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见:刘禹锡传》第八章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

任见 刘禹锡

第八章 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

蒙受谗言的“迁客”是真金,而进谗的政敌却如“狂沙”,谗言和贬谪使人历尽辛苦,但是锻炼了意志。最终,狂沙是埋不住真金的。

流水淘沙,一刻也不停,风起浪涌,前浪未息后浪又生。

忽然回忆起昔日贬谪朗州,漫步沅江岸头的往事,禁不住和着长远的江风高唱几声,向天地表明:百折不挠,砥砺志节,决不向恶势力妥协。

22 恸然凛然

长安,武元衡被刺杀后,唐宪宗再也不能容忍藩镇的猖獗了。都想自立,这还得了吗?

唐宪宗把打击淮西变乱作为第一战役,以裴度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托付给他平定叛乱藩镇的大事。

裴度遣大将李愬率官军雪夜奇袭吴元济巢穴蔡州城,生擒了猪一般的叛镇头领吴元济,平定了淮西叛乱。

刘禹锡闻知淮西大捷的消息后,喜不自胜,立即向朝廷上了《贺收蔡州表》,并连续给裴度两封贺信,赞誉裴度“文武丕绩,冠于古今”,“一德交畅,万邦和平”——

蔡州城中众心死,妖星夜落照壕水。汉家飞将下天来,马箠一挥门洞开。

贼徒崩腾望旗拜,有若群蛰惊春雷。狂童面缚登槛车,太白夭矫垂捷书。相公从容来镇抚,常侍郊迎负文弩。四人归业闾里间,小儿跳浪健儿舞。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九衢车马浑浑流,使臣来献淮西囚。四夷闻风失匕箸,天子受贺登高楼。妖童擢发不足数,血污城西一抔土。

南峰无火楚泽间,夜行不锁穆陵关。策勋礼毕天下泰,猛士按剑看恒山

平定吴元济的叛乱,使“楚氛改色,淮水安流。汉上疲人,尽沾雨露;汝南遗老,重睹升平”。百姓自然拥护了。

李愬袭取蔡州后,申、光二州的叛军相继投降,淮西叛乱全部平定。

平定蔡州和整个淮西地区,这一削藩的阶段性胜利,使北方的割据势力受到很大震动。

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都表示愿意派儿子“入侍”,即到长安作人质。

王承宗还上表请求悔过自新,并献出德、棣二州。

唐宪宗接受了王承宗的请求,“诏复王承宗官爵”。

刘禹锡为此向朝廷上了《贺雪镇州表》,表云:“以王承宗效顺著明,复其官爵,所献二郡,别置藩垣。”“大河以北,化为礼乐之乡;率土之滨,重见升平之日。”

