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防风沙到“发财树” 泡桐见证兰考巨变

中国新闻网官方帐号

焦裕禄陵园每天都有许多慕名者到访。 王登峰 摄

(中共百年华诞)从防风沙到“发财树” 泡桐见证兰考巨变

中新网兰考3月31日电 题:从防风沙到“发财树” 泡桐见证兰考巨变

作者 王登峰

阳春三月,泡桐花开的季节。河南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大门外,一棵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泡桐,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生长,已成参天大树

这棵泡桐树被当地人称为“焦桐”。1962年12月,焦裕禄临危受命,赶赴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的兰考担任县委书记,带领当地民众同自然灾害作斗争,奋力改变兰考贫困落后的面貌,开启了“兰考之变”的征程。

在兰考的470天,焦裕禄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当时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基本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作出和实施了治理“三害”的决策。

焦裕禄陵园每天都有许多慕名者到访。 王登峰 摄

1964年5月14日,积劳成疾的焦裕禄因肝病医治无效逝世,年仅42岁。弥留之际,焦裕禄提出:“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如今,内涝、风沙、盐碱“三害”已不复存在,沙丘也变成了沃土。当年埋葬焦裕禄的沙滩,现在是焦裕禄纪念园、纪念馆、烈士墓所在地。每天都有许多人慕名来到这里,有的是当地民众,有的是外来游客,还有各地到此学习、培训的基层官员。

焦裕禄纪念馆内,解说员深情讲述着这位县委书记当年的奋斗故事,游客驻足观看焦裕禄因为止痛顶出大洞的藤椅,以及他穿过的缝有多个补丁的衣物。

被视为“县委书记榜样”的焦裕禄已成为兰考的符号,“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也被大力弘扬和传承。

“兰考有三宝,泡桐、花生大枣”。泡桐是中原大地常见树种,成活率高、生长快,适应兰考的盐碱风沙地。焦裕禄当年治理“三害”的一个办法就是在沙丘上大规模种植泡桐树。

让人没想到的是,当初为防风治沙栽下的泡桐树,如今成为兰考堌阳镇徐场村致富的“发财树”。

焦裕禄当年亲手种下的泡桐树,历经沧桑如今依旧枝繁叶茂。 王登峰 摄

走进徐场村,院落里不时会传来乐器弹奏声,让人置身于音乐的世界。在这里,几乎每一处院落都是一个乐器加工厂,并已形成产业链。全村 105户家庭,有82户从事民族乐器制作,年产古筝、古琴等民族乐器10万台(把),一年的产值可达1.2亿元。仅徐场制作的泡桐面板,就占据了中国95%的市场份额,远销海内外。

从贫困村到“中国民族乐器村”,徐场村靠的就是泡桐树。20世纪80年代,一位上海乐器师傅发现,泡桐板材适合做乐器的音板,而长在黄河故道沙土中的兰考泡桐,纹路清晰,板材音质好。这位乐器师傅找到徐场村从事桐木板材加工的代士永供应原料。此后,徐场村的乐器产业便陆续发展壮大。

徐场村村民不仅是乐器的制造者,有的还慢慢成为琴师,开始为专业人员定制高端乐器。琴师徐冰告诉记者,一台高端乐器价格不菲,定制乐器就像装修房子一样,可以精心打造出独一无二的专属乐器。

泡桐制作的民族乐器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泡桐树,在完成防风固沙的历史使命后,又一次走到台前,成为脱贫致富的绿色资源

“三害”治理完成后,贫困成为压住兰考的“一座大山”。2002年,兰考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

兰考张庄村,位于九曲黄河最后一弯东4公里处。这个当年首先成功防风治沙的地方,一直在与贫困斗争。到2014年底,全村2960多口人中,仍有贫困户207户754人,贫困发生率25%。

为了改变贫困状况,张庄村逐渐摸索出一条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路:利用6家闲置农家小院建起“梦里张庄”示范点,投资200多万元建成本地特色的农家酒店和9间豫东特色农家客房;以点带面,带动50多户进行乡村游改造;发展120亩小杂果采摘园、140亩的大棚甜瓜种植;进行美食街规划建设……张庄的乡村游产业链初步形成。

如今的张庄村,村集体经济从0元发展到现在的50余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也从2014年的3000元涨到13100元。实现了村里的20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完成嬗变的不仅是徐场村、张庄村,2017年3月27日,兰考县彻底将“穷帽子”扔进了历史。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兰考县委、张庄村支书申学风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表彰。

从焦裕禄时期治理“三害”,到改革开放后摆脱贫困,变化的是兰考经济社会面貌,不变的是焦裕禄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身上的传承。(完)

Hash:d75b6070e2730c1b1f671c92e56ab89706d899c8

声明:此文由 中国新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