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集Citywalk|梁武帝、李渔、周处、王伯沆的南京旧宅究竟藏在哪里?
门东旧游
老门东一带自六朝以来一直都是南京原住民居住的地方,因此也算是南京人的发源地,虽然如今的老门东已经被改建为著名的旅游景区,但是它的的历史气息并不会因此消失,藏在那些短而狭窄的陋巷间,依然隐匿着多处名人故迹,向世人诉说着它曾经发生的故事。
达 人 介 绍
天行健(卞琪斌)
好读书,欲求甚解而不可得,好游玩,欲穷其玄妙亦不可得,然求索之初心不忘。世居南京老城南,儿时身在彼,今心亦在彼,古人云,与朋友共,大快,余愿为之。
线 路 介 绍
白鹭洲→光宅寺→周处读书台→赤石矶→李渔芥子园→王伯沆周法高纪念馆→南唐城墙遗址
景 点 介 绍
▷▷白鹭洲公园,第一站便是这座位于城东南隅的名胜,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便是这处胜地名称的由来,该园在时代变换中也是几经周转,到了不同的主人手里。
明朝永乐年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墅,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天顺年间,在园内建有鹫峰寺,烟火鼎盛一时。
至正德年间,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实乃风景优美,人杰地灵。
▷▷光宅寺,穿过热闹的街道,转身进入一个不起眼的巷子,往巷子里面走一走,便会看见一间些许破旧的小古宅子,这里便是1500年前梁武帝舍宅为寺的皇家佛刹──光宅寺。
传说梁武帝非常崇佛,不但筑寺写经,还曾三次脱下帝袍,入寺为僧,甚至将昔日的故宅也捐献出来改作了寺院。
虽然如今的光宅寺已不像昔日的香火鼎盛,但是依然有守护人将它牢牢守住,将佛家精神传承下去。
光宅寺只有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才会开门迎客,所以伙集特地挑在本月十五,带大家进去观赏石观音。
▷▷周处读书台,光宅寺的附近的另一个经典遗迹便是这片已经变成住宅的周处读书台。
传说三国时期,有位名叫周处的少年,由于父亲早亡,缺少管束,自小就蛮横放荡,为祸乡里,但也果敢侠义,当听说城外南山常有猛虎伤人,河中有蛟龙肆虐,于是只身上山斩杀猛虎,又下河力搏蛟龙,追逐沉浮数十里,三天三夜不见返回。此时乡民们认为周处已与蛟龙同归于尽,于是举城欢庆。当杀死蛟龙,回到城里的周处见乡民们正为自己的死亡相互庆贺时,这才明白自己也被乡民当做三害之一,于时顿然悔悟,从此改邪归正,拜师学文习武。
走过写着周处读书台的牌匾之后,便会见到当年陈作霖所著的《东城志略》中提到的地方—赤石矶。
“赤石矶者,雨花山之分支也。扬吴筑城时,断而为二,在城内者为紫岩,俯临娄湖。”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已经渐渐变成了民宅,但他依然保留着过去的影子,走进这条巷子,就像穿越一般让人感到既神奇又感慨万分。
▷▷李渔芥子园,李渔曾在《闲情偶寄》里提到:“占地不及三亩,屋居其一,石居期一,榴之大者复有四五株。入园即有假山一座,园内房屋有两进。”
此宅由李渔亲自设计,本是筑园高手的他自是将此园装扮的诗情画意,精致玲珑、巧夺天工。
令人遗憾的是这一代名园,自李渔移家杭州后,几易其主,迭经洗劫,终于湮没。
▷▷王伯沆周法高纪念馆,这个以翁婿两人王伯沆、周法高命名的纪念馆,是王伯沆的女儿、周法高的夫人王绵女士在1998年创办的。
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曾有过“来去有鸿儒”之盛况,是典型的江南穿堂式三进院落。现故居已成为“王伯沆周法高纪念馆”,据说是江苏省第一家自费开办的文化名人纪念馆。
为了留住这处有着和父亲记忆的宅子,王绵女士至今都会每年从台湾回来住个半年。
▷▷南唐城墙遗址,位于武定门以南约300米的城墙内部,还保存有当年考古出土的南唐城墙遗址以及一批曾在城墙内生长近半个世纪的老树根。这些老树根是在砖缝里生长,带来了各种“奇景”:“根包砖”、“铭文根”等。
离南唐城墙遗址不远处,是南唐的伏龟楼遗址。南唐伏龟楼台基处于明城垣东南隅内侧,南端一侧被明城垣叠压在下。为保护文物,仅适当清理露出地面浮土。只有走到城墙“肚子”里,才能看到它的样子。
(此活动为附加活动,需自行支付登城门票,活动结束后,随老师登城解读。)
◆◆◆
●费用明细:46元/人
●开团日期:2017年8月6日 13:30—16:00
●集合地点:地铁3号线武定门3号出口
● 友情小提示●
1.如需走进城墙“肚子”,看南唐遗址,需自行支付登城门票,活动结束后,随老师登城讲解;
2.夏季户外活动,请各自备水及做好蚊虫叮咬防范!
