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双城记”
“双城记”是一个不再新鲜但依旧挺有意思的城市现象,而且已然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竞争活力的代名词。
历经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重心尽管承受着东西差距向南北差距偏移的干扰,但东部沿海地区的龙头作用始终没有更改。
相对于四川的成都、湖北的武汉、河南的郑州、湖南的长沙、陕西的西安等中西部省会城市在省内经济地位的一城独大,沿海省份基本上都是双城角逐。
辽宁的沈阳和大连、河北的石家庄和唐山、山东的济南和青岛、江苏的南京和苏州、浙江的杭州和宁波、广东的广州和深圳……沿海省份里这些群星闪耀的名字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巨大,其演绎的双核驱动也让各区域的竞争更加精彩。
高度竞争的区域格局在山东青岛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至。除了力图“再造一个青岛经济总量”的西海岸新区稳坐第一之外,其他位次都不稳固。各区市你方唱罢我登场,想尽一切办法为区域发展争夺资源、吸引项目,竞争场面十分精彩。
以“双城记”为表现形式的竞争精神已经融入青岛城市基因,在产业界表现得更加明显。青岛但凡发展得好的领域,基本上都是两强竞争格局——海尔、海信两张企业名片共同成就了青岛电子家电的全球影响力,双星、赛轮合力展现了青岛橡胶工业的国际影响力,即发、雪达协力延续了青岛纺织服装产业的薪火相传……就连在海洋旅游领域,都有极地海洋世界、青岛海底世界分处东西部遥相呼应。
“双城记”的竞争赋能作用被越来越多的区域看到和重视。广东省日前提出深入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比翼双飞”,带动“一核一带一区”在各自赛道上各展所长、赛龙夺锦,开拓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根据智联招聘和恒大研究院此前推出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来看,深圳和广州的人才流动十分频繁,流出深圳的人才中15%流向广 ,流出广州的人才中18.6%流向深圳,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
不难看出,广州、深圳通过竞争做强个体,并在人才流动方面互为支撑,一起壮大了长三角的人才吸引力。
业内专家认为:大都市的优势体现在城市圈层的平衡协调,城市间社会流动的通畅,更体现在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公共事业投资水平。
青岛新“双城记”还处于各区市“自驱动”的竞争之中,迈向大都市的青岛如何为这种良性竞争提供更多“弹药”?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
市南区的决胜焦点在于打破什么,而崂山区的致胜关键则是建立什么。不同的命题,殊途同归,都是在为百舸争流中的青岛贡献什么这同一答卷而努力。
青岛是一座山海之城。“山”的所属——崂山区,“海”的集大成——市南区,都是青岛的门面,但就像“山”与“海”谁最能代言青岛这个命题,在业界充满纷争那样,崂山区和市南区不仅在游客那里争夺C位,更是在金融、总部、商圈等多个领域掰手腕。
过去十年间,中国众多城市的核心区都在资金成本高、结构调整受限等联合作用之下“陷落”。曾经在2012年凭借700亿元GDP傲视群雄的市南区随即迎来“阵痛期”,时至今日,不仅金融中心的“铁王座”被坐拥金家岭金融区的崂山区抢走,总部和人才集聚的优势也大有被崂山区“一窝端”的态势。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曾经见证金家岭金融区崛起的崂山区长赵燕在2020年底履新市南区委书记,按下市南区重现昨日辉煌的启动键,发展金融、总部必然是绕不开的路径。而曾经长期执掌青岛地方金融的王锋则接任崂山区长,继续快马加鞭做强做优崂山区的金融、总部优势。
市南区过去十年的发展路径几乎就是青岛走势的缩小版。面对金融危机之后的产业格局重塑,错失布局新兴产业的机遇,在新一轮的新经济发展浪潮中,原有的优势不再,新优势重塑压力重重。而当下崂山在上市公司总量、科技型企业聚集、金融区建设等领域全面占优,则是过去十年间抢对赛道之后的水到渠成。
站在新的历史关口,崂山与市南,关于“山”与“海”的碰撞还会继续。换个角度,无论是市南区的睡狮苏醒,还是崂山区的虎啸山林,对于青岛来说,都是乐见其成的好事。敢比敢拼是青岛的城市精髓,也是青岛重回巅峰的希望所在。
山海激荡,不曾停歇
假如从资本的维度来衡量青岛各区市的经济成色,崂山区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截至目前,崂山区已有上市企业1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和市值分别约占全市的60%和50%,境内上市企业数量和股票融资额均居全市第一。
在崂山区上市公司阵营中,既有海尔这个庞大的生态体系孕育的上市公司族群,也有特锐德、汉缆等土生土长的企业,更不乏青岛银行、青岛农商行、中创物流等曾经在市南区发展多年的企业,它们一同确立了崂山区在资本市场的领先优势和生态多样性。
