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堰景点简介 通济堰景点简介图

导读:通济堰景点简介 通济堰景点简介图 1. 通济堰景点简介图 2. 通济湖风景区 3. 通济堰水系分布图 4. 通济堰景点简介图片 5. 通济堰景点简介图片大全 6. 通济旅游景点

1. 通济堰景点简介图

天福观光茶园

夹江天福观光茶园位于青州乡,G93高速夹江服务区旁,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总占地面积380亩,是集合茶叶分级包装、生产、科研、旅游、文化于一体的茶叶观光园。 设有大型停车场、高档卫生间、特色商场、台湾美食街、休息厅、餐厅、茶文化博物馆、茶道表演场、茶及茶食品加工厂、观光茶园、宾馆别墅等设施。已逐步形成向沿线地方开放的格局,是集停车、加油、餐饮、住宿、购物、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于一体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木城桫椤沟

木城桫椤沟位于夹江县木城镇境内的大旗山里,里面桫椤繁多,由于位于山沟中,故至今未被开发,每年上万名游客慕名而来,是乐山市旅游一张新名片。桫椤沟旁边有庞坡洞,相传是汉代庞德公隐居之处,地形复杂,至今无人敢深入探究。

东风堰

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境内的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也是四川省唯一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同浙江丽水通济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福建莆田木兰陂一起被列为我国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东风堰位于长江三级支流青衣江夹江段左岸,是夹江县境内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城市防洪、发电及城乡工业、生活供水、城市环保功能的水利工程。工程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距今已延续使用350余年。

碧云山野公园

碧云山公园,俗称二郎庙,在乐山之北、夹江之南均三十里的接壤处。景区内有南宁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兴建的碧云亭。杨翚的《碧云亭记》近九百年来使历代登临者深受启迪,流传至今。

2. 通济湖风景区

通济湖风景区位于浙江省浦江县城西3公里处,浦阳江上游,景区面积6万平方公里。

景区具体在浙江省金华浦江前吴乡。

通济湖也称通济桥水库,现在成为景点,通济湖景区不收门票。

每天8点至18点开放,18点后停止进入景区。

通济湖景区秋冬季节最美,因为昼夜温差,使得通济湖的水汽升腾,呈现出飘渺的意境。

3. 通济堰水系分布图

身份证前332501是浙江省丽水市

丽水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市域面积1.73万平方公里,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占全国的1/600,全省的1/6),辖9个县(市、区)(莲都区龙泉市和青田云和庆元缙云遂昌松阳景宁),总人口270.8万。

全市共有3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丽水木拱廊桥、遂昌班春劝农),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造了全世界最古老拱形水坝、首批世界排灌工程遗产的通济堰;还有50个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15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

4. 通济堰景点简介图片

我是阿松,我来回答,说到隐居,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古时的文人雅士,特别是那些不得志的文人,或者是厌倦官场险恶的清高人士。例如东晋的陶渊明,他是中国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称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不为过。比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就厌倦了官场,晚年就隐居在终南山,用他自己的话讲:“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1️⃣黑龙江 伊春 呼吸中国最好的空气 伊春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界江长246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小兴安岭纵贯全境的得天独厚优势,成就了它“伊春林都”、“红松故乡”的美誉。走进伊春 犹如走进森林一样 走进这个天然“氧吧” 听着鸟儿们的歌,真正与丛林融为一体,春夏秋冬、每个季节的景色都是不同的画卷。

2️⃣丽水 古堰,油画之乡 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小镇 距丽水市区20km,犹如丝带的瓯江,把古堰画乡分成了两半。 一半在堰头村,有古樟、古街和通济堰,因此取名为古堰;一半在大港头镇,油画产业发达,故称之为画乡。住在岸边的民宿,小住几天;室内设计独到,窗外风景美得让人窒息。 起床推开小窗欣赏河中劳作的渔船,就像有意境的山水画,小镇沿江而建,走在古朴的石砖之上,望 边美景,脚步不知不觉中放慢了速度,回味无穷。

3️⃣福建 平潭 淡水的印象,垦丁的景致 距离台湾只有68海里,平潭是福建第一大岛,却有着淡水的印象和垦丁的景致。 即便节假日游人也不多,岛上的大多景点不需要门票,适合远离喧嚣,在此小住几晚、好不惬意。在海边看着发光的海水 吹着海风,欣赏着满夜繁星 ,如果海里的浪够大 蓝眼泪会飘在空中在你身旁 、美景尽收眼底。

4️⃣甘肃 扎尕那 全国非著名十大山峰 被誉为人间仙境 当曾经的高原仙境西藏,也染上了尘世的气息。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扎尕那,被云雾笼罩的村落美得脱俗,云烟雾绕,远离尘世间的喧嚣,看着房屋的炊烟袅袅升起 看着远处劳作的人们,深吸一口气放空自己 ,仿佛置身在陶渊明所提的桃花源记中的景色之中。

