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5|晋商出关必经之路,也是长城防御重要关口

旅游领域爱好者

#挑战六月不断更#

代县地图

山西之旅让我越来越喜欢这里,晋商文化给我很多启发,聪明的头脑,勤劳的双手,打造一次又一次传奇。不知什么时候,山西人开始往外做生意,向西出发,必经之路就是雁门关,这条路也不知走了多少年,深深的车辙印,记录了这里商人来来往往,跌跌撞撞,那会交通工具不发达,都是马车,那么狭窄的小路,成了走西口出关创业必经之路。这里就是现在的代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绘画画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代县地处东经112°43′—113°21′,北纬38°49′—39°21′,东临繁峙,西接原平,南界五台,北毗山阴。滹沱河由向西南横贯全境。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约40公里。总面积1721.5平方公里(2013年),总人口21.5万,辖6镇5乡377个行政村。

1、气候

代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全年累加日照时数2863.6小时,北半坡稍多。年平均气温变化在7.2~9.3℃之间,平川为7.8~8.4℃,丘陵区为7.2~9.0℃,土石山区为6.4℃。代县年降水量变化在397—770毫米之间,分布特征为随海拔增高而递增。全年无霜期变化在100—160天之间,分布趋势为由东向西逐渐增长。

2、交通

代县交通便利。京原铁路横贯县境东西,过境里程32公里。京原公路,即108国道大同公路,即208国道,穿越县境,并于阳明堡处交汇。特别是大运高速公路的贯通,大运高速路横穿雁门关天险,大大缩短了代县与本省乃至全国各主要城市之间的距离。代县11个乡镇全部通油路,212个行政村及各重要旅游景点公路全部硬化。因特网、程控电话、移动通讯等现代信息高速公路已全部建成

3、旅游美景

3.1 雁门关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偏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辖边墙四道,总长数百公里,至今仍有三十公里保存较好,全部包砖,高耸河岸,甚为壮观。“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这是古人对偏关的赞誉。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是赵武灵王破林胡的战场,唐朝名将尉迟敬德在关东建九龙寺,宋代杨延昭威镇三关。现存关城为明洪武二十三年始建,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雁门关由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关城城墙高10米,周长约1公里。墙体以石座为底,内填夯土,外包砖身,墙垣上筑有垛口。

关城的东西北三面开辟了城门。门洞用砖石叠砌,青石板铺路,门额位置上均镶嵌了石匾。东门门匾镌刻着“天险”二字,门上建“雁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设回廊。西门门匾上刻“地利”二字,其门楼为杨六郎祠。北门其实是瓮城的城门,门额书刻“雁门关”三字,两侧镶嵌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目前东西门楼都已被毁,北门也坍塌成了一处豁口。

雁门关的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多。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围城以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起到屏障的作用。

雁门关两侧群峰挺拔,山势陡峭,中间夹一小路盘旋曲折,穿城而过。关城正北的山岗上有明清驻军的营房旧址,东南有练兵的校场。西门外有关帝庙。东门外有靖边祠,祭祀战国名将李牧,现仅存石台石狮子、石旗杆和数通明清碑刻。

关城以西的旧关城俗称为铁里门。两关之间用石砌长城相连,并建造了敌楼、烽火台等,形成一组完整的防御体系。在旧关城附近有一段明代建造的白草口长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长城段之一,该段长城全长5033米,墙高6-8米,底宽5米,顶宽3米。每隔120米左右,便建烽火台和敌楼各一座,在险要的地段,还设置了堡寨、壕沟和暗门等。它的东西两端向北延伸后,最终与外长城相连。

在关城周围和山下还有关署、东城兵盘、西城兵盘、点将台、六郎城、新广武城、旧广武城等六十多处明代遗址和遗迹,也都是雁门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雁门关雁门关雁门关