—END—
图 | bana ;部分来源于网络
惊艳!价值连城的日本国宝《十便十宜图》竟然取材于兰溪人李渔的诗歌意境,日本两位国宝级画家的珠连璧合让川端康成倾尽所有稿费买此画! 李渔
池大雅(1723 —1767),日本江户时代书画家,堪称日本“文人画”的集大成者,因向往中国,通常以中国的单姓“池”自称,号“大雅”。他曾有一枚“已行完千里路,尚未读万卷书。”的印章,这句话由明代“南北宗论”倡导者董其昌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演变而来。可见他对中国文人画的推崇。日本文学大家川端康成曾以极大的热情来收藏池大雅的画,并为买下池大雅的《十便十宜图》而售出自己全集的预付稿费。
池大雅,原名池野秋平,因向往中国,通常以中国的单姓“池”自称,号“大雅”。池大雅自幼喜欢书法, 15岁即以扇面画谋生,后自学中国《八种画谱》。26岁时遍游各地,以擅长指头画闻名。从代表作《日本名胜十二景图》、《山水人物图》、《十便图》、《楼阁山水图屏风》等画中,可以看出他从学习中国文人画入手,融和日本传统绘画,又吸取西洋画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日本文人画的集大成者,影响极大。
池大雅生活在江户时代中期的京都,在《芥子园画谱》、《八种画谱》等画谱的传入日本与旅日画家的影响下(包括带来的书籍、画作),他对董其昌提出的南宗画进行了学习。再加之,当时日本的社会与经济因江户幕府承平百年而充分发展,池大雅得以游历各地,广博见闻,接触中国的诗歌与学问,用独特的绘画笔法描绘他所憧憬的中国文人生活。
池大雅不断吸取中国的文人画技法,对其有直接影响的就有《八种画谱》、《芥子园画谱》、《萧尺木画谱》(又称《太平山水图》)等。26 岁时,池大雅便开始游历日本名山大川,比如出游富士山、奥羽等。曾用印:“已行完千里路,尚未读万卷书。”可见董其昌理论对其的影响之大。而且,他在游历名山大川的过程中,把对自然地体会凝练出他所独特艺术语言。1814年10月,黄檗僧人闻中净复在《闻中禅师诗文章》回忆道,“有一次,东山的池大雅告诉我:‘我造访富土山数日,亲自去研究其顶峰,吸纳其景致,致力于让自身与山合而为并成为它的一部分。最后,我终于学会如何一笔画出它的轮廓。在此过程中,我用完了好多中国纸。’”在一番勤奋刻苦地师古、师造化之后,池大雅对于南宗披麻皴有了自己的理解,他基本上用笔多偏锋,皴法极简,且善于用水,即笔肚蘸水,笔尖蘸墨,已到达湿润的笔触感。树石大都阔笔而写,树叶用密集工整的小点来描绘,点景人物在寥寥数笔之间,憨态可掬,可爱生动。
池大雅之所以能成为日本南画的集大成者,是因为其绘画艺术是在“中国南宗绘画的学习”、“指画的运用”、“游历写生”的基础上,杂糅、吸收了日本狩野派、日本光琳派、指画及西洋画法等诸多风格,最终形成具有中国南宗绘画日本化的特征。
除了绘画上的探索之外,还有中国书法的学习和中国文化的滋养,池大雅谙熟于中国诗歌,也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反复熏陶;在佛教方面,他也特别感兴趣。此外,池大雅的师友对他帮助很大,比如祗园南海、高芙蓉、韩天寿、白隐禅师等。值得一提,池大雅还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妻子池玉澜,二人在书法、诗歌、绘画经常有比赛,柳泽淇园还做过他们的裁判。
