颈,环境破坏相当严重。

现在,它却豪华逆袭,成了中国最幸福的地方之一。这样一座污染严重到“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为何能成为老百姓安居乐业之所呢?

一座低调的历史名城其实,位于陕西中部的铜川是一座响当当的历史文化名城。夏商时期,它隶属古雍州,秦代属内史地,西汉景帝时开始置县,建城迄今已有2170余年。

铜川南距西安仅数十公里,设想一下,如果汉唐时代的国都长安也修到“六环”,估计差不多就到铜川大门口了。

(铜川的位置)

铜川原名“同官”,一般认为,因与“潼关”同音而改成了现在的名字,不攀附名胜,很低调。由于这个区位优势,铜川经济文化历来都发展得很快,因此,也孕育出了一大批历史名人。

比如西晋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傅玄,其祖籍北地郡泥阳县就在今铜川市耀州区境内。

( 傅玄,217年—278年)

北地郡傅氏在魏晋时代一直是显族。傅玄曾得到司马氏的赏识,也曾显达富贵,但他生性耿直、敢于直言,不屈侍权势,为此被罢官降职。

到了唐代,铜川出了两位更有名的人物——医学家孙思邈,书法家柳公权。孙思邈出生在铜川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聪明又勤奋,《旧唐书》称其为“圣童”。唐太宗李世民曾亲自召见孙思邈,想授给他官职,但被他拒绝了。

(孙思邈隐居地铜川药王山)

孙思邈立志于医学,一边行医采药,一边写成了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并在唐朝政府支持下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他为医的准则是“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意思是,生命可贵,诊病用药须小心再小心。

柳公权是大书法家,“柳体”至今仍被学书法的人视圣典法帖。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实他还是一位政治家。

(铜川耀州区阿子乡柳公权墓)

柳公权经历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先后任侍书、谏议大夫、中书舍人、翰林书诏学士等职。这些官职大体相当于皇帝的高级秘书或顾问,是皇帝近臣。

一次,唐文宗召见身边几位学士,聊起了汉文帝崇尚节俭的故事,唐文宗说得高兴,举起自己的衣袖说:“这件衣服,都已经洗过3次了!”

领导主动“表扬与自我表扬”,再没眼色的下级也知道这个时候要抓住机会赶紧狠拍一马。于是,众学士纷纷上前颂扬皇帝的节俭品德,只有柳公权在一旁闭口不言。

唐文宗不悦,专门把柳公权留下,问他:为什么刚才不说话?柳公权直言道:“君王应重大节,起用贤良、黜退佞臣,听取忠言劝戒,分明赏罚,至于穿洗过的衣服,那只是小节,无足轻重。”

当时,有个大臣也在场,听了他这番话,吓得腿发抖。唐文宗尽管有些不悦,但也只得表扬柳公权:“卿言事有诤臣风采。”此外,还有唐代历史学家令狐德棻、宋代大画家范宽等等,他们都是铜川人。

在这些曾为中国历史文化增光添彩的大家身上,我们可以看出铜川人共有的特质——勤奋、低调、耿直,不媚权势。

“南有瑞金,北有照金”踏实、不张扬,不代表没有血性。像所有秦人一样,铜川人的身上有着浓烈的家国情怀,尤其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无论环境多么险恶,他们都会主动承担起历史和民族的责任。

(照金革命根据地景区薛家寨)

照 镇处于桥山山脉南端,重峦叠嶂、密林如海;中心地带有一处薛家寨,壁立千仞、十分险峻,民间传说此地是“薛刚反唐”时驻兵的地方。

20世纪30年代,一批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胸怀伟大革命理想,以铜川市耀州区西北部的照金镇为中心,展开了地方武装斗争。