3.2 阿育王塔

在代县县人民政府院内有一座元代的塔,叫阿育王塔(第五批国保),原为圆果寺中建筑,又称圆果寺塔,寺已毁,塔独存。

阿育王塔为圆锥形,通高40米。台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高1.5米。塔建于台基中央。塔座平面圆形,砖砌,周长60米,作仰覆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的须弥座式,四周刻有花饰、莲瓣和陀罗尼经。塔身为上肩略宽的圆形覆钵式,刹身为砖作相轮11层,刹顶为宝盖,中连极顶宝珠。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地震毁坏塔刹九尺余,二十三年(1694年)补修。是我国藏式塔中的佳作。

阿育王塔

3.3 代县阳明堡机场战斗遗址

代县阳明堡,坐落于雁门关下、滹沱河畔。这里原是一片将近万亩的盐碱荒滩,抗日战争前,阎锡山曾在此建了一个简易飞机场。1937年日军占领代县后,抓来大批民夫,强修扩建,作为日军进攻忻口的后方基地和空中物资转运站。阳明堡飞机场遗址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碑上刻有-将军亲笔题写的“阳明堡飞机场遗址”八个大字。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代县阳明堡机场战斗遗址

3.4 元明楼

元明楼,位于代县枣林镇鹿蹄涧村东。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风格。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99平方米。三层重檐楼阁式建筑,高约14米。转砌台基,基宽21.5米、深9.9米、高0.55米。底层砖砌,中设券洞,南北贯通。面宽三间,进深四椽,重檐悬山顶,五檩前后廊式构架。底层前檐明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二、三层前后檐明、次间施有四扇六抹格扇门。二层东西两侧建有钟楼、鼓楼。楼前设有旗杆1对。1984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鹿蹄涧村位于忻州市代县县城城东18公里,08公路路北属枣林镇,原名联庄。地处平川,耕地3271亩,人口978人,多为杨家后裔。杨业开始,至今已延绵51代。现在仍保持武术传统,喜练武艺,此地盛产水果。元朝初年,杨业的十三世孙杨友和他的弟弟杨山,率军屯垦于留属村(在今代县城东)。一天,二人外出狩猎,行至马峪河(在今繁峙县雁头地界),忽遇一只梅花巨鹿。杨友张弓搭箭,射中鹿蹄,鹿带箭而逃。杨友、杨山策马紧追,追至联庄(今鹿蹄涧村),巨鹿以头触地,顿时失踪。杨氏兄弟急令亲兵在鹿没处挖地三尺许,发现一块怪石,上面现出一只梅花鹿的形象。杨 将这块怪石携回后,经加工雕饰留作纪念。后来,杨家认为“鹿”与“禄”同音;鹿之所入处,必为祥瑞之地,便将杨氏一族迁到联庄定居,并改村名为“鹿蹄箭”。后因村子左右各有深涧,又改名为“鹿蹄涧”。奉旨兴建杨家祠堂,并将"鹿蹄石"置于祠堂后院大殿前。

3.5 赵杲观

赵杲观,位于代县新高乡洪寺村北约3000米的天台山沟。相传春秋末,赵襄子灭代,代君夫人自杀,其余姬妾由丞相赵杲引护外逃,隐居天台山,后人纪念其功德,建祠祀奉,称此为赵杲观。

据观内碑载,创建于北魏,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万历年间(1573—1620)曾予重修,清康熙年间(1662—1722)增修。观分南北两洞,占地面积2220平方米。现存北洞正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南洞名“自在庵”,内为天然石洞,外壁设木构窟檐。北洞依山势而建,共有三进院落,院落朝向各不相同。第三进院落坐北向南,中轴线上建有韦驮殿和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耳殿和朝元洞。正殿石砌台基,基宽9米、深6.9米、高0.65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有四扇六抹格扇门。观外北洞北及东北半山腰依山筑有三座楼阁。观内现存明重修碑4通,清重修及功德碑碣14方,民国重修及功德碑5通,清旗杆1对。199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赵杲观赵杲观