元和十四年七月,李师道被其部下都知兵马使刘悟所杀,淄青投顺朝廷。

刘禹锡又立即写了《贺平淄青表》和《平齐行二首》表示祝贺。

表云:“五纪巢穴,一朝荡夷。遂使齐、鲁之乡,复归仁寿之城。”这都是“感我仁化,激其深衷”的结果。

用削藩的办法以维护集权和统一,是刘禹锡一贯的政治主张。当削藩取得一系列胜利时,他写的这些贺表皆出于内心的喜悦与感受,不同于虚假的歌功颂德之作。

刘禹锡身居海隅,心系朝廷,在连州的诗文创作,大多与朝政大局的治乱密切相关。

医学是刘禹锡的一大爱好,他从十六、七岁开始就阅读《小品方》、《药对》、《本草》、《素问》等医药书籍,并注意收集各种医方、药方及焙药的方法。

柳宗元曾亲自试验刘禹锡的三个药方,都有奇效。

柳宗元把试验结果写信告诉刘禹锡,并建议刘禹锡记录在他的医学著作中。

道州刺史薛景晦寄给刘禹锡《古今集验方》十卷,刘禹锡在薛景晦等人的鼓励下,把自己搜集到的五十余方,编为《传信方》二卷行世——

余为连州四年,江华河东薛景晦以所著《古今集验方》十通为赠。其志在于拯物,予故申之以书。

异日,景晦复寄声相谢,且咨所以补前方之阙。医拯道贵广,庸可以学浅为辞?遂于箧中得已试者五十余方,用塞长者之间……

刘禹锡留心收集药方原是为了自用,后想到“医拯道贵广”,便决心替世人编一部实用的方书。

《传信方》的编纂,也是刘禹锡任连州刺史期间为百姓做的一件好事。

《传信方》不仅在岭南流传,而且很快流传到各地,受到普遍欢迎,还外传到邻国。

担任连州刺史的日子,除了处理州郡政务,跟朋友们书来信往,佳句酬酢自然是少不了的。

刘禹锡与柳宗元之密切固然令人羡慕,与元稹、白居易等朋友的通讯唱和同样富有特色……

元和十四年,刘禹锡近九十岁的老母去世。他卸任奉柩回洛阳原籍守丧。途经衡阳,突然惊闻柳宗元病故。

接到柳宗元的遗书与仆告,刘禹锡“如得狂病”,惊悲交加,放声大哭,“南望桂水,哭我故人”,悲悼挚友。

前不久,柳宗元还派人对刘禹锡母亲患病进行慰问,老人逝世的时候,柳宗元还曾派人吊唁慰问。

想不到小刘禹锡一岁的柳宗元竟会突然病故,转眼间好朋友已幽明两隔。

刘禹锡对挚友的不幸早逝感到悲恸无比,对柳宗元的命途多舛表示愤愤不平!

为纪念挚友,刘禹锡对柳宗元的后事一一做了安排,周到而具体,不负生死相助、肝胆相照的情怀。

刘禹锡既丧慈母,又失良朋,悲痛已极。

为柳宗元致祭,刘禹锡文出肺腑,情真意切——

维元和十五年,岁次庚子,正月戊戍朔日,孤子刘禹锡衔哀扶力,谨遣所使黄孟苌具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亡友柳君之灵。

呜呼子厚!我有一言,君其闻否?

惟君平昔,聪明绝人。今虽化去,夫岂无物!意君所死,乃形质耳。魂气何托,听余哀词。

呜呼痛哉!嗟予不天,甫遭闵凶。未离所部,三使来吊。忧我衰病,谕以苦言。情深礼至,款密重複。期以中路,更申愿言。

途次衡阳,云有柳使。

谓复前约,忽承讣书,惊号大叫,如得狂病。

良久问故,百哀攻中。涕洟迸落,魂魄震越。伸纸穷竟,得君遗书。绝弦之音,凄怆彻骨。

初托遗嗣,知其不孤。末言归輤,从祔先域。凡此数事,职在吾徒。永言素交,索居多远。鄂渚差近,表臣分深……

退之承命,改牧宜阳。亦驰一函,候于便道。勒石垂后,属于伊人。安平、宣英,会有还使。悉已如礼,形于具书。

鸣呼子厚!此是何事?朋友凋落,从古所悲。不图此言,乃为君发。

自君失意,沉伏远郡。近遇国士,方伸眉头。亦见遗草,恭辞旧府。志气相感,必越常伦。

顾余负衅,营奉方重。犹冀前路,望君铭旌。

古之达人,朋友制服。今有所厌,其礼莫申。朝晡临后,出就别次。南望桂水,哭我故人。孰云宿草,此恸何极!

鸣呼子厚!卿真死矣!终我此生,无相见矣。

何人不达?使君终否。何人不老?使君夭死。皇天后土,胡宁忍此!知悲无益,奈恨无已。

子之不闻,余心不理。含酸执笔,辄复中止。誓使周六,同于己子。魂兮来思,知我深旨。鸣呼哀哉!尚飨……

柳宗元临终前留有遗书,拜托刘禹锡为其抚养孤儿和编辑遗稿。刘禹锡决意无论如何要把挚友的遗愿落实到最好程度。

刘禹锡致书韩愈,转告了柳宗元嘱其撰写墓志铭的意思,又分别向柳宗元的好友李程、韩泰、韩晔等人送了讣告。

刘禹锡不仅自己深情致祭,还代李程撰写祭柳员外文,又为《重至衡阳伤柳仪曹并引》,寄托哀思,一字一泪,悲痛欲绝——

元和乙未岁,与故人柳子厚临湘水为别。柳浮舟适柳州,余登陆赴连州。后五年,余从故道出桂岭,至前别处,而君没于南中,因赋诗以投吊: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马嘶循古道,帆灭如流电。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