他们依托照金的有利地形,在这里建立了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

有人说,只有活着才能体会到幸福。但是,也有人将生命置之度外,因为他们知道:为崇高的理想信念而牺牲,是一种更大的幸福。

照金革命根据地像一把尖刀插在敌人心脏上,它点燃了西北民主革命的火种,为后来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因此,当时在革命队伍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南有瑞金,北有照金”。

“唱支山歌给党听”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铜川人又把奉献作为幸福的另一种形式。

(1958年铜川撤县设市)

由于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铜川素有“渭北黑腰带上的明珠”之称,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煤炭开采的记录。

已探明煤炭储量30多亿吨,优质石灰石储量10亿吨,油页岩储量5亿多吨,石油储量1亿多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急需要煤炭、水泥等资源,于是,大批建设者从全国各地来到铜川,先后建成十多座大型现代化煤矿。

1961年11月,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的铜川王石凹煤矿投产,年产煤炭120万吨,是当时西北地区最早、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竖井。

(“一五”重点项目王石凹煤矿)

“一五计划”建成的耀县水泥厂,建厂初期就拥有3条当时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年产500号普通硅酸盐水泥70万吨,位居当时“亚洲第一”。

一个个重点工程的建成,使铜川成为一座煤城,成为著名的建材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的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原料和能量。

(“一五”重点项目耀县水泥厂)

在这背后,则是无数干部职工长年累月的默默奉献。1958年初春,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一名采矿技术员怀着对党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孜孜追求,在工房煤油灯下一口气写下3首诗,之后寄给一家杂志社发表。

1962年,雷锋同志因公殉职,人们在整理他的日记本时发现里面抄写着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那3首诗之一——《唱支山歌给党听》: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唱支山歌给党听》词作者姚筱舟)

浓烈、朴素又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所有人,这首诗随即被谱成歌曲传唱全国,成为久唱不衰的经典。

在那个年代,虽然条件十发艰苦,但铜川人十分乐观,他们用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战胜了困难。

铜川矿工中先后涌现出了100多名省部级以上劳模和1000多名省部级以上先进人物,他们用辛勤的劳动诠释了“为党工作是我最大幸福”的人生信仰。

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铜川累计为国家贡献了5亿多吨煤炭和5000多万吨水泥,被誉为西北的“工业粮仓”。

成了“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铜川因煤设市,因煤而兴。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写了一个叫“铜城”的地方,书中主人公孙少安的弟弟孙少平在“铜城”挖煤。

其实,“铜城”就是现实中的铜川,路遥本人有个弟弟就在铜川煤矿工作过。

(路遥在铜川矿区体验生活)

然而,与所有资源型城市一样,铜川也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发展瓶颈。虽然有30亿吨煤炭的丰富储量,但无法开采的 有近15亿吨;

从新中国成立到2013年,铜川共开采煤炭8.5亿多吨,剩余可开采的储量已不到8亿吨;

按2013年全市采煤量2900多万吨计算,不到30年铜川就将无煤可采。

现实情况更残酷。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以及煤炭市场的价格波动,煤炭产能过剩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在上述双重压力下,历经60多年开采后,铜川数百处矿井相继停产关闭。对城市来说,需要寻找新的支柱产业,需要一场浴火重生。

数十万矿工及家属需要新的工作岗位,让幸福的铜川得以延续。除了经济上的巨大压力,环保问题也日益突出。

计划经济时期普遍有“重生产、轻生活”、“先治坡、后治窝”等传统观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欠帐很多,加上煤炭、水泥又是高污染产业,铜川在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着极大压力。

那时候,有位记者去采访一位上年纪的村民,这位村民对记者说:“水是黑的,土地是黑的,空气是黑的!早些年,就连黑的水也已经枯竭!黑的土地已在塌陷!”

