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为什么能火起来?
导读:《延禧攻略》为什么能火起来? 明朝为何仅统治越南二十年就主动放弃?
谢谢邀请!
1.从服饰,屏幕的色调,演员们的服装搭配和布景都属于走实风,滤镜不重,服装都很有质感。
2.头饰和装扮很符合历史的特色。妆容完全还原历史,演员们都是用的自己的头发,头上的首饰也很像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没有一字眉,并且没有网红脸!这才像是画中走出来的女子,看剧的时候,画面美的让人很享受。
3.女主角是一关一关的走过来,斗智斗勇的过关斩将。是女主魏璎珞从秀女一步步上升的剧情,但主线并不是言情,男性角色的作用不是很大,但是皇帝的表现依然出彩,皇帝居然会担心女主呆在皇后身边会对皇后不利,并且皇帝是个鉴婊大师!不容易被妃子骗,只爱他的皇后,这不得不说是一股清流。
4延禧攻略有不少实力派演员助阵,比如佘诗曼、聂远、秦岚等。这些熟悉的面孔,饰演过一部又一部的经典,尤其佘诗曼,演技可以说是非常炸裂啊!另外,虽然女主和男二是新人,但是演技还是相当不错的,果然是小鲜肉是没有长久的还是要靠演技呀!
明朝为何仅统治越南二十年就主动放弃?
朱元璋安南列为“永不征伐之国”,并将这个决定列为“祖训”,视为大明国策的重要部分。
不过,朱棣时期,大明曾用兵安南,并将其纳入版图。
然而,20余年后,大明又主动放弃了安南。
既然是“不征之国”,朱棣为何又要征之呢?既然已经征之,为何又要放弃呢?
不征之国1395年,朱元璋将朝鲜、日本、大小琉球、安南、占城等15个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并将这个决定些入《皇明祖训》第一章节,并要求子孙后代“一字不可改易”!
列为“祖训”,并要求子孙后代绝不更改,看来,朱元璋“不征之国”的决定并非权宜之计。
朱元璋的解释如下。
1、这15国,“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至少以农业经济的标准看,统治这些地方,收益有限,但成本很高。
2、“限山隔海,僻在一隅”,所以这些国家来侵略大明也不方便,“不为中国患”,对大明也没有什么威胁。
3、古代对中原威胁最大的一直是西北地区的“胡戎”,“累世战争”,甚至曾入主中原,因此,“时谨备之”,将国防重心集中在这个方向。
由此可见,朱元璋做出“不征之国”的决策,所考虑不是一时一世的问题,而是长期问题。
至少在工业时代到来之前,朱元璋的这个见解都是准确,不过时的。
这也决定了:与安南保持宗藩关系,而不对其实施直接统治,才是最符合大明利益的。这是大明与安南关系的主流。
征伐原因:震怒的朱棣定下“不征之国”的国策后,大明与安南的关系一直不错。朱元璋时期,安南甚至数次出兵协助明军讨伐云南地区的元军残余力量。
到靖难之役,朱棣夺权后,事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原来,安南,也早已经发生了篡位之举。黎氏夺了陈氏的江山,掌控了安南实权。
朱元璋时期,黎氏就来求大明天子承认,朱元璋当然反对权臣之举,不承认,还派人谴责黎氏。
朱棣夺权后,黎氏兴奋起来了:陛下您也是夺权的,应该能理解咱们的心情吧!都是的,不容易呀,封我们作个王吧。
当时,朱棣刚刚夺得帝位,也需要多一些人来承认,扩大影响力,因此,麻溜答应了黎氏的要求,承认其为安南王。
可是,2年后,老挝送前安南王陈氏来朝,控诉黎氏杀戮陈氏宗族的罪过。
此时,朱棣基本上已经控制了全国的局势,地位安稳了,自然也要反对!
因此,朱 表示:拥护你陈氏继续作安南的王!
黎氏一开始觉悟很高,表示:拥护天子的决定!
结果···当朱棣派人护送陈氏回到安南时,立刻遭到了黎氏的伏击,陈氏被杀,护送的明军也遭到杀害。
“此而不诛,兵则奚用!”这是真激怒了永乐大帝!
这也说明:朱棣对安南的政策,颇具随意性,无论是对王的承认,还是用兵的决定,都不是出于长期的战略考量,更多是出于颜面、情绪。
矛盾心理出兵讨伐安南前,朱棣罕见的“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
永乐四年,征安南军将领选择好,准备出发。
秋七月,朱棣下诏:此次征伐只问罪黎氏父子,“罪人既得,立陈氏子孙贤者”。
这,还是要陈氏子孙统治安南。
然而,八月,朱棣又对朱能说:安南原本是中国的郡县,只是五代十国时由于内乱不休,丢掉了。宋、元曾讨伐过他,但都没有成功。现在,黎氏父子不顺天命,祝你成功!
这,就是强调安南为古代中国郡县,只是因内乱而丢弃了,现在应该视机会拿回来!当然,朱棣通篇只是暗示,没有明确表态。
两则表态,表明了朱棣的矛盾心理:既想要将安南纳入版图,以成丰功伟绩,但又不是“志在必得”,颇有“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的意思。
麻利的征伐与蹩脚的治理讨伐安南,朱棣选定的是靖难功臣朱能、张辅,朱能去世后又由张辅指挥。
靖难功臣打仗是真没得说,出兵后,一波猛打猛冲猛追,顺利解决黎氏,取得全胜。
军能战,民心似乎也可用。
永乐五年,征安南取胜后,安南地区的耆老1120多人,一起上书,表示:陈氏已经被黎氏杀光了,安南本中国地,请内附,与中国各郡相同!
