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鲁智深在潘家酒楼救了金老汉的女

导读:《水浒传》中鲁智深在潘家酒楼救了金老汉的女 在《水浒传》中,为什么有些英雄好汉到酒店后只要牛肉而不要猪肉? 《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到底在哪里?

在《水浒传》里,有这样的情节。九纹龙史进到渭州找师傅王进,在茶坊与小种略府提辖鲁达结识。鲁达听说过史进的名字,便手挽手走出茶坊找地方吃酒。

在街上,史进看到自己的开手师傅“打虎将”李忠,在街上卖艺。鲁达便邀请李忠一起去吃酒。

“三个人拐弯抹角来到州桥之下一个潘家有名的酒店门前……”。“三人在潘家酒楼济楚阁坐下”。鲁达要了酒菜与史进,李忠谈的正尽兴,忽听见隔壁有哭声。鲁达觉得烦躁,将碟子扔在地上,酒保来问,鲁达询问哭声缘由,并让哭者进前看看。

这才引出金老汉和女儿金翠莲,因流落渭州被镇关西欺凌要钱的事来。从而使鲁达抱打不平,打死镇关西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路。

鲁达三人去的是潘家酒楼吃酒,遇到了金老汉和女儿金翠莲。“潘金莲”的名字在这里已经暗喻出来了。这应该是作者有意安排的。

金翠莲和潘金莲两个人背后,是最后上了梁山的两位好汉——鲁达和武松。这两个在《水浒传》里的重要性,只需要看描述他们的篇幅就清楚了。

鲁达为救金翠莲,丢了官职出家做了和尚,一路上了二龙山。武松为兄报仇,丢了都头之职,一路走来也是上了二龙山。

很显然,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金翠莲与潘金莲似同一个女人,不同遭遇的情况下,两位好汉鲁达与武松几乎相同的结果。是要展现出北宋末年,那个腐朽的社会现实状况。

于是,有人说鲁达是第一个见到潘金莲的人。这就不好说了,但是,鲁达与武松都是遇到一个女人,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水浒传》中鲁提辖嫉恶如仇,知道金翠莲父女遭郑屠郑关西欺侮,而失手打死了郑屠户,救出金翠莲父女。而藩金莲是因与西门庆苟合成奸而毒杀武大,终被武松杀死。金翠莲与潘金莲是两个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故事情节里出现,名字里有两字相同纯属巧合,作者亦是无心要两个女人有所关联,因其关联与否实在没什么意义,所以谈不上有意无意而刻意为之。

在《水浒传》中,为什么有些英雄好汉到酒店后只要牛肉而不要猪肉?

谢友邀请。

施耐庵是元未明初人,元朝的蒙古人喜食牛羊肉,所以在蒙古人统治下,一般村店饭馆都有汤锅煮牛肉来卖,而过往客商,赶脚行人,武林好汉路过饭馆,切几斤牛肉打几角酒下饭也省时省事。

若是猪肉就得煎炒烹炸了,因为汤锅煮出来的猪肉切凉盘肥腻腻的不好吃。

而施耐庵本人也是一条好汉,元未时他投入张士诚起义军中与元军作战,据野史记载,施耐庵曾一把雨伞打退过六名强盗,可见其武功不是一般的高。

老施在元未行走江湖时估计也是经常在酒馆饭店叫切几斤牛肉下酒,所以也就把好汉们“切几斤牛肉”的囗头禅写入了《水浒传》中。

你问的确实好,水浒里的人物去了酒店,老是几碗酒,几斤牛肉的点,从来没有谁点猪肉,是不是宋朝酒店里根本就没有猪肉,或许宋朝不准杀猪卖肉,要不然施耐庵是回族人,忌讳讲猪肉。

《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到底在哪里?

答:正式开答之前,先说一件我本人亲眼目睹过的趣事。

我是广西人。

话说,广西北海合浦县有一个星岛湖。

该湖距离北海市区约五十公里,湖水方圆面积达六百平方公里,湖中分布着大大小小一千多个岛屿,星岛湖的名字就因此而来。

这个湖,和梁山泊有什么关系呢?

按说是没什么关系的。

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中央电视台与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出品的李雪健版电视连续剧 水浒传》,在拍摄过程中,竟然到这儿取景,将之定为外景基地。

事过近二十年,至今,这儿的“水浒城”犹在,吸引着远近游客前来游玩、参观。

老实说,当年剧组在这儿拍戏时,我真的是大吃一惊,梁山泊不是在山东吗?怎么跑广西来取景了?这样“欺骗”观众,真的好吗?