诚挚友情,阴阳难隔。

而养痈遗患,亦属信言。

唐宪宗李纯蓄养宦官,终于自食其果——元和十五年正月,宦官把李纯杀了。

唐宪宗在四任宰相协助下,继平定夏绥杨惠琳、西川刘辟叛乱后,十一年间又先后消灭浙西李锜及淮西、淄青等强藩,国势隐隐有复兴之象。

李纯却陶醉于一连串胜利,未注意到身边那些不生胡须的灰暗面孔,同样是重大的隐患,结果死于宦官之手。

宦官们拥立唐穆宗李恒即位,次年改年号为长庆。

庆元年的刘禹锡,已是“知天命”之岁的人了,在洛阳为母亲服丧。

利用丁忧的短暂时光,刘禹锡将朋友吕温的文集进行了最后的审校,之后便着手为柳宗元编定文集。

子厚不比他人,一是平生第一挚友,二来子厚诗文水平甚高,三是刘禹锡总想起往昔的日子,因而,朝夕孜孜,含泪和墨,付出了特别巨大的精力。

在编辑《河东先生集》的日子里,刘禹锡忍不住作《重祭柳员外文》,再寄哀思。

这年,原先仕途亨通的朋友令狐楚官运衰颓,被唐穆宗贬谪,由西京赴衡州任,经过洛阳,与正在洛阳丁母忧的刘禹锡会面。

早在贞元年间,刘禹锡和令狐楚就以文章相往来。“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长期遭贬,而令狐楚却官运亨通,友谊渐渐就淡化了。

但此番会面,“输写蕴积,相视泫然”,两人都流了眼泪。

不过,眼泪是不同的。

刘禹锡的眼泪是痛苦的,无罪被贬十四年,朋友也抛弃了自己;令狐楚的眼泪是惭愧的,自己热衷做官,怕受牵连,抛弃了朋友十四年。

这次会面,使刘禹锡与令狐楚恢复了友谊,“虽穷达异趣,而音英同域,故相遇甚欢。其会面必抒怀,其离居必寄兴,重酬累赠”……

刘禹锡在丁忧结束,服阙之际,编订完毕《河东先生集》四十七卷,可以告慰九泉之下的柳宗元了——

八音与政通,而文章与时高下。

三代之文,至战国而病,涉秦汉复起;汉之文,至列国而病,唐兴复起。

夫政庞而土裂,三光五岳之气分,大音不完。故必混一而后大振。

初,贞元中,上方向文章,昭回之光,下饰万物;天下文士,争执所长,与时而奋,灿焉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人望而敬者,五行而已。河东柳子厚,斯人望而敬者欤!

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贞元初。至九年,为名进士。十有九年,为材御史。二十有一年,以文章称首,入尚书,为礼部员外郎。是岁,以疏隽少检获讪,出牧邵州,又谪佐永州。居十年,诏书征,不用,遂为柳州刺史。五岁不得召归。

病且革,留书抵其友中山刘某曰:“我不幸,卒以谪死,以遗草累故人。”

某执书以泣。遂编次为三十通,行于世。

子厚之丧,昌黎韩退之吊曰:“哀哉,若人之不淑!吾尝评其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

安定皇甫湜于文章少所推让,亦以退之之言为然。

凡子厚名氏与仕与年暨行己之大方,有退之之志若祭文在,今附于第一通之末云……

刘禹锡除服后,被唐穆宗李恒授予夔州刺史。

在前往夔州途经鄂州时,刘禹锡作了短暂的逗留,与时任鄂州刺史兼鄂岳观察史的李程及宣武军节度使令狐楚相会。

刘禹锡与李程早年同在御史台任职,是相识较早的朋友。他们之间的情谊是很深的。这次会面,两人特别高兴。

自贬为朗州司马始,及至转为连州刺史,整整十五年,刘禹锡似已习惯了飘泊远州的生活。四川虽不算远,但毕竟也是异乡,所以他依旧期待着有朝一日,哪怕在年老之时,能回洛阳以终天年——

