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川滇明珠”高歌猛进,一路向前

四川经济网官方帐号

沙江畔,鯵鱼河边,坐落着凉山会东县这座山水宜人的美丽小城。

站在会东县彩虹桥上,细细打量这座城:干净整洁的街道、拔地而起的高楼、川流不息的人群、奔波不停的车辆……的确如它的称号——“川滇明珠”一般,熠熠生辉。

今日的现代繁华,翻开了这座城最新的一页;岁月如歌,脚下穿城而过的 鱼河,见证了这座城一路的发展变迁。

会东县城全景(黄剑 摄)

城市“变形记” 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改革开放初期的会东县城只有一条云盛街,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现在,会东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展到6.28平方公里,人口接近10万人。”会东县委副书记、县长环江红说,紧握时代的脉搏,会东县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变化,上演了一场城市的“变形记”。

变化的开始,源于一条老街——人和街。这里是县城里最热闹、最集中的商贸服务区,会东县老百姓都习惯称它为农贸街。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和街繁荣背后的脏乱差堵问题日益显现,遮阳伞、铁皮棚、私拉乱接、商户越门占道、商贩沿街叫卖、席地摆摊设点,因为这条街,外来的客商说:“会东县城就像城中村、大集市。”

“我们下定决心要从根本上综合治理人和街。”环江红说,这条街非治不可。2016年秋,会东县采取“腾笼换鸟”的方式,短期内配套建成各类市场7个、简易停车场5个、打通城区断头路7条,人和街千余家商户商贩限期坐商归店、行商归市、门前五包,街道重新黑化亮化,门店重新立面改造。

以此为新起点,会东县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贴近实际需求的断头路、市场秩序、交通拥堵等10个重难点问题,开启了城市管理的攻坚之行,多部门联合执法,拆除临时摊点468家,新建安置摊位1600余个,县城基本实现了“坐商归店,行商归市”,会东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为解决好群众的出行问题,会东县先后打通断头路7条;新建城市主干道等6.8公里,文化广场2个,停车场2个,城区道路拥堵、停车难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同时,启动智慧城市建设,新建会东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拓宽“数字城市管理”覆盖范围,不断向规范化、数字化、现代化城市迈进。

依山傍水的姜州花湖新村(黄剑 摄)

2017年至2018年,会东县又相续改造了人和广场城北体育公园,新建小河嘴公园、法制公园、老街湿地公园、健康文化广场,城市绿化面积从17万多平方米增加到26万多平方米,新 增城市绿地近9万多平方米,市民游憩休闲的空间大幅增长;结合全国健康促进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三大创建活动,开展县城亮化美化工程,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改造提升路灯、景观灯1600余盏,塑造景观花卉40余处,城市风貌和城市品位大幅度提档升级。

按照生态宜居城市定位,会东县还出台了《打造川滇明珠建设美丽示范县城实施方案》,计划到2025年投资100亿元,统筹推进县城“四山三河三区四桥一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0个棚户区改造等项目,重点发展房地产、餐饮、酒店、物流、文化休闲等城市新业态,新增市民休闲游憩空间约34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化及景观面积约80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将拓展到12.6平方公里,城市承载配套服务能力提升至15万人以上。

“现在的会东不一样了!”大家纷纷感慨,从县城的变化、街道的变化都能感受到今日会东发展的日新月异。

产业“转型记” 见证会东经济跨越发展

把目光转向会东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馆,一张张新旧照片,一组组扎实数据的强烈对比,向世人展示了会东县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

“产业发展是会东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环江红说,会东境内农特资源、清洁能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富集,被誉为“攀西资源聚宝盆”。这里是四川35个农产品主产区县之一,是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要支撑,已探明矿产资源种类50余种,矿产地334处,优势产业涵盖了一二三产业,现代烟草、清洁能源和旅游业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会东县被誉为全国烟叶生产第一大县,自1976年栽下第一株烟到现在,会东至少有两代农民依靠烟草产业生活和致富,同时也锤炼出了最精湛的栽培、烘烤技术,成为职业烟农。

为加快烟草产业发展,会东持续加大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仅“十二五”期间,全县烟农在育苗、农药、肥料、培训等方面就合计投入8.99亿元。近年来,会东烟草行业又累计投入3.83亿元,实施土地整理、烟水、烟路、烤房、水池、农机、站点建设等项目26703个;投资1.1亿元实施了新马灌区项目,投资10亿元实施会东复烤厂技改扩能项目,通过不断投入,会东烟区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会东“小蓝莓”成就“大产业”

