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旅游业特点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要求十三五时期
导读:十三五时期旅游业特点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要求十三五时期 1.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要求十三五时期 2. 十三五规划关于旅游方面 3. 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是什么 4.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 5. 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6. 旅游业十三五规划主要内容 7.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8. 十三五规划旅游发展目标 9.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10. 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1.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要求十三五时期
2016年12月7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未来五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旅游规划被列入国家重点专项发展规划,属史上首次。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要实现四大目标。一是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到2020年,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旅游投资总额2万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二是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2%以上。三是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厕所革命”取得显著成效,旅游交通更为便捷,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带薪休假制度加快落实,市场秩序显著好转,文明旅游蔚然成风,旅游环境更加优美。四是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入境旅游持续增长,出境旅游健康发展,与旅游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
2. 十三五规划关于旅游方面
要想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树立鲜明的主题旅游形象,实现文化资源保值增值,必须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旅游品牌。在草原文化的大背景下,要抓好品牌的创意、设计和开发,沿历史发展脉络,融入蒙古族原生态文化和现代文化创意,以新型的旅游产品为载体挖掘特色文化资源,设计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点的文化旅游产品;要进一步挖掘知名旅游景点景区的文化潜力,对发展条件好、潜力大的景点景区,以迎合当代人文需求的形式展现景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民族风俗习惯、地域文化特色等,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其打造成引领内蒙古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品牌,做到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亮点纷呈,从不同层次向外界展示和宣传全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要引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的文化旅游热点地区建设,以名镇、名街建设为重点,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集聚区。另外,我区文化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单一,旅游体验也不全面,草原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存在既重复又割裂的现象,品牌效益难以发挥。只有将不同地域的文化习俗进行优化重组,才能使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互补优势,形成优质文化旅游产品链;只有打破地域界限,资源共享,才能满足游客对文化内涵的需求,才能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经济水平。因此,有必要对全区文化旅游品牌进行有效整合,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发挥规模效益和联动效应,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的创新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注重提高从业者的文化素养,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意,把体现人文关怀、提升文化内涵贯穿于旅游的全过程。文化旅游化需要培育多样的旅游载体,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拓宽游客的参与领域,把形象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文化元素贯穿其中,让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一同肩负起我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使命和责任。当前,内蒙古旅游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雄厚的产业基础,独特的资源优势,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十三五”宏伟蓝图的徐徐展开,我区必将迎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春天。
3. 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是什么
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
1、发展乡村观光旅游要有较丰富的农业资源基础。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农业自然资源含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 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装备、交通运输、通信、文教和卫生等农也基础设施等。
2、发展观光农业要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观光农业的开发与本地旅游发展的基础密切相关。旅游发展条件良好的地区,其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大量的游客,才会有较多的机会发展观光农业。在分析区域旅游发展基础时,应着重考虑旅游资源的类型、特色、资源组合、资源分布及其提供的旅游功能,同时注意外围旅游资源的状况。
3、发展观光农业要有较明确的目标和市场定位。观光农业是按市场动作,追求回报率的,任何观光产品都应该具有市场卖点。就我国当前发展趋势来看,观光农业主要客源为对农业及农村生活不太熟悉又对之非常感兴趣的城市居民。因此,观光农业首先应当作为城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即市民利用双休日、假期进行短期、低价旅游,作为休闲娱乐、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4、发展观光农业要有明确的区位选择。区位因素与游客数量具有正相关关系。成功的观光农业园应该选择以下几种区位:一是城市化发达地带,具有充足的客源市场。二是特色农业基地,农业基础比较好,特色鲜明。三是旅游景区附近,可利用景区的客源市场,吸引一部分游客。四是度假区周围,开展农业度假形式。
4.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考虑当前政策和行业前景: 国家旅游局局长在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努力实现4A级以上旅游景区实现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全覆盖;在十三五旅游业规划中,明确将旅游业定为五年重点发展项目; 其次要考虑加盟对象,利润如何取决于你加盟景区的资质和加盟对象的合约:需要考察好目标景区,主要看景区的每年人流量,人均消费等等; 还有要考虑选择好的加盟方;需要包含多种产品,且鼓励加盟政策,比如驴迹、岳圣,景区产品较多,正开拓市场,政策上扶持代理; 还要要考虑代理景区后期维护成本。
加盟一定要实地进行考察再做决定。5. 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该项目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符合国家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符合山东省“十三五”规划、淄博市“十三五”规划和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本项目的建设符合淄博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适应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淄博市旅游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具有积极有益的作用
