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小镇,我美丽的家乡

陕西法制网官方百家号,本地资讯创作者

刘小会

时令快到小满,渭北川原那些抽了穗开始上浆的麦田,绿里泛黄预示着又一个火热的夏收的到来。霁雨初歇,风卷着露水,湿漉漉地扑面而来,初夏的早晨竟让人打起寒噤。

组织这场赴麟游的以文学之名亲近乡村的采风活动,我已思谋了近半年时间。仰慕已久,但走近文学圈却是近三两年的事情。参加过几次文学采风活动,就有了推介家乡的冲动。文章合为时而著,到乡村去,亲手触摸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时刻的农村,想必会给创作带来些许启迪。与几个麟游文友一拍即合,便开始谋划。怀了惴惴之心与文友交流、与乡镇对接,拟定了“送文化下乡 助力乡村振兴”的主题才算放下心来。采风前期策划沟通和对接乡镇需求,落实采风团人员及服务项目,颇动了一番周折。乡村振兴是一个宏大主题,我们的采风活动也不能敲锣打鼓看热闹。由书画摄影、文学创作、新闻报道、编辑一干人等组成的采风团,算是一个集文字、图片、编辑一条龙的文艺家团队。带大家到田间地头和泥土中去走走,让我们的创作更接地气,同时也人尽其才为乡镇送去一场通讯、消息信息采写报道知识讲座,兼了回一趟家乡的殷切意欲,这于我便不失为一次完美的出行。

所谓志同者道合,5月16日一早,采风团五点半开始欣然出行,上午十点半直达目的地---麟游县丈八镇。

丈八镇位于麟游县西北部,西、南、东方向与县内招贤、两亭、崔木三镇相邻,北与甘肃灵台县新开镇接壤,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9公里,算是县域西北最远处。

路北上,汽车像挣脱束缚的孩童,一头扎向绿色深处。随着地势升高,山色由苍翠变得黯深,漫山遍野的洋槐花由浅山的盛放逐渐收拢起花苞,含蓄成一串串包蕾,大山深处的绿因了气温低的缘故远没有川原那样恣意绽放。山里气温低,凉风从车窗溜进来惹得人浑身瑟缩。盘山而上的公路上车辆稀疏,道旁布满鲜花的蓓蕾。阳光从树梢掠过来,有一搭没一搭照在窗玻璃上,汽车在洋槐树的浓荫里忽明忽暗地穿行。盘山路千转百回,每绕一个回合海拔就升高一些。窗外层叠的远山近山滑过视野,满眼绿意盈盈。汽车在绿波里绕行了一个多小时,我们从海拔618米的市区一路北上,沿页岭绿色长廊挺进,到达了海拔1476 米的丈八镇。

这是一个美得像个伊甸园的地方。建在山脊最高处的镇政府和移民搬迁点赫然在目。头顶是蔚蓝的天空,屋檐挂着白云,四周绿树成荫,槐花的粉白和玫红交相辉映,低处黄的紫的蓝的开得繁盛的山花铺满小径,万紫千红好一派热闹景象。周遭万籁俱寂,听得见蜂蝶嘤嘤嗡嗡,空气里弥漫着花香。

天高云阔,这里真是一个好去处!就像《月亮与六便士》里斯特里克兰住过的小岛,“那里的空气芬芳又凉爽,空气里充满了花香。”

初夏是渭北丘陵地带一年再好不过的日子。远近的山峦、纵横交错的沟壑这个时候都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绿色的禾苗和着各色豆类的花蔓使温润的乡村,变得可爱无处不在。在这里,我的灵魂好像再也无法忍受肉体的枷锁,任思绪在故土上飞扬。

这个时候的页岭,阳光明媚,不冷不热。用不了几日,整个山野就会热闹起来。割麦、摘烤烟、拾杏核,一茬接一茬的活计使人顾不得为花间草丛里飞来飞去安静的蝴蝶和忙碌的蜜蜂驻足。与山寒水瘦的冬季相较,因了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的过渡,此时丰茂碧绿的初夏最是一年好景致。连绵起伏的页岭也一如慈祥的长者,从冬到春的生息之后,睁开双眼,一览农人忙碌中留下的日月。

如果留心细看,晨间深灰的薄雾已被正午的阳光消散成丝缕,挂在远天。偶尔拂过一阵细风,那深灰散开的浅白,便被撕扯成碎絮,散乱在枝头、路灯顶上和小街尽头远山深处的褶皱里。云雾在瓦蓝的天幕上留下一丝一缕的洁白,环绕着整个村落。难怪此处被唤做云端小镇!

