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荣|静 宁 走 笔
1
网友明前茶善诗文,喜摄影,我常读他的文章,欣赏他的摄影作品,只知他在平凉工作,私下却并无交往。有次见他写了一篇《水洛庙会》,便问他是否是庄浪人?他原是幽默诙谐之人,知我爱好诗词,便作首小诗让我猜?原诗为:
共饮一河水,
原是同郡人。
君住水洛城,
吾守德顺营。
这还用猜?能和我同饮葫芦河水的除了静宁邻居还能有谁?再说静宁从宋仁宗庆历三年至元成宗八年被改名为“静宁州”以前,一直隶属德顺军或被称德顺州。灵机一动,我也和诗一首:
原来是近邻,
同住葫芦滨。
共饮一河水,
不识自家人。
庄浪与静宁,一衣带水,原本是一家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帝王世纪》云:“太昊帝庖羲氏,风姓也。母曰华胥,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履之,有娠,生伏羲,长于成纪。”有史学家考证,雷泽是庄浪关山之巅的朝那湫,成纪在静宁治平一带。这段记载说明在新石器初期,从关山至成纪,方圆二百里生活着同一支原始先民。翻开泛黄的历史册页,我们会发现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庄静两县在行政区域划分上分分合合,水乳交融的关系很难厘分得清。我老家庄浪县阳川镇与静宁县毗邻,民风民情与静宁南边人毫无二致。每当行走在静宁大街上,我一口地道的静宁南部方言,让许多人误以为我是静宁人。
从小与静宁人打交道,我这个“伪静宁人”对静宁有着特殊的感情。站在我们张家大湾村抬头望,北山豁岘背面有我们张氏一门几户人家,却隶属于静宁县余湾乡管辖;西山半山腰一个叫山涝屲的小村,和我们村地畔连着地畔,也属于余湾乡,我表姑就嫁到那个村里。爬上山顶就是余湾乡政府所在地苗家岘,我小时候经常跟着大人去那里赶集或看戏。从苗家岘梁朝西下到李店川,就到我的两个姑奶奶家了。六岁那年正月,我跟着表叔去看姑奶奶们,足足走了一天,脚都走跛了,那是我童年记忆里走过最远的路。苗家岘有一条从仁大至静宁的公路穿街而过,一路北上就到雷大乡,在张家团庄和谢家有我的一个姑奶奶,一个姑太太。但无一例外,我家这些静宁亲戚,过去日子都过得拮据艰难,特别是山涝屲我表姑家,曾在一个青黄不接的春天,到我家借过粮食。如今这些亲戚家的后人们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有人入了仕途,有人做起生意,有人成了苹果大户,这都是后话,姑且不表。不过,我上平凉师范的时候,每次来去都是坐静宁车,要比坐庄浪车省时省钱。静宁车站旁“张宽烧鸡”的招牌特别醒目,隔着一条街就闻到一股烧鸡味扑鼻而来,馋得人直咽口水,心想等我有了钱,一定要把静宁烧鸡吃个遍 。
我第一次吃静宁烧鸡是上小学四年级,是四爷特意从静宁县城买回来一只孝敬爷爷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那只被卤制得金黄油亮的烧鸡成了我童年舌尖上最美味的记忆,至今想起仍觉唇齿留香。工作后,我常到静宁走动,有时是特意去的,有时是去兰州路过,每次大巴都要停靠在静宁车站内的“无名烧鸡”店铺旁,车上的旅客大都会带两只烧鸡几个大饼,或旅途食用,或带回家馈赠亲友。我大哥一家久居静宁县城,来来去去,静宁的烧鸡没有少吃。吃得多了,我对静宁烧鸡也能品头论足说个一二三,买烧鸡只拣几家老字号的烧鸡店去买,鲜嫩美味的静宁烧鸡,是我们一家老少最喜爱的美食。
2
在我这半生里,静宁与我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像熟悉庄浪一样熟悉静宁的大街小巷。可是,去年到静宁给侄女订婚,二哥开车,我替他导航,结果在静宁城里转来转去竟然迷了路,静宁的发展速度快得让我这个“静宁通”都摸不着北了。
