è,给这个临县小吃名造个字吧?

行至临县,住在碛口,“炒e(去声)”这种地方风味就开始出现在桌子上,看上去很像炒碗托。因为这一风味,发音独特、无字可寻、关注度颇高,让人好奇是最佳推广手段,没有听过这种吃食的自然有一探究竟的欲望。

碛口广场是曾经古镇的中市街的范围,几个游客在简易棚里正吃“炒e(去声)”。

闲问一句:味道如何,吃得惯不?

正埋头吃的人抬头回一句:还行,没听说过,尝尝。有点咸,口味重。

再闲问一句:哪里来的。

“阿拉上海人。”

“炒e(去声)”这种让人好奇的地方味道,就这么被五湖四海的外地游客品尝、传播,叫了个奇怪的名儿,便成了自带流量的外乡人朋友圈里必晒的味道。

探访地方味道,自然还是要走家串户地问问。李家山村离碛口不远,一群美术院校的学生在写生,老乡家里准备了午饭,大烩菜里有e(去声),便与做饭的老乡聊起了怎么做e(去声)。将土豆蒸熟,去皮,用饸饹床子挤压成细条,便于和土豆泥。再往里加土豆淀粉和少许蒸熟后的胡萝卜泥,揉和匀了,擀成厚饼状,上锅蒸熟,晾凉后,半透明状夹带着星星点点的红色,然后切厚片备用。

再问碛口古镇上的李世喜老汉,他说,这种“素e(去声)”他不爱吃,他喜欢吃荤的,就是土豆泥里和上肉末蒸出来的叫“荤e(去声)”。李老汉说的这种“荤e(去声)”,遍寻街头也没有,只能是自家专门做着吃了。如今,街头就算是“素e(去声)”也极少会往里加胡萝卜泥,几乎都是土豆泥加了淀粉蒸出来的。不过,还有更特别的“e(去声)”,里面加南瓜蒸的。看来在吃上,从来都是创意无限。

不过,遗憾的是这些特别的“e(去声)”,都只能在家中自己做着吃一吃,街头售卖的“e(去声)”,装了密封塑料袋,由集中供货的批发商直接送来,早已省去了加工环节,成了流水线上的产物,比起自家或荤或素,辅料随意自创的“e(去声)”,是少了些风味。

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咨询了多人,皆对“e(去声)”这个字到底该怎么写,说不出个所以然。有人用“恶”,有人说字库里找不到这个字。这还真是神秘的一道地方风味,那么我们是不是能造一个字呢,就好像陕西的“biangbiang面”。那么,大家一起来给临县这道地方特色造个字吧,如今四处旅游的人们这么多,也能让“e(去声)”有个正经的能写出来的名字,也便于流布四方。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Hash:3b230befb63a51c738fcfb1ca40c97eeb62a5941

声明:此文由 山西晚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