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历史:太仓不仅有一座山 山上还有庙

太仓历史:太仓不仅有一座山 山上还有庙,给大家讲讲太仓的历史。不少外地来的朋友说,“天下粮仓”的太仓,什么都好,有长江考上海,唯独缺了一座山!其实,今天告诉你其实太仓不仅有座山,山上还有座庙。

穿山复原图

穿山

这座山地处今归庄东南的帆山村境内。属于浙江天目山余脉。因山有洞通南北往来,故名穿山(又名凡山)。(现穿山遗址在太仓市沙溪镇归庄乡凡山村境内)可惜,当时为开通沙溪到璜泾的公路时,开山取石,导致穿山之一胜景永远成为记忆。

由于历史原因,集山光水色、文物胜迹、明清遗址于一山的穿山胜地已不复存在,穿山的秀丽风貌,只能在记忆和史书中寻找它的踪迹。

穿山遗址

穿山,又名帆山。地处沙溪镇以北12里。相传在远古时代,当太仓尚处一片汪洋之中时,穿山是一座小海岛,来往海船穿过山间大洞。据桑悦《太仓州志》记:明正统时,近山居民景升氏凿池得桅,其末径尺有二寸。

穿山(摄于1958年前)

穿山寺庙

从地方志与留存的诗文可知,在明代时,穿山已有景点14处,曰降帆岩、曰崩云磴、曰石拂龛、曰钓鳌台、曰天门顶、曰辗舆坡、曰立马台、曰夕阳坡、曰起运峰、曰龟跌趾、曰倚天壁、曰仙人岩、曰丛篁涧、曰臂弯洞。明庆历年间有个叫赵枢生的还专门勒石刻诗,以纪这14处景点。

明代陆钺曾专门撰写了《穿山志》,可见穿山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分量。历代吟诵穿山的诗文,汇编一书,绰绰有余。所谓山不在高,有景则灵;峰不在峻,有诗则传。山因名人增其名,人藉名山更出名,历来如此。且读读文徵明的《穿山晚翠亭》诗吧:“栏槛涵清瞰水流,四时交翠总芳辰,春光过眼无多日,暮景荣身有几人?绿竹苍松同晚节,落花飞絮各风尘,高情最是庭前树,应有清风万古新。”与唐伯虎、仇十洲等并列为明吴门四家的大画家沈周的咏《穿山》诗最有意思:“遍观天下山多少,唯有穿山山最小,巍然一洞洞然开,未必此中无可宝。”大画家画之犹嫌不尽兴尽意,还诗之咏之,美景动人此为例。清代大诗人吴梅村对家乡的穿山更是情有独钟,诗曰:“势削悬崖断,根移怒雨来,洞深山转伏,石尽海方开,废寺三盘磴,孤云五尺台,苍然飞动意,未肯卧蒿莱。”常言道“天下名山僧占多”,穿山有如此的自然景观、人文底蕴,僧人的慧眼能放过?

其实,凌鼎年2015年在《新民晚报》写过一篇文章《太仓曾有一座山》,原文如下:今天太仓无山,其实太仓历史上曾有一座名山。上世纪八十年代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中的解说词就有:“太仓境内的穿山是长江从青藏唐古拉山发源地流向东海海口的最后一座山。”穿山远古时为长江中一小岛,后泥沙冲积成陆,成了江边小山。据明桑 《太仓州志》记载:穿山高17丈,周围250步。穿山虽小,但有特色——山中间有一天然之洞,故曰“穿山”。

穿山在宋时已小有名气,在元时已有行政区划,有居民、商铺。到了明代,已成远近闻名的景点,文人骚客争相前往,或丹青绘之,或诗词咏之,甚至有人干脆在山周筑园起屋以作别墅,四围园林多达十几处。

从地方志与留存的诗文可知,明时穿山已有景点14处:降帆岩、崩云磴、石佛龛、钓鳌台、天门顶、辗舆坡、立马台、夕阳坡、起运峰、龟跌趾、倚天壁、仙人岩、丛篁涧、臂弯洞。明万历年间赵枢生专门勒石刻诗以纪此14处景点。明陆钺还专门撰写了《穿山志》,可见穿山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分量。

