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线建设、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等主题历史事件纪念馆展品复制和档案资料复制
点击博主头像,找到历史档案做旧复制,展品文物仿制,各地纪念馆、博物馆都用到。
《中国革命纪念馆概览》书中入选的四川省内纪念馆有彭家珍纪念馆、吴玉章、朱德旧居、黄继光、袁诗荛、旷继勋、王右木、罗世文烈士、范长江、张澜等革命烈士、名人故居纪念馆;
还有四川荣军博物馆、建川博物馆、三线建设、江油市红军文物陈列馆、成渝铁路纪念馆等综合主题博物馆;
以及都江堰抗洪救灾陈列馆、灾后重建、青川、汶川地震、飞龙山红军长征、攀枝花开发建设、泸顺起义、大田会议、护国战争、叙永县长征、红军四渡赤水、千佛山阻击战、木门军事会议等红色革命史迹、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博物馆;
下图依次为历史档案红军档案资料等。
广元故事丨探访广元三线建设遗址 三线建设
探访广元三线建设遗址之军事电子工业企业——原081基地
它制造出中国第一部低空火控雷达曾获江泽民视察
记者 罗晓平/文 程朱荣/图
江泽民题写的厂名依稀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车间内只剩下一些冰冷的机械
广元有这样一个“中央企业”,它分厂(公司)众多,辉煌时有职工近万人,曾试制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部低空火控雷达,还曾获江泽民亲临视察。它就是建于三线建设时期的军事电子工业企业——原081基地。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交恶,为战略需要,中央决定在云、贵、川等十三个省区实施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此举被称为三线建设。1965年,“蜀门重镇”广元以其重要的战略位置被中央确定为三线建设要地,原081基地就在这个时候应时而生。
数十年过去,三线建设这个词又被人们重新提及,三线建设遗留下来的建筑,也有了一个新的名儿——三线建设遗址。那么原081基地下属分厂(公司)的现状如何?散落其间的三线建设遗址是否安好?带着疑问,3月19日,记者实地探访了这些厂(公司)。
部分老旧的住宅楼内炊烟依旧
防空洞建得非常隐蔽,洞的出口与入口处均有平房作掩饰
原105厂厂区一角放置着废弃的雷达部件
原105厂
80岁老工人回忆厂里曾生产雷达零配件
据了解,原081基地以生产雷达为主,而这些雷达的主要零部件又出自该基地的原105厂。于是,记者将本次“探访”的首站锁定在原105厂。
位于东坝街道莲花池社区的原105厂,现挂牌“081电子集团四川华昌电子有限公司”。
来到原105厂,记者看到曾经挂着“工作重地,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禁示牌的厂区,如今己大门敞开,行人可自由出入。走进厂区,西侧机声隆隆,大片厂房己被拆除,唯东南方向的一个老建筑群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个老建筑群由一排排低矮的青砖平房组成。平房里的机器设备已满是尘灰。据陪同记者一行的华昌电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唐先生介绍,上世纪六十年代,也就是原105厂建厂初期便有了这个老建筑群。
今年83岁的该厂退休老工人黄子勋回忆,当年,原105厂确实生产过雷达,不过只是生产雷达零部件。这些零部件经本厂质检人员严格检验后,方才送至基地其他厂,用来组装雷达。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50年代以及60年代初期,中国的军工企业大多是前苏联派来的专家援建的。
一排排低矮的砖瓦房是原120厂厂区内最早的建筑
建筑的外墙上爬满了藤蔓植物
原120厂
老钳工证实:
当年精密零部件都是在防空洞里造的
穿过原105厂,记者来到原081基地下属的原118厂(现挂牌081电子集团四川力源电子有限公司)等厂(公司)寻访。这些厂(公司)高楼密布,老建筑已所剩无几,一些车间似乎还在生产。
原081基地老建筑遗存最多的莫过于原120厂。
该厂现存老厂区大致可分为东、西两个区。西区背倚小山坡,并以红砖打围,围墙内是一排排青砖平房,以及通达这些平房的青石台阶。与西区不同的是,东区建在一片较为平坦的谷地上。走过东、西两区已不见一人,唯偶尔传来的鸟叫,方才打破这里的静寂。站在西区,还能看到该厂当年“烧锅炉”时砌下的红烟囱。