高樯起行色,促柱动离声。欲问江深浅,应如远别情。

对酒临流奈别何,君今已醉我蹉跎。分明记取星星鬓,他日相逢应更多。世间人事有何穷?过後思量尽是空。早晚同归洛阳陌,卜邻须尽祝鸡翁……

始发鄂渚时,诗寄李程,出鄂州界时,又怀想李程——

祖帐管弦绝,客帆西风生。回车已不见,犹听马嘶声。晓发柳林戍,遥城闻五鼓。忆与故人眠,此时犹晤语。

席间一挥杯,别愁今尚醉。迟迟有情处,却恨江帆驶。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

由鄂州赴夔州,溯长江而上。江水深深,如朋友之情谊。昔为瑶池侣,飞舞集蓬莱。今作江汉别,风雪一徘徊。嘶马立未还,行舟路将转。江头暝色深,挥袖依稀见……

长庆二年正月,刘禹锡到达夔州。

夔地在春秋为子国,楚将其并为楚九县之一,秦为鱼复,汉为固陵,蜀为巴东,梁为信州。隋初,杨素以越公领夔地总管。

唐高祖武德年间,夔州增名为都督府,督黔、巫一十九郡。至唐玄宗开元间,犹领七州之地。

玄宗天宝初年,罢州置郡,号云安

唐肃宗至德二年,命嗣道王炼为太守,赐之旌节,统峡中五郡军事。肃宗乾元初年,斯地复设为州。

送走夔州谢上表,刘禹锡仔细考察当地各方面的情况,在全面而充分地了解之后,分别向朝廷进呈了《夔州论利害表》和《论利害表》。

在《夔州论利害表》中,刘禹锡特别提到布衣马周向唐太宗献策二十余事,“太宗深奇之,尽行其言,耀周为御史。”

在《论利害表》中特别提到“开元十八年朝集使至京,玄宗临轩亲问利害”之事,希望唐穆宗效法前朝,纳言听谏。

刘禹锡仍然在坚持革新进取的精神,反对“以守旧弊为奉法”,“以不知事为简”的因循苟且态度。

穆宗李恒昏庸无能,穷奢极侈,不关心朝政,对刘禹锡这样一个远州刺史所上表文是不会在意的。

穆宗朝的现实使刘禹锡感到失望,但他治理夔州还是很认真的,既然不能事天下,那就应当在一个地方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

夔州为三国时期蜀国故地,蜀军阀刘备的庙便在夔州的白帝山。

刘禹锡对刘备还是有些肯定的,但老刘的教子无方也让他感叹——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夔州以南的长江边上,有刘备军师诸葛亮以石布成的八卦阵遗址。

刘禹锡推崇名相,效法直臣,身居远州,但有机会吟咏,到底还是掩抑不住的为朝廷社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鹳飞。波涛无动势,鳞介避余威。会有知兵者,临流指是非……