6. 旅游业十三五规划主要内容
旅游业发展的路径包括:
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产业旅游化。
全域旅游强调旅游业在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带动引领作用,强调旅游业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突出地位,应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和全社会共同参与,达到旅游业带动,甚至统领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具体内容是:旅游与农业、工业、林业、文化、体育、医疗等相关产业和行业融合发展、相互渗透,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各要素配置完善,旅游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高。旅游业对投资、税收、就业等的综合带动和促进作用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从规模增长型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变。
旅游战略地位确定, 部门共同参与。
全域旅游强调旅游目的地全社会、各部门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建设、管理的 程中。这首先是旅游业在县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确定,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好,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较高,部门联动、协调配合较好,支持旅游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扶持力度较大,形成全社会发展旅游的共识。其次是旅游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 “
市场监管有力, 游客游程通畅 。
全域旅游强调从游客进入目的地开始,一直到游客离开目的地的整个过程中的全程保障。要强化监管,加强旅游执法力度,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建立旅游资源承载力和游客总量管控机制,以及高峰期安全预警及应急处理机制,营造优质的旅游环境。完善安全保障与救助应急管理系统,建立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全覆盖的,集旅游资讯、风险警示、旅游投诉、执法监管、应急救援、旅游保险等于一体的旅游风险保障体系。
游客满意度高, 享受有品质的服务。
居民的热情好客和对本地生活的自豪感、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直接影响当地的旅游形象。
全域旅游强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人人都是旅游环境的理念, 居民与游客实现有机融合,强调游客的深度全程体验。外来游客不仅观赏当地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更要深度参与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感受当地居民的生活态度,融入当地的日常生活环境。因此,居民的热情好客和对本地生活的自豪感、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直接影响当地的旅游形象。必须大力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当地人积极参与旅游开发,提高当地人对本地旅游资源和旅游形象的认知度和满意度,从而全面满足游客旅游体验及地方文化,全面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7.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1+1+N”创新体系,第一个“1”为创新驱动平台,打造秦创原全省创新驱动总平台,第二个“1”为总体布局,建设“一核三区多园”西部创新高地,“一核”为西安丝路科创中心,“三区”为关中协同创新走廊、陕北能源革命创新区、陕南绿色循环示范区, “多园”是多个创新型园区,“N”是实施八大创新工程和41项重点任务。八大创新工程分别为源头创新提升工程、新兴产业发展工程、传统产业升级工程、数字陕西建设工程、创新企业培育工程、创新人才引育工程、体制机制创新工程、创新生态优化工程。
8. 十三五规划旅游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同舟共济、砥砺前行,“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
总的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持续增长,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1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达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预计“十三五”期末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标志着我国向高收入国家水平又迈出坚实一步。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733元、比2015 增长39.9%,1.4亿家庭年收入达到10万—50万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居世界第二,全员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高,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一,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形成,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1.2万亿元,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60%左右。重点领域有效投资合理扩大,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019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4.4%,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3.9%、比2015年提高3.4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近4年年均增速高达19.4%,成为助推服务业持续增长的新动能。
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2016—2019年超过50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到2020年末,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任务可以如期实现,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得到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深入推进,2019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3.2%,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2%,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74.9%,污染防治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金融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影子银行规模大幅缩减,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得到有效控制。
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新型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人口集聚能力逐步提升,都市圈建设有序推进,特大镇设市取得突破,2019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升至60.6%、比2015年提高4.5个百分点,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取得决定性进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老少边贫等特殊类型地区加快振兴发展。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高质量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和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扎实起步。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取得重大成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球排名大幅提升。产权保护制度体系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显提升、政府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价格市场化程度超过97%。国资国企改革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减税降费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政策效应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
