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满眼皆绿意 遍地是风景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官方帐号

天柱万亩大坝气象新。 武启超 摄

“东眺楚天湘云、西望濮头雾雨、南观春花夜月、北顾武陵峰雪”。天柱县位于黔东湘西结合部,因城郊“石柱擎天”胜景得名。

天柱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重晶石、黄金、煤等10余种,其中,重晶石保有储量1.08亿吨,远景储量3亿吨以上,占全国储量的六成,占全球储量的三分之一,被誉为“中国重晶石之乡”“贵州高原黄金城”。

该县总面积2201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11个镇2个乡,总人口43万人。全县山川秀美,田园如歌,物华天宝,被誉为“接天地之灵气、聚田园之秀美、显山水之神韵、展人文之大观”胜地。

天柱因山而兴,因水而灵,因人而盛。金凤山九龙山,层林叠翠,雄奇瑰丽;清水江、鉴江,风景如画,旖旎多姿;四十八寨歌节、注溪社节,民歌悠扬,风情浓郁;家祠庙堂、侗家鼓楼,工艺精湛,历史久远;孔子广场、凤山书院,碧崖生辉,文脉厚重。

古祠:家文化在这里传承繁荣

天柱家祠文化醇香悠远,至今保存有上百座家祠,如珍珠一般洒满苗乡侗寨,堪称西南地区的家祠博物馆。每一座家祠都是一座艺术宝库,是中原文化、湘楚文化、木商文化、姓氏文化、迁徙文化、谱牒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家祠多为合院式布局、两进天井,祠内设神龛、戏楼、厅堂、厢房、花窗、中厅、正厅等,祠外墙与牌楼连为一体,穿斗、抬梁式木结构。祠牌楼墙面配有历史名人和历史故事,浮雕彩绘有多幅甚至几十幅,柱上的楹联、房顶人物花鸟彩绘等,都是工艺品。宗祠内外处处充满文化韵味,是众多专家、学者探究中国儒家文化、西方文化传播乃至苗侗文化交流、融合的珍贵实物。

注溪社节。吴厚征 摄

位于三门塘的刘氏宗祠,造型最为独特,始建于清朝乾隆初年。高高耸起的山墙,墙脊错落起伏。正面、侧面墙上布满人物、花草、禽兽等各式泥塑和 墨画,惟妙惟肖,逼真传神。大门上方,一只雄鹰振翅欲飞。一面彩塑时钟,把时间定格在9时12分这个晨曦时刻。正面窗户为哥特式西洋建筑,大门及院内均为中国传统建筑。高达8米的墙体,使之雄姿并发。这是清水江上下游绝无仅有的一座集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建筑物,至今保存较好,已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柱县堪称中国西南地区家祠群集之地。目前全县仍有古家祠近百座,其中50余座保存较完好,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座、省级2座、州级2座、县级18座。”县文物局局长杨仁炯介绍说。

沿清水江而下,在特色小城镇远口的大桥头,拥有300多年历史、因电站库区而恢复重建的远口吴氏总祠掩映在参天古树下,徽檐翘首,高大雄伟。牌楼上,人物花鸟千姿百态、古雅鲜艳。总祠三进三层,有青石阶、青石路、青石礅、青石碑刻,青石门楣、门框、门槛,俨然是一个“石文化”荟萃地。祠堂内,四合天井采光明亮,后山风景如画,门前大桥长虹,桥下碧波荡漾,江中舟行渔歌。

拥有400多年历史的白市杨氏先祠,迎江而立地闪耀在清水江畔的白市集镇一角,在山与水的辉映下显得格外恬静。先祠墙面彩绘、柱上楹联依稀可见,牌位横书“清白堂”“弘农郡”,是杨氏宗族的一座“道德讲堂”,教育一代代杨氏子孙。

家风兴,育后人。每一座家祠都传唱着一支民族文明进步之歌。

天柱家祠百年延续,家文化在传承传播中提升。据该县退休老干部、文物专家姚敦屏介绍:“逢年过节,各姓氏家祠,均会搭台唱戏、晒谱议事,既丰富了族人文化生活,促进族人团结、邻里和睦、凝聚人心,又传承了祖先的优良道德和民族文化,培育进取精神,沿袭了良好的家风、家训、家规。”

天柱家祠,已成为清水江上黄金走廊的一颗颗璀璨明珠,吸引世人目光,让四海游客流连忘返。

人文:尽显民族民间文化精髓

“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一一敬也,故封土立社”。春社节,寄托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随着年代的久远,也许在其他地方春社节已遭遇“边缘化”危机,然而天柱县的注溪乡对春社节的祈福却力度不减。

注溪社节,定在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节日里,穿戴整洁的侗族男女青年,从四面八方汇集注溪文化广场赶社,进行对歌、交友、斗鸟、文艺表演、非遗展演等活动,从最原始的祈福转化成了群众性活动,彰显了地区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社节当日,注溪侗族群众都会用一曲溜溜歌《欢迎朋友来看社》拉开帷幕。多调式和多声部的注溪溜溜歌,原生态特点浓厚,曲调优美舒畅,时快时慢、能高能低,节奏自由而富于变化,让游客深深感受到侗文化之美,感受侗族群众的善良与热情。

