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大桥下面的景点 虎门大桥下面的景点叫什么

导读:虎门大桥下面的景点 虎门大桥下面的景点叫什么 1. 虎门大桥下面的景点叫什么 2. 虎门大桥是什么地方 3. 虎门大桥叫什么名字 4. 虎门大桥下面的景点叫什么名字 5. 虎门大桥旁边的景点 6. 虎门大桥下面的景点叫什么名称 7. 虎门大桥是属于哪里的 8. 虎门大桥下面的公园 9. 虎门大桥有几个

1. 虎门大桥下面的景点叫什么

在虎门大桥桥底下有个威远炮台,外面就是沙滩,里面是博物馆,还有一些炮台可以参观,门票免费,但是需要身份证领取

2. 虎门大桥是什么地方

1992年5月27日,虎门大桥举行开工奠基仪式。5个月后的10月28日,虎门大桥正式动工建设。

按照设计方案,虎门大桥全长15.76公里,其中主路段总长4.6公里,引道段总长11.16公里,双向6车道,日均饱和标准车流量为8万辆,主孔通航净高60米,桥下可双向通行5万吨海轮。

3. 虎门大桥叫什么名字

虎门大桥当然是国家的,位于珠江狮子洋之上,莞佛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

4. 虎门大桥下面的景点叫什么名字

广州有座山,名为黄山鲁。黄山鲁森林公园是广州市最大的开放式森林公园,并且它还是免费的。整个森林公园占地约1200多公顷,主峰海拔295米,是广州南部地区的最高峰。但是去游玩的游客看到它的名字都不约而同的有个疑问,为什么不叫“黄鲁山”公园呢?

原来“黄山鲁”有段传说。相传,明朝时期有位考生曾流落南沙一带,饿晕在一座山脚下,而后有幸被一头“神鹿”所救起,后来他进京考上了状元。回乡途中再访南沙此山,却不见神鹿踪影。他向周边居民打听,得知山峰的主峰分别名为黄山和鲁山。于是他便将这山命名为“黄山鹿”,寓意为山不在高,有鹿则灵。后世流传,就渐渐成了至今的“黄山鲁”了。

黄山鲁在广州南沙区的中心城区内,乘坐广州地铁4号线至广隆站A出口,转乘南61路公交车至黄山鲁公园西门站下车,即直达目的地。这是在广州除了名胜景点白云山外,又一爬山好去处。黄山鲁公园绿化覆盖率高,环境清幽,空气清新,是大自然的氧吧。

黄山鲁游玩线路,分为山顶线和环湖线。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规划自己要走的线路。选择山顶线路,按照登山指示线路走,登上山顶后可以俯瞰南沙全景,可见虎门大桥,南沙高尔夫球场和园中湖区,景色宜人。另外的环湖路线,相对悠闲轻松许多,绕着白水湖一圈,可以看到波光粼粼的湖泊,还可以遛狗,跑步,骑单车,野餐,乐趣多多。

园区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此处的鸟类密集度也是广州各森林公园中最高的,可谓是处处闻啼鸟。沿途还有许多的大树菠萝,个头不大却具有特色。公园内没有小卖部,比较原生态,建议带点干粮和水。出了园区后,能看到狮子洋出海口,美丽壮观。

黄山鲁,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并且人流相对较少,是一处亲近大自然,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5. 虎门大桥旁边的景点

回答你的问题,虎门严格来说没有红色旅游景点,但有广义的历史爱国教育景点。

因为虎门有着当年林则徐销烟的纪念博物馆,有着抗击英国侵略者谱写爱国抗英赞歌的见证地威远炮台遗址,也有着当年爱国英雄关天培将军及广大士兵所使用过的海防大炮。

来到虎门到虎门大桥下的销烟纪念博物馆 ,听听当年爱国将士的拳拳爱国之心,奋不顾身的抵抗侵略者可歌可泣的壮举,看看历史遗物及史料照片,还可以到威远炮台感受当年的战场及威风凛凛的大炮,抚今追昔既能怀念已经逝去的英雄,也能感慨今日祖国的强大。

6. 虎门大桥下面的景点叫什么名称

虎门大桥下面是河。(珠江出海口的虎门水道和蒲州水道)虎门大桥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中部,距广州约42公里。虎门大桥跨越珠江出海口的虎门水道和蒲州水道,东连东莞市虎门镇,西通广州市南沙区。

7. 虎门大桥是属于哪 的

你好!