企业的空间腾挪,既有基于 略调整、空间不足等因素进行的主观求变,也有青岛老城区企业搬迁、金家岭金融区建设等政策驱动,前者造成了李沧、四方的工业企业向郊区的外流,后者则让金融企业开闸般向崂山汇聚。无论是主观求变还是政策驱动,空间资源狭小的市南区都难以成为受益者,甚至只能成为资源流出者。
比如金家岭金融区的建设,不仅使市南区的金融机构出走,而且新的金融机构进入青岛时也会首选崂山区为大本营,而此前市南区一定是首选。典型的就是,青岛两家地方法人银行都选择了从市南转向崂山。其中,青岛农商银行总部办公地点几经易址,先后坐落于江西路6号、曲阜路9号、东海路16号、香港中路100号和香港东路109号,最终于2017年3月9日,迁至崂山区秦岭路6号。最近几年新设的总行资产规模超过万亿元的北京银行、渤海银行、浙商银行的青岛分行无一例外地全部落户崂山区。
尽管在经济总量这个指标上,市南区还远超出崂山区几个身位,但在一些重点指标上,崂山区确确实实地给市南区带来了贴身压力。
以楼宇经济为例,2018年,市南区税收“亿元楼”26座,到2020年,只剩下18座,2年减少了8座。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税收“亿元楼”数量一直屈居亚军的崂山区,在2020年新增盛和大厦、财经中心、金岭广场、杰正财富中心、光大理财大厦5座税收首次突破亿元的楼宇。截至目前,崂山区税收过亿元的楼宇累计26座,实现惊天逆袭。
从区域竞争格局来看,崂山区觊觎的并不止于金融,还有商圈、人才、科技等诸多领域,金狮广场、金鼎广场组成的石老人商圈直接从香港中路商圈吸取客流;而从高校集聚角度,伴随着中国海洋大学从鱼山校区到浮山校区再到崂山校区的迈进,崂山区不经意间已经集纳了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本土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随之而来的人才、科技高地已经浮现。
你有科技,我有人文
“宁要市南一张床,不要李沧一套房”,对于今天的市南区来说充满反思意味,但十年前的市南的确拥有这种资本。
2009年之前,市南区GDP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长率,无论是区级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到账外资、进出口总额,都在青岛市名列前茅,是青岛市的政治、金融、商贸、文旅、科技中心城区。
而把时光的宽度放大到青岛建置120多年的历程,市南区一直是青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祖上也阔过”的典范,1899年,全市第一家外资银行——德华银行青岛分行在太平路设立;1908年,全市第一家民营银行——东莱银行在湖南路设立;1909年,全市第一家国营银行——大清银行青岛分号在中山路设立……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
尽管在岁月的长河中,这一切都暗淡了下来,但却给市南区留下了丰厚的人文资产。科技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城市的外在形象,但文化堆砌起来的内在优势则是短时间内无法赶超的。 体到市南区和崂山区的博弈中,依托人文资产确立的优势,市南区建立了一道崂山区难以迈过的“护城河”。
在企业总部、楼宇经济、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等依托科技创立的硬实力竞争层面,市南区只能在个别领域与崂山区并驾齐驱,而多数领域都只能望其项背。但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市南区依旧可以对崂山区和其他城区形成碾压优势。
在青岛升学率较高的初中资源对比中,市南区一骑绝尘;在市民公认的并且趋之若鹜的小学中,市南区也是几乎垄断全部的靠前席位。而在医疗领域,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等都是以市南区为大本营,甚至还拥有青岛眼科医院等在全省都极具影响力的专科医院。在文化领域,尽管伴随着城市变迁,栈桥、八大关、五四广场、奥帆中心等几代前海地标更迭频繁,但主要地标都掌握在市南区手中,从未旁落。
崂山区的科创实力有目共睹,堪称青岛最具“独角兽”特色的城区。长城战略咨询2020年7月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显示:青岛共有6家企业入选独角兽榜单,其中,崂山区的表现尤为亮眼,共有5家企业入围。3年来,崂山区共诞生6家独角兽企业,目前除杰华生物超龄毕业,卡奥斯、日日顺、聚好看、能链集团、特来电五家独角兽云集于此,成为国内培育独角兽企业的明星区县。
你有科技,我有人文。基于此构成的优势,在很长时间内依然会主导着两区的发展战略。
市南“向西”,崂山“向北”
赵燕执掌市南区之后,从其行动足迹来看,企业总部、新经济、中山路复兴将成为主打手笔。对比其他区市的发展战略来看,对企业总部和新兴产业的重视基本上相同,而唯独中山路复兴是市南区依靠资源禀赋打出的独有王牌。