经原120厂退休老工人饶师傅证实,该厂建成后便生产雷达。当年她是钳工,主要生产雷达弹簧。“下面这些车间生产一般零部件,精密零部件都是在防空洞里造的。”饶师傅称,当年为防止意外发生,便在厂区附近掘下了一防空洞。
经饶师傅指点,记者找到了这处疑似已废弃的防空洞。
该防空洞建得非常隐蔽,洞的出口与入口处均有平房作掩饰,惹不是遭废弃后房屋破损大门洞开,你就是到了跟前也很难找到。
原120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退休工人称,她曾在防空洞里工作7年。“这个洞有四个出口,里面曾有两个车间约两三百个工人。”她说,当年她每月工资不过几十元,而进洞工作的补助费、保密费每月就有好几元。
在随后的采访中,原120厂技术科技术员、今年93岁的李强(化名)介绍说,他是1968年进厂的。“刚来时,山上到处光秃秃的,现在看到的这些树都是厂房修起后栽的。”
■相关链接
江泽民曾亲临原081基地视察
相关资料记载,1984年6月9日,时任国家电子工业部部长的江泽民曾亲临原081基地视察。江泽民在视察时还兴致勃勃地为已更名为“广明无线电厂”的原120厂题写了厂名。
此外,包括原081基地在内的广元电子工业企业,曾试制出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部低空火控雷达,我国第一部通过国家定型的部优雷达。
据了解,因城市规划、发展需要,原081基地所属企业或在原址,或已迁至市内专门的工业园区,而原120厂老厂区将作为三线建设遗存完整地保存下来。
来源:广元晚报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
张东光/文 2019年12月4日,航空工业贵飞按法定程序完成贵州云马机械厂工商注销任务。就此,“云马”,一个曾经响亮的名字,随着时代的发展,从此离我们而去。但历史总会有人提及,去怀念,去记忆!而“云马精神”、“山鹰精神”、“三线精神”不会因为“云马”二字的“注销”而离去,它将永远被中国航空历史铭记!2019年8月3日至2019年8月12日,我们一家五口以旅游的方式回到我的第二故乡——贵州省镇宁县国营“云马机械制造厂”,短暂的10天,让我看到了贵州省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二十年的沧桑巨变,同时也亲眼目睹了老“云马”厂厂址的破败与沧桑。
我们知道,一架军用飞机的制作大体需要:部件装配、总装、试飞、机械加工、起落架、冲压件、标准件、锻件、塑料件、铸件、塑压件、工艺装备、非标准等。除其中的标准件、锻件、塑料件、铸件等辅件外,在东北是由沈飞公司,黎明公司两家大型企业联合完成的。
然而,为实现三线建设,这些专业都被分成各个专业化分厂。被人为分散部署在了贵州当时所属的七个县(镇宁、普定、平坝、清镇、修文、黔西及大方)和贵阳、安顺与遵义三个市中。实现所谓“靠山、分散、隐蔽” 的战略目的。
这些总成就是贵州最著名的航空工业基地——011基地。该基地包括企事业共43个单位。其中飞机专业厂、所、库6个单位;发动机专业厂、所、库5个单位,辅机、机载导弹和专业化厂24个以及8个事业单位。
我要介绍的是,部署在贵州省镇宁县的国营“云马机械制造厂”。
图、云马”周围的山
“云马”厂:
在六七十年代,军工厂都很“神秘”,贵州山沟里建起的“云马”厂也不例外,它位于贵州省镇宁县,对外全称“云马机械制造厂”,工厂代号130厂。邮政信箱号码:658,电报挂号“1020”。“658”指1965年8月工厂开始筹建,“1020”是指工厂进入现场建设的时间。工厂人员最多时接近7000人。
工厂布局:
1967年刚进厂时,我家住在“工农村”。对面有座不大不小的山叫“马马”山。云马厂的厂区布局就是以马马山为中心,沿山沟近8公里狭长地段分散,采取“羊拉屎,打一鞭”“村落化”;镶、埋、贴等方法,贯彻“靠山、隐蔽、分散”的方针,并以“隐蔽”为主建设起来的。
正是这种带有保守思维,违背科学和生产工艺的“战略”布局,给日后的科研生产和百姓生活带来种种隐患和难以挽回的局面。
图、工厂被分成4个区,沿“马马”山8公里狭长区域“靠山、分散、隐蔽”布局。厂区布局这种过度分散带来的是:管理不便;生产协调不便和人力财力的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图、云马厂三区,照片里的住房应该是几经调整后2000年代后建造的新住房
图、这群职工住宅楼应该是1980年代建造的比较理想的住房条件了
图、工厂二区紧邻“蜜蜂”水库一期家属区