还有人调侃:吃饭捂着碗,走路眯着眼,看电影打着伞(露天)……

1993年,“中华环保世纪行”称铜川是“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经济亟待转型,环境亟待整治。铜川,已走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

下大力气搞好环境共和国从未忘记铜川,这个曾经为国家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正在面临发展困难的城市。

为支持铜川转型发展,国家先后将其列为全国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示范区等,给予了多方面的政策支持。

(铜川新市区一角)

同时,铜川市制定了产业转型强基础、城市转型提气质、社会转型惠民生、体制机制转型增动力的转型思路,实施系统性转型发展。

过去,煤烟是铜川大气环境最重要的污染源之一,每年仅生活用煤就排放二氧化硫约2万吨,氮氧化物5950吨,烟粉尘6800多吨。

为改善空气质量,产煤大市铜川提出了生活基本不烧煤的口号,将城区划分出改煤区、无煤区,先后对城区里的1000多台燃煤锅炉进行了拆除或改造。

这项工作涉及到每户家庭,需要挨家挨户做工作,开始大家并不都理解,毕竟几世几代生活在煤城,取暖、做饭都靠烧煤,已形成了生活习惯。

但是,不改不行!历经千难万难,这项工作最终完成了,市政府为此连续11年对8万户群众实施取暖补贴。

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烟筒不见了,蓝天一年比一年多起来,群众对这项治理工程的态度也由观望、怀疑到信任、支持。

(一处落后的水泥生产线被拆除)

立窑,立式水泥窑的简称,是一种煅烧水泥熟料的设备,由于工艺落后,其造成的环境污染更为严重。

但之前铜川的水泥厂多用这种立窑,众多立窑生产线围绕在川口、药王山以及国道沿线,水泥粉尘使这些地区成了重污染区。

水泥是铜川的支柱产业,一下子全部关闭并不现实,为此他们制定了“上大关小、治旋关立、集中锻烧、分散研磨”的思路,关闭小生产线,实施集中生产和集约化生产,拆除落后的立窑,以工艺先进的旋窑和新型干法生产线来替代。

铜川先后实施了“川口突破”、“国道攻歼”、“药王山围歼”等治理工程,拆除了57条落后水泥生产线,水泥厂由30多家减少到6家。

工艺先进了,产能和环保水平都大幅提升,现在全市水泥年产能由420万吨提高到2613万吨,而粉尘反而由13万吨下降到6万吨。

与水泥厂治理同步的还有白灰、石渣生产企业,对这些非煤矿山也采取集约生 产的方式,消灭了作坊式生产和露天生产,要求企业必须有密闭设施和除尘设备。

王益区川口村过去四周都是水泥厂,村长的父亲患肺癌早逝,村长本人也有肺气肿的病根,水泥厂得到了根本治理,村里又大搞植树造林,这个在粉尘污染重灾区里的村庄现在成了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

采煤对矿山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破坏,容易引发地质灾害,对当地村庄及下游水库的安全造成威胁。

抓住被确定为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的机遇,铜川组织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解决矿山地质环境历史遗留问题。

经过近年来不懈努力,先后完成了水泥灰岩采矿生态修复、煤矿矸石山地质环境治理等一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有效解决了部分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改善了矿区周边地质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利用老矿区改建的工业遗址公园)

2015年关闭的王石凹煤矿则走出另一条传统矿山综合治理开发的新模式,它以原有的矿山及附属设施为基础,建成了工业遗址公园,以煤炭工业为特色,以煤矿探秘娱乐、怀旧教育体验为主要功能,成为铜川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铜川,一个过去的空气重污染区,现在成为空气优良区。2017年,全市累计收获优良天数237天,高出全省平均数4.3天,更高于关中地区平均数43.8天。

居住在铜川新市区的人们惊喜地发现,现在可以经常向南眺望到秦岭,这座“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宜居生态示范城市和全国第二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

环保倒逼产业升级这时候,铜川迎来了“不速之客”——朱鹮。朱鹮是世界珍稀濒危动物,我国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近乎苛刻,被称为“生态鸟”。