5️⃣云南 巍山古城 宁静祥和,一部《天龙八部》让人们知道了南诏国和大理国。 真实的南诏国也是存在的,就位于云南大理,即今天的巍山古城,地处云南西边的山林之中,红河源头。来到这里你会发现 这里的空气和气候是你想要感觉,会看到街边的行人们就在街头沐浴阳光没有嘈杂的现代音乐 没有焦急的脚步 空气都是慵懒的 ,其实当地人习惯慢悠悠的生活气息这里的绿水青山和漫夜的繁星,古城街边那里的一砖一瓦都诉说历史。 这里的一切,仿佛与现代脱节了,让人与灵魂进行升华,重拾初心。 来这里放松一下,来一场自我修行的旅途

5. 通济堰景点简介图片大全

都江堰景区由离堆公园、三大主体水利工程,即宝瓶口、飞沙堰、鱼嘴,以及二王庙秦堰楼松茂古道几大部分组成。

为了能够让您畅游都江堰,我们特别为您制作了下面的游览攻略。

  都江堰景区最重要的入口是秦堰楼入口,因此我们向您特别推荐的游览线路是从秦堰楼进入景区,从离堆公园离开。

这条线路有两个好处:

第一,这条线路是从高到低游览,可以节省您的体力和时间,

第二,您在秦堰楼上俯瞰都江堰,对整个水利工程和岷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后,再顺着岷江水流的方向依次参观三大水利工程,可以让您更好地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精髓。

  那我们从秦堰楼入口进入景区后,先在高处对都江堰水利工程有 一个鸟瞰,再往下到二王庙,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一些关于李冰父子的故事。

出了二王庙有两条路,一条是通往安澜索桥的,一条是通往松茂古道的。

在这里,我要给您提个醒了,我向您推荐的线路是直接到安澜索桥,但如果您的时间还充裕,体力也好的话,可以先去松茂古道上走一走,古道全长大概有1500米,沿途有玉垒关、斗犀台、城隍庙等景点,风景还不错,但是您记住一定要再返回到二王庙。

过了安澜索桥,您可以近距离地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一个水利设施--鱼嘴。接着,沿着金刚堤到飞沙堰,这段路程大概有1.5公里,您可以选择步行或者在鱼嘴乘坐观光车抵达。参观完飞沙堰后,接着去伏龙观,并在伏龙观俯瞰宝瓶口。伏龙观广场的右侧是都江堰博览馆,里面除了供游人休息以外,还有一个放映厅,您可以观看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的影片。

最后游览离堆公园,结束后从离堆公园门口走出景区,在景区收费处旁边,您还可以参观都江堰市著名的南桥。您可以在南桥稍作休息,看着滔滔的岷江水从你的脚下流过。到此,我们的游览就全部结束了。

  当然,如果您是从离堆公园入口进入景区的,那您就只能逆着水流的方向先参观水利工程了,然后参观二王庙和秦堰楼,如果您有兴趣,先不从秦堰楼离开,而是沿着松茂古道到玉垒山公园出口。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 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到66.87万公顷,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泄洪道”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 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 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36县(市、区)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蜀郡郡守李冰率领蜀地各族人民创建了都江堰这项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以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的特点享誉中外、名播遐方,在 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修建在岷江出山口处。这里群山环抱,大江中流,气势恢宏,景色绝佳。堰功人物,代代相济;文人墨客,多会与此。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灌区是四川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物华天宝,地杰人灵” ,历史上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灌区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市华彩及城镇风光,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灌区水利,星罗密布,各展风韵,各具特色,令人赏心悦目,“人民渠、东风渠、三合堰、通济堰,碧水荡伯;黑龙滩、三岔湖、鲁班水库,湖光涟滟;龙泉洞穿,天工开物,灵水泉涌”。全灌区呈现出“长龙地上走,银河天际流;彩虹起深谷,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图景。

  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杰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宝瓶口”引水口  自行调控的节制问,是自流灌溉渠系的总开关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在无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间)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热涨冷缩的原理),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形如鱼嘴,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外江仍循原流,内江经人工造渠,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 故名“飞沙堰”。飞沙堰的设计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让人们知道“枯水(低水位)不淹足,洪水(高水位)不过肩”。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

  提起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得不提起紫坪铺水利工程

  紫坪铺水利工程位于岷江上游,都江堰市西北9公里处。岷江是长江一级支流,源于四川与甘肃接壤的岷山南麓,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成都平原南部,在乐山接纳大渡河、青衣江,于宜宾汇入长江。岷江全长711公里,流域面积135881平方公里。岷江上游水源丰富,径流主要有降雨形成,也有地下水和高山溶雪水补给,流域汛期每年的6到9月。