从区位来看,市南区的东部和中部大体饱和,留给其发展的空间已经框定。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现代金融、现代科技服务、航运贸易等产业是市南区的重点方向,将主要在这些区域见缝插针。海天中心、绿城深蓝中心、鲁商中心、华润中心等一批高端楼宇启用后,将为市南增加优质楼宇载体供给,用于吸引跨国公司、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总部基地。面临升级换代的压力,市南区的老旧楼宇改造提升势在必行,长期为企业所诟病的老一代写字楼停车难、就餐难等问题如不解决,将难以对企业形成吸引力。40多万平方米的软件园和动漫产业园两个“都市园区”的腾笼换鸟、动能转换也十分紧迫。
“向西”将是市南区未来的突破口。市南区的西部,仿佛就是双循环大背景在青岛的缩小版,坐拥稳健成熟的东海岸与日新月异的西海岸的交汇点,地铁一号线的开通将让市南区西部成为本地市民、外来游客的中转站,带来无限的人气。
在这种背景下,中山路的复兴被给予厚望。中山路步行街核心区的改造工程还在继续,中山路周边沿街的商业也已展开筹划。
青岛湾广场是市南区西部另外一个备受关注的项目。按照规划,在国风大酒店全部拆除的基础上,海润大厦、华联商厦、山东国际贸易大厦等高层建筑都在拆除计划当中。青岛湾广场项目是青岛市历 城区保护更新的重要项目之一,旨在进一步优化历史城区前海一线的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功能布局。未来,青岛湾广场将建设滨海广场打开通海视廊,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相对于市南区选择“向西”,崂山区则选择了“向北”。崂山推动的“战略北进”将突破中韩、北宅、王哥庄街道,以村庄改造、乡村振兴、产业培育、新基建作为“战略北进”的重要支点,加快推动高端产业、重点项目、重大投资、优质公共服务向北延伸。
崂山区已经拥有良好的产业链体系,智慧产业、智能制造、虚拟现实、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微电子产业等百亿级产业链强势崛起,构筑了在转型升级之路上厚积薄发的崂山力量。围绕打造引领省市创新发展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崂山区正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再上能级。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是“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崂山区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海尔、海信、特锐德等企业就是其中优秀代表。崂山区已经建立了要素完备、便捷高效、热带雨林式的科创“生态圈”。
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市南区的决胜焦点在于打破什么,而崂山区的致胜关键则是建立什么。不同的命题,殊途同归,都是在为百舸争流中的青岛贡献什么这同一答卷而努力。
市北与李沧,圈“力的游戏”
“商圈”曾经是市北和李沧的“人设”,当下的市北区和李沧区都需要频频出圈,建设更多的生态圈,跨界不同的产业圈。
用后来者的笔调书写历史,总会或多或少地夸大事件发生时的预见性。
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修了三条由市区通往郊区的公路,即从湛山村到崂山流清河的湛流路、从台东镇到崂山柳树台的台柳路、从四方村到流亭的四流路,它们对青岛后来的城区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台柳路、四流路就像两根绳索一样,分别串起了台东和李村两大商业旺地、四方与沧口两个工业摇篮。时过境迁,随着李村与沧口合并成李沧区,四方和市北合并成新的市北区,今天的市北区和李沧区就仿佛是一对孪生兄弟,虽然在经济总量、人口规模等方面不在一条水平线上,但在产业结构、城市格局、历史文化等众多“人设”方面保持着高度的相似性。
从资源分配角度来看,两个产业结构类似的区域比邻而居,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对于市北和李沧来说更是如此。从台东商圈傲视群雄到李村商圈信誓旦旦争夺“王位”,从新都心商圈后发逆袭到地铁赋能李村商圈,市北区和李沧区关于“商圈一哥”地位的争夺或明或暗、时而激烈时而风平浪静,但十几年从未停歇。
在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商圈对区域经济的赋能作用与十几年前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在“商圈一哥”位置争夺战的背后,是两个区域在曾经引以为傲的大企业搬迁后,重塑区域影响力的迫切需要,重点不在“里子”,更多是事关“面子”。
当下,市北区和李沧区都面临着人才吸引力较弱、财税收入支撑发展压力大、城市功能配套不足等大体相似的 发展命题。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不止是两区,还有围观者,在喧嚣与喝彩背后,大家期待的是市北区和李沧区究竟会探索出什么样的转型升级路径。
“商圈一哥”究竟是谁?