在日本,池大雅的魅力从未消退,甚至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也都是他的粉丝。池大雅的代表作《十便十宜图》就是川端康成的收藏,川端康成对此册页爱不释手,把其誉为文人理想与轻妙笔法、思想与技法的完美结合,现一直收藏于日本川端康成纪念馆,后来被日本定为国宝。
(川端康成在欣赏《十便十宜图》)
据川端康成回忆,“芥川在文章中多次写到池大雅,称大雅为东海第一大器,‘纯粹的艺术家’,甚至像‘等候弥勒出世一样’梦想着能淘到一幅‘五十元的大雅画作’。”
上个世纪40 年代后期,日本市面上流通了大量的藏品,因为剧烈的货币膨胀,政府又发行新币、限制存款提取,再加上财产税等措施,令不少资本家陷入资金困难,只能变卖手头的收藏。这对于川端康成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或者说是一种缘分。
1947 年10月4日,川端康成从东京的文人画商高桥一雄那里得到了池大雅和与谢芜村的《十便十宜图》,这是川端康成靠着新潮出版社付给他的《川端康成全集》十六卷的预付稿费买下的。
川端康成的好友安田靫彦在1948 年的日记中记录了川端康成得到《十便十宜图》后,拿来给他分享的情景:
三月,川端康成氏向小生出示《十便十宜》,特意自己背来。得以在光明处细看,画风委实工稳沉实。可因此帖感受池大雅的真面目,细字尤为工致。芜村之作就是本人而言已十分可观,但二者无法相比。
《十便十宜图》中的《十便图》是池大雅1771 年所作。当时,池大雅和另外一位日本南画家与谢芜村受尾张素封之托,根据明末清初戏曲家李渔的诗合作绘制了这套《十便十宜》册页,李渔诗共有二十首,两人分担这些诗,每人各画十首,池大雅作《十便图》,与谢芜村作《十宜图》。
所谓“十便十宜”则是李渔所写《伊园十便》和《伊园十宜》二十首诗。十便即“耕 便、课农便、钓便、灌园便、汲便、浣濯便、樵便、防夜便、吟便、眺便”;十宜即“宜春、宜夏、宜秋、宜冬、宜晓、宜晚、宜晴、宜风、宜阴、宜雨”。
李渔自誉为“识字农”,在伊山头的“先人墟墓边”,“新开一草堂”,构筑了自己的伊山别业(即伊园)。伊园是李渔展示其园林技艺的最初杰作,园内经他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安排,廊、轩、桥、亭等诸景一应俱全,自誉可与杭州西湖相比,“只少楼台载歌舞,风光原不甚相殊。”并写下《伊园十便》、《伊园十二宜》等诗篇咏之。
(谢芜村《十宜图》之《宜晓》川端康成纪念馆藏)
后来李渔总结自己的一生道:“曾在深山之中做过十年宰相 (李渔原文应为三年——小编注) ,所以极谙居乡之乐;如今被戎马盗贼赶入市中,为城狐社鼠所制,所以又极谙市廛之苦。” 由此可知,伊园所带来的乡野隐居之乐。
一百多年后,李渔诗书传至时兴汉学的日本,《十便十宜》诗作中的文人雅趣、归隐之乐,自然勾起了南画大家池大雅、与谢芜村两位挚友的意兴,欣然接受尾张素封的邀请,合作完成了此套日本南画史上重要的册页连璧。