丈八不但青山秀水,而且是一个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圣地。

记得刚读高一时,全县唯一一所高中由四面八方汇聚来的男孩子,属丈八镇的个子高看着舒展。今天亲见“丈八爷”,方知这涔入骨髓的对文化尊崇的原委。原来丈八男子个头高挑有文采且行侠仗义,是有渊源的。

从镇政府往西北驱车四公里,就是“丈八爷”的居所丈八寺,寺院坐北朝南,建在山梁最高处。寺内铁佛自底至顶通高一丈八尺,这恐怕就是魁伟的“丈八爷”的由来。这尊被称为“卢舍那”的智慧之佛铸于公元 1196年。比伟岸的外表更吸引人的是“丈八爷”的一段传奇故事。据传大约1000多年前的丈八塬上,水草丰茂,沟谷纵横,毒蝎猛兽泛滥成灾,周边人畜长期被伤害和困扰,瘟疫四起百姓贫病交加。某年一位身长一丈八尺的高僧曾救百姓于涂炭,方使众生安居乐业。原来游走山水的高僧同情百姓的遭遇,挺身而出略施法术,便将蛇蝎猛兽降服、挖坑深埋 坑上置巨石压制。可没等他转身离去,那些乌合之众竟又宠宠欲动,试图冲破禁锢。这可难住了高僧,有心云游四海,又不忍百姓罹难。思来想去,高僧干脆自己坐于石上,毒蝎猛兽果然被镇压不再轻举妄动。然这一坐经年累月,他的肉身坐化成佛,高僧终因为一方百姓祛病除灾而得道。想必由此而得名的丈八镇,这颗页岭上的绿色明珠,当年也曾因丈八爷的行侠仗义而声名鹊起吧。

山水树木是大自然的馈赠。丈八地处旱塬,以土槐树居多。与丈八爷居所寿圣寺遥相呼应的是寺院南200米处的一颗九股龙槐。古槐树干高两米余,树身容五六个成人环抱,树龄逾千年。迄今东西南三枝杆如虬龙缠绕,向东南方向腾升,北枝则如凤凰展翅,是故阴阳相和,当地人称龙凤奇槐。古槐枝繁叶茂,翠如华盖,可容上百人纳凉避雨。古槐与古寺遥相呼应彼此便添了灵性,据说当地农人预知天象求雨祈福,圣灵从不吝啬点化护佑。卢舍那佛殿墙上悬挂的铭旌和古槐上缠扯的同心结,无不昭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对先贤和大自然的敬畏和虔诚。千年不老,苍翠的古槐依然与古寺相伴,历经数不尽的生之疲累却依然风轻云淡。丈八爷和他的古槐这千年守望,难道不是人与自然共赴一场旷世奇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丈八镇的另一处景致当属以作家李希平、李升平兄弟故乡为基底的浪漫乡村---鸳鸯沟。以长篇小说《狗剩》、中短篇小说集《红绿绣鞋》、诗歌集《野鹤集》和《耕余吟》为彩绘的文化墙和造型古朴的飞檐照壁为小村增添了一份浓厚的文化气息。作家路遥曾说,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土生土长的李希平就是这样的人。十年前我曾与李希平先生有过一面之缘,也从他的自行车修理铺里得了一本作者亲笔签名的《狗剩》。他不顾身体残疾,数十年如一日书写了平凡人在岁月深处的沉吟和抗争,那些流淌在他笔端的文字洋溢着日子里的泥土气息、乡村爱情,也展现了丈八的山水风貌。据说这鸳鸯沟也因一段公子丫鬟的殉情而得名。弘扬楷模精神为时代奋进鼓劲正当其时,而为一对乡土作家兄弟和一段凄美的爱情传奇打造一个村庄,着实让人刮目。足见对本土文化的崇尚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已随着农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昔日对人性包裹的冗长里散开。据说西北地区罕见的黑檀树如闺阁秀女已然被深藏在离此地不远的孙家沟,因树身阴阳合抱同结连理,正在被开发为又一处“夫妻同心,其利断金”的励志景点