23 妙词善怀

唐穆宗李恒长庆二年春,朋友杨归厚由万州刺史迁唐州刺史,刘禹锡为诗祝贺。

杨归厚在巴蜀期间,励精为治,政绩突出,区区万州,岂尽所用,且移大州,略展其才。

杨归厚到唐州后,刘禹锡和他书信频繁,唱酬不断——

淮安古地拥州师,画角金饶旦夕吹。浅草遥迎鹔鹴马,春风乱飐辟邪旗。谪仙年月今应满,戆谏声名众所知。何况迁乔旧同伴,一双先入凤凰池。

淮西既是平安地,鸦路今无羽檄飞。闻道唐州最清静,战场耕尽野花稀。

淮西春草长,淮水逶迤光。燕入新村落,人耕旧战场。可怜行春守,立马看斜桑。漠漠淮上春,莠苗生故垒。梨花方城路,荻笋萧陂水。高斋有谪仙,坐啸清风起……

长庆四年,白居易和元稹在杭越二州刺史任上,距离切近,唱和甚多。白居易曾将其《题真娘墓》唱和诗寄来给刘禹锡欣赏。

真娘墓在虎丘寺内,吴之妓人,歌舞有名者……吴中少年从其志也,墓多花草,以满其上——

薝卜林中黄土堆,罗襦绣黛已成灰。芳魂虽死人不怕,蔓草逢春花自开。幡盖向风疑舞袖,镜灯临晓似妆台。吴王娇女坟相近,一片行云应往来。

白居易玩赏了柘枝妓的舞蹈和歌咏,非常兴奋。

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看即曲终留不住,云飘雨送向阳台。

白居易赶紧把诗寄给刘禹锡,刘禹锡及时以诗作评——

柘枝本出楚王家,玉面添娇舞态奢。松鬓改梳鸾凤髻, 新衫别织斗鸡纱。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 画筵曲罢辞归去,便随王母上烟霞……

《竹枝词》,是四川东部一种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民歌。这种民歌具有“含思宛转”的特色,抒情味浓厚,多用于歌唱爱情和抒发愁绪。

夔州一带是《竹枝词》的故乡

刘禹锡有意识地向民间学习,写了不少《竹枝词》体的小诗,开创了一派清新的诗风。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刘禹锡以诗豪之名在士人中良多知音,在百姓中也广为流传,青年人折花兼踏月所唱,“率多禹锡之辞”。

刘禹锡对《竹枝词》十分喜爱,不仅听到了心里,而且还学会了咏唱。

白居易知道了,谓“梦得能唱《竹枝》,听者愁绝。”

竹枝词,是文人诗与民歌相结合的产物,有一些诗人写过,而以刘禹锡涉足最早,声誉最高,影响最大。不仅在民间受到欢迎,而且文人也十分喜爱——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咏风土,琐细诙谐皆可入,大抵以风趣为主,与绝句迥别。其题材比绝句广阔,特别是泛咏风土这一点,使它获得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竹枝词》不仅大量使用比兴与谐声双关、重叠回环等民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而且还把民歌特有的清新刚健的语言和悠扬宛转的音节吸入诗中,从而使它达到了所谓“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词意高妙”、“奔轶绝尘”的境界——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刘禹锡的《竹枝词》皆是为夔州民歌谱写的新词,有音乐伴奏,歌者边唱边舞,煞是动人。

后来的《竹枝词》脱离了音乐,不是为《竹枝》谱写歌词,而是用民歌体来写诗了——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

刘禹锡是《竹枝词》的开山祖师,他的《竹枝词》被称为“初体”。

当然刘禹锡的倡导之功,尤是不可磨灭的,其社会效果不是中后唐任何一位诗人的作品所能比拟的——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的诗,另一重大贡献,是开启了“由诗至词”之路。

刘子在诗歌中所用的题目,有些是来自民间的乐曲名,如《纥那曲》等,后来就自然变成了词牌的名称。

刘子创造的长短句形式的新诗体,无疑推动了词的产生和发展,比如《潇湘神二首》——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潇湘神》是迎神送神的歌曲,刘禹锡依其声而制词,首句重叠三字,成了词牌,亦即《捣练子》。

《抛球乐》是唐代宴会时一种侑酒的游戏。酒筵中抛球为令,其所唱之词也。刘禹锡写过《抛球乐词二首》——

五彩绣团圆,登君玳瑁筵。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上客如先起,应须赠一船。

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

《抛球乐》调,三十字者,始于刘禹锡词。

《蹋歌词四首》,是刘禹锡学习民歌创作的一组反映风土民情的诗歌。

蹋歌,是古代长江流域民间流行的一种歌调,从初春至春未,青年男女常以月下踏歌的方式,聚会择偶,狂欢达旦。

青年男女一边走,一边唱,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尤其适合歌舞聚会的形式。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桃溪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日莫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

无论是政治诗句,还是唱和应酬,无论是顺应民风的竹枝词,还是幽美雅致的长短句,都从正面或侧面体现这刘禹锡“蹈道心一,俟时志坚”的不变情怀,由长安而朗州而夔州的不移志节——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等人一再受到政敌的恶毒攻击,正谓之“谗言如浪深”,他们不仅被远谪边荒,而且“逢恩不原”,岂不是“迁客似沙沉”吗?