同时,通过绿色生态农业、现代农业转型、组织方式创新等举措对全县大农业起到了引领作用,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会东县有独特条件和优势。”环江红说,会东是全国清洁能源示范县,可开发风能、太阳能资源130万千瓦以上。“一县挑两站”境内有世界级的乌东德和白鹤滩两大水电站,建设发 电后可提供2620万千瓦电能保障,两大电站给会东县在基础设施和农房建设方面带来的直接投资超过138亿元,对于破解地方交通瓶颈、加速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兴业态,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会东还有西南地区最大的风电场,预计未来5至10年,会东全县风电总装机规模将达124.85万千瓦,预计年发电量可达31.79亿度,实现年产值19亿元,税收3亿元。

依托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会东突出产业模式创新,创新开发风、光、水等清洁能源,规划布局大型并网风、光发电站,将形成水电、矿冶互动融合,上、下游产品紧密结合的产业链,壮大50亿级新型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知名的清洁能源示范区。

同时,会东县还将与华东设计院、三峡旅游公司携手,推进国家水电公园规划、高峡平湖观光休闲旅游经济带建设,积极融入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

“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看得见乡愁。”近年来,会东县依托川滇文化和秀美山水,围绕观光、旅游、养生等多种主题进行探索,旅游实现“从无到有”的飞跃,2018年,接待游客55.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7亿元。

今年,会东县还将深入挖掘会东旅游资源、民俗文化、美食文化,打好山水牌、风情牌、美食牌、康养牌,对标天府旅游名县创建标准,加快景区建设、深耕文旅融合,加快打造文旅品牌,积极发展森林康养旅游,拓展旅游新业态,力争实现4A级景区零突破、3A级景区翻一番,努力把会东建设成为川滇文化旅游康养新地标。

时代之下,会东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旧动能不断转换,县域经济主要指标持续攀升,转型跨越发展的步伐越发坚定。

生活“幸福记” 一切都是奋斗出来的

“这批黑山羊长大了,今年的收入就挣出来了。”在会东县姜州镇民权村5组,养羊大户肖玉林看着自家玉林标准养殖场里即将出栏的285头会东黑山羊,一脸期盼。

会东黑山羊在会东有很长的养殖历史,会东黑山羊良好的经济价值,让老百姓的收入逐年增加。

姜州镇是会理黑山羊养殖的重点乡镇,这里的养羊大户相对集中。新发村的养羊大户李瑞福,现存栏黑山羊428只,年出栏黑山羊186只,纯利润达到了25.3万元;同村的养羊大户钱国志,现存栏黑山羊375只,年出栏黑山羊156只,纯利润19.6万元。

在姜州镇营盘村黑山羊养殖小区,更是家家都养黑山羊,这里有黑山羊养殖户37户,共养殖黑山羊1586只,年出栏黑山羊846只,户均增收3万余元。

会东黑山羊

“今日的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环江红说,上世纪80、90年代,会东县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群众居住条件较差,1978年,会 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67元。

近年来,会东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做好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篇文章”,实施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补短板、促融合、育主体六大行动,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建设,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和厕所革命,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投入资金1000万元,发展集体经济试点项目10个,贫困群众依托集体经济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建成30个幸福美丽新村,累计创建省、州级“四好村”174个;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农村沼气、节能灶、太阳能热水器、新能源燃料用具普及率不断提高。

农业实现了提质增效、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67元增长到2018年的16764元,是1978年的250倍。

让我们再看一组数据:

会东县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5705.03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143.29亿元,是1978年的251倍;

县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452.20万元,增长到2018年全县实现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10.09亿元,是1978年的223倍;

县社会消费品总额由1978年的1820.97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5623亿元,是1978年的309倍;

县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301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91.96亿元,是1978年的3055倍;

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51元增长到2018年的28022元,是1978年的186倍。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会东县的发展变化无处不在,眼看,这颗“川滇明珠”高歌猛进,一路向前,“明天”已然可期。

(韩世龙 姚万林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胡智 陈国盼)

Hash:0bc94572305d6d94bdc81d07ae79b50f87e14501

声明:此文由 四川经济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