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牛街更美味!这条藏在大栅栏里的美食胡同,一定要去吃一次
点击右上方“关注”游遍北京,带您游遍北京
在北京有句谚语,“东四西单鼓楼前,王府井前门大栅栏,还有那小小门框胡同一线天”。
门框胡同,北起廊坊头条,南至大栅栏,一头连接的是繁华的大栅栏,一头紧邻劝业场,因胡同内有一个石砌的过街门槛下面设着石门框,所以而得名。
别看整条胡同宽不足1丈从头走到尾,也就短短一百余米,但就是在这里大作家张恨水创作出了《啼笑姻缘》《金粉世家》等好几部小说。当年的同乐轩戏园(后改造成同乐影院)也是人尽皆知。
和北京人聊门框胡同,总是离不开吃食的,但听老辈儿讲廊房二条过去多是经营玉器生意的,而与它一墙之隔的门框胡同经营的则是与玉器行相关的加工行当只是不知道从何时起,门框胡同与玉器一点也粘不上边渐渐地成为了小吃一条街。
昔日,北京人来前门这一带必定在门框胡同停留的时间最久,您说我就去逛逛,什么也不吃那八成是不现实的,走在门框胡同里,扑鼻而来的香味任谁都抗拒不了。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门框胡同的故事。
1、汇聚京城著名的小吃摊
当年的门框胡同汇聚了京城著名的小吃摊,从南到北依次有:
北京复顺斋酱牛肉→年糕钱→豌豆黄宛→油酥火烧刘→馅饼陆→爆肚杨→卖年糕、炒饼、汤圆的厨子杨→年糕杨→豆腐脑白→爆肚冯→羊头马→奶酪魏→康家老豆腐→炒火烧沙→包子杨→同义馆涮羊肉→瑞宾楼(原名祥瑞)褡裢火烧→德兴斋的烧羊肉白汤杂碎→俊王爷烧饼等。(您让我一下全说出来,我还真有点想不起来了。不全,待补充,如有误请您指出,非常感谢呦!)
这些贩卖小吃的小摊饭铺虽然门脸不大,但几乎每家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
虽说门框胡同里的这些小吃,门脸儿都不算大,但只要是吃过一次,那就再也忘不了了。尤其是那褡裢火烧,成了多人日思夜想,忘不了的味道。
色泽金黄,焦香四溢,鲜美可口,韭菜猪肉、猪肉大葱、三鲜的,过去常来这儿的老主顾,他家所有的馅儿应该全都吃过一遍吧?那时候家里要是外地亲戚、朋友,指定是要带他们来这儿吃上一顿的。
除了褡裢火烧,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门框卤煮了。老北京都知道门框卤煮老掌柜的在小肠陈当过学徒,但这两家的味道,并不一样。
在坊间,经常能看见有人在讨论,是小肠陈好吃,还是门框好吃,您觉得呢?
现在,满大街的“门框百年卤煮”,2013年那会儿,从廊坊一条到三条,恨不得家家户户都挂着“门框胡同卤煮老店”的牌子。想要在门框胡同回味过去的味道,还真是件难事儿。
门框卤煮隔壁就是另一家我要推荐的老店:门框锅贴。
虽然也是苍蝇馆儿,但这家店就明显多了,整个胡同找不出另一家黄色的店面了。锅贴3两12个起售,韭菜鸡蛋和猪肉大葱是我的最爱。
反正不管吃那种馅的,一定要配一碗小米粥才最地道。锅贴是现烙的,需要等十分钟左右,小米粥可以无限续。
花姐粥店就在卤煮和锅贴的对面,但我本身对喝粥没有特别的兴趣,所以放到最后一家简单介绍。这家店门面一样不大,但也是比较出名的老店了,在地图上可以直接找到定位。店里除了各种粥还有生煎包可以吃。
早年的大栅栏地区不仅是京城的商业中心,还是一个娱乐中心,在这里云集了“广和”、“广德”、“三庆”、“中和”、“庆乐”等戏楼;“同乐”、“大观园”等影院,很多戏曲文艺界的名流常出入此地,他们也是门框胡同小吃摊的常客。如裘盛荣、尚小云、金少山、鲁迅、常宝坤等,甚至当代诗人陈运和诸多文化界名人赴京也是这里的忠实顾客。
2、历史变迁
1949年以后人民政府对门框胡同的老字号实行了公私合营政策,很多传承了数代的老号被收归国有,一些门脸相继合并或者关闭,那些生动鲜明的字号也逐渐消失了。随着配给制在中国大陆的全面实施,食品成为受国家严格控制的商品,去饭馆吃饭也逐渐远离了北京市民,门框胡同仅存的饭馆也逐一拔锅灭灶彻底消失了。