  岷江流域内先后建成有鱼子溪一、二级电站、映秀湾、太平驿和福堂坝引水式电站。但上述电站只有单一的发电作用,没有供水功能,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岷江水利资源,缓解成都平原供水供电不足的矛盾,促进四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全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将其列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十大标志性工程;2000年12月,水利部批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001年2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工程开工建设并将其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紫坪铺水利枢纽是以灌溉和供水为主,兼有发电、防洪、环境保护、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其永久建筑物按10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工程于2002年11月下旬截流;2005年11月01日第一台机组发电;2006年12月工程完工。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静态总投资64.33亿元,总投资69.76亿元。

  枢纽建筑物主要由挡水大坝(大坝是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56米)、溢洪道、引水发电系统、冲砂放空洞、1#泄洪排砂洞、2#泄洪排砂洞组成。水库总库容11.12亿立方米,具有不完全年调节功能,库区面积18.16平方公里,回水长26.5公里。电站装机4台单机190MW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760MW,提高枯水期都江堰灌区1008万 农田灌溉供水保证率,每年枯水期增加灌溉供水量4.37亿立方米,可为远景毗邻灌区的314万 农田灌溉提供用水。工程建成后,除保证向成都市提供20立方米/秒的环境用水外,还将向成都市的供水量由目前的28立方米/秒增加至50立方米/秒,年还增加供水量3亿立方米。利用水库的蓄水滞洪调节作用,可将岷江上游100年一遇洪水消减至10年一遇下泻,基本解除金马河段洪水威胁。紫坪铺电站年发电量34.17亿千瓦/时,为川西电网提供比较经济的调峰调频电能。同时实现防洪、拦沙等效益,保护都江堰工程不受损坏。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可以有效调节岷江水量,发展都江堰灌区面积,提高灌溉用水保证率,缓解包括成都市在内的成都平原供水供电不足的状况,提高岷江中游和成都平原的防洪标准,从而对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6. 通济旅游景点

一、白霜涧瀑布

  白霜飞瀑是集山、水、林、潭瀑、溪谷、奇石、神滩于一体的自然生态风景区。位于吉太河与君洞河交汇处附近,落差约80米,宽约20米,丰水季节,瀑布之水分三级奔流而下,水声轰鸣,水雾蒸腾,气势浩大,潭瀑交错,百练银珠落碧潭;水声回荡,悠扬空谷成华章。与四周的高山丛林构成一幅壮丽的画卷。溪谷:两岸森林密布,野花烂漫,藤萝垂悬;溪流潺潺,落差较大处形成瀑布、深滩;溪是满布紫色山石,高低错落,大小各异,不时把溪流撞成朵朵水花,极富野趣。

  二、石庙

  石庙——又称盘古庙,是岑溪市的一大自然景点,也是岑溪市最近正在大力开发的景点之一。石庙位于岑溪市水汶镇西南部,相对高度950米,占地面积170多亩,石庙四周群山怀抱,连绵起伏,直通云间。一条小溪由左向右环绕着山脚,与黄华河相接,连成一体,就象一条玉带盘绕着石庙。石庙山上怪石嶙峋,奇峰突起,千姿百态,花草树木在石缝间生长,枝繁叶茂,每逢早晚,云雾笼罩,恰似人间仙景故有诗云:“石中溪水万年青,庙前风景千万秀”、“石庙生成峰对蜂,奇景相对各不同”。

  石庙山上不仅有着神秘美丽的传说,而且到处都是怪石奇松:有百鸟归巢、乌龟孵蛋、三眼仙、望天仙、笑面仙、鸳鸯石生命之源等怪石。

  三、天龙顶(土柱顶)

  天龙顶(土柱顶),国家山地公园,位于岑溪市南渡镇吉太村附近,距离岑溪市区55公里,距离南宁至梧州的高速公路昙容路口仅15公里,有新修的高等级柏油路直达景区。天龙顶国家山地公园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景区主峰天龙顶海拔1221米,相对高度221米,属云开大山山脉的主峰。景区内海拔高于1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石豹顶、公婆顶、湖广顶等四座山峰。 天龙顶景区的自然资源具有多样性,景区内有高山湖泊、原始森林、沟壑峡谷、溪谷瀑布群、海拔1000米之上的高山草甸、海拔1200多米的丹霞山峰、延绵近数十里的断层崖壁等等,形成了一个具有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等多功能的复合型景区。

  四、南渡邓公庙

  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西岑溪市南渡镇南渡街。距梧州市区100千米、距岑溪市区20千米。是展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及当地民俗文化的游览胜地。该庙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原建在卧龙岗,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迁于今址,现存邓公庙是清雍 十二年(1734年)重修的。