“莫道”、“莫言”等语,是屡遭贬谪,仍保持豁达大度和坚定无畏,对“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视若等闲的气派。

蒙受谗言的“迁客”是真金,而进谗的政敌却如“狂沙”,谗言和贬谪使人历尽辛苦,但是锻炼了意志。最终,狂沙是埋不住真金的。

流水淘沙,一刻也不停,风起浪涌,前浪未息后浪又生。

忽然回忆起昔日贬谪朗州,漫步沅江岸头的往事,禁不住和着长远的江风高唱几声,向天地表明:百折不挠,砥砺志节,决不向恶势力妥协。

刘禹锡禀性厚道,直诚待人,尤其注重朋友之间的情谊。在母丧丁忧期间为柳宗元编辑的遗集,又带到了夔州,继续修订,使“行于世”。

刘禹锡童年时代有个玩伴,叫裴昌禹,家中穷困,刘禹锡在连州为刺史时,裴昌禹投靠刘禹锡,刺夔州了,裴昌禹又到夔州来投靠。刘禹锡待裴昌禹相当地好,像家人一样,还教他读书

唐穆宗李恒没有福气,只干了四年,便于长庆四年正月病卒,其子李湛继位,是为敬宗。

三月,新皇上唐敬宗李湛驾幸丹凤楼,大赦天下。

李湛讲话说:“天下诸色人中,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术优深,可为人师;详闲吏理,达于教化;军谋宏远,堪任边将者:委常参官并诸道节度观察使,诸州刺史,各举所知,限来年正月到上都。”

裴昌禹当时正客居刘禹锡处,刘禹锡就荐送他到长安应试——

裴昌禹“常叹诸侯莫可游,欲一见天子而未有路。会今年诏书征贤良,昌禹大喜,以为尽可以豁平生,……咨余以七言,为西游之资藉耳。

裴生久在风尘里,气劲言高少知己。注书曾学郑司农,历国多于孔夫子。往年访我到连州,无穷绝境终日游。登山雨中试蜡屐,入洞夏里披貂裘。

白帝城边又相遇,敛翼三年不飞去。忽然结束如秋蓬,自称对策明光宫。

人言策中说何事,掉头不答看飞鸿。彤庭翠松迎晓日,凤衔金榜云间出。

中贵腰鞭立倾酒,宰臣委佩观摇笔。古称射策如弯弧,一发偶中何时无。由来草泽无忌讳,努力满挽当亨衢。

忆得当年识君处,江南驿后联墙住。垂钩钓得王余鱼,踏芳共登苏小墓。

此事今同梦想间,相看一笑且开颜。老大希逢旧邻里,为君扶病到方山

韦执谊,“永贞革新”的支持者,也算刘禹锡的朋友,死在贬所崖州,当时其子韦绚只有几岁。长庆二年,二十岁出头的韦绚“自襄阳负复至江陵,翠叶舟,升巫峡,抵白帝城,投谒故赠兵部尚书、宾客中山刘公二十八丈,求在左右学问。”

刘禹锡待韦绚,如同自己的儿子一般——

解衣推食,晨昏与诸子起居,或因宴命坐与语论,大抵根于教诱,而解释经史之暇,偶及国朝文人剧谈,卿相新语,异常梦话,若谐谑卜祝,童谣佳句……

长庆四年夏天,朝廷调任刘禹锡为和州刺史。

从夔州到和州途中,刘禹锡应宣歙观察使崔群之邀,至宣州宴游。

《历阳书事七十韵》引云:“长庆四年八月,余自夔州转历阳。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友人崔敦诗罢丞相,镇宛陵,缄书来抵曰:“‘必我觌而之藩,不十日饮,不置子。’故余自池州道宛陵,如其素。”

