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改

将首次出现像大学那样的“学分制”、“选修课”,修满了一定的分数,就可以毕业,还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选修课上。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3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选修学分在28分以上,总学分达到144分以上方可毕业。 3年后高考命题以高中课改为依据。


在新课程改革方案中,从学分的分配上清楚可见的是综合实践成了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综合实践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共23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科目3学年共计15学分,在八大学习领域中成为学分最多的科目。3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并获得相关证明,获得2学分。与此相比,传统意义上的语文、外语、数学3科主科的学分均为10分。


【设置变化】

从固定科目到设置必修和选修课程

课程设置发生了转变。以往的语文、数学、外语等,所有学生学习的都是统一而固定的科目,新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真实问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有助于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包括确定课题、制订计划、搜集资料、总结整理、交流评价五个阶段。最后学生可以通过研究论文、模型作品、主题演讲、小品表演、辩论赛等多种方式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成果的分享过程看作学生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而不是带有功利目的的表演。在成果分享时,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研讨、写作等方式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

【实施方式】

从老师讲啥学啥到学生选啥学啥

课程实施发生了变化。以往教学大纲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新课程实施致力于学生个性成长。学校要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方案还要求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保障高中课程更有个性。

高中新课程方案,在保证所有学生都达到高中成就水平的前提下,通过课程的设计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及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它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把个性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智力资源,不求所有学生在发展形式上的统一,而求学生内在品质的提高和丰富,为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生追求,提供尽量多的可能途径。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于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过去,我们的课堂常常被教师所主宰,导致学生失去亲身探究实践的机会,因而无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

【评价变化】

从唯成绩论到记录学生成长过程

课程评价方面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方案要求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更大的生存空间。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 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在新课程中,综合实践课程的分值超过了语文、数学等原来我们所谓的主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活动(6学分)。

新课程将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打破唯成绩论。高中新课程评价不能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持。所以,高中新课程评价在学生发展方面的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一般性发展目标和个性化发展目标。重视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多元化。不仅仅将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更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考试只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改变纸笔测验是考试的唯一手段,应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应对考试结果作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

Hash:9a5a2e1cc1716daf2a042b5c0678022c18d3728d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