静宁的发展如此神速,源于近三十年里迅速发展起来的苹果产业。静宁苹果种植最早是从南边的仁大乡开始的,逐渐蔓延波及到周边的其他乡镇,其中也包括我们阳川。许多人都说北纬35度是个神奇的地带,在这个地带,东西方几乎同时出现了一批影响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哲人,比如柏拉图、孔子;这里也是一个奥运会举办高发带;还是地理上的一条特殊的分界线,如亚热带与温带分界线、中国的南北分界线、水稻与小麦种植分界线、柑橘与苹果分界线等;关键这里是世界公认的最佳苹果生产带,很幸运静宁就处在这一地带。最理想的地理位置,最理想的气候条件,孕育出最理想的苹果。这里的苹果色泽鲜艳,酸甜适度,口感独特而赢得世人的喜爱。如今,静宁的山川梁峁、沟沟屲屲大都种上了苹果树,静宁成了真正的“苹果之乡”。“静宁苹果”远销国外,名扬四海,成了静宁主要的经济支柱和最响亮的招牌,名气远远大于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静宁烧鸡”。
静宁的苹果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从庄浪出发,车子一出赵墩的蛟龙掌,就到了静宁地界。公路逆着葫芦河弯弯曲曲一路北上,路边的苹果树列队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一棵接着一棵,一片连着一片,绵延几十里全是苹果树,让人目不暇接。似乎不是人在检阅苹果树,而是成千上万株苹果树在围观人,齐刷刷的目光聚拢来,天真无邪地瞅着你,瞅得你不好意思抬头去看她们,又隐忍不住想偷偷一睹她们的真容。特别是在金秋季节,刚刚去了袋的苹果白里透红,红里透亮,像新生儿 脸庞,娇嫩诱人,香味扑鼻,即使不大爱吃水果的人,也会禁不住诱惑,不由得喉头滚动,直咽口水。
如果说沿路的苹果园只是静宁苹果的冰山一角,那么城川的万亩苹果示范园就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站在示范园高高的观景台上俯瞰脚下这片土地,蓝天下,目力所及,从东到西绵延几十里,全是绿波涌动的苹果树,浩浩荡荡一直延伸到绿蒙蒙的山峦间,延伸到天际外。三五村落白墙红瓦的房屋点缀其中,如一叶叶飘零在绿波中的帆影。这一望无际的绿啊,有种震撼人心的美和让人难以言说的激动,犹如一个久困逼仄境地的人忽然看见了辽阔的草原,看见了无边的大海,心胸豁然开朗,欣喜异常,只想对着皇天后土来几声呐喊好宣泄心中的快意与喜悦。这壮丽的画卷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人为的巧夺天工。想想昔日这块干旱贫瘠的黄土地,老百姓苦死苦活在土里刨食,春种秋收,依然喂不饱饥饿的肚子。再看看如今绿意遍野,它们是老百姓的希望,是农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更是让他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功臣。面对这片一望无际的苹果园,大家都在猜有多大面积?有人说几百亩,有人说几千亩,有权威人士说有万亩之多。而这仅仅是城川一个乡镇的果园,全县20个种植苹果的乡镇百万亩果园加起来,该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忽然记起有一年暑假去平凉培训,培训课上有个环节是“夸夸自己的家乡”,各县学员尽显其能极力夸赞自己的家乡,比赛结果是静宁教师创作的“三句半”拔得头筹,具体词儿已忘记,但提到了静宁的房价为什么高于周边各县区?静宁其他教师应和着说农民买房的人多了把房价抬高了;农民哪里来的钱买房子?是因为种苹果让百姓变富了。的确,静宁近三十年里大力发展果业生产,不仅让老百姓住有楼房,出行有车,兜里有钱了,还推动了与苹果相关的产业链条,衍生出了诸如苹果汁、苹果醋、苹果酒等一系列产业,光纸箱包装生产企业全县就有18家,静宁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纸制品包装产业基地”。这些新生产业又解决了更多人的就业问题,促进了静宁经济的发展与腾飞。
3
当苹果种植从南向北以攻城略地之势抢占静宁多半个地盘时,北部一些不适宜苹果生长的乡镇也不甘示弱,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起了养殖畜牧业等特色产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但我心中一直有个谜团:静宁城里的农民靠什么来脱贫致富?也许有人会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县城的人自然吃地皮,一年的房租铺面,就能让城里农民赚得盆满钵满的。的确如此,不过,在近两年的棚户改造后,县城的农民搬到安置房失去了地皮,他们的近况又如何呢?