川端康成十分喜欢池大雅的画,尤其是这套珍贵的《十便十宜图》。他曾在台北的一次演讲中说,《十便十宜》是非常优秀的杰作。诗中说:无论任何事情,首先要接触到好的东西,如果首先得到了最好的东西,与此相关的各种缘分也就会接连不断地产生。拿我的经验来说,我一开始就遇到了大雅最优秀的作品,钟爱备至。如果要形容大雅的风格,用中国的文字应当怎样来描绘呢?阔……达……在中国的语言中有很多这种风格的词汇,如果一一罗列则无穷无尽。这样的大雅,心性优雅、品质高洁。正因为感受到了这样的人格我才喜欢上了大雅。
喜爱《十便十宜图》不仅川端康成一人,芥川龙之介看到了大雅的名作《十便十宜图》复制品后,“深受震撼”!当即写下观赏《十便十宜图》复制品后的感想书信,后来川端康成用永井荷风《晴日木屐》的序文原稿从小岛政二郎那里,把这封书信交换过来,放置在《十便十宜图》的盒子里。
附【池大雅《十便图》】
伊园主人结庐山麓,杜门扫轨,弃世若遗。有客过而问之曰:“子离群索居,静则静矣,其如取给未便何?”主人对曰:“余受山水自然之利,享花鸟殷勤之奉,其便实多,未能悉数,子何云之左也!”客请其目,主人信口答之,不觉成韵。
《耕便》川端康成纪念馆藏
山田十亩傍柴关,护绿全凭水一湾。
唱罢午鸡农就食,何劳妇子馌田间。
《课农便》川端康成纪念馆藏
山窗四面总玲珑,绿野青畴一望中。
凭几课农农力尽,何曾妨却读书工。
《钓便》川端康成纪念馆藏
不蓑不笠不乘舠,日坐东轩学钓鳌。
容欲相过常载酒,徐投香饵出轻鲦。
《灌园便》川端康成纪念馆藏
抱瓮太痴机太巧,从中酌取灌园方。
《汲便》川端康成纪念馆藏
飞瀑山厨止隔墙,竹梢一片引流长。
旋烹佳茗供佳客,犹带源头石髓香。
《浣濯便》川端康成纪念馆藏
浣尘不用绕溪行,门里潺湲分外清。
非是幽人偏爱洁,沧浪引我濯冠缨。
《樵便》川端康成纪念馆藏
臧婢秋来总不闲,拾枝扫叶满林间。
抛书往课樵青事,步出柴扉便是山。
《防夜便》川端康成纪念馆藏
寒素人家冷落村,只凭泌水护衡门。
抽桥断却黄昏路,山犬高眠古树根。
《吟便》川端康成纪念馆藏
两扉无意对山开,不去寻诗诗自来。
莫怪囊悭题咏富,只因家住小蓬莱。
《眺便》川端康成纪念馆藏
叱羊仙洞赤松山,一日双眸数往还。
犹自未穷千里兴,送云飞过括苍间。
【谢芜村《十宜图》】
二甲子后,李渔诗书传至日本,十便十宜诗作中的文人雅趣、归乡思绪,如此迥异于和汉两地所谓“文人”的匠气,自然勾起了南画(亦是文人画)大家池大雅、与谢芜村(这个阶段自号谢春星)两位挚友的意兴,合作出此套堪比恽王连璧的册页。此套图册后来被川端康成收藏,誉为文人理想与轻妙笔法、思想与技法的完美结合, 被定为日本国宝。
宜春
方塘未敢拟西湖,桃柳曾栽百十株。
只少楼船载歌舞,风光原不甚相殊。
宜夏
绕屋都将绿树遮,炎蒸不许到山家。
日长闲却羲皇枕,相对忘眠水上花。
宜秋
门外时时列锦屏,千林非复旧时青。
宜冬
茂林宜夏更宜冬,御却寒威当折冲。
宜晓
开窗放出隔宵云,近水楼台易得昕。
不向池中观日色,但从壁上看波纹。
宜晚
牧儿皈去钓翁休,画上无人分外幽。
对面好山才别去,当头明月又相留。
宜晴
水淡山浓瀑布寒,不须登眺自然宽。
谁将一幅王摩诘,晒向当门倩我看。
宜阴
烟雾濛濛莫展开,好诗凭着黑云催。
卷帘放却观天眼,多少奇峰作意来。
宜雨
小涨新添欲吼滩,渔樵散云野蓑寒。
溪山多少空濛色,付与诗人独自看。
宜风
鸟皈芳树蝶过墙,花与邻花贸易香。
听罢松涛观水面,残红皱处又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