抵达和州时,前任刺史段平仲出郭迎接,随后交接州务。

和州正值旱灾之后,百姓贫困,遍地荒凉。刘禹锡以和州新刺史名义给皇上的第一份奏章《和州谢上表》即提请赈灾救民——

伏惟皇帝陛下,丕承宝祚,光阐鸿猷。有汉武天人之姿,禀周成睿哲之德。发言合古,举意通神,委用得人,动植咸说。理平之速,从古无伦,微臣何幸,薇睹昌运……

臣闻一物失所,前王轸怀,今逢圣朝,岂患无位。

臣即以今月二十六日到所任上讫。伏以地在江、淮,俗参吴、楚,灾旱之后,绥抚诚难。谨当奉宣皇恩,慰彼黎庶,久于其道,冀使知方。

伏乞圣慈,俯赐昭鉴。臣远守藩服,不获拜舞阙庭,无任恳悃屏营之至……

和州,地处江淮之间,水涝和旱灾连年发生,百姓苦不堪言,人口大量死亡,许多人家只剩下些孤儿寡妇,生活十分艰难。

在严重的灾害面前,刘禹锡不像某些做刺史的,贪图个人安乐,他想到的是灾区百姓的疾苦。

刘禹锡克尽职守,调查灾情,启奏朝廷赈灾抚慰,并把粮食生产放在救灾的首要位置。

刺史官厅壁记和《历阳书事七十韵》,体现的是刘禹锡对和州沿革的深入研究和对和州世风民情的细致了解——

历阳,古扬州之邑。于天文直南斗魁下,在春秋实句吴之封,后为楚所取。

秦并天下,以隶九江,而亦为九江治所。晋平吴,复隶淮南。至永兴初,自析为郡,益之以乌江。宋台建,目为南豫州,又益之以龙亢。梁之亡也,北齐图霸功,拥贞阳侯以归,王僧辩来迎,会于兹地,二国和协,故更名和州。

陈、隋间无所革,国朝因隋。武德中,更龙亢为含山。初,开元诏书以口算、第郡县为三品,是为下州。元和中,复命有司参校之,遂进品第一。

按见户万八千有奇,输缗钱十六万,岁贡纤纻二篚,吴牛苏二钧,糁鲟九瓮,茅搜七千两。

镇曰梁山,浸曰历湖,田艺四谷,豢全六扰。庐有旨酒,庖有腴鱼。神仙故事,在郊在薮。

元元有台,彭铿有洞。名山曰鸡笼,名坞曰濡须。异有血阃,祥有沸井

城高而坚,亚父所营。州师五百,环峙于东。南濒江,划中流为水疆,揭旗树蕝,十有六戍。自孙权距陈,出入六代,常为宿兵之地,多以材能人处之。本朝混一,号为善部。然用人差轻,非复曩时之比也。

始,余以尚书郎得谴刺连山,今也由巴东来牧。考前二邦之籍与版图,才什五六,而地征三之。究其所从来,生植有本。女工尚完坚,一经一纬,无文章交错之奇;男夫尚垦辟,功若恋本,无即山近盐之逸。

市无嗤眩,工无雕彤,无游人异物以迁其志。副征令者率非外求。凡百为一出于农桑故也。繇是而言,瘠天下者其在多巧乎!

从连州到和州,刘禹锡一直担任刺史的职务,但并没有改变贬谪的状态。这对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是有很大束缚的——

受谴时方久,分忧政未成。比琼虽碌碌,于铁尚铮铮。

谪居远州多年,所忧虑的,是自己在政治上一事无成,而感到欣慰的,是自己仍保持着正直的品格和进取的精神。

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鱼书来北阙,鹢首下南荆。云雨巫山暗,蕙兰湘水清。章华树已失,鄂渚草来迎……

远岫低屏列,支流曲带萦。湖鱼香胜肉,官酒重于饧。

忆昔泉源变,斯须地轴倾。鸡笼为石颗,龟眼入泥坑。

事系人风重,官从物论轻。江春俄澹荡,楼月几亏盈。柳长千丝宛,田塍一线絣。游鱼将婢从,野雉见媒惊。波净攒凫鹊,洲香发杜蘅。一钟菰葑米,千里水葵羹……

《任见:刘禹锡传》简介&目录

《任见:刘禹锡传》第一章 诗童灵悟名不虚传

《任见:刘禹锡传》第二章 如此意境岂是淫调野曲?