  五、南渡关帝庙

  岑溪市南渡镇关帝庙始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为琉璃瓦顶青砖格木结构,由前殿,天井,左右厢房和后殿组成。是梧州最大的关帝庙,这种三殿连接的关帝庙在广西也属少见。 关帝庙建庙100多年来,香火鼎盛,朝拜香客甚众。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帝诞期,朝拜者多时达万人,形成当地庙会

  六、水汶五世衍祥牌坊

  岑溪五世衍祥牌坊座落于水汶镇北约2公里的石村。该牌坊是清朝同治皇帝为表彰岑溪水汶镇南禄村百岁寿星刘运昌五代同堂而建,始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砖结构,牌坊高11米,宽10米,厚1.1米,牌坊顶翘角飞檐,坊身有各种人物、花卉、鸟兽等灰塑,造型雄伟独特。牌坊上还镶嵌梧州知府、岑溪知县等官宦的题词。

  七、樟木大井

  樟木大井是岑溪四大名井之一(岑溪四大名井为:樟木大井、龙井葛仙井、筋竹石井、归义双贵井)。乾隆初县志有记载:“长宁圩(即现樟木古街)东南有泉,从葛仙岩地脉涌出,亦清冽可饮。”大井就是该泉建成的,距今已有2百多年历史。该井水源充沛,明净清冽,水质甚佳。清末举人李树楷曾写下“大井润千家”的名句。有些在樟木街居住过几代的老居民,就算搬到别的地方住了,也会每天来大井运水回家做饭。大井深约3米,直径约3米。别看才3米深,一年四季进水都是满的。

  八、糯垌大竹龙母庙

  位于广西岑溪市糯垌镇大竹村。距梧州市区60千米、距岑溪市区20千米。龙母是梧州藤县人,因藤县县志也有龙母出生在藤县二十一都筋竹村的记载,因历代行政区域几经变动,二十一都的筋竹村后来与大化村合并为一村改称大竹村。因此,另有一说认为龙母出生在岑溪市糯垌镇大竹村。大竹龙母庙是以龙母文化为基础,以弘扬龙母文化为主旨,以“龙母源”为主题,突出“母仪龙德”的文化精髓,结合岑溪市的民俗文化,开展以宗教朝拜、文化溯源为主的宗教及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它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龙母始祖庙,创建于秦朝,同治六年重修,文革期间被毁,现已在遗址上重建;二是龙母早期生活的重要遗迹龙潭、撕麻石、父老河等景点。该文化苑着重反映龙母文化发源地的历史和背景,与广东德庆悦城龙母着重反映龙母后期生活之地和墓葬之地有一定的差异性和较好的互补性,是龙母寻源的旅游胜地。

  九、黄华河

  黄华河的名称来源于古时,沿河两岸长满野菊,每当菊花盛开后,满河都漂浮着黄黄的菊花,从而取名“黄花江”,因为“花”与“华”同韵且“华”字有“水”的意义,故曰:“黄华河”。黄华河发源于广东省信宜市,流经岑溪市水汶、大隆、马路、南渡、波塘等镇。市 干流长度111.5公里,落差102米。河的上中游有 5个险滩,自头滩至五滩自然落差17.5米,水深流急。全流域集雨面积2214平方公里,其中市内97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35.14%,平均流量77.5立方米每秒,正常流量29.6立方米每秒。 黄华河沿岸长着成片的竹子,宛若一条绿色长廊。 竹子非常茂密,遮天蔽日,苍翠欲滴。 河水带来的河沙,沙质均匀细腻,呈金黄色,形成一个个开阔的沙滩,成为人们难得的休闲娱乐场所。

  十、汉丁孝子祠

  “汉丁孝子祠”位于岑溪市市区沙梨山东侧村庄内,是岑溪市文物管理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复查中新发现的。据旧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在岑溪县城东门外通济桥头的大道当中,兴建一座石牌坊,纪念汉代孝子丁密。牌坊高10米,宽8米,门头横额刻有“汉丁孝子故里”。可惜的是,牌坊于1953年被拆毁。该祠是为纪念汉代丁姓孝子丁密而建,据现存建筑及梁架推断,“汉丁孝子祠”始建于明代,清到民国时维修加建,至今已破败,部分精美的壁画、石刻、灰塑、格木梁架因雨水洗刷腐蚀,已造成一定的损坏。 为了维修保护好“汉丁孝子祠”,再现明、清两代祠堂的历史风貌,今年3月,岑溪市政府下拨专款进行抢救维修。抢救维修包括揭顶落瓦、更换桁条桷子、檩木修复,以及修补梁、柱、木刻雕花窗、檐板、壁画等。

信息来源网络。

Hash:85e2e0309f09022389ba1bac14e5bd48922a6c5d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