朱棣遂顺应民意,重新在安南设置交趾三司及府、州、县等行政机构,使安南成为明的省级行政辖区。
征伐的过程是很顺利的,然而,治理却很蹩脚。
设立了行政机构,自然需要大量官吏来进行治理。
可是,一般人也不愿意跑到交趾去做官呀!
因此,治理安南的官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少部分是从中原“谪安南”的,因犯事被发配过去的。
绝大部分是两广、云南等地的贡生。
如果在内地,这些贡生要再进行考试,中举后还要再考察,才可能任官。
而今,这些毫无政治经验的人被拉到交趾,做起了父母官。
这些人“不知抚字,理刑不明律意。”不具备处理复杂行政问题的能力。
交趾毕竟是新入版图之地,情况复杂,治理难度很大,这些缺乏政治经验、行政才干的官吏显然不具备治理好该地的能力。
朱棣的疑心尽管中下级官吏素质堪忧,但原本朱棣派去的高级官吏素质是非常高的。
张辅,是最杰出的将领;黄福,是顶级政治人才。
可是,造反起家的朱棣,也担心顶级人才造反,颇有疑心。
张辅曾四至交趾,“凡三擒伪王,威震西南”。
因此,一段时间内,安南虽时有反叛,但都在张辅的打击下被迅速消灭。
张辅一去,事情搞定,张辅一走,叛乱又起。因此,朱棣一度任命张辅为交趾总兵官,有让他长期驻安南的意思。
后世史家常叹息:如果以张辅世守安南,则安南不会弃。
可是,张辅让安南畏惧,也让朱棣疑虑。
1415年,宦官马骐上书:张辅私取壮勇为围子手营的士兵,有异心。
那还了得?朱棣将张辅召回了京师,另改派官员代守交趾。
优秀的武将被怀疑,优秀的文官也难逃监视。
黄福,原是工部尚书,因为被弹劾,被派来了安南。
黄福颇有政治才能,“一切镇之以静, 下帖然”,并制止宦官马骐的一些胡作非为之举。
结果,马骐又诬黄福“有异志”。
黄福还是被调走了。黄福离开时,交趾人号哭相送,依依不舍。
后来,交趾实在稳不住了,朝廷又派黄福回交趾,结果被敌人抓了起来。
敌人拜服哭泣:你是我们的父母,你不走,我们也到不了这里!
而安南军首领黎利也叹息:大明派遣官吏治理交趾,如果人人都如黄尚书,我怎能造反呢?
良吏为排挤,贪墨之辈却在此得意。
排挤张辅、黄服的宦官马骐,在交趾胡作非为,屡屡促起反叛。
原本,朱棣为了安抚交趾,下令除粮税外,一切停征!
可是,马骐却擅自强行征派大量当地土特产,引发了激烈的反抗!
以明朝的监视制度,马骐胡作非为,朱棣不可能不清楚。
然而,朱棣不能容忍捕风捉影的“有异志”,却对实实在在的胡作非为不过问,其想要治理好安南显然是不可能了。
高昂的战争成本然治理失败,自然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反抗。
20余年间,反抗此起彼伏,越搞越大。
朱棣数次派数万,甚至数十万大军前去征讨。
征讨的成本是极其高昂的。
早在永乐九年(当时叛乱规模还不大),就从广东运粮万石到交趾。
而随着张辅被调回京师,明军的指挥能力也急剧下降,到永乐后期,征战屡屡大败,加之反明者越来越多,黎利的势力发展得很快。
凭大明的国力,要消灭眼前的叛军或许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想彻底安定安南,则看不到希望。
转向的大明朱棣时期,五征漠北,南平安南,迁都北京等大攻城耗费了巨大国力,引发了一些农民起义。
因此,朱棣去世后,帝国的继承人开始了“战略收缩”。
对漠北的大举进攻,“下西洋”等耗资较大的项目都停了下来。
显然,对交趾无休止的用兵也到了要结束的时候了。
因“颜面”而起的战争,以“颜面”而结束此时,黎利传来一条消息:陈氏后人找到了,希望您能再立陈氏后人为安南王。
这则消息,给明宣宗结束战争留了一个台阶。
大明对安南用兵的借口,不就是要立陈氏后人吗?大明将安南纳入版图的借口,不正是陈氏后人已经被杀绝吗?
现在陈氏后人找到了,大明“得偿所愿”了,可以“胜利班师”了。
明宣宗与杨士奇、杨荣商议后,决心结束战争。
宣德二年,朝廷下诏:内外镇守、三司、卫所、府、州、县文武吏士,携家来归。
明正式撤出了安南。
此后,安南继续朝贡,与明保持了宗藩关系。
总的来说,直接统治安南,并不符合明帝国的利益。
朱棣对安南用兵,更多是出于国威、颜面的原因,而非出于实际利益或者威胁。
因此,仅仅20余年后,明宣宗重新拿起《皇明祖训》,中止对安南的直接统治,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Hash:19c80aaf3259085c05c2aa024483cf53e39703db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