开放型经济 格局加快构建。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累计与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瓜达尔港等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到2020年8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近2.9万列。外贸发展稳中提质,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019年达31.54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集成电路等高附加值产品及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成为内地第一个自由贸易港。“引进来”和“走出去”水平持续提升,2019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达1381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非金融类境外直接投资1106亿美元,中国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稳步“走出去”。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2019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28.2%、比2015年下降2.4个百分点,家电全面普及,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达35.3辆。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2016—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5378万人,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在主要经济体中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推进,2016—2019年全国棚户区改造开工累计2157万套,2019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9.8和48.9平方米。教育现代化取得积极进展,2019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7年。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惠及全民,2019年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超过99%。健康中国建设扎实推进,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居民平均预期寿命2019年达77.3岁,比世界平均预期寿命高近5岁。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深化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进、开拓进取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化了对做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挑战的“定海神针”。“十三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持战略定力、采取正确策略,坚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今后,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切实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在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十三五”时期,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更加自觉地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增进民生福祉是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十三五”时期,为满足 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十三五”时期,围绕适应把握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我们一方面坚持以稳为主,创新完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确保经济运行稳定在合理区间;另一方面在关键领域着力求进,努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促进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进入新发展阶段,要继续坚持稳字当头,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同时要积极进取,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十三五”时期,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坚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发展难题进一步破解,发展优势进一步植厚。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决不能再回到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老路上去,决不能再回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搞所谓发展的做法上去,更不能再回到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上去。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十三五”时期,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我们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积极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断提升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方针,以新供给引领、创造和拓展新需求,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推动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十三五”时期,我们围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着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推进高水平开放,经济发展的内需潜力、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持续释放。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定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十三五”时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我们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力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9.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主要 容
1、旅游规划应上升为顶层设计新常态下,旅游产业依托其综合性带动作用,已成为引领消费产业发展、引导区域经济腾飞的引擎产业,80%以上的省区市已将其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因此,旅游的发展亟需超越传统职能架构与工作目标,制订国民旅游的公共政策、国家行政资源的支持与管理政策等对接国家顶层设计的战略措施。
2、大众度假时代将全面来临随着国民财富的不断积累,旅游成为大众消费品,“带薪休假”的加快落实,也促使旅游需求进一步释放,以养生、养老、避暑避寒等为特征的休闲度假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这将对经济结构形成复合型带动效应,并催生相关政策的配套实施。
3、旅游将走向多产业融合之路旅游业是一个跨产业的消费构成和多产业融合的综合结构,涉及传统旅游业、国家公共政策以及交通、商业、农业等关联产业。旅游吸引物带来游客聚集,游客聚集形成消费聚集,消费聚集带来产业聚集,最终形成集多重功能于一体的产业聚集形式和载体。
4、旅游将与产城一体化深度结合旅游通过“消费搬运”,构建了食、住、游、购等综合性终端消费经济链;形成了带动本地产业发展的泛旅游产业集群;带来了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差距缩小、城市品牌提升等利益;带动了周边土地升值。可见,旅游产业为区域发展提供了产业、就业、环境、服务和居住五大支持,这也决定了其将成为产城一体化的最优选择之一。
过去的旅游地产更多强调的是占据旅游资源,拥有美景即可,而现在的旅游地产更加强调投资价值。有业内人士表示,“投资旅游地产就等于同时投资了观光游和休闲游两个市场,因为旅游地产产品一般会临近风景区,可以为客户提供观光游服务,所以,旅游地产投资是双向的。我们更鼓励地产投资进入旅游地产市场,我们觉得风险相对较低。”