虎门大桥是连接广州市南沙区与东莞市虎门镇的过江通道,位于珠江干流之上,其东起东莞市太平立交,上跨狮子洋入海口,西至广州市南沙立交,全长15.76千米,工程总投资30.2亿人民币。

这个虎门大桥属于广东省广州市和东莞市共同管理。

8. 虎门大桥下面的公园

虎门林则徐公园、威远炮台、海战博物馆、沙角炮台、虎门公园都是免费开放的,炮台和海战馆是领取免费的票进入(需要有效身份证件)国际布料市场到林则徐公园大约4公里左右吧,可以乘坐公共汽车12路经过林则徐公园,或者乘坐虎门3A直接到则徐公园,车费2元,叫搭客自行车的话就估计10元以上吧。

9. 虎门大桥有几个

目前常见的桥梁主要有以下五种:

1、桁梁式桥有坚固的横梁,横梁的每一端都有支撑。最早的桥梁就是根据这种构想建成的。他们不过是横跨在河流两岸之间的树干或石块。现代的桁梁式桥,通常是以钢铁或混凝土制成的长型中空桁架为横梁。这使桥梁轻而坚固。利用这种方法建造的桥梁叫做箱式梁桥。

2、悬臂桥桥身分成长而坚固的数段,类似桁梁式桥,不过每段都在中间而非两端支承。

3、拱桥借拱形的桥身向桥两端的地面推压而承受主跨度的应力。现代的拱桥通常采用轻巧、开敞式的结构。

4、吊桥是建造跨度非常大的桥梁最好的设计。道路或铁路桥面靠钢缆吊在半空,钢缆牢牢地悬挂在桥塔之间。较古老的吊桥有的使用铁链,有的甚至使用绳索而不是用钢缆。

5、拉索桥有系到桥柱的钢缆。钢缆支撑桥面的重量,并将重量转移到桥柱上,使桥柱承受巨大的压力。

古代桥梁的类型与形式 :桥的类型,若以建桥的主要材料分,便有木、石、砖、竹、藤、铁、盐、冰桥等之别。

木桥是最早的桥梁形式,我国秦汉以前的桥几乎都是木桥。如最早出现的独木桥、木柱梁桥。约商周时便出现浮桥,战国前后又出现排柱式木梁桥和伸臂式木梁桥。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质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强度和长度支配等,不仅不易在河面较宽的河流上架设桥梁,而且也难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桥梁来,因此,南北朝始遂为木石混合或石构桥梁所取代。

石桥和砖桥。一般是指桥面结构也是用石或砖料来做的桥,但纯砖构造的桥极少见,一般是砖木或砖石混合构建,而石桥则较多见。到春秋战国之际便出现了石墩木梁跨空式桥,西汉进一步发展为石柱式石梁桥,东汉则又出现了单跨石拱桥,隋代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单孔弧形石拱桥,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梁桥。宋代是大型石桥蓬勃发展的时期,创造出像泉州洛阳桥和平安桥那样的长达数里横跨江海交汇处的石梁桥,以及像北京芦沟桥和苏州宝带桥那样的大型石拱桥。

竹桥和藤桥。主要见于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一般只用于河面较狭的河流上,或作为临时性架渡之用。早期的主要是一种索桥,南北朝时称竹质的溜索桥为“笮桥”。后来出现了竹索桥、竹浮桥和竹板桥等。铁桥,在古代包括铁索桥和铁柱桥两种。前者属于索桥类,较多见,约在唐代便出现;后者属于梁桥类,实为木铁混合桥,极少见,在江西见一例。

盐桥和冰桥。主要见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前者主要见于青海盐湖地区,后者主要见于北方寒冷地区。

若以桥梁的结构及外观形式分,则主要有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种基本类型。

梁桥。又称平桥、跨空梁桥,是以桥墩做水平距离承托,然后架梁并平铺桥面的桥。这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桥,在历史上 较其它桥形出现为早。它有木、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先秦时梁桥都是用木柱做桥墩,但这种木柱木梁结构,很早就显出其弱点,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起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梁桥,如秦汉时建成的多跨长桥:渭桥、灞桥等。约在汉代时桩基技术发明,于是出现了石桥墩,标志着木石组合的桥梁能够越跨较宽大的河道能经受住汹涌洪浪的冲击。但由于石墩上的木梁不耐风雨侵蚀,于是便在桥上建起了桥屋,保护桥身,此桥型(廊桥)后多见于南方,但最早都见于黄河流域。中小型的石梁或石板桥,构造方便,材料耐久,维修省力,是民间最为喜用的一种桥形,尤其是南宋后,在福建泉州地区十分盛行,创造了许多长大的石梁桥。梁桥若中间无桥墩者,称单跨梁桥;若水中有一桥墩,使桥身形成两孔者,便称双跨梁桥;若两墩以上者,便称多跨梁桥。

