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美景.美食.美酒之敕勒川十三大美食《萨拉齐清真干货》

文化领域爱好者

原创:海龙名酒行@内蒙美食

给懂酒的人找好酒 给好美食找爱美食的人

大家好我是@内蒙美食哥!带大家看美景,吃美食,品美酒。

老办法先看美景,再品美食。今天先到敕勒川必去之地“二十四倾地天主教堂”转转(转转,内蒙古地方方言,到处看看、溜达一圈的意思)。

在敕勒川平原土默特右旗海子乡二十四顷地村,有一座独特的教堂,这里,先有教堂后有村,村名也由教堂而来。这座教堂曾是西南蒙古主教府(后为绥远教区主教府),教务管辖范围最大时达到15个旗县,鼎盛时期有教徒5000多名,外国传教士27名。

 

 如今,这座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天主教堂,已经走过了130多年的历程,那些远去的人和事,仍在不断流传着。

从二十四顷地教堂西北面的门口进去,左手方向有一座钟楼屹立在院子里,远远望去,墙立面像一艘轮船,钟楼的尖顶好像桅杆,附属建筑像船舱,取自漂洋过海传教之意。

这座钟楼上半部为1986年修缮时依原式补加,教堂坐北面南,面阔26米,进深46.5米,占地面积大概为12000平方米。钟楼里原来有三口珍贵的大钟,

此图乃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大钟

是19世纪末,一位精通美学与音乐德国匠人花费了多年时间,造出了六口会唱歌的大钟。它们分别能发出1、2、3、4、5、6六个音阶。作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友,他把这六口大钟献给了罗马的天主教堂。那么,其中的三口又怎么辗转到了中国的土地,并且是在偏远的土右旗廿四顷地天主教堂呢?

20世纪初期,廿四顷地的教务发展迅猛。作为蒙古教区的西部重镇,它起着一个中转站的作用,将教义向周边各地扩散开来。廿四顷地天主教堂气势雄伟,建筑群高大壮美,教友人数庞大,享有盛誉。于是,教宗便指令把其中的三口大钟赠送给廿四顷地天主教堂。经过陆路水路的长途跋涉,历时几个月的辛苦转运,三口大钟终于在1905年运送至廿四顷地。在1906年7月5日,闵玉清主教为庆祝新教堂建成,把这三口钟挂上了三十多米高的钟楼。

廿四顷地天主教堂的这三口大钟,从表面上看,与普通钟没有太大的区别,上小下大,钟芯成长方形。但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除了穿绳挂钟处有一个孔外,钟的全身没有一处小孔,下部也没有缺口。在这三口钟上,绘有“十四处”,即耶稣受难的全过程。每口大钟长约80公分,直径约80公分,重300斤左右。这三口钟在平时并不一起用,只有到了主日弥撒或重大节日才同时使用。每逢此时,就会有两个敲钟人爬上钟楼,抱起木棒,依次敲响排列为等边三角形的钟,发出3、2、1的乐音。在平日,则只用那口能够发出3音阶的钟。从钟芯穿出来的绳子直接垂到底楼,人无需上楼,只要站在底楼用绳摇动钟芯,使钟芯撞击钟身即可。这三口钟之所以没有孔,目的是让它发出的声响在钟内回旋,起到一个回音壁的作用,通过这一回音后,方圆几十里的村子都能听到这洪亮清脆的钟声。生活在廿四顷地周围的村民,伴着这钟声,朝起夕歇,过着平静却不单调的日子。

可惜的是。1958年大炼钢铁,这三口钟最终没能逃脱厄运。两口敲碎差点被炼,让人们不解的是这些钟的碎片不能熔化,根本炼不了铁,因此人们也就没再打烂第三口钟。到了文革时期,留下的那口钟连同被打碎的钟片一起从发彦申公社转至呼和浩特市。经专家鉴定,被打碎的钟片是合金制成的,其中“十四处”是用白银浇铸后镀了铜的。之后,那口仅存的大钟几易其手,被一南方商人买去,至今下落不明。

在西南蒙古教区,廿四顷地天主堂曾经盛极一时。沧海桑田,岁月蹉跎,廿四顷地天主堂的风云早已成为历史。虽然钟声不再,容颜已改,但并不能削减它在人们心目中的记忆。曾经逝去的,还会在心中封存对它的回忆;没有失去的,人们还将继续追寻。

教堂现在还保存有本堂神父比利时籍人陶德模用过的旧式木床一个。

光绪六年(1880年),天主教神父陆殿英向农民高九威低价购买永租河滩地24顷,从准格尔旗尔驾马梁迁来部分教徒在此定居,垦地种植,建筑教堂,起村名为二十四顷地。从此,二十四顷地天主教堂开始了传教活动。