5、旅游对扶贫的意义重大中国经济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而旅游恰恰是为落后区域和发达区域寻找平衡的最好工具。它把经济较发达、消费能力强的客源区域的人群,搬运到旅游产品供给较好,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旅游目的地。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例,将城市的消费力转化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力,为民生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注入血脉,实现旅游扶贫。
6、“互联网+”让旅游进入全新局面旅游是移动生活,互联网与旅游的结合,极大地激发了旅游成为生活体验的主渠道,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触动的爆发力。互联网时代,旅游传播力大幅提升,线上线下形成顺畅的沟通网络。“互联网+”下的旅游大数据、O2O等资源及理念,为旅游产品创新、商业配套调整、全方位精准整合营销、完善的客户服务系统构建等提供了参考与依据。
7、区域联合应是重要发展方向京津冀一体化、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长江经济带四大区域发展战略,将对旅游的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十三五”时期的旅游发展,应把握区域联合的机遇,借助互联网与高铁快速发展的东风,超越以往仅在路线和产品方面的合作,走向互联互通、文化融合、品牌合作、资源共享的新阶段,真正实现“1+1>2”的效果。
8、旅游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与升级,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成为重点。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逐渐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旅游的生态效应将得到极大的发挥,尤其表现在对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建设中。
10. 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高端品质游走向大众
当下,我国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 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民消费为基础的大众旅游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占据主体,而小康旅游正在快速兴起,二者将统一在高品质旅游当中。
可以看到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待,进入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过渡的新阶段。这为文旅发展拓展了空间,也对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即产品多元化、消费场景化、产业数字化、服务品质化、秩序规范化。因此,在新形势下,旅游企业应服务国家大局、强化文化引领、加强先进科技应用、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着力发展高品质旅游。
二、红色旅游迎来高潮
据文旅部统计,2020年我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整个“十三五”期间,红色旅游出游人数保持稳定增长,在全国国内旅游市场中维持在11%以上的市场份额,红色旅游的规模和热度不断攀升。而2021年适逢建党100周年,红色旅游必将迎来新一轮高潮。
事实上,近两年很多红色旅游景区进行了深度开发,通过融合化、创新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将革命历史运用声音、动画、数字互动等科技手段还原,使红色旅游由静态向动态转型,使红色旅游产品从“单向输出”向“寓教于乐”转变,使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创造出《延安延安》等红色演艺精品、井冈山AVR红色体验馆等场景体验。红色旅游景点被打造成精品景区的同时,红色旅游的概念也日渐深入人心,游客群体开始出现年轻化、家庭化的发展趋势。
三、乡村旅游持续升温
在近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后疫情时代,山清水秀、生态优美的乡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吸引力。根据《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数将超过40亿人次,经营收入超过1.2万亿元。
乡村旅游正迎来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从宏观政策角度来说,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开,意味着大量政策资金会投放到乡村,用以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乡村旅游产业环境会快速而普遍地提高。从消费群体角度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城市居民群体的基数正在迅速扩大,乡村旅游潜在需求持续增长。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乡村旅游正不断推出自然观光、亲子陪伴、健康养生等类型服务项目,提升乡村民宿品质,开发乡村美食、夜间游览、主题研学等产品。
四、“近处的风景”惹人眼
受疫情的影响,很多人对长途出游仍有顾虑,而且长假期间大多数中小学校仍然对学生的出行进行限制约束,也就导致了很多家庭不能远游,这就使得人们有时间对短途周边游和本地游进行深度挖掘,“重新发现周边和家门口的美景”就成为了一种新趋势。
随着近年来休闲旅游的不断发展,周边游模式已获得了足够的市场认同与推崇,持续数年的高速增长需求所带来的软硬件设施以及服务的完善化,让这一模式已经能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而本地游的深挖,又能让本地居民更好地体验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提升生活的幸福指数。短途周边游和本地游将是后疫情时代,市场最直接也是最好的选择。
五、小众目的地成“新宠”
后疫情时代,那些曾经被游客忽略的、小众的隐秘目的地,正在被更多人挖掘出来。它们在自然风光、文化内涵或者深度体验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没有传统景区的人挤人,因而其旅游体验自然更好。
尤其是当游遍全球、旅行经验丰富的游客们回归“国 游”时,他们更期待发现那些不曾出现在主流视野中的目的地,这些“小众”中蕴含的隐秘、新鲜、深度的体验恰恰可以为这群游客带来灵感,成为大家实现疫后“旅行自由”的重要选择。
六、体验型产品备受追捧
疫情之下,安全出行成为游客考虑的重要因素。一家一团、三五好友的小团甚至两人成团的小团游,因为具备更安全、私密、自由等特点,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新趋势。携程数据显示,元旦私家团选择率占跟团总人数的比例,从去年的10%提升到30%,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安全游“买单”。
与此同时,游客们对目的地的新玩法和游玩深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满足于只是“打卡”和蜻蜓点水的体验,因此更加个性化和私密化的定制游、深度游等体验型旅游产品必将受到更多认可和追捧。与传统跟团游相比,选择这类产品的游客可以完全自主选择旅游的时间、线路、内容、出游方式、出游伙伴、旅游服务方式、服务商以及支付方式等,呈现出主题化、小众化、深度化、随意化、碎片化、可调化的消费特征。
七、智慧旅游花式升级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让旅游目的地从线下走上云端;直播催生的“云旅游”和“网红带货”成为文旅企业抢滩的“新蓝海”;互动性、沉浸式、立体化的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当代艺术的融合,又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产品体系;免接触服务、“一机游”平台模式正加速推动智慧景区的建设。
新的一年,科技正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内容,持续赋能旅业,为游客带来更多耳目一新的体验。随着越来越多的技术应用变得成熟,我们有理由期待,旅游行业将变得越来越智慧,智慧旅游将成为未来旅游市场上的主力军,为传统旅游行业融入更多的智慧。
八、预约旅游快速降临
以前人们去景点玩是“说走就走”的即兴游,在如今疫情防控的常态背景下,“景区门票预约制”成为了文明出游的新趋势。近日,国家有关文件强调指出,国有旅游景区应于2021年底前全部提供在线预约预订服务。可以预见的是,中国旅游预约时代正快速降临。
事实上,旅游预约制在国外的落地已相当成熟,而疫情只是催化了国内的这一过程。对景区和游客来说,常态化的预约制是一种双赢:在保护景区文物和自然资源的同时,让游客获得更安全、更有尊严的游览体验,得到更好的精神享受。2021年,有形的景区门闸和无形的预约渠道争夺战进一步激化,将拉动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同步实现在线预约服务,预约旅游成为人们旅游消费的新形式。
九、综合营销成引流法宝
2020年,从携程BOSS直播带货到“甜野男孩”丁真走红,从《隐秘的角落》带火湛江文旅到《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等综艺营销,文旅行业各显身手,借助直播、短视频、影视综艺节目等营销载体,与文化媒介跨界融合,获得了非常可观的旅游营销成绩。
Hash:666c6170b2f8ab081ff0870002e6202e7a0c29cb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