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遗址的历史文化
导读:李庄遗址的历史文化 跨湖桥文化遗址的经济形态
李庄遗址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存为主,同时又含有较多的岳石文化遗存。龙山文化距今为4200年至4500年,此时农业生产已占相当比重,耜耕和以石器磨制、轮制陶器为代表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已有较高水平,家畜饲养有了显著发展,陶器种类众多,形态多样,造型美观,饰纹纤细。李庄遗址自上世纪70年代被发现后,就以其丰厚的文化遗存、宝贵的文化价值,先后于1985年被编入《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河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2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跨湖桥文化遗址的经济形态
所展现的原始经济形态第一,稻作农业。尤其是出土了1000多颗稻谷、稻米和稻壳。从粒型分析结果看,跨湖桥遗址古稻谷的粒型,有50%以上的稻谷明显短于普通野生稻,显示栽培稻的牲特征,为没有完全分化的原始栽培稻。在地层上分析,栽培稻标本在跨湖桥遗址早期文化层中已经发现,说明跨湖桥遗址从一开始就开始了稻作生产实践;中期地层中发现集束状带茎杆的稻禾标本,所存均为秕谷,说明栽培稻处于原始的低产量阶段。遗址还发现了农业生产工具骨耜,为以插装方式的骨耜,有平头和双刺两种。这一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地区在距今8000年以前已经开始利用或驯化水稻了,从而使这一地区的稻作历史又向前溯近千年。第二,采集经济。跨湖桥遗址文化层中有机物堆积丰富,在局部地方可见到大量的壳斗科植物种实的残骸,主要发掘的植物遗存有蔷薇科的桃核、梅核、杏核,壳斗科的麻栎果、栓皮栎、白栎果,漆树科的南酸枣,菱科的菱角,睡莲科的芡实等,还发现了豆科、葫芦科、山茶科和蓼科的植物种子和果实。毛桃、野生梅、杏子等含糖、含水量较高,不易贮藏,采后即食;栎属树木的果实、菱角、芡实等成熟果子或淀粉量高,水分含量较少的采集后便于贮藏。遗址有不少橡子坑发现,其制作相当考究,先挖出筒状或袋状的坑,口部乃至边壁用木料搭成框架结构;有的橡子坑还被二次利用,坑口形成焦积的锅底状灰烬烧土坑。这说明橡子坑的使用不是长年的,而是具有季节性的;也证明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储藏坑,是针对橡子食性进行加工的程序的一个环节。采集在跨湖桥先民的食物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获取食物的重要途径。反映采集信息特征在跨湖桥遗址中是一种稳定的文化现象。第三,渔猎经济。跨湖桥遗址出土动物骨骼共计5125块,保存状态较好,除1292块骨骼过于破碎,缺乏明显的特征和形状,无法鉴定外,已知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有32种,分别为蟹、鲤鱼、乌鳢、龟、扬子鳄等7种;天鹅、雁、鸭、鹰、雕、丹顶鹤,灰鹤、鸻属等鸟类12种;海豚科、鼠、貉、狗、獾、虎、豹猫、猫科、犀、小型食肉动物、猪、麋鹿、梅花鹿、小型鹿科、水牛、苏门羚等哺乳动物15种。许多哺乳类动物骨头有火烤遗留的黑焦面,肢骨端部砸断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反映了烧烤食肉和吸食骨髓的行为。遗址出土的明确的狩猎工具中,有弓、镞、镖等。浮标的发现,说明当时已经开始出现结网捕鱼的行为。渔猎经济在跨湖桥遗址中占有重要地位。第四,家畜饲养。跨湖桥遗址已发现有狗、猪、水牛等家畜动物骨骸。虽然,跨湖桥遗址的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生存方式以渔猎为主,但是饲养家猪的行为已经形成。跨湖桥遗址有家猪是我们迄今为止发现的南方地区最早的家猪,而且这些资料还启示我们中国南方地区家猪起源的时间可以继续 向前追溯。第五,原始纺织。河姆渡文化中的骨匕的功能定为纬刀,这种纺织工具在跨湖桥遗址中同样发现。遗址出土的陶线轮,发现有纤维质线圈,与纺织有关。哑铃形器的中段留下的浅痕表明是绳线牵引留下的痕迹;棒形器两端有槽额,是用来捆绑绳索的,或可以理解为原始纺机的构件。
Hash:afd18f564483dc5fed1d67ed4fb47a77eb7dade8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