“朝观壁画夜赏灯,购物休闲在台东”,有“青岛王府井”之称的台东商圈纵横捭阖青岛商海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之久,一直是市北商业繁荣的代言。尽管因为商业设施陈旧、交通拥堵等因素,在青岛商圈中的地位已经和十几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但依然凭借吃喝玩乐的物美价廉、琳琅满目,而让业界不可轻视其影响力。
台东商圈是典型的“祖上也曾风光过”,而且“风光”得堪称“纸醉金迷”。2012年前后,凭借市北区特色街的快速建设,在外围形成了婚纱街、文化街、啤酒街、美食街、文具街、体育街等一群“卫星”商业街。台东商圈发展到了史无前例的鼎盛时期,10平方米的店铺年租金就可以达到10万元,让岛城其他商圈望尘莫及,也让未来的自己不如曾经的自己。
2015年底,地铁3号线开通,青岛步入地铁时代,李村率先融入。2017年底,地铁2号线开通,第一个地铁十字路口在李村诞生。台东商圈的霸主地位彻底被撼动,而从此前的商业格局变迁,已经看到了一丝端倪,只是在等待着霓虹照亮其隐藏的角落。
霸主式微有很大的因素来自于台东商圈自身的原地踏步。受制于空间资源的狭窄,在2003年万达广场进驻之后,将近20年时间里再也没有新兴商业项目落户,倒是中央商务区、浮山后等次级商圈崛起,分化了台东商圈在市北商业体系中的客流。
更糟糕的还在后面,随着麦凯乐、凯德MALL以及此后的保利广场接棒麦凯乐加入,一个以庞大新兴居民区为后盾和以地铁为大动脉的新都心商圈形成,它不仅具备较为完整且新潮的业态,而且品质定位更加高端,还通过地铁率先实现了与全城的互联互通,一个与台东平起平坐的“兄弟”商圈崛起,影响力日隆。
老对手李村商圈更是不断“广积粮、缓称王”,乐客城开业到崂山百货扩建再到和谐广场开门,李村商圈的新项目一个接一个,早已翻过了维客、利客来、北方国贸三巨头统领李村商业的旧篇章。就连堪称商业“冷年”的2020年,处在夏庄路、京口路、向阳路合围三角地带的维客星城逆势开门,以11万平方米的地铁商业综合体身份亮相岛城。而台东商圈过去十几年一直是利群独自撑起一片天,唯一变化就是沃尔玛退出了,原来空间并入利群的版图。
虽然地铁2号线西段在2019年底开通,为台东商圈带来了充裕的客流量,以至于夜晚和周末的台东恢复了“人山人海”,“平民化”商业氛围也越来越吸引着年轻群体。但其“商圈一哥”的位置已经不够稳固,近的有主打时尚新潮的新都心商圈想取而代之,远的有同样主打物美价廉的李村商圈一直在虎视眈眈。
在线上消费崛起的时代,商圈已经没有昔日那种对消费的绝对统领能力,商圈的未来也成为正在持续探索的命题 新都心、万象城、石老人等商圈新势力,正在和台东、李村等老一代商圈平起平坐,青岛的商圈之争早已从两强对立转向了百花齐放,这是城市均衡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商圈依旧是富民经济的重要载体,但已经不是受宠的产业,它们的征战杀伐早已引不起太多的关注,倒是市北区和李沧区的经济新引擎一直为业界所关注。
同一命题的不同解法
翻开城市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市北区和李沧区太像了,除了同为商业旺角,它们还是青岛当之无愧的工业摇篮。在“上青天”时代,九大国棉厂全部位于两区今天的范围之内,在工业占据国内生产总值绝对优势的时代,它们都是当之无愧的工业大区,中车四方、青岛钢铁、海晶化工等曾经在青岛工业版图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企业都坐落于此。
以“上青天”为缩影的工业文明地位造就了它们不服输的区域性格特征,这是两区对“商圈一哥”位置全力争夺的内在动力。但时过境迁,拥有共同历史记忆的它们,站在今天这个时代的关口,都面临着同样的城市发展命题。