3.6 杨忠武祠

位于代县东北20公里处的鹿蹄涧村、是宋代名将杨业后代为祭把杨业夫妇及其后代名人而建的祠堂。

杨忠武祠创建于元代至元16年(公元1279年),祠分为前后两院,前院东、西、北各建堂宇三楹,奉祀杨业及其后裔。后院,左右厢房各三间,正殿五间、悬有“千秋忠义”、“威镇华夷”、“忠勋世美”三块题匾。廊柱对联书有“丰功伟烈著边疆,勇冠千军称无故;浩气英风留击塞、声威万代佩专城”。殿内塑像正中为杨业与余太君像,两侧为八子塑像,东、西、南三面为杨家历代名将塑像。杨家当年在战火中使用的战鼓铜锣,也陈列在殿内门口。

后院正中、立一块玲陇剔透的太湖石,相传这是当年从地下发现的鹿蹄石,已挺立了600多年,石色依然青翠。背面,雕有一只梅花鹿,蹄迹遍布石上,蹄下有激起的水花旋涡。石座四层,上刻乌兽、花卉、浮云、山水。第三层石背镌刻“泰宝元平”字样。杨忠武祠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忠武祠杨忠武祠

3.7 洪济寺

洪济寺,位于代县峨口镇下木角村东。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载,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道光四年(1824)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118平方米。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过殿(前为官老爷、后为地藏王)、大雄宝殿,两侧为东耳殿和东配殿。现存大雄宝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

大雄宝殿石砌台基,基宽10.7米、深8.2米、高0.2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施斗栱五踩双昂,平身科一攒,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殿内两山及后墙施有彩绘壁画35.84平方米。过殿石砌台基,基宽10.55米、深12.15米、高0.1米。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七檩前后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后檐明、次间施格扇门窗,殿内两山施有彩绘壁画51.22平方米。寺内现存明石灯塔1座,清重修及功德碑3通。1984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洪济寺洪济寺

3.8 白仁岩

白人岩亦称“白仁岩”,座落在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代县古城西北20公里处,相传因有白谷仙人坐化成峰而得名。乾隆《代州志》记载,"白仁岩,晋释慧远于此建寺"。因之,又称白仁岩禅寺。白仁岩禅寺始建于东晋,宋、元、明、清均有修缮,为古雁门八景之一。

白仁岩白仁岩

3.9 代县文庙

代县文庙位于山西省代县城内,创建于唐代,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重修。1983年至1986国家又拨款进行维修。庙南向,分前、中、后三院。后院为崇圣祠。中院正北为主要建筑大成殿,单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五间,殿及各坊以绿色琉璃瓦覆顶。代县文庙是代县已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华北已存最大的州文庙。

代县文庙代县文庙

3.10 晋王墓

墓地坐北朝南,由封土堆、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墓道通长30余米,距墓门3.8米的墓道两侧,自上而下均为仿木结构砖雕、彩绘图案粉饰。洞壁东西两侧各刊“出行图”和“仪仗图”。 墓室为圆角方形石券穹隆顶结构,全部以石条砌成。腰部周围均为仿木结构石雕斗栱门窗。墓室内四周间隔立十二生肖石雕官服人像11尊。墓室东南方墓志 1合,盖上镌刻隶书“晋王墓志”。晋王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王墓

3.11 代县边靖楼

代县边靖楼初建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是由当时的将领唐胜宗、陆仲亨主持修建的,因为当时的代县城还不是州城,所以这座楼台就起名为边靖楼,意思是守卫北边,使之安宁,实际也带有纪念这次平叛成功的意思。到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代县又恢复为州,这座边靖楼就成为州城的鼓楼了。

代县边靖楼代县边靖楼

3.12 长城

长城雁门关段含白草口长城为明代建筑,又名西陉关,是明代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内三关。据清乾隆《宁武府志》载,旧关在雁门山上,明洪武七年(1374年)移至今址。明万历二十五年(1579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现存雁门关为明代所筑。

雁门关关城,周长1公里余,由关城、瓮城、围城三大部分组成。墙高10米,石座砖身,内为夯土,开门三重,即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即天险门,石座砖券,额匾书刻“天险”二字,门上有楼,为雁楼。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墙垣设垛口,门洞内原有板门一道,青石板铺路。雁门楼是驻守官兵巡察、了望、休息的场所。