浮桥。又称舟桥、浮航、浮桁,因其架设便易,常用于军事目的,故也称“战桥”--一种用于数十百艘木船(也有用木筏或竹筏连横于水上的)连锁起来并列于水面,船上铺木板供人马往来通行的桥。若按严格意义上的桥:是以跨空和有柱墩为标志的话,那它还不是十足意义上的桥。浮桥主要建于河面过宽及河水过深或涨落起伏大,非一般木石柱梁桥所能济事的地方。浮桥两岸多设柱桩或铁牛、铁山、石囷、石狮等以系缆。隋大业元年在洛阳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桥,是第一次用铁链连接船只的浮桥。浮桥目前在我国南方如江西、浙江、广西等地方仍常见用。

浮桥的优点:一是施工快速,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军围攻武昌,只用一夜时间就建成两座横跨长江的浮桥。二是造价低廉,明代邹守益在《修凤林浮桥记》中,曾对石桥与浮桥做过比较:“若用石梁桥,要费千金,而用浮桥,则费五百金便可,可根据需要而定。”三是开合随意,拆除和架设都很方便。缺点是载重量小,随波上下动荡不定,且抵御洪水能力弱,常需及时拆撤,并要人照看,管理繁琐,舟船、桥板与系船的缆绳要经常修茸和更换,维护费用昂贵。因此,很多浮桥的最后归宿,都向木梁桥、石梁桥或石拱桥发展。

索桥。也称吊桥、绳桥、悬索桥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铁索等为骨干相拼悬吊起的大桥。多建于水流急不易做桥墩的陡岸险谷,主要见于西南地区。其做法是在两岸建屋,屋内各设系绳的立柱和绞绳的转柱,然后以粗绳索若干根平铺系紧,再在绳索上横铺木板,有的在两侧还加一至两根绳索作为扶栏。始见于秦汉,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桥,又名"夷里桥",便是座竹索桥。现存著名的有建于明清时的泸定铁索桥、灌县竹索桥等。过索桥感觉非常惊险,正如古人形容过索桥的那样:“人悬半空,度彼决壑,顷刻不戒,陨无底谷。”唐代和尚智猛称:“窥不见底,影战影栗。”其实真正渡之还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纪》对贵州盘江桥评价的那样:“望之飘然,践之则屹然不动。”

拱桥。在我国桥梁史上出现较晚,但拱桥结构一经采用,便迅猛发展,成为古桥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桥型,即使在今天,它也仍有继续发展的广阔前景。拱桥有石拱、砖拱和木拱之分,其中砖拱桥极少见,只在庙宇或园林里偶见使用。一般常见的是石拱桥,它又有单拱、双拱、多拱之分,拱的多少视河的宽度来定。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别高大,两边的拱要略小。依拱的形状,又有五边、半圆、尖拱、坦拱等之分。桥面一般铺石板,桥边做石栏杆。拱桥的形象最早见于东汉画像砖上,是由伸 木石梁桥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墓拱、水管等形状影响而产生的。文献记载见于南北朝时的《水经注》中,现存最早的实物和最具代表性的是隋代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石拱桥的发券,明以后,尤其在清代,则盛行用整券,即“桶状发券”。

此外,其它特种造型尚有飞阁和栈道、渠道桥和纤道桥,以及曲桥、鱼沼飞梁和风水桥。

“飞阁”,又称阁道、复道,即天桥。古代宫殿楼阁间的跨通道。《三辅黄图》:“乃于宫(指汉末央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构辇道以上下。”秦汉皇宫楼殿间联以阁道通行,因上下有道,故称复道。秦始皇筑阁道由阿房宫通骊山,人行桥上,车行桥下,堪称中国最早的立交桥。“栈道”,又称栈阁、桥阁,单臂式木梁桥。在山区陡峭的地方,架木铺成的道路。

“渠道桥”,既是引水渠道又作行人用的桥梁。也即在桥上砌水渠以引水。如建于金代的山西洪洞县惠远桥。故今山西民间尚有“水上桥、桥上水”的俚语。“纤道桥”,一种为便于拉纤而建造的、与河流平行的带状长桥。多见于浙江境内的运河地区。有的长达一二公里乃至五六公里,如绍兴阮社有一座“百孔官塘”纤道桥,建于清同治年间,桥长380余米,115个跨,桥面用三块条石拼成,底平接水面。

“曲桥”,园林中特有的桥式,故也称园林桥。桥与径、廊均为园林中游人赏景的通道。“景莫妙于曲”,故园林中桥多做成折角者,如九曲桥,以形成一条来回摆动,左顾右盼的折线,达到延长风景线,扩大景观画面的效果。曲桥一般由石板、栏板构成,石板略高出水面,栏杆低矮,造成与水面似分非分、空间似隔非隔,尤有含蓄无尽之意。

Hash:aa3c503a4cd3b6470a1a10757cb9aa3e51807a78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