  二十四顷地教堂、村落形成后,传教士为了扩展教务,手中土地只让教友租种,周围远近没有土地的农民,为了能租种到教堂的土地,纷纷开始信教,信教后在村中建房居住。因此,二十四顷地教务发展速度很快,村子迅速扩大。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秋,义和团反洋教运动风暴席卷土默川,当地民众积极与义和团神兵配合,于6月24日攻克二十四顷地主教府,当场焚毁教堂,杀死教徒数百人,并活捉主教韩默理,交托克托厅处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月7日,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土默特旗也给教堂赔偿白银1.5万两,萨拉齐等7厅赔偿白银20万两。外国神父便陆续返回教堂,收拢信徒,由比利时籍神父贾明远到二十四顷地教堂任本堂神父,主教府主教由比利时籍神父闵玉清继任。

  光绪三十年(1904年),教会利用“庚子赔款”大兴土木,修缮教堂,建设城堡,耗银1.3万两。次年,又修建大经堂1座,钟楼1幢(为三口大 所修),耗银7000两。同年冬,教堂修缮工程基本结束,教务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

  据《萨拉齐县志》记载,20世纪40年代初,敕勒川平原土默特右旗境内已有天主教堂22座,神父22名,教徒19000名,教会学校22所。各教堂下设分堂、公所、育婴院十几处。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土默特右旗旗境时,对教堂控制甚严。1943年,将内蒙古的外国神职人员集中到山东潍县,二十四顷地教堂神父由中国神父郝宝担任,修道院院长由杜瑞接任。绥远总堂派来两名神父,1名修士。由于神父较少,附近各堂由修道院神父不定期开展传教活动。

1946年外国神父又陆续返回原教堂,继续掌握教会大权。他们仇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公然建立教会反动组织“圣母军”。在二十四顷地、小巴拉盖设立两个总会,共有25个支会,300多名会员。1951年,中国人民政府依法取缔“圣母军”,二十四顷地教会开展“三自”爱国运动,在新华社记者艾丁的发动下,信徒们推荐杜瑞担任二十四顷地教堂神父。4月中旬,杜瑞与比利时籍神父夏仰圣办理交接手续。从此,二十四顷地教堂结束了外国神父主宰教堂的历史,走上了“三自”爱国道路。同年冬,土改工作组将教会所有土地契约(共91顷54亩)焚毁,将土地分给当地农民。而教堂的财产,除203间房屋及大、小圣堂外,其余均收归农会。

1952年土右旗境外国神父全部被遣送回国,各教堂事务从此完全由中国人接管。

二十四倾地大教堂,有无数的辉煌,也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也是帝国主义侵占欺压我国的重要证据,我们必将励精图治自强不息,建设强大的祖国!

参观完二十四倾地大教堂,有点饿了,出来后正看见有家干货店(内蒙古人说的干货,不是山干货,也不是海干货,而是烘烤炸制的一种面食),买个焙子吃,压压饥。

看完美景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敕勒川十三大美食之一的《老萨县清真干货》

说到干货,其实与新疆的馕、西安的馍、北京的烧饼基本差不多,烘烤或炸制而成,外干内软。

老萨县干货,基本上是清真食品,甚至于全内蒙古大部分的干货店,也都回族人民开的,也是一种内蒙古多民族和谐共生的真实写照。在这里,干货、焙子是人们久吃不腻的美食,大家通常早上和晚上吃,吃法多样搭配有趣儿,早上一般夹着其它食品吃,叫法也就变了。夹肉就叫夹肉饼,夹鸡蛋就叫夹蛋饼……反正夹什么就叫什么。晚上了,一般就熬点小米粥或一碗鸡蛋汤,再买点干货,一顿营养丰富味道不错的晚饭就有了,是不是方便又快捷?

由于敕勒川萨拉齐人爱吃干货,所以做干货的店铺、摊铺也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关键每家都是真材实料 ,手艺不错。来了就必须去偿偿,回家带些送人也不错。

伴随着历史时间推移,从最初的简单,到现在丰富多彩的品种,这些纯朴的做干货手艺,也将一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老萨县清真干货的基本种类

麻花

锅盔

散子

糖麻叶

油旋

干垫儿

各种焙子

关于焙子,有这么一个小笑话:说是有个南方人来萨拉齐时买了几个焙子给家人带回去,家人看后问这是什么,南方人说是“被子”;家人问为什么叫“被子”?南方人回答说是长得像被子。

当然,焙子不仅有长形的,还有其他形状的,种类繁多,有长的,有方的,有圆的,有三角形的,还有像牛舌的。

看美景,吃美食,品美酒,内蒙美食哥带您走遍内蒙古。欢迎大家评论转发关注!

下期介绍敕勒川十三大美食之《萨拉齐八大碗》重头戏吆儿

Hash:f473027e9866ed6f6c986de236ef47f4a943e297

声明:此文由 内蒙美食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