围城随山势而建,城周长约10余里,墙为石砌。围城南端分接关城东西两翼,围城城墙沿东西山脊向北延伸至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围城城门,门上有楼曰宁边楼,已毁。围城门外接石拱关桥连通关道,关外依次设大石墙3道,小石墙25道。石墙为围城屏障。

天险门外建有靖边祠,祀战国名将李牧。山门前石砌平台上配设石旗杆、石狮各一对,正中左右各有踏朵台阶,皆配有石雕石栏板。山门左右配建的钟楼、鼓楼、前院两侧的厢房、过殿、后院的大雄宝殿已毁。1997年重建大雄宝殿,祠内存有清代碑刻15通,其中李牧碑1通。

白草口长城,又名猴岭长城,为明代建筑,全长5033米,高6至8米,底宽5米,顶宽3米,每120米建戌城一座,并置烽火台、敌楼,隘处置堡寨、凿壕堑、设暗门。白草口长城东西延伸与外长城相连。

此外,雁门关还有铁裹门、关陵、关署、东城兵盘、西城兵盘、点将台、兵洞、石头长城、六郎城、烽火台、新广武、广武古城等60余处遗址遗物。

长城雁门关段长城雁门关段

4、特产美食

4.1 代县烫面饺

烫面饺是代县人常吃的面食之一。因其要用滚烫的水来和面,故 称为“烫面饺”。其特点是饺皮儿很筋道,皮薄馅大,色泽如玉,鲜香不腻。

代县烫面饺

4.2 高梁面鱼鱼

高梁面鱼鱼是代县乡间百姓粗粮细做的一种日常食品。它是用普通高梁经过淘煮漂晾碾磨成面,用开水和好,人工搓成的。

4.3 代州熬鱼

代州熬鱼的做法始于五六十年代的代县、雁北一带,其特点是鱼骨酥软、肉嫩味美、口味极佳。

代州熬鱼代州熬鱼

4.4 代县火烧

代县火烧形似煎饺,为代县人常吃的一种面食。刚出炉的火烧外焦里嫩,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4.5 代县麻片

早在清代就已驰名省内外。做法:将上等面粉拌上糖,加入油、蜜水和成团状,然后擀成皮、涂上蜂蜜、撒上芝麻,上锅烘烙。成品色微黄,酥脆香甜,吃来满口余香。

4.6 腌菜

代县由于地处边关要塞,守兵烽屯,官宦蚁杂,粮草远距征集、蔬菜就地调剂成为历史的需要,也形成了代县人讲究吃菜的民风民俗,故人称“菜代州”。如今切咸菜、擀豆面、剪窗花、绣花鞋仍是人们荼余饭后,街头巷尾评判的巧媳妇的几个起码条件。凡在代州乡下呆过一段时间的人,总会说起代州腌菜来。其花样齐全,制作考究,色香味美,刀工精细也真叫绝!一碟碟油露露、黄淋淋的腌菜往饭桌上一端,再加上一碗白生生、香喷喷的大米捞饭,或黄橙橙、软溜溜的黄米糕,甭端起来,就是看那颜色,闻那味道,也足馋得人大口大口地咽口水。一道道数给你听听那也足是一顿美美的精神会餐。

代县腌菜种类有大菜、小菜;腌制方式分单腌、混腌;腌制方法包括腌、拌、发、曝等。代州腌菜品种花样数以百计,但就腌制过程看,要么以盐、糖、蒜等为辅料,增加腌菜细胞浓度,要么加温消毒,闷缸密封。而更多的品种要进行发制。]进行生化处理,控制杂菌感染防止腌菜腐烂变质,提高腌菜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代县腌菜工序严密,制作精细,是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的智慧结晶。“菜代州”的美名将永久不衰。

腌菜

Hash:71b9883c2d0f15ba0cf5c066195d90609d95f365

声明:此文由 玩遍山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