1985年,爆肚冯的后人在门框胡同重开爆肚冯饭馆,此后瑞明楼、月盛斋等老号也纷纷落户门框胡同,门框胡同又与整个大栅栏一道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华,但新张开业的饭馆早已没有了昔日门框胡同的京腔京韵,与其他饭馆没有多大区别了。
3、冯广聚:老北京小吃的“主心骨”
提起“爆肚冯”,老北京人无人不晓。作为京城著名的小吃,“爆肚冯”扬名于前门外门框胡同。
“爆肚冯”祖上山东陵县,清光绪年间,冯广聚的祖父冯立山在北京后门桥创立“爆肚冯”,专营爆肚。之后,他的父亲冯金河接班,成为“爆肚冯”的第一代传人。到父亲这一代,“爆肚冯”已是名声在外。后门桥的旗人多,很多太监也住在那儿,就推荐他家给宫里送爆肚。后来,冯广聚的父亲将“爆肚冯”迁至前门外门框胡同,与当时爆肉马、烫面饺马等五家组成了一个小吃店,被坊间誉为小六国饭店。
冯广聚从小生活在大栅栏,成为“爆肚冯”第二代传人,第三代掌门人。他制作的爆肚除采用传统制作方法外,还大胆创新,爆肚越来越受大家的好评,鲁迅、巴金、丁玲等都曾是门框胡同的常客。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时“爆肚冯”的生意被迫中断,他也进了一家工厂。
本以为“爆肚冯”的手艺在他这一代会失传,没想到事情发生了转机。1985年,随着政策的好转,冯广聚与儿子在“爆肚冯”原址恢复了这家老字号。重张的第一天起便门庭若市,每天很多人排队来吃。
看着自家的生意一天天好起来,冯广聚心里开始惦记昔日同在门框胡同的老字号小吃。公私合营后,这些老字号都离开了门框胡同,很多人已经不知所踪。为了找到他们的后人,冯广聚每天骑着自行车打听下落。
冯广聚曾向北青报记者回忆,“爆肚冯”开业没多久,老北京小吃“羊头马”的后代马国义上门来捧场。冯广聚劝马国义把家里的老手艺拾掇起来,重新开一家“羊头马”。但马国义拒绝了,他还有工作,家里也没人做。
冯广聚并没有死心,足足劝了马家10年。1998年马国义提前退休,冯广聚又跑上门去做工作,告诉他们,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可不能丢。这次,马家动了心,但是没场地,冯广聚又帮着张罗门面,终于在这一年,“羊头马”开张了。
慢慢地,年糕钱、月盛斋、恩元居、豆腐脑白、德顺斋、奶酪魏、小肠陈、茶汤李、门框褡裢火烧的后人都一一被他找到。在冯广聚的撺掇下,门框胡同各家老字号小吃重新聚拢,恢复了往日的繁华。直到2006年门框胡同拆迁,以“爆肚冯”为首的众小吃又转到后海,继续这样的捆绑式经营,其间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有冯老爷子在,大家的心里就有了主心骨,老北京小吃也才得以延续下去。冯广聚曾说过,这辈子,他做过的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就是重振了老北京小吃。
2014年12月29日,百年老字号“爆肚冯”第二代传人,老北京小吃的“主心骨”冯广聚逝世。这位82岁的老人,一生都在做着一件事:重振北京小吃。
感谢冯老爷子为老北京小吃做的这一切!
如今,老北京小吃已纷纷“复出”,大家的味蕾得到了满足,各家店面也多了。但关于门框胡同,在每个北京人心里都有一家心仪的馆子,一道难忘的小吃,一段和它有关的故事。
更多美文,敬请关注“游遍北京”;关注“游遍北京”,带您游遍北京。
Hash:5e61450b5718499187eab84bb494f9bf9d12144e
声明:此文由 游遍北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