随着老城区企业搬迁,市北、李沧两区固有的财源体系被颠覆,需要重新确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四方、沧口两个传统产业集聚地在城市资源配套方面的短板日益凸显,教育、医疗资源需要全面提升;因为缺乏高科技企业的引领,在这两个常住人口大区,更多的居民只是把其作为居住地,工作多在市南、崂山,并且支撑了那里的科技、金融等产业的崛起……
在过去十年间,市北区和李沧区是青岛房地产建设最为突飞猛进的区域,前者的代表是新都心,后者代表是东李,在居民区快速形成的同时,却没有顺势实现产业体系的构建。
这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人才并没有为居住区所用,他们的知识赋能了崂山和市南,却徒增了市北和李沧的养老、教育、医疗压力。市北区此前已经预警了第二实验初级中学、65中、53中、启元学校等都面临着严重的生源超负荷。
2020年,市北区实现生产总值962.18亿元,李沧区实现生产总值545.88亿元,两区名义增长速度均落后于青岛市增速,其中,李沧区生产总值稳居青岛十区市最末位。而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方面,2019年,市北区完成96.69亿元,李沧区完成106.26亿元。在人口方面,市北区常住人口在110
万左右,李沧区常住人口在60万左右。
如果觉得这样对比不够明显,可以把崂山区的数据拿来参照。同样是2019年,崂山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7.1亿元,但崂山区的常住人口不到50万。
通过对生产总值、公共预算收入、常驻人口等数据的简单对比,区域发展的成色和面临的压力清晰可见。
市北区和李沧区的主政者全部选择了通过产业构建来破解当前面临的难题,市北区提出利用数千亩核心区域的土地,分别从人工智能、大健康、数字科技、跨国公司总部、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着手,打造六个千亩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路径。
李沧区则在聚焦智慧新能源交通、智能制造和智能建造、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其中,备受关注的院士港将聚焦主导产业方向,推动“科技创新实体化、市场要素股份化、网络信息赋能化、链群融合一体化”,催生产业裂变效应,培育形成创造创新生态系统。
相对于市南区存在的缺乏空间支撑产业发展的难题,好在市北区和李沧区通过老城区企业搬迁还拥有一定的辗转腾挪的空间,前者有青岛港大港区域和环湾路两侧的待开发区域,后者则有沧口地区的大量空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
我们也可以乐观地预估:随着市北区和李沧区把发展的想象空间都瞄准后海,胶州湾畔的时代或许即将来临。前海开发殆尽,后海方兴未艾,机遇重回后海不再只是梦想。
市北、李沧两区的主政者都拥有在不同区市工作的经历,市北区委书记张新竹曾在胶南市任职副市长,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则是在平度市任职副书记多年。而市北区区长张永国此前更是在即墨、胶南、城阳、市南都任过职,不同的任职履历,可以让他们从不同角度看待区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出一条新路径成为大概率事件。
回到最初的话题,“商圈”曾经是市北和李沧的“人设”,当下的市北区和李沧区都需要频频出圈,建设更多的生态圈,跨界不同的产业圈。商圈之争只是表象,区域影响力之争才是内涵,区域发展要靠产业、文化。可以想见,以后海为腹地的市北区和李沧区在以后的岁月中还将频频交手,这是一衣带水的宿命,有竞争、有合作、有互相成全,“圈”力的游戏还会继续下去,可能更加精彩。
城阳与即墨,谁领“北境”?
