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干馍夹上肉,那味道绝了!每天吃一个都不觉得厌……

很少见有哪个中国人会不承认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中国人对食物的态度,是世界上最认真也是最深刻的。这是因为中华美食中,不仅蕴含着色香味,还有乡愁,以及文化。在沁县人的生活中,就有一种离不开的美食,它叫干馍

非遗

档案

名称:沁州干馍制作工艺

类别:传统技艺

级别:省级

传承地:沁县

传承人:张庆宏(已故)

干馍和一座古城

沁县干馍。(资料图)

11月7日,沁县街头。一位中年男子站立在烤炉旁忙碌着,一个个颜色淡黄、形为瘪圆、中空有芯的饼状食物从炉膛中取出,等候着人们前来购买,这种看上去再普通不过的食物被称作“干馍”,是沁县人最钟爱的传统食品。沁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申莉告诉记者,干馍是沁县传统名产名吃之一。在沁县,哪怕是再小的一座村庄里都能找到一个打干馍的小铺。

事实上,任何一种特色美食大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正所谓东辣西酸,南甜北咸,它在满足人们味蕾的同时,也折射出不同地域的生活气息和习俗。说起干馍,必提及它的前缀“沁县”(古称沁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史载,沁县最初是晋侯封给晋国公族羊舌氏的食采之邑,晋国称霸中原时,曾在沁县如今的辖区内修筑过一座城,名为铜鞮宫,都城在曲沃的晋侯曾多次在此地接受过诸侯进贡和进行军事谈判,可见铜鞮宫当年的重要。

关于干馍名称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唐高祖李渊当年起兵反隋时被困沁县,沁县徐村的徐懋公援粮救急,给李渊的部队送去了小麦粉,可是军中的锅、碗及灶具都在战斗中被打碎,无法做饭。于是徐茂公让大家垒好炉灶,将和好的面团揪成小剂制成小饼贴在锅片上,放入灶中烤成干饼,送给李渊及士兵们充饥。李渊吃后感觉喷香、酥脆,便问徐茂公这叫什么饼子?徐茂公说,此饼无油无盐,是用小火干烤而成的,就叫“干馍”吧。此后,这种美食便在沁县、武乡沁源民间一带流传下来。

中国人对食物的理解,常常存在一种加以变化、加以精细地调理,让它呈现出与原体不同的状态,这既是一种神秘又代表文明的高度。勤劳、智慧的沁县人民对食物有一种特别的态度,不仅拿它来果腹,体会一菜一羹的味道,而且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地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从一把普通的面粉到一个飘着麦香的干馍,这种美食已凝结在沁县这座古城的水土和人情之中,成为当地人心中最温暖的元素。

干馍和一位传承人

▲当地文化部门的负责人给记者讲述干馍的发展史。

干馍的特点是不霉不烂,极耐贮存且不含防腐剂,吃起来香脆可口,越嚼越香。令人称奇的是,干馍存放三至五个月脆香味依然不变,食用时,咀嚼充分口舌生津,无需饮水而不必担心噎喉。2011年,沁州干馍制作工艺入选山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

魏应忠是沁县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也是我市文化艺术界知名学者。他告诉记者,沁县干馍绝对不是通常的死面或发面饼子,其中大有玄机。首先用清水将干面粉和成面团后,在案板上反复揉至光滑有劲,搓成园柱形长条,揪成面剂,摁成圆饼,再揪一小面球蘸上椒盐、油汁包入饼内擀成圆饼形,放在鏊上烙至定形后,放入炉档内烘烤成中间鼓型、呈黄白色时取出,即可食用。趁热用刀在边处开二分之一的口,装入猪头肉五香牛肉,味道更佳。

在沁县,张庆宏的名字是和干馍不可分割的,他是这项省级非遗的传承人。“老张的手艺最传统,加工的干馍最地道。”魏应忠说,烹饪能被称为一门艺术,这其中便有些天赋成分,同样的食材做成同一种食物,有千万种口味。好不好吃,全看厨子手艺。张庆宏打的干馍,十天半月之后依然酥软,而旁人打出来的干馍放凉就“韧性”,嚼久了腮帮子会酸痛。不过,令人扼腕的是,张庆宏在去年意外离世,这让包括魏应忠在内的沁县人感到惋惜和痛心。

其实,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昆曲、京剧,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比如食物。从这个角度说,最好的传承者不是所谓的学者专家,而恰恰是一些无声的小人物。时至今日,最美味的那些传统食物,依然要依靠当年的气候条件,因而其过程也充满了最原始的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就在中华美食中,和那些普通的名字一起静静地流传至今。

干馍和一种情怀

▲沁县干馍。(资料图)

这是一个剧变中的时代,但唯一不变的却是国人对食物的理解与期待。无论守在方寸的田地间,还是漂流在异国他乡,我们都恪守心里的声音与记忆中的味道,用平凡的双手与匆忙的脚步在时节中耕耘、收获,也用传承的智慧,做着一道凝结着眼泪、欢笑、信念与坚守的生活大餐。

魏应忠告诉记者,打干馍是大概饮食行当里最苦的,按照传统做法一天打100多个,好把式也超不过200个。“现在打干馍的门槛低,谁都能干,按照街上一块钱一个的行情,打干馍不如外出打工,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愿意学做干馍的。”对于街头巷尾与传统味道大相径庭的所谓干馍,魏应忠忧心忡忡。

坊间有种说法,称沁县干馍是饼干的雏形,还有人说,当年在沁县做传教士的一位西方人,特别喜欢吃夹了卤肉的沁县干馍,回国后将沁县干馍西方化,演变成了如今的汉堡包。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有多少,我们大可不必较真,但沁州干馍对于食材充满想象力的转化,以及它所打造出的独特风味,历经漫长的岁月,仍然满足着我们的味蕾和我们的心。

正如《舌尖上的中国》中的旁白: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长治日报全媒体记者:文/许福勇 图/崔晓宇

编辑:周 丽

监制:赵卫祥

版权声明

长治日报社所属《长治日报》、《上党晚报》、i长治网和新媒体平台享有版权的内容,任何单位及个人在互联网、无线客户端、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上使用须事先取得长治日报社的书面授权,注明作者及出处,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Hash:8ef6bac9f557f26373bcf9264996835db287896a

声明:此文由 I长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