过去,它们主要栖息在秦岭一带,目前,其栖居地已延伸到关中盆地与陕北高原交接的铜川地区,目前,已发现的朱鹮有50多只。

此外,铜川还在野外成功繁育幼鹮16只。越来越多“铜川籍”朱鹮的出生,已成为“生态铜川”的新名片。

(在铜川境内拍摄到的朱鹮)

作为一个工业城市,铜川必须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必须寻找新的产业来替代传统的煤炭、建材产业。

一方面,铜川继续发挥现有优势,打造煤电铝联产联营循环经济产业链,煤发电、电炼铝、铝加工,增加产业附加值。

发展这些产业,环保有着高标准,为产业配套的一个新建电厂在建设时就提出了“超净排放”的目标,为此采取了脱硫增容、低氮燃烧、烟气脱硝等先进技术,许多都属省内率先采用,为检验排放效果,技术人员特地把一条白毛巾放在出烟口,看到毛巾还是白的才算过关。

(铜川玉华宫冰雪节)

另一方面,铜川发挥区位优势,打造了关中航汽铝材料产业基地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主动向大型汽车、航天、制造企业提供协作配套,实现“陕西制造,铜川配套”。

铜川还发展了食品加工、生物医药产业等产业,深挖文化资源,养生药王、冰雪玉华、陈炉古镇等形成了全域旅游精品,2016年共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

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照金革命根据地也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个“五一”小长假就接待游客数万人。

(一队参观者在照金革命纪念馆前)

徜徉在照金街区就像到了江南小镇,既有现代化的气息又不乏红色底蕴,庄严的革命纪念馆、烈士纪念碑格外醒目。

2016年铜川实现生产总值311.61亿元,是2010年的1.7倍,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2%,这个资源枯 竭的老工业城市不仅没有拖全省的后腿,发展速度还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

现在,铜川的产业结构已由“重”变“轻”,城市经济由“黑色”变“多彩”,煤炭产业的比重已下降到12%以下,彻底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再生。

民生工程全面跟进铜川的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57.9%提高到64.2%,在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绩效考核中均表现优秀,被命名为中国循环经济十佳绿色发展城市。

2010年以来,铜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3%、14.7%,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7年快于城镇居民;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10年的30.29平方米增加到42.8平方米;

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

铜川还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

以环境改善为契机,铜川全面实施民生工程,让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让城市更加宜业宜居。

长期大规模矿山开采使铜川形成了267平方公里的采空区、沉陷区,全市有3.5万户、12万群众存在居住安全隐患。2003年以来铜川启动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滑塌区群众整体搬迁工程,建成保障性住房7.1万套,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10年的30.29平方米增加到2016年底的42.8平方米。

(铜川建设的一处安居工程)

铜川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提出了“健康铜川”的目标,一批现代化的医院建成投入使用,省上大医院的专家定期来坐诊,铜川人感到看病比过去方便多了。

城乡居民出行也更加便利,公交线路不断充实,外地来铜川的人都感到,在铜川坐公交车等车时间短,上车基本都有座。

(铜川加大新能源公交车的投入

铜川还狠抓治安管理,提出“白天见警察,晚上见警灯”,治安满意率连续3年达到90%以上,走在全省前列。

市民的文明素质也不断提升,凡人善举和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大量涌现,美丽铜川、文明铜川因此更有温度、有内涵,彰显着向上向善向美的精气神,2017年12月铜川荣获省级文明城市称号。

如今的铜川山清水秀,城市功能齐全,生活便利——铜川人深有感触。

每到晚上,各个广场上都是群众在休闲、跳舞,生活气息浓厚,人际关系也变得更和谐更融洽。

(铜川市区夜景)

有文化底蕴、有踏实的性格、有奋斗传统、有优美的环境、有幸福的生活——这就是铜川,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

(注:文中所涉史料、数据、图片均来自公开、权威渠道。)

Hash:db668a600cc36b144e0987cd272ccc6c7e06d017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