在从丈八寺返回的途中,我们参观了曲家沟农耕体验园。这里正好与丈八镇被誉为“云端上的布达拉”的移民搬迁点相望。沿着木质步道一路下行,绕过崖头的小径,我们来到了一处山花烂漫干净利落的农家小院。青砖箍起的装了黑色双开门的窑洞依次排开,门扇上书有仁义礼智信 勤俭持家字样。崖头上挂满各种农具,锄头、镢头、鋬笼、犁耙和铁锨错落有致,每一件栉风沐雨的家什都盛满浓浓的回忆,一弦一柱思华年!那些过往的岁月和抹不开的乡愁不由得涌上心头。这不正是安放我们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的家园吗?不正是这农耕技术和农业遗产的文明土壤,孕育出了具有“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海纳百川”等特质的中国文化吗?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中国先民不但创造了敬天法祖、崇德向善、仁义忠孝、节俭循环的生活智慧,而且以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方式,涵养了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

我国古代经典《礼记? 王制》中曾有这样的论述:“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异其宜。”丈八镇建设田园风光、发扬本土文化、弘扬村史、挖掘乡村自然传说......这些文化载体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乡村文化振兴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这些依托多种文化元素的构想,深深扎根于人民。在这里,我看到了让人民分享文化成果、增强文化自信的决心,我想这些符合乡土品味的点缀才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真正内生动力。

入户采访时,意外碰见了我在省城打拼了十几年的高中同学。得知他三年前已经回乡发展且兼了一些村里公务做,对文学狂热的他新近又有几篇文章获奖。他还邀我得空回来,一处写写村里的生活。

在创新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大潮中,我的家乡麟游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托煤炭产业的县域经济已飞速发展。一村一品谋发展又为经济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丈八镇的烤烟、畜牧、核桃中药材蔬菜大棚等产业为村镇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500人的劳务输出更打开了山里人看世界的天窗,开阔的眼界为农人发展埋下了希望的种子。随着整村搬迁和农村环境整治,乡村人的文化素养正在洁净的法制宣传广场、整齐划一的农家小院里潜滋暗长,一切美好都在来路上。想必丈八镇以经济为依托的乡村文化振兴,也一定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太阳偏西了,我们却久久不能挪动埋入泥土里的双脚,留恋这里的蓝天、白云、舒爽的空气和大地温热的气息。贴心的文友安排我们从东路返程,又有机会领略别样的风景。汽车在宽阔的柏油路上穿行,我们沿途又观了汉白玉浮雕《麟山十二景》,驻足俯瞰了爱情谷一处绿丛里建起的醒目的有着心心相印图案的景致。山梁上风力发电的巨轮风车似与被晚霞晕染的云朵赛跑。在夕阳的余晖里,绿色的山川披上了金灿灿的外衣,分外妖娆。

隋唐避暑胜地,观 九成宫的亭台楼阁和楷书之宗《醴泉铭碑》自是必不可少的。今九成宫景区还原了由杨素监督,宇文恺设计建成的以天台山为中心,仿照京师的宫城模样修筑而成的隋唐以来九成宫的原貌。九成宫因魏征撰文欧阳询书丹的《九成宫醴泉铭碑》闻名遐迩。《九成宫醴泉铭》描绘九成宫“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竦阁,高阁建周,长廊四起,栋字胶葛,台榭参差,仰观则落遗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壁交映,金碧相辉,照耀云霞,蔽亏日月”足见彼时之盛景,无愧于“离宫之冠,楷书之乡”的美誉。这个渭河支流漆水河上游、隋唐两朝四帝曾建离宫隋仁寿宫和唐九成宫、隋义宁元年(616年)因仁寿宫出现白麒麟而置县的麟游县,也是我梦牵魂绕的故乡。夜幕降临,文人墨客们流连忘返,迫于归期将近却已无暇欣赏华灯初起的九成宫。

文友提议,再来云端小镇,租一处小院,在这里写个大部头也是非常惬意的事情。写得倦了来九成宫观景,不免也是一次不错的小憩。如此想来,再来云端小镇,回到我美丽的家乡,诗与远方依然同在。

【作者简介】刘小会,女,宝鸡市职工作协、杂文散文家协会、文学创作学会会员,金台区作协理事。作品散见于《秦岭文学》《宝鸡美食》《太白文艺》《麟游文艺》等杂志及文学网站、,多篇散文和调研论文获省、市各类奖项。

作者在麟游碑亭广场留念

作者/来源:掌上麟游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ash:44c65d3123bbde0670e61a198f9f90ae582437dc

声明:此文由 陕西法制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