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食西部,旅行中忘不了的饭

媒体人

浪食西部

旅行中忘不了的饭

作家王恺在《浪食记》里说过:“人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吃饭,和谁吃,在哪里吃,就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

世间万物,食物和人的心灵最为契合,我们从食物中长出来,最后又回到食物那里去。旅途中的饭,是旅行极重要的一件事。很多人的旅行之路,基本上是美食之路,什么都可以将就,唯独吃,不行。

那些真正爱食物的人,在遥远的他乡,交通不方便,就是非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去找一个牛肉汤锅;有的人,自驾出行,一后备箱的食材,路边都能做一顿大餐;还有的人,漂洋过海到一个地方,只为吃到当季当地的食物。这是老饕,在食物的路上绝不停歇。

一家一家游走,边晃悠边吃,对食物敏感的人,有在任何一个地方猎食物的能力,就是能找出一条街上最好吃的餐馆;进一家店,吃一口菜,就能明白这家餐厅的段位。在食物的选取上,不拘小节、粗旷、随性,但有自己的独特风味标准在。

能在点评网站上找到好吃的食物;能在不知名的小巷子里发现美味的老酒;路边摊也能找到美好的食物;实在找不到了,吃肯德基德克士,也能吃出标准化快餐在异域的不同风味和乐趣。

那些忘不了的人和事,才是你的真生命。食物路,人情路。很多时候,食物如同山河,能引发出强烈的精神归属感。

达西第十次梦游,我们找来了西行路上的一群食客,不仅会吃,更重要的是能写。他们写了行游西部这些年,印象深刻的食物和一些吃饭的瞬间。有旅行指南式的,有文化美食论的,有食色男女情趣意味的。千山万水走过,在一顿饭里找到乐趣,安顿身心。

是食物的浪游记,也是人的江湖行记。

@晚睡的猫

物产丰饶之地,饮食必有独到之处。

大巴山南麓小城,来时逢天气炎热,在小馆子坐定,一盆晾凉的清粥端上桌来,当作解暑饮料,米香清幽雅致,寻常茶水饮品就庸俗了。

『格格』是这边的寻常小吃羊肉牛肉、肥肠,放在竹编的小蒸笼里,码入味,食客点了现蒸,食材不收水气,入口是鲜脆的,味觉中透着在我城无法重逢的精致和讲究。

宣汉人从清晨开始,就用格格来佐早酒。但更有名的是麻辣鸡块,配早酒上了舌尖2。这样的小城,本地人的味蕾是优越而冷艳的。

江对岸半山的河鲜馆,见同桌女人们的胃有所保留,等一锅柴灶铁锅焖饭上来,她们才人手一碗,一尝,果然惊艳。牛杂锅里的野菌觉得已是够好,在她们嘴里也是so so而已,说要等9月山上新出的什么菌才叫好……

显得我愈发是一个贪吃的土包 子

@老杨

腾格里沙漠的第一顿午餐,男人们在救援,沙漠正午的太阳特别得劲儿,儿子不愿在车上呆着,于是我们躲在车的一旁避避晒。趁着这十来分钟的时间赶紧吃饭,吃的是省事儿的自热米饭。那是他两岁以来第一次吃方便米饭,当妈的心里还是有点过不去,忍不住问他,“好吃吗?”

“好吃,妈妈再喂一口嘛。”

@熊猫

兰州人的清晨是一碗拉面,夜晚是路边烤串儿加西凉蜜(兰州特有的水果)。兰州拉面是极具西北特色的“快餐饮食”,有中国人聚集的地方,总有兰州拉面店的身影,但无论在哪,离开了兰州就只有形式,没有了灵魂。

兰州人眼里味道最好的拉面店,不是连锁规模大的,装修精美的堂口,而是那种门口有小板凳的私人小店,那是因为客人常常是因为面的味道好,而不去挑剔门面的环境。兰州拉面的牛肉要单独收费,面条的粗细也可以根据客人的需要变化,我总觉得这面里的牛肉软糯化渣,还带着奶香味,朋友告诉我说,因为他们本地的牛宰杀后,是有人念经超度过的,因为本地的回民多数信奉伊斯兰教。对于外地人来说,这里可能就是有着独特的烹饪技法而已。

如果有一天,我“流浪”在兰州,有拉面即可,不为金钱、不为情爱,只为安逸的窝在这个吃的很纯粹的地方。

@老盖

川藏线上有很多美食,可以说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特色。从成都出发,第一站是雅安,那里有雅女,据说能从雅鱼的头上吃出一把宝剑。

雅安出去,便是天全,那里的桥头堡鸡汤抄手和凉拌鸡块是每个经常走川藏线的人必去的餐馆。二郎神脚基坪的邛崃饭店,很多大车司机都喜欢在那里吃饭,因为可以免费洗车。泸定城里都是卖过路买主的,所以不经常在泸定吃饭。

康定的美食就多了,麻哥面是一大特色,要感受藏餐,就去阿热藏餐。过了康定,就是雅江,雅江有一个没有名字的餐馆,是一对成都夫妻开的店,那里的炒菜很正宗。

重点说下理塘,天空之城,更是仓央嘉措迷恋的地方。在理塘仁康古街,有一个仓央庄园,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都会来此品尝一下地道的理塘美食。我有幸在路过理塘的时候,也光顾了这家很有名的餐厅。理塘的牦牛肉在整个藏区都很出名,这家餐厅的牦 肉做得更是精细。手抓牦牛肉保持了最原始的味道,不加任何渲染,就像理塘的汉子一样,自然纯洁。卤牛舌是这家店的特色,还有血肠,更是美味无比。如果你到理塘来,推荐你去仓央庄园,品位最正宗的牦牛肉大餐。