注溪社节期间,做社饭和吃社饭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在赶社前一天,家家户 都会准备好新鲜的蒿菜,以备第二天煮社饭时用,社饭由大米、糯米各一半煮至半熟,再加入事先已经炒好的腊肉丁、大蒜、蒿菜、马葱、生姜等,调匀后用文火煮熟。社饭香软可口,油而不腻,冷热可食,老幼皆宜,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

最值得体验的,是数千人的长桌宴。凡是节日当天到注溪的游客,参加完活动后,就是长桌宴的团圆体验。宴席上,开怀举杯、猜拳行令、豪情放歌、酣畅淋漓,述说着祝愿,展望着未来,长桌宴不散,让你真的舍不得走……

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生于民间、兴于民间、藏于民间,是群众最真实的生活体验。“湘黔四十八寨歌节”就属于这样的一种文化活动。

三门塘民族歌节。朱建华

“湘黔四十八寨歌节”是以天柱县为主的苗族、侗族群众集会、玩山、唱歌、交友、恋爱的传统民族节日,兴起于明清年间,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四十八寨有上二十四寨和下二十四寨之分,歌节每年从3月份开始一直唱到11月份结束,堪称“世界上最长的民族歌节”。

寨里民风古朴、民族风情浓郁、原生态语言文化、服饰文化均保留完整,被誉为“民族生态博物馆”。

每逢节日,上千苗侗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场面壮观。在林荫下、草坪里,歌手们相邀三五成群围坐,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只要爱好唱歌,都可以在这歌的海洋里放声歌唱,倾吐自己的心声,歌唱祖国、感谢党恩、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家祠内看大戏。金可文 摄

天柱县高度重视“四十八寨歌节”的传承和发展,于2007年将此项目成功申报为贵州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现民族民间文化共享、繁荣。

近年来,天柱县以注溪社节和“四十八寨歌节”为依托,几乎月月都有旅游盛会举行。“三月三”“六月六”、渡马七月二十坪、邦洞四月八、苗年、侗年等近百场民间活动,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散发着清新的泥土芳香,造就了天柱“歌的海洋、歌的世界”。

目前,天柱县正按照实现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好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围绕做好“家文章”、打好“水上牌”、念好“山字经”、走好“田园路”、唱好“民族歌”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天柱新篇章!

新韵:奏响旅游产业化之歌

阳春二月,天气晴好。从坪地驱车回县城,至赖洞而下,沿途可以欣赏到如诗如画的风景:仿古建筑别具一格、观景长廊依河环绕、木质扶手古色古香,河道里流水徐徐、花园内花朵含苞待放、草地上绿茵如席,时而看见三五成群的游人在游玩拍照,真是一番大好景象。

走进三十里水景长廊邦洞半岛公园,这里长廊环绕、绿树成荫。长廊里10余位中年妇女正在对唱山歌,两个圆形的小广场上,五六位家长正陪伴着小孩放风筝

据了解,天柱县三十里水景民族风情文化长廊,北起邦洞街道的赖洞村,西线为万亩荷花园入口,东止于社学街道的芹香桥,全线约长23公里,涉及3个街道8个社区5万余人,覆盖区域约5249亩。其建设内容涵盖文化艺术长廊区、浪漫鉴江、天下美食、鉴江民族风情街、天下侗家文化、朗江休闲度假区、休闲鉴江、云龙观光旅游园、宗祠文化展示、快乐鉴江、天柱之星、梨花冲美食文化区、休闲垂钓区、健康养生休闲度假区、婚纱影视摄影区、四季花海、旅游商务酒店、会展中心景点

三门塘村是清水江边一个古老的侗族村寨。深藏于苗岭腹地的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是当地著名的侗族四十八寨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尤以多姿多彩的树文化、别具一格的水文化、历史悠久的石文化最为迷人,堪称北部侗族方言区露天民俗博物馆。

民族侗寨三门塘成为乡村旅游新样板。 (天柱县委宣传部供图)

三门塘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文明村寨、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最具魅力民族村寨,是北部侗族地区的文化瑰宝,也是清水江边的一颗璀璨明珠。

2020年8月,凭借东西部扶贫协作契机,天柱县将首届“来天柱嗨”农文旅直播嘉年华活动分会场设在了三门塘,通过直播的形式,把三门塘历经400多年的古老建筑与厚重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推广打造三门塘“旅游名片”,把世人的目光和脚步吸引到了三门塘来。

目前,天柱县正将三门塘打造成国家级旅游景点,游其间,品其味,让人乐不思归。

今天的天柱,遍地皆为风景,满眼都是绿色,人人均在创业,处处都有商机。旅游、休闲,投资兴业,正当其时!

谌孙海

编辑 余光燕

编审 熊诚

Hash:064951fee0b4280d238e077498e735efab9dc73a

声明:此文由 天眼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