图、云马厂的“门户”,沿公路可进入云马厂第三区。周围建筑是后来建起的
图、云马厂三区家属楼一角
时任基地一把手的庄树山局长在他的“011基地建设的回顾”一文中写道:“厂房建设要“靠山”,搞“镶、嵌、埋、坐”的设计。强调车间相互之间的距离要散,且越散越好,重型设备要进洞,见洞就钻。
要做到战争打起来空中找不到,找到了炸不乱、轰不垮等等,实际上只是一厢情愿的空想主义罢了。”
图、四区是原云马厂第一设计室“中航工业贵州贵航飞机设计研究所”
翻开历史,我们应清楚,美国在1950年代的军事侦察手段,包括他的“侦察卫星”、高空型侦察飞机已经成熟,完全具备对地的侦察能力,有点科技常识的人应该是知道的。
按常理,设计院许多“专家”也应该是清楚的。二汽原第一任总工程师,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将领陈昌浩将军之子,陈祖涛在他的“我们建设了一座城市”一文中写道:“文革后,我到美国去访问,看到美国人从卫星上拍的我们二汽的照片,哪个厂在哪里,一清二楚。
这说明,你进再大的山人家也看得见。从现代科学角度说,看得见就打得着。从这个意义上看,当时的进山,而且是要进大山,进深山,毫无意义,只是吓唬自己,徒然增加建设的成本和难度。”
图、云马厂区一角
图、云马一区家属住宅
图、“隐蔽”在山里的车间
图、工厂一区 依山而建的厂房
图、沿山修筑的公路
图、工人们每天上班下班都要“跋山涉水”几公里
“180”厂房
“云马”厂的飞机装配厂房“180”厂房,建筑面积2万平米,是云马厂的最大厂房,也是011基地为数不多的大建筑。
回顾厂房设计,可谓一波三折。最开始的设计,是将这个飞机部件装配厂的前机身、后机身、机翼车间设计在一个大厂房内,后来上级要求要化大为小,一定要分成二十几个小厂房,并且要求分布在几公里相距的两个小区内,以实现分散“隐蔽”的战略目的。然而,建成后因面积小,屋架低而无法进行正常生产,后来才重建了这个180厂房。
原云马厂党委书记谢长吉在他的“牢记创业艰辛不忘历史教训”中写道“……130厂的装配厂房,是最典型的一个,完成设计后,在建设当中先后砍了4刀。没等开工就把3000多平米的辅助楼从图纸上抹掉了,在房梁、立柱、大型屋面板等构件都预制完成,厂房的柱基也做好了的情况下,宁可报废一批构件和柱基,也硬要砍掉一个柱距不建;
厂房上顶了,可已经备好的保温层不装了,预制好的泡沫水泥块全部成了泥土;厂房内的地面本来应该是沥青混泥土的,在沥青等材料全部备好的情况下,改做水泥地面。
图、走进“神秘”的“180”厂房
就这样,按原设计本来是一个完整的现代化的飞机装配厂房,但经过一改再改,变成了一个没有库房、没有办公室,没有杂物间、没有工具维修间、没有厕所,夏不隔热冬不防寒,地面尘土飞扬无法(正常)生产的壳子。……后来,为了生产和工作需要,只好在厂房两边补建了几千平米的建筑,才勉强使用。”
图、云马厂最大的飞机部装厂房,为满足“隐蔽”要求,它的设计一波三折
图、由厂三区过来,通往180厂房的岔路口
进洞
以“隐蔽”为中心,是1966年初中央提出来的。而且在对各工厂建设中的多次检查中,中央防控检查组的人一再强调对空隐蔽。因此,进洞建厂是最好的隐蔽,“以洞定点”关键部门要进洞,成为当时选址的原则。
按现在的看法,想想也是好笑。011是航空产品大型企业,设备成千上万,再大的洞也放不了,况且洞里面的潮湿等问题也解决不了。
云马厂耗时近四年时间,搞了5个山洞,建筑面积约5000多平米。然而,这5个用建筑人员的生命与汗水和无数金钱建造的人工洞终因渗水、潮湿、不通风、噪音大等问题解决不了而放弃,有些山洞甚至刚刚完工,就宣布作废。
据资料介绍,011有7个工厂利用了26个天然洞,11个工厂打了21个人工洞,加起来共建了5万平方米的洞室工程,耗资巨大。然而,有的洞打了,就没有用,有的洞用了又搬出来。最后除云马厂还有一个洞在使用外,全部报废。
图、用血汗、生命开凿的地处二区的一个山洞,如今,废弃了......
图、这是为飞机模线设计生产建造的人工洞
图、目前唯一仍然在使用的一个洞,云马厂有色钣金成型车间
据一位亲历者在他的回忆文章里写道:我曾经走进过一个刚刚建成好的山洞,炎热夏天,进洞后会顿时感到寒气逼人,触摸洞壁,潮湿润滑,不时还有水珠滴落,时间不长,会有胸闷感觉。
试想,这样的环境,精密的设备进去后,能不生锈吗?加工出来的各种精密零件不会因为这种环境产生各种变化吗?
这也给我们后来的设计者和各位“专家”带来经验和教训。不要说进洞,就是车间里正在加工中的半成品零件,每天晚上下班前都要在防锈液里沾上一下,否则,第二天就会生锈,这是我在云马14车间工作亲身经历的事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