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这些特色小吃你吃过没?吃过一次保证让你还想吃第二次!

灰豆汤是用麻色豌豆制成的独特食品。其方法是先将圆豆子洗净,在铁锅中熬至半熟,然后再加水入砂锅中,接着再添置食用碱、红枣等调料,小火煮成稀糊,吃时加入白糖,别具风味,备受群众欢迎。灰豆汤豆绵汤糊,枣甜味香,富含营养,价格便宜,闻名宁县,夏日冷饮可以祛暑,冬日热食可以滋补。

粘面,宁县乡村特有的小吃,采用宁县优质粘糜子制作而成,现将糜子碾成面粉,用水和好后,揉成拳头大小的疙瘩,放入锅中蒸,蒸熟后端出放于案上,趁热将其搓成圆柱形,放凉后切成薄片,用油炸或油锅烫烙后,撒入白糖或蜂蜜食用,粘而又甜,老幼喜食。

牛馍,蒸馍的一种。宁县的蒸馍制作起源农耕文化,先周首领公刘在宁县一带开垦荒地,种植五谷,所以宁县蒸馍历史悠久,已成为宁县地区的传统主食,深受群众的喜爱。蒸馍的主要制作原料有面粉、水、食用碱、酵子等。其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先用少许面粉加水发酵子,等酵子发旺以后,把适量的食用碱化成水,倒入酵子中,兑干面粉揉成团,俗称:“接面”。

过半小时以后,待面团发旺,做成各种形状的蒸馍,上笼蒸半小时后,即可食用。宁县蒸馍的样式多样,一般根据形状可划分为:圆馍馍、花卷、锅台台、椽头子、爬铺子等。在宁县东区地域,农历的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做“看灯子”,其形状像一个娃娃的样子,用黑豆填在面部上方当做眼睛,把馍馍当做灯笼,形状生动,既能形象的反映节日的隆重,又可以食用。

在农历的七月初七,宁县人喜欢制作“巧娘娘”,俗称“面娃娃”,因为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织女巧手早巳成为人间妇女崇拜之偶像,农村妇女期望自己心灵手巧,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个美丽的神话爱情故事,就制作出“巧娘娘”来食用,它既有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很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如今,在宁县各处的农家乐,人们都喜欢食用这种民间工艺,把它引进餐厅或者酒店,担当起点缀和美化菜肴、烘托宴席气氛的作用。宁县的“巧娘娘”、“看灯子”在制作过程中,以上等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造形生动,并富有雅拙的美感,带有着鲜明农耕文化色彩的民间风俗。

凉皮,宁县方言亦称“酿(音rang)皮”,是宁县地方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它虽是小吃,但既可主食充饥解饿,也可作菜肴,充当下酒冷盘。凉皮的做法与面筋有相似处,先将面粉用凉水和成面团,然后在清水中反复揉搓,使面粉中的蛋白质与淀粉分离。淀粉沉淀后,滗去清水,加放食碱,调成面浆,舀入平地盘内上笼蒸熟,晾凉后切成韭叶宽的长条即可。面粉中的蛋白质则另外蒸熟,切成薄片或方块,随碗搭配。

一碗晶莹透亮的凉皮,加上辣椒油、精盐、酱油、蒜泥、香醋等作料,色香味俱佳,吃起来软绵爽滑,口感细腻,回味无穷。盛夏酷暑,吃上一碗,不仅酸辣凉爽,柔韧开胃,而且解热消暑,有益健康。就在燥寒的冬季,吃一碗凉皮,犹如冰水灌肠,一凉到底,燥热顿平。

Hash:418655ecf36b9988df365824af56cf3952a83607

声明:此文由 言哥美食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