外向型经济特色十足的城阳区和民营经济蓄水池充盈的即墨区,某种程度就是青岛在“双循环”体系下的不同方向的探索。
资本是检验企业发展成色最好的试金石,再华丽的溢美之词也抵不过用真金白银的投资来证明对企业发展前景的看好。
谁也没有想到,2020年这样一个疫情笼罩的罕见年份,会成为青岛资本市场的“大年”,青岛全年有12家企业迈过资本市场的门槛成功过会。当然,谁也不会预见到,这12家企业中的前四家都来自北部郊区的城阳区和即墨区,并在当年上市,力保青岛在上市公司总量方面力压烟台。
回顾青岛经济发展史,城阳区、即墨区确需颇费笔墨。它们拥有从纺织、水产品加工等领域野蛮生长起来的青岛最早一批民营企业,规模和品牌兼具。在近年来高速崛起的赛轮成为青岛本土民营制造业“新代言”之前,这一角色多数时间都被城阳区、即墨区的企业掌控,广源发、即发先后“登基”。
因为地缘位置邻近,两区企业往来密切,共同经历了出口加工业繁荣缔造的荣耀加身,也共同经历了因为太过密切而被对方“拖下水”的至暗时刻。它们一边互助得亲如兄弟,一边标榜不同的各自归属,假如把它们若即若离的成长历程书写出来,一定激情澎湃。
尽管历史过往太过亲密,但在未来的岁月里,它们所在的区域却注定要为资源你争我夺。“一谷两区”体系里的青岛高新区、青岛蓝谷在科技创新领域厉兵秣马;汽车产业新城、轨道交通示范区成为即墨区和城阳区在制造业立足的看家名片,在北部的版图 宣示影响力……
外向型经济特色十足的城阳区和民营经济蓄水池充盈的即墨区,某种程度就是青岛在“双循环”体系下的不同方向的探索,它们“术业有专攻”,在用实力竞争“北境之王”的同时,也用各自不同的路径,牵引着青岛的一路向前。
强企对垒,不相上下
作为民营制造业重地,城阳区和即墨区都有标杆企业当家坐镇,难分伯仲。
即使把聚焦点对准上市公司,比拼也是旗鼓相当。城阳区本土上市企业有国恩科技、恒顺众昇、克劳斯、海利尔、蔚蓝生物、威奥轨道、高测股份等,还有已经过会但还没有上市的海泰科,足以代言其在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优势。即墨区有金王化学、海联金汇、伟隆阀门、英派斯、日辰食品、酷特智能、森麒麟,在纺织服装、汽车领域特色十足,与区域王牌产业一脉相承。
翻开堪称“青岛企业成长数据库”的青岛企业百强榜,城阳、即墨两区在榜单上的缠斗由来已久。在2008青岛企业百强名单中,以即发、红领、亨达为代表的即墨纺织服装制造业,以喜盈门、青变、正进、佳元、亿路发为代表的城阳水产加工和纺织品制造业,都堪称一股清流,有着良好的品牌知名度,立足各自的产业集群,在青岛制造业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时过境迁,到2019年青岛企业100强榜单中,两区的代言企业已经发生了变化,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成为各自区域的龙头大哥。即发、海联金汇、森麒麟、捷能汽轮机、营上建设、正大领衔的即墨区企业阵营,要强于青特、国恩科技、海利尔药业等领航的城阳区企业阵营。
但在另外一份榜单中,城阳很快扳回一城。在2020年8月发布的2020青岛市民营企业百强名单中,西海岸新区以29家民企上榜遥遥领先,崂山区和城阳区均有14家企业上榜,并列第二;市北区10家企业上榜;胶州市9家企业上榜;市南区6家企业上榜;即墨、莱西、平度均有5家企业上榜;李沧区3家企业上榜。
榜单并不能说明所有的问题,城阳和即墨两区都有着优质的企业存量资产。即墨区有郎夫包装、正望钢控、云路先进材料、卓英社科技等4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而城阳区上市后备企业也资源广阔,上市企业梯队建设成效显著,更重要的是,创投风投集聚发展也初具规模,2020年新增备案基金25只,实缴到位59亿元。可以想见,未来两区在企业层面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隐蔽数据中的较量
相对于企业的较量,数据的比拼更加隐蔽,既体现着经济成色,又隐喻着突破的方向。
据统计,2019年,城阳区实现生产总值1121.83亿元,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6.68亿元,其中,税收收入93.40亿元,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5.0万人。
同一年,即墨区实现生产总值1201.05亿元,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313.1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1.9亿元,地方税收收入79.7亿元,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24.89万人。
2020年,即墨区实现生产总值1278.36亿元,升至全市第二位。城阳区实现生产总值1209.63亿元,位居第五位,排在西海岸新区、即墨区、市南区、胶州市之后,但在名义增速上以7.83%完爆前五名。
总体来看,即墨区在生产总值指标上凸显优势,但受制于传统产业布局相对较多,在预算收入、地方税收等方面还需要提升,人均贡献度也落后于城阳。反观城阳 ,尽管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等指标的总量排位并不靠前,但要是按照人均占有指标来计算,优势十分明显,区域发展成色十足。