后来我才知道,现在以梁山作为县名的山东省梁山县县境内,根本不存在《水浒传》里写的“八百里水泊”了,要在电视剧中反映原著所描绘的“港汊纵横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梁山泊,只能到外地取景了。

梁山县既然没有水泊,那么,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境内的那座梁山,是否就是《水浒传》中所写的梁山,就很值得怀疑了。

补充一下,梁山县是1949年才设立的,此前梁山在山东寿张县境内的。

康熙五十六年,寿张知县滕永祯修撰《寿张县志》时,其在卷一《方舆志》中就这么写:“凡天下山川,以史乘所纪为据。小说诬民,在所必禁。梁山为寿张治属,其山周围可十里。水浒小说乃云‘周围八百里’,即宋江寨,山冈上一小垣耳,说中张皇其言,使天下愚民不至其地者,信以为然。长奸萌乱,莫此为甚。因拈出之,以告司治君子,并使天下之人知之,小说之不可信也如此。”

由于梁山周围无水泊,而且山太低、太矮、太小,山上的“宋江寨”只是“山冈上一小垣”, 滕永祯由此否定了《水浒传》的描述,说这是“小说诬民”、“小说之不可信”。

然而,滕永祯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笑话,可见于《涑水纪闻》卷十五,但《邵博闻见后录》卷三十写得更生动,云:“王荆公(即王安石)好言利。有小人谄曰:‘决梁山泊八百里水以为田,其利大矣。’荆公喜甚,徐曰:‘策固善,决水何地可容?’刘贡父(即北宋史学家刘攽)在座中,曰:‘自其旁别凿八百里泊,则可容矣。’荆公笑而止。”

还有,韩琦的《安阳集》卷五收录一首题为《过梁山泊》的诗,诗云:

巨泽渺无际,齐船度日撑。

渔人骇铙吹,水鸟背旗旌。

蒲密遮如港,山遥勢似彭。

不知莲芰里,白昼苦蚊虻。

苏辙的《栾城集》卷六也有一首《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梁山泊》,诗中有“秋思锦江千万里,渔蓑空向梦中求”之句。

即梁山有八百里水泊,绝非小说家所虚构。

再翻查一下正史,《五代史》有记:“晋开运元年,滑州河决,环梁山,合于汶水。”

《宋史.宦者杨戬传》记:“梁山泺,古钜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鱼之利。”

《金史.食货志》:“黄河已移故道,梁山泺水退,地甚广,遣使安置屯田。”

明朝景泰年间的徐有贞有奏疏请开广济河,其中有提到“外有八百里梁山泺,可以为泄。”

所以,《水浒传》中的梁山的确就是现在山东省梁山县县境内的梁山。

之所以现在“八百里水泊”寻无觅处,就是明景泰年间展开了河道改造工程,湖泊最终干涸,梁山县马营镇的“水泊遗址”(湿地)成为原梁山泊的唯一遗存水域。

梁山泊,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境内,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占地面积面积3.5平方公里。据资料记载,从五代到北宋末,黄河曾经有三次大的决口,河水倾泻到梁山脚下,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水泊,号称“八百里梁山泊”,关于梁山泊的描述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4年)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

中文名,梁山泊,面积,3.5平方公里,水泊梁山,地理位置,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地理位置,黄河下游、汶水和济水汇聚地。

据有关资料记载,从五代到北宋末,滔滔的黄河曾经有三次大的决口,滚滚河水倾泻到梁山脚下,并与古巨野泽连成一片,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水泊,号称“八百里梁山泊”,即《水浒传》中所描绘的“港汊纵横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梁山泊。当年梁山好汉正是凭水泊天险“啸聚山林、筑营扎寨、抗暴安良、杀富济贫、替天行道”,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侠义故事,一部《水浒传》名扬天下,水浒英雄举世闻名。800多年过去了,由于黄河多次决口分洪改道,“八百里梁山泊”泥沙沉积,于是梁山周围湖泊变成了耕地。东平县的东平湖是“八百里梁山泊”遗存水域,而且梁山县多年来也有引黄河水再造万亩湖泊,重现昔日“八百里梁山泊”宏伟壮观景象的打算。

蓼儿洼——大野泽——巨野泽——梁山泊——安山湖——东平湖

东平湖

东平湖总面积626平方公里,常年水面124.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蓄水总量40亿立方米。

东平湖古时称蓼儿洼、大野泽、巨野泽、梁山泊、安山湖,到清朝咸丰年间才定名称为东平湖,她是《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水域,198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山东省推出的水浒旅游线路中的重要景区。