常言道:“天下名山僧占多。”据老人回忆:寺庙有玉皇殿、真武庙两座。除人文景观外,穿山还有一独特的自然景观,即金灯花与骨牌草。金灯花,太仓民间称其为螳螂花,花型奇特,花色艳丽,开起来满山红艳艳一片。明清时,太仓还有专门结伴到穿山去看金灯花的,并留下了多首观赏金灯花的诗。骨牌草就更奇特了,此草长在岩石缝中,据说其草叶背面有各各不一的牌九图案,若下功夫,能找满一副呢。更难得的是此草除了穿山,外地不见记载,很可能是草中之孤本。如今山已不存,骨牌草自然物种消失了,很是可惜。

就是这样一座名山,1951年竟被一个叫谢一丁的打着“上海市工务局供应处帆山采石工场”的牌照开山取石,一座名山毁于一旦。据说,谢得到了太仓第一任县长同意。因为是名山,惊动了中央文物管理部门,派人追查责任,谢被判刑8年,县长也作了检查,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沧海桑田,昔日胜景早已物换星移,但石去山根在,依稀还能见到裸露土表的岩山,且有一石横卧山根之上,是当年开山取石之孑遗。穿山附近的村民对穿山毕竟是有感情的,他们自发组织保护穿山遗址,并四处募捐,造了两幢古典式建筑,现辟为穿山历史文化陈列室。

以上就是节选自太仓曾有一座山的片断。其实,名山不在也实为憾事!

太仓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小编给亲们找了一些太仓的老照片,照片里的许多地方,如今早已消逝不见,或许只有我们的父辈祖辈还有依稀的印象。

但是照片里的,就是如今这座城市——太仓。

其实,这里面还有个传说故事:关于穿山的传说,当地居民都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是座活的山,它一直在长大,再这样下去会把周围的民居都覆盖的,恰巧有个神仙路过此地,便在山脚下挖了个很大的洞穴,从此山再也没长过,而且那个洞穴很长,能直接通到琴川(常熟),据传洞穴内还有蚯蚓精,要抱着一只大公鸡才能通过。不过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是穿山另一个关于“秦始皇鞭石成山”的传说。

这个故事讲的是关于穿山的传说。

长城呢是在中国的北方,而太仓啊是在南方,看起来太仓和长城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呢有一个穿山的传说却将这一南一北两个地方紧紧的连接在一起。小朋友们想知道为什么吗?那我们就从故事里找答案吧。

传说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的时候,抓了很多老百姓去,有一位仙人看见老百姓抬石头很吃力,就发给每人一根丝线,只要将这个线往扁担上一放,抬起石头就会很轻松了。

秦始皇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就命令人把这些神奇的丝线都 了起来,织成了一根鞭子。这根鞭子具有魔力,秦始皇拿它可以搬动一座小山。

秦始皇很开心,他想扩大自己的地盘,就拿着这个鞭子到处搬山,只要把山搬开了,就变成了一片平地,秦始皇就可以在平地上修建房子,扩大地盘了。

有一天,秦始皇听说东海很大,就想搬几个山头过去把海填平,这样他的地盘就更大了。可是,到哪里才能找到能填平东海的大山呢?秦始皇听说在苏州洞庭湖西山那边,有一块像花篮一样的活山石,这块石头自己会长大,只要把这块石头丢到东海里,就能长成大山把海填平。秦始皇很开心,赶紧去苏州洞庭湖西山那里把这块石头找到,然后用鞭子把这个活山石搬起来提在手臂里,急急忙忙往长江口赶去,因为长江是通海的,他要去填平东海。秦始皇走啊走啊,走到太仓冯家桥的时候,看见一个年轻的姑娘在村口簸芝麻,这个姑娘簸芝麻的水平很高,只见她簸上簸下,几个反复,就将一个大框里的芝麻簸的干干净净,再轻轻一倒,一颗颗细小的芝麻就像张了眼睛似的,全部都倒进了一个酒瓶大小的瓶子里。秦始皇就像看魔术一样看呆了,他将手上的活山石放在地上,目不转睛地观赏起来。

秦始皇一直看到太阳要下山了,这时候那个姑娘开始说话了,说:“这位大爷,你看了这么久耽误了赶路,你提的石头快要生根了。”秦始皇被她一提醒,猛然醒悟过来:“啊呀不好,活山石不能落地,落地真的会生根的。”他赶紧转身去看那块活山石,一看吓一跳,原来那石头已经越长越大,长成一座小山了。秦始皇急坏了,用尽全身的力气想把这座石山搬起来,可是怎么搬也搬不动了。这座石山后来就留在太仓了,小山中间有一个地洞,据说就是秦始皇当初用手臂提石时留下的,因此也叫“臂挽洞”,来来往往的船只都从这山洞中穿过,因此这座山又叫穿山。

下面我们聊聊其他太仓的旅游景点!

