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民俗、品美食,桐乡这里最热闹!

浙江日报官方账号

2019-03-31 10:00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 王一 文 陈为民 摄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桐乡民间自古流传着“清明大如年”的俗语。

3月30日上午,2019第五届桐乡市“清明轧蚕花”民俗会暨河山镇第二届“蚕花节”在桐乡市河山镇八泉村拉开了序幕。传统民俗项目与非遗美食的民俗会,诠释着“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深刻内涵,彰显着桐乡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副市长徐剑东参加活动。

民俗活动铸品牌

非遗项目放光彩

随着铿锵有力的蚕花鼓声响起,“蚕花祭”为市民们重现了这一古老的习俗。随之而来的蚕花娘娘民俗巡游,更是把带有地方特色的锣鼓唢呐队、旌旗队、蚕花舞队、马灯队、蚕花高台、荡湖船队等民俗项目一一展现给大家。

蚕花高台上,古装扮相的“蚕花娘娘”倚轿而立,一路洒下蚕花喜果,向大家送去风调雨顺、茧子丰收的祝福。广场上市民里三层外三层,争相目睹“蚕花娘娘”的风采。72岁的蔡大伯笑着告诉小布:“我们老底子都说‘轧蚕花’轧得越闹猛,蚕花就越丰收。”

正如蔡大伯所说,“清明轧蚕花”已经成为桐乡延续数千年的传统风俗。家住桐乡市区的何奶奶一大早就坐公交车赶到了民俗会现场,还用相机将现场热闹的场景都记录了下来。“通过照片,可以让我的孩子们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传统民俗。我还要把照片‘晒’到网上,让其他地方的人都看到我家乡的文化!”何奶奶的一番话道出了她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自豪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民俗会还特地将蚕桑丝织技艺(剥丝绵、经丝、纺线、织布等)搬到了活动现场,让大家近距离感受桐乡蚕俗文化的魅力,了解桐乡传统习俗并世代传承下去。

民俗美食齐上阵

民俗会上添新彩

芽麦塌饼是桐乡人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一道美食,一为祭祀祖先,二来赠予亲友。这个虽然其貌不扬,但十分美味的饼,早已成为了每个桐乡人记忆中清明的味道。

现场,来自各镇(街道)的代表队同台竞技,向百姓展示制作好的芽麦塌饼之余,还将接受评委的评鉴。对不少年 人来说,这样能吃能看的民俗体验机会着实不多,很多都人乐在其中。

“现在家里都不做芽麦塌饼了,想吃的时候只能在外面买,有些商家还修改了配方,不再是以前传统的做法了。”乌镇的林女士告诉小布,她特地带着女儿们来民俗会,就是为了尝尝正宗的芽麦塌饼。“不止孩子们玩得开心,我今天也重新回味了记忆里小时候的味道。”

话语间,一股清甜的香味扑鼻而来,刚出炉的芽麦塌饼转眼间就被一旁等候已久的食客一“抢”而空。

高桥糕、驴打滚、垒粉园子、金镶玉嵌……各镇(街道)的美食齐上阵,让市民流连忘返。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民俗会还邀请了国际友人一起参与,向他们展示桐乡独有的民俗及饮食文化魅力。

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清明轧蚕花’民俗会举办至今已经有五年了,去年开始我们首次将这个活动‘下沉’到镇街,因为非遗来源于生活,与老百姓的生活生产方式密不可分。而河山镇具有得天独厚的蚕桑文化底蕴,所以我们将本次清明‘轧蚕花’活动选址在了河山。”

在“风雅桐乡”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特色民俗活动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载体。接下来,我市将致力于让传统文化回归乡村,振兴乡村,让其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的活力,发挥独特的文化力量。同时,用文化活动服务基层,为百姓提供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

据了解,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已经开始尝试将市级特色品牌活动“下沉”到基层,把传统文化回归到老百姓的身边,让每个镇(街道)都有独具特色的品牌活动。

Hash:36956e1025ba20a7c3a172e58b1a2c4c467d79da

声明:此文由 浙江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