巴塘,是川藏南线上四川境内最后一个县城,1950年,十八军进藏时路过巴塘县,由于秋毫不犯,所以深得当地藏族百姓拥戴,故用面粉,肉等材料制作成“团结包子”。

我曾经在服役时到过巴塘,当时作为战士的我也品尝了团结包子,据部队领导说,这团结包子象征着藏汉友情和军民一家亲,所以每次车队经过巴塘兵站时,司务长都会做团结包子。现在想来,也别有一番风味。

@猫猫

在我有限的旅行中的那些美食始终都差强人意,就跟“片刻的欢愉”一样,不能惊艳的长存于心中,旅行结束就忘,使劲想也想不起来。

我要推荐的美食是很日常的,也不是去旅行,是去采访的途中遇到的,那是我吃过最像食物的食物了。

六年前,我第一次参加若尔盖求吉乡的度炯节,那个场地在深山脚下,一行人分了很多批次用越野车运上去,中午自然而然也就在户外解决。午饭时,当我走进用餐的帐篷时,无数个一大盆的炖牛肉和着一盘盘和尚包子,还有“码”的老高的各种小面包和沙琪玛,堆成了一座小山,可以看得出是村民非常热情地招待了我们。

外面铁制的大桶里还在炖着牛肉,裸露在外面的牛肉还有点儿肉红色,带着点儿血色,空气里飘着牛肉的香气和一些肉腥味儿,还夹杂着酥油茶的味道,我竟然有点儿迷醉了。找位坐下,每个人面前给发了一个小木桩儿,每人一把小刀,先选一块肉,斯文的人可以拿着刀切一切,切成一小条一条儿的,蘸一蘸海椒面儿,配合土豆喝碗酥油茶,全是高蛋白,没一会儿就饱了。

这新奇的吃法一下吸引了我的注意,心想:“这个小木桩儿真乖,和我莫名的搭配。”吃着吃着,被旁边的本地人安利直接手拿着吃就行。我选了一块半肥半瘦的肉,一下塞进嘴里,炖的稀烂的牛肉反而更有嚼劲,一半的瘦肉配着一半的肥肉,让瘦肉有了汤汁儿,这混合的又恰到好处的味道瞬间让我有了一种感觉:这几十年的牛肉都白吃了。

油茶我也爱,但是相比之下,我更爱草原上的酸奶,浓浓的,白白的一碗端上来,放置一会儿,表面上会有一层泛黄的类似于油的东西冻住,撒点白糖,配点小人参果,搅拌开来,放在嘴里,开始是层次分明但又能神奇地融合在一起,奶的清香和发酵了的酸味儿在嘴里蔓延开来,再吃着软软又无杂味的人参果,我觉得我立马消化了,可以再吃几坨土豆、几块牛 肉几个和尚包子了。

后来还解锁了血肠,一个人可以吃一大盘,牛杂汤(纯杂,一定要配点香菜和些许小米辣)也好吃。

从那以后,我每隔一阵都要去吃一次藏餐,牛肉、血肠、酸奶,必不可少。

@白猿

那年为做一本书,去了理塘。采访了不少乱七八糟的好玩的人。那可是世界高城,养出的尽是些极致强烈的人与故事。

山西姑娘孔二在西藏转了一圈,来这儿开了客栈,不走了。问她啥时候来的,说有点记不清了,高原慢,日子慢慢都忘了。很像龙门客栈,风沙严寒中一地儿,是江湖。她说那几年一和别人提理塘,就要哭,这两年好多了。

昂旺曲批是藏文书法家,他说写藏字,肉里要有骨头,才会生出灵魂。画唐卡的师父说以后不想画了,就去寺院修行。从巴塘来的藏医已历八代,自己上山挖药配药丸。

有天遇上了洛登,雅江人,他的店叫忠念客,汉译是“追随野牦牛的足迹”,自己做传统皮具和藏装。白天采访时话很少,很沉默,不太会表达,晚上领大伙去吃他吃了十多年的藏餐。

在一条老街上,其貌不扬的,应该是有他个人的情感记忆在。我们对食物不敏感,具体吃的什么,记不太清了,没什么炒菜,大都是牛身上的部位,很生猛,也很鲜嫩。沾着海椒面,就那么入乡随俗地吃了。

在藏地,酒才是主角。一轮一轮喝,不是应酬,就是拿你当朋友了的喝法,他们好像比你更想喝酒。后来喝高兴了,人也开始放松下来,聊自己。洛登说他这个年纪,还未娶妻的,在当地算是怪物。他也不管了,就到处玩,活一天算一天,和野牦牛一样。

那天青稞、白酒混着喝,大伙都喝得五迷三道的,索性走回住所。海拔高,人走得是真慢,记得天高云厚,有稀疏的几颗星。

这些年稀里糊涂吃了太多顿奇怪的饭,一想,还是这顿夜宴,都是参与者,没有旁观者。

第二年听闻洛登在回雅江的路上出了车祸,很严重,所幸保住了命,恢复得也不错。后来又见他,感觉一下老了很多。

想起那会儿在理塘记了句藏语:,过了几年,如今完全忘了是什么意思了,应该是扎西德勒。想把这祝福送给他。

你是个美食旅行打卡者?

你觉得在旅途中,美食重要吗?

旅途中有印象深刻的饭吗?

吃过哪些难忘的食物?

留言告诉我们吧。

Hash:7b4550e0670fc952d904c44288d09279ed839519

声明:此文由 长腿驴叔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