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肉食,原来猪肉可以做这么多美味佳肴,学会招待朋友吧

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开始动笔写一写自认为最能代表家乡肉食水平的贾令熏肉

她是家乡一道美味,用料为猪下水,盐水腌制、药汤煮、柏木薰制而成。不必说那烂烂的猪脸,那肉筋筋的猪蹄,那脆生生的猪耳、猪尾巴,单是那一缕柏木熏香就让人驻足流连。她得名于生产地“贾令”,而“贾令”又是得名于当年一名叫“贾辛”的大夫。据现今《贾令村志》记载,公元前514年,祁县从“昭馀祁”单独分设,贾辛大夫做了祁县历史上第一任县令。他在今贾令一带建起家园,发布政令,兴修水利,造福人民。后人怀念他,将他的居住地取名为“贾令”。贾辛宅院遗址——“贾舍地”至今尚存。康熙四年版《祁县志》也有类似记载:“鲁昭公二十八年,晋灭祁氏,魏献子为政,以辛为祁大夫。将适邑,献子进谕,谓其有功于王室也,治祁多善政,得民。”由此看来,贾令熏肉的名称便有了两千多年的文化承载。

她是祁县肉食的名片。虽然不知道她确切起源于什么年代,但历史肯定久远。郝汝椿《晋商第一乔》有描述乔贵发走西口吃贾令熏肉的场景,贵发公是乾隆时代的人,可以说乾隆时候贾令熏肉就已经名扬一时了。关于熏肉,《贾令村志》有这样记载,民国初年,一个叫岳兰柱的厨师,早年在在中堂做饭,为当时名厨。“岳兰柱晚年从在中堂回村后,住在解巷,经过走访、挖掘,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做起了早已声名远播的美食——“贾令熏肉”。从此贾令满街开始飘出熏肉的香味,成了名优特产

贾令是川陕通衢的驿站过往行人络绎不绝。就这样,熏肉的脚印也开始从贾令走向县城,走向全国各地,在来往于贾令驿站的旅人官驿的口中自然飘香,在他们的腹中暗留记忆,在他们的行囊里不吝珍藏。乔贵发带着她走向了西口,禧太后带着她奔向西安。那红肉不柴、肥肉不腻的感觉,那特有的柏木熏香之味一定永远的盘踞在老佛爷的脑海中,我想,假如有来世,她一定会再次光顾贾令,品尝那烂熟烂熟散发着柏木熏香的贾令熏肉。贾令一定是她绕不过的情结,那实在是雪中送炭啊。也难怪祁县人对她情有独钟,宴席上少不了她的身影,客人来了即使吃点灌肠肠,也能让人感到口齿生香,更不用说啃肉筋筋的猪蹄蹄和猪圪捃。猪圪捃最耐细细品味,说筋不是筋,却还有筋的韧性,和筋比起来却又有肉的柔和,那咬在嘴里的圪筋圪筋而又柔和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柏木熏香是别有一种风情,她是熏肉的灵魂。正因为熏香,熏肉才有独特的风味。她不宜冷藏,冷藏会让熏香味悄悄溜走。所以吃最好的贾 熏肉,一定得到贾令,刚出锅、刚熏过就吃,那才叫享受生活。听说在五六十年代太原的市民专门从太原到贾令,专门品尝那热乎乎香喷喷的熏肉。这正如刘备拜见孔明,只可屈就,不可招致,这样才能见到大贤,让真正的大贤走进你的心灵。她是有地位和品位的。

而今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祁县古城的大街上,少不了贾令熏肉的身影,一块块的猪脸一个个的猪蹄,一根根灌肠肠层叠在案板上。不必吆喝,柏木熏香味有时是最好的广告,吸引着过往的行人。游祁县古城,如果不吃贾令熏肉会有淡淡的遗憾。记得前几年,古城东街上,经常见到一个贾令的卖熏肉的年轻小伙子,骑着摩托架着一个带边案板卖熏肉。他在东街的段家巷的南口靠东的向阳地。小伙子每天大约早上10点多钟出来,猪蹄、猪脸、猪尾巴都热乎乎的。我好几次见到许多游客把着他卖的熏肉大块朵颐,有时女同志放下矜持,啃着猪蹄,相机留下了萌萌的印象。熏肉的制作程序极为复杂,用料也极其讲究。《贾令村记》记载:盐水浸泡 1——2天,用料有花椒、大小茴香、砂仁、肉蔻、白寇、桂皮、胡椒丁香木香干姜、陈皮、山楂白芷等二十余种中药材植物原料(《贾令村记》)。这哪是一般厨师所能想到的。我想当初制作这道美味的一定是精通医道、谙习肉性的美食家,如不然怎么能有如此科学的配料的呢?猪肉本属寒,配以肉蔻、桂皮,既能抵消寒性,又能增加香味,配料着实科学合理。因此不会有寒凝存体,只留有入魂的芳香,吃过了许多地方的肉,平遥牛肉、保贤牛肉、太原酱猪蹄;但感觉最熨帖的还是贾令熏肉。只是仆人的眼里没英雄,不出远门的家乡人吃惯了吃长了,觉得她也了了。其实要想识庐山真面目,还得到庐山之外。

2009年在广州,那里的饮食最深的印象就是米汤里煮着白肉,甜甜的。其他也是甜甜的,简直不能入口,硬是饿了两天。后来到了深圳,同学在太原人办的一家铁锅饭店请我们吃饭,才吃到带盐和醋的剔尖面食饭,每人都吃了两三碗才算是安慰了早已贫瘠的胃口。当时就想,有一盘贾令熏肉的话,那该是多么美的享受啊。回来后吃起那热乎乎的熏肉,才真正体味到家乡肉的香味,那咸咸的滋味已经深潜在基因里了。有时候总想着飞到远方,闯世界,干事业,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真正到了外面,才发现外面的世界真的很无奈,语言不通,饮食不对,处处 方便,你已经完完全全的属于家乡了。只有在家乡才感觉到一切像穿在身上的丝绸那样贴身,像吃妈妈做的饭那样可口,像听顺耳的话那样入心。不知道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太不合时宜、太保守了呢?

兄弟县的平遥牛肉,早已伴着郭兰英的歌声飞出了平遥,飞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祁县的许多商店里都能见到她的身影。但贾令熏肉并没有因此妄自菲薄,黯然失色,退出生活的舞台,依然默默地发展着自己,心如止水。家乡百年老锅里的氤氲依旧在慢慢的弥漫,太阳升起的时候,买肉的常客陆续的来到贾令古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熏肉的当家人很满足现状,只想着服务家乡,没有想到这么悠久的肉食理应让她飘到更远的地方。其实家乡的人应该为远在外面飘零的祁县游子们想想,他们的耳朵多想听到家乡的乡音,他们的舌头多想尝一尝家乡的美味。游子他乡客,心系昭馀城,熏肉曲酒耐咬,罐肠情未了。但家乡的这些美味,只能在返乡之际品一下,离乡之时带一点,杯水车薪,难以慰藉那如烟如雾的缕缕乡愁。所幸贾令人继承了传统,并使用现代工艺,制作的贾令熏肉,风味不减,质量上乘。开始将其真空包装,远游他乡。熏肉开始走出祁县,走向省城,走向更远的地方。不但让游子们解馋,也让外乡人了解。贾令熏肉也坐上了时代的动车,开始风风火火闯九州了。

Hash:c3992ea3690e8281180aa60fd627458283ec6c24

声明:此文由 食神999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