孔庙春秋

太仓孔庙,始建于元延祐二年(1315年),明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清代多次增建。于1979年拆除。

太仓孔庙(摄于1978年)

南园远眺

南园,初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为明阁老、文渊阁大学士王锡爵种梅处。后经王时敏扩建,遂成邑城名胜之首,亦为江南名园。

南园(摄于二十世纪初)

园林名胜

元、明、清三代,太仓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园林名胜,名擅江南,著名者有沙溪乐隐园、王锡爵南园、王世贞弇山园、王世懋五美园。著名古建园林专家童隽教授曾于1936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前往古城太仓考察古代园林,拍摄了许多名园照片,收入了他的专著《江南园林志》,本组照片即采自该书。

南园旌节楼(摄于1936年)

南园忆鹤亭(摄于1936年)

半园假山(摄于1936年)

南园太湖石(摄于1936年)

蒋氏逸园(摄于1936年)

逸园方胜亭(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蒋氏逸园假山(摄于1936年)

历代宝塔

茜泾宋代古塔。原名方塔,又名茜塔,建于宋代,高达15米,为太仓最古老之塔。原位于茜泾镇东街,1956年拆毁。

西塔。位于璜泾镇西市梢,塔为六面五层,砖木结构,清代道光年间建。

云山塔。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为抗倭纪念遗迹,两层四面方塔,位于浮桥镇。

元代古桥

太仓现存元代石拱桥五座,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他们见证了太仓在元、明二代航海的崛起与发展,以及太仓经济、文化的繁荣。

周泾桥。原名海门第一桥,建于元至顺元年(1330年)。此照片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桥上还通行农用拖拉机。

州桥。原名安福桥,建于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

皋桥。原名兴福桥,建于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

兴福桥

井亭桥。原名众安桥,建于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为南广寺主持兴建。

航海遗迹

元代,太仓漕运发展,通商六国,号称“六国码头”、“天下第一码头”。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均从太仓刘家港出海,留下了许多航海遗迹、遗物。

六国码头

刘家港天妃宫,建于元代。郑和七下西洋在刘家港出海时曾事修葺,郑和率水军将士在此庙朝拜天妃,祈佑航海平安,并刻《通番事迹碑》立于宫中。(摄于1983年)

刘家港天妃宫

半泾湾元代漕运船出土现场。(摄于1992年)

铁釜。据明朱国桢《 涌幢小品》载:此釜为元代海运遗物,浸煮出海篾缆所用,原在太仓北门外苏州府造船厂,后移置太仓公园内。现存于弇山园。

铁锚弄。据传在元、明二代该巷内遍设打造出海用铁锚的作坊。地在现武陵街北段,原有路标。(摄于1982年)

铁锚弄

水军都万户府遗址。元至正十二年立。摄于1982年,照片上的建筑在当时太仓第二招待所东首,现已无存。现址在南洋广场路西。

水军都万户府遗址

周泾桥天妃宫遗址。在城内周泾桥北。旧名灵慈宫,元至正二十九年海道万户朱旭建,明代内植郑和下西洋携回之海棠。现址在新华东路,原建筑无存。(摄于1982年)

潮音阁遗址,原址在东门街周泾桥北堍,现无存。(摄于1982年)

元代海运总兵公馆遗址

元代海运总兵公馆遗址。在今娄东西亭子桥堍,该摄于1982年。

娄江长流

娄江,是太仓的母亲河。她源自太湖,经苏州娄门,历昆山、太仓由浏河口入长江出海。自古以来,娄江滋润了太仓的土地,养育了太仓的百姓,促进了太仓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孕育了名垂青史、举世瞩目的众多历史文化名人。

娄江

娄江(摄于1980年前)

每一个地方都有故事,太仓更有自己数不完的历史!下次见!

Hash:c53ef861a1b0d8245a672490bd90c8d40c33cf40

声明:此文由 财信解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