即墨区培育形成了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两大特色产业集群。其中,青岛汽车产业新城是青岛汽车生产的佼佼者,已引进包括一汽-大众(青岛)华东生产基地、一汽解放商用车基地、一汽解放新能源等龙头项目,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汽车城2019年实现本地产值800亿元,2020年实现本地产值900亿元,预计2021年实现本地产值1000亿元;全区汽车制造业规上工业企业51家。
城阳的轨道交通产业等重点产业在2020年同样可以拿出亮眼的数据,全产业链产值实现1200亿元左右。而且改革的赋能还在继续,城阳区与青岛高新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已经成为发展共同体。城阳正勇担新使命,加快建设青岛内联外通的中央活力区。新近开工的两条地铁线,也将疏通胶州湾北岸区域内部的交通脉络,又更加紧密了北岸与东岸主城之间的经济联系与产业联动。
谁将领航“北境”?
纵观城阳区和即墨区过去十几年的发展路径,是截然不同的选择。城阳区走出的是一条外向型经济驱动的产业升级之路,而即墨区更侧重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交互促进。
近水楼台先得月,流亭机场带来的物流优势和国际交通便利,在先天上就奠定了城阳区对外向型经济的选择。韩资企业的一枝独秀成就了本世纪初期城阳区的高速发展,时至今日,外向型经济依然是城阳区的主攻方向,只是经过了产业的洗礼,城阳区在外资的选择上更加贴近自身的主打产业和城区气质。
就当下的城阳来说,无论是民营经济和外资引进,基本上都锁定轨道交通、新材料、大健康、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成为其主打的产业,这其中,轨道交通产业在青岛乃至全国都具有极大的产业影响力,这将成为城阳在青岛的经济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资本所在。
即墨虽然坐拥胶东半岛的交通要道,但周围缺乏强劲的经济引擎,仔细观察即墨的发展路径,在改革开放40年里,更多的精力都放在内在经济循环体系的建设上。千年商都的底蕴生成了商贸流通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又推动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时至今日,纺织服装和商贸流通企业依旧在相互赋能。
可以在即墨看到另外一种现象,央企系统的汽车产业诞生,等于重新构筑了一个产业体系,纺织服装造就的商贸流通优势对于汽车产业价值不大,反而是汽车产业的发展造就了外向型的物资流通体系,让即墨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成为物流产业的高地。
路径选择的不同并不妨碍对优势资源的竞争,尤其在当下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对新经济和青岛优势产业的争夺愈演愈烈,城阳区和即墨区也不能幸免,这其中就有业界关注的高新区、蓝谷的前景之争。
从区位角度来看,高新区和蓝谷都是优质的潜力区域。前者坐拥青岛北岸的优势中心,机器人等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后者面朝青岛最干净的海域,在海洋科研和高等院校领域已经具备了不错的规模。从地铁规划等走势上可以看出其优势所在,只是目前从经济贡献度角度,两个功能区都没有达到期望中的担当。
当然,城阳区和即墨区在未来也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胶东国际机场的启用,将为胶州市增添经济引擎,而城阳区和即墨区将受影响。对于即墨区来说,城区建设的短板,在未来也需要较大的投入;而对于城阳来说,在 循环中若想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还需对产业进行调整优化。
在刚刚公布的《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城阳区和即墨区的未来角色都被重新定义,其中,城阳区将与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共同担当打造环湾都市现代化主城区,步入“主城区时代”;即墨区与黄岛区、胶州市一道成为发展环湾都市三大主城片区,与主城区协同发展。
城阳区、即墨区未来的趋势都是脱离“北境”争锋,一心向主城,而制造业、经济总量等优势,将是其增强主城存在感的底蕴所在。
(文章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Hash:756f9a407f7871de967bba7280413b5ac6e6fa1a
声明:此文由 东方财富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