东平湖西近京杭大运河,东连大汶河,北通黄河。她过去是漕运要枢,蓄水滞洪,无论过去和当今她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即将实施的我国南水北调东线水利工程,东平湖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东平湖水质肥沃,无污染,湖产资源丰富,生长的鲤鱼、鳜鱼、甲鱼、鲫鱼、鲶鱼、大青虾,田螺等50多种名贵鱼类、贝类,菱角、鸡斗米、莲藕等十几种水生植物。麻鸭蛋、松花蛋、菱米、芡实等水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各种鱼类都是餐桌上美味可口的佳肴,味道鲜美的全鱼宴、全湖宴是东平湖特有的地方名吃。

东平湖,三面环山,景色优美,素有“小洞庭”之称。沿湖文物古迹遍布。湖东岸是水浒英雄头领宋江攻打东平府城驻地,有后汉东平国宪王刘苍及其后代墓葬地,有称为东平古八景之一的“黄石悬崖”。西岸有我国古代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故道,有水浒英雄晁盖等好汉初聚地司里山,有国家森林公园腊山,有明朝万历七年修建的寺院“月岩寺”。北岸有唐朝大将程咬金的“程公祠”,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楚霸王”墓地,有风景秀丽的铧山景点,有北齐名僧安道一书写的洪顶山摩崖刻经。湖东南方有宋朝时东平郡太守刘敞修建的乐郊池亭遗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泛舟梁山泊,登上乐郊池亭曾写道:“乐郊何所乐?所乐从公游……有山在其东,有水出逶迤。有台以临望,有沼以游嬉。仰俯迷上下,朱栏映清池,草木非一重,青红随四时。”“乐郊池亭”是当时一处公园,欧阳修到公园游玩数日发出感想。在乐郊有何乐呢?乐就到此地来游玩,可见在古代东平湖就是一处游玩的好去处。东平湖水下还淹埋着隋代建筑清水石桥,由于黄河决口,形成水泊,淹埋水下,已无法看到它的真面貌,据考证,此桥建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桥长四百五十尺,比河北赵州桥还早5年,唐代诗人高适看到此桥之后就留下了:“沙岸泊不定,石桥水横流”的诗句。据记载:石桥是在宋咸平三年被淹没的。

  东平湖中的小岛叫“土山岛”,

岛呈椭圆形,据说历史上曾是九省御道,设有重兵把守, 历代都是军事要塞,更是水浒传中水浒英雄出没之地,传说“智取生辰纲”之后,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三雄七个水浒头领为了躲避官府缉拿,便来到此岛寺院聚义,所以也称“聚义岛”。晁盖死后,就葬于此岛,岛上原有一寺庙叫“观音堂”,由于晁盖生前喜爱梅花,为纪念晁盖,后人便把观音堂改称为“藏梅寺”。寺内原有口大钟,与东平府院内的大钟合称为“姊妹钟”,撞击其中一个,另一口大钟则应声而和。现如今寺院已毁,仅存钟架、残垣、断碑。岛上还留有“洄源亭”遗址。洄源亭是唐朝著名诗人,东平郡太守苏源明所建。建成之后,他曾邀请濮阳太守、鲁郡太守、济南太守、济阳太守一同来洄源亭饮酒赏景,他们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色,就把东平湖誉为“小洞庭”,吟诗作对中苏源明这样说到:“小洞庭兮牵方舟,风袅袅兮离平流;牵方舟兮小洞庭,云微微兮连绝”,意思是说船随纤绳驶进“小洞庭”,轻柔的风吹拂在水面上,淡淡的白云连着岸边的绝壁形成一幅壮观的图画。宋代文学家苏辙夜过东平湖(梁山泊),为“小洞庭”美妙的夜色所陶醉,也留下了“更须月出波光净,卧听渔家荡桨声”的美好诗句。

史书介绍

“梁山泊”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4年)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它的形成,是从五代石晋开运初至北宋,因黄河在滑、郓、水库澶、濮等地多次决口,河水汇集梁山周围,与源于梁山东南的张泽泊(后称南旺湖)连成一片,形成了以梁山泊为中心的巨泺,统称为梁山泊。《宋史》卷九十一载:“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黄河又从滑州决口,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北宋晚期,梁山泊的水域最阔、水势最大。苏辙在《夜过梁山泊》中留下“更须月出波光净,卧听渔家荡浆歌”的优美诗句。五代以后水面渐大,至宋代形成以梁山为中心的八百里水泊,成为藏龙卧虎、英雄豪杰出没之地。

Hash:765096cdc931064f2522432c75d8ee6bb4e499f8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