城关镇是静宁县城的所在地,辖区内有“三关一城一峡门”,即由东关、西关、南关、新城和峡门五个村社组成,总人口1.1万人。那天去城关镇采访纯属偶然,我原是被分配到供销 的,因为临时有变,最后被安排去城关镇采访。城关镇的李站长前来接我,他是个身材魁梧的年轻人,每每说话,总会腼腆一笑,他决定先带我去看“众义合作社手工艺加工扶贫车间”。
车子穿梭在县城的柏油马路上,他不时指着路旁正施工的一幢幢新楼群,说是镇上正对这几个村社进行棚户区改造。“众义合作社手工艺加工扶贫车间”设在南关村部内,十来分钟后,车子驶进了村部,这里过去是一座小学校,办公室是过去教师的宿舍,门口挂着一块 “众义合作社手工艺加工扶贫车间”的方形匾额。车间设在办公室隔壁几间房内,因为是周末,职工没来上班。村支书兼车间负责人张红宁和村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张支书中等身材,浓眉大眼,是个精明干练的人。他过去在县橡胶厂做销售工作,后来回村担任村文书多年,当选为村支书才是近三四年的事。2016年3月,张支书牵头办起扶贫车间,投资8万元,但效益并不好。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行,他的扶贫车间扩大了规模,目前由五人合资,总投资50万元,有职工30人,吸纳精准扶贫户11人,男职工4人,每年冬季职工人数最多可达到50人左右。谈起办厂的初衷,张支书说,他们南关村共有7个组,经过棚户改造后,一千多户村民全部入住安置楼。过去属于他们的院落铺面在棚户改造中被拆除了,也没有种地,住楼上每年光水电暖等各种费用花销最少得两万元,虽然在棚户改造中,村民都得到了相应的经济补偿,但如果村民没有其他经济来源,那点补助款迟早会坐吃山空花光的。而扶贫车间可以把村里的闲散妇女和精准扶贫户组织起来,进行工艺品加工生产,让大伙挣个买菜钱补贴家用。
走进扶贫车间,两边靠墙处各摆着一排桌椅,桌子上铺着绿色的台布,上面摆放着彩色塑料珠做的花瓶、抽纸盒、水果篮等各种工艺品,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衬着两片绿叶,玲珑剔透,十分诱人。一只只花瓶或素白或鲜艳,皆惟妙惟肖,特别漂亮。抽纸盒多是形态各异、颜色不一的卡通人物,这些工艺品是现代人居家生活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很有市场潜力。张支书感叹道,别看一个小小的扶贫车间,办起来也是困难重重,除了自筹资金、寻找厂址外,还要一家一户上门做群众思想动员工作,起初许多妇女一听说月工资2000元左右,都不屑于干这份职业,是他们多次登门宣讲政策,才招来30多名年龄在40岁以上的职工。在岗前培训的15天里,每人发500元工资,仍有不少人中途变卦不来了。但在车间干一段时间后,职工觉得这份工作还不错,大家便都坚持下来了。车间墙上有块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公示牌,详细记录着每个职工的性别年龄,签订合同时间及月工资标准和实际领的计件工资数,每人月工资标准在3000-2400元之间,实领计件工资在2200-1600元之间,张支书说,贫困户的工资额外算,要略高于其他职工。目前车间最大的困难是销路问题,最近和浙江义乌的商人正在谈判合作事宜,扶贫车间主抓生产,销售由他们来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扶贫车间的市场竞争 ,才能走得更远。他们打算今后继续扩大车间规模,让村里更多的人加入车间生产,只是还没有找到理想的厂址。张支书说,他还瞅准了一个很赚钱的商机---加工手擀粉,他已经做过详细的市场调查,手擀粉从包装到销售,一包净赚1元钱,若能办成,会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
办扶贫车间,你个人能赚多少钱?我很好奇他的收入。
我个人赚着两三万元,也不划算,随便做个其他生意,也比这个赚钱多。张支书笑着说。
那你为什么还要做?我追问道。