《任见:刘禹锡传》第三章 赤心官吏与社稷大业

《任见:刘禹锡传》第四章 死对头请客是不是鸿门宴

《任见:刘禹锡传》第五章 桃红馆里柔媚的笑容

《任见:刘禹锡传》第六章 耀眼明灯照亮亘古长夜

《任见:刘禹锡传》第七章 玄都观桃花招祸殃

~

《任见:刘禹锡传》第三章赤心官吏与社稷大业 刘禹锡

任见:刘禹锡

第三章 赤心官吏与社稷大业

王叔文主决断,王伾主管往来传授,韦执谊负责文诰,刘禹锡、柳宗元等人采听外事、谋议唱和的全新朝廷机构已然形成。

王叔文特别器重刘禹锡和柳宗元,常引刘禹锡及柳宗元入禁中,与之图议,而言无不从。

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形成了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朝野上下号为“二王、刘、柳”。

07 东宫绸缪

刘禹锡的交游愈来愈广泛。

柳宗元的政治观点跟刘禹锡一致,自然友谊深厚。韩愈属于保守人士,虽说观点多有相左之处,但刘禹锡觉得韩愈性格比较稳健,主动与他保持友谊。

元稹、白居易和刘禹锡也有交往。

元稹年轻,入仕时间和刘禹锡差不多。白居易得中进士晚刘禹锡七个年头,但他们的年龄一般大小。

韦执谊同他们也是好朋友。韦执谊是韦夏卿的堂弟,时职吏部郎中。

韦执谊的学术朋友陆质,研究经学,有些成果,撰写有著作《春秋微旨》、《春秋集传纂例》、《春秋集传辨疑》三部曲,自成一家之言,当时颇有影响。

刘禹锡和柳宗元于诗文、表章之余还研讨、辨析陆质的学术观点,走在一般士大夫前面。

刘禹锡的另一好友是王叔文。

早在贞元十一年,刘禹锡试过吏部取士科,被授予太子校书时,他们就是交谊深厚的政治同道了。

王叔文出身微贱,曾任苏州司功参军,后被召入翰林院,因擅长围棋,被选为太子李诵的侍娱之一。

算起来,刘禹锡跟王叔文的友好交往已有八载。

刘禹锡知道王叔文是具有政治才能的。

韩愈看不顺眼王叔文,认为他寒门庶族出身,根基本来软弱,还光想操心社稷大事,很不合适,上朝下朝路遇了,王叔文主动招呼韩愈,韩愈也不愿搭理。

韩愈甚至对刘禹锡的政治观点也时有微词。但这些不影响刘禹锡尊重年长于己的韩愈,也不妨碍看重实质本领的刘禹锡同王叔文交厚。

当时之世,虽不能说君暗臣佞,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但阉竖、强藩再加奸僚,为数确乎不少。

阉宦权柄在握,强藩重兵在拥,尽管朝中元老重臣也不乏忠贞之辈,但多年累积的弊政,实非数人之力所能去除。

校书郎白居易这样形容长安险恶的政治空气:“人家不敢欢宴,朝士不敢过从。”从民间到朝堂,莫说欢宴,连打招呼聊天都得小心了。

最让百姓吃罪的是“宫市”,宫中到市面上采办东西。起初是低价强买,劣物置换,像白居易在诗歌《卖炭翁》所述,以宫中破烂物品“系向牛头充炭直”,后来干脆“白望”——看中便白白拿走。

早时,宫中物品由京兆官吏代办,后来权力全都归了宦官。那些被称为中官的阉党,自认非常高贵,不想亲身行动,他们雇人在长安市上选择、攫取。

每天只要开市,朱雀大街东市西市场开市交易,着黄衫,跨花马,脑满肠肥的领头宦官就出现了,马屁股后头紧随十多个随从,一律地黑幞头加白衫子。

前前后后,大群身穿杂色衣衫的人,来回奔突,这些人是宦官们雇来的走狗。

据说宦官中专事上市抢夺的宫市使招雇了几百个专事张望抢夺的市井青皮无赖,号称“白望”队,就是这些身穿杂色衣衫的品种。

黄衫胖子策马游走,走狗们高喊着“圣命!圣命!”分头冲向各家商行、门面,伸手随便抓取看中的货物,装进大口袋里,转身就走。

走狗们所过之处,一街两行落花流水。

各商号的老板或者伙计,也被“训练”成了,远远望见黄衫子和走狗们的影子,不管交易进行到何种地步,纷纷惊慌失措地上起门板,哪怕