他思忖片刻说,作为一名共产员和一村之主,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是我的职责,我想借这个平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老百姓办点儿实实在在的事情,让更多的村民受益。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大的扶贫车间,管理起来和大企业一样琐琐碎碎,作为村支书和车间负责人的张红宁,不仅要干好村上的工作,还要管理好车间,抓生产,跑销售,协调好职工之间的矛盾,让大家高高兴兴赚钱,开开心心生活。开办车间三年多,个中的酸甜苦辣唯有他自己知道,但只要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对他来说,再苦再累受再大的委屈,都不算什么。
离开众义合作扶贫车间,我回头又看了看这个昔日的小学堂、今日的村部,正午的骄阳照耀着这个宁静的院落,院内花木葱茏,我希望南关村的扶贫车间也如这花木一样遍地开花,蓬蓬勃勃,越办越好。
胡银强是城关镇东关村人,他的“兴源奶牛有限责任公司”坐落于城郊的一处水渠边。车子出了县城朝南拐出柏油路,驶进渠边的土路。今年雨水丰沛,渠边几株蜀葵窜出地面一人来高,目光顺着花枝抬头仰望,天蓝花艳,用手机定会拍出绝佳的照片。路边地里的玉米长得郁郁葱葱,菜地的西红柿、茄子挂满枝头。一渠之隔,这边是一派田园风光的郊区,那边是高楼林立的城区,两种风格混搭一起却毫无违和感。车子继续前行,还未到养牛场,远远就闻到一股牛粪味,几分钟后车子停到一处面北的铁大门外。
我和李站长走进院子时,胡银强夫妇已从东边一排房间的某扇门里走了出来,热情地和我们打着招呼。胡银强是个低调朴实的人,一面和我们说这话,一面不自在地搓着双手。他带领我们参观了牛场,这个占地21亩的养牛场被分成三个区域,东边住人区,正对着大门的一排蓝色板房是草料区,西边半个院子全是养牛区。两排长长的牛舍南北相向,中间相距50米的院内又搭起三四排高高的凉棚,这些黑白相间的北京荷斯坦奶牛,或在凉棚下休憩,或卧在槽下反刍着胃里的食物,或在院内悠闲地晒着太阳。据胡银强介绍,北面的牛栏内是怀了犊子的母牛,大约有20来头牛,南边牛栏内是小牛犊子和产奶的母牛。目前牛场共有80多头奶牛,每天产奶500斤左右。这白花花的牛奶,在牛奶加工室里被装奶机分别装成一小袋一小袋,分送到城里各 个销售点,再被送到千家万户。每袋半斤,卖2.5元,代销点抽取0.15元代销费,一年收入80多万元,纯利润40多万元。
院中间的一处凉棚下整齐地码着一摞四方四正的草捆,都是从新疆和陕西拉来的草料,地上摊开的是从银川拉来的加工成半成品的青贮饲料,是把未成熟的玉米连秆带玉米棒粉碎后,和了酒糟加工成的。胡银强介绍说,精细饲料全是自家配制的自配料,以玉米为主,兑上豆角、麦麸、油渣、大麦、青稞,再添加进含有微量元素的预混料,牛特别爱吃且产奶多。
回忆起养牛的经历,胡银强说,1999年他从兰州养牛场买来2头北京荷斯坦奶牛养在家里,两年后逐渐扩大规模办起牛场,年年引进新的奶牛,最多的一次引进13头。目前牛场总投资数百万,场里职工除了他们夫妇和儿子三人外,还有两名贫困户。这牛场加上10多亩草料地共30多亩,全是从十来户村民和贫困户处流转来的,每亩流转费1000元,加上草料其他的,一年得投资90多万。胡银强笑着说他是赶上了好时代,养牛有国家政策扶持,扩建牛场时国家补助12万元,建成后又拨款80万元。县防疫站每年定期来搞防疫,为他解决了后顾之忧。养牛虽辛苦,但生意好着来。说这话时,他的眉眼间,流露出满满的幸福感!他感慨说,如今政策这么好,只要人不懒,不愁过不上好日子!
这不仅是胡银强的心声,也是全中国老百姓的心声。
作者简介:张胜荣,女,70后,庄浪人。喜欢文字,有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曾两次获《飞天》征文三等奖,其他各类征文奖十来次。
来源:帘卷海棠
Hash:cef4b48f8d90ca1ff107559ab2208d0a1ce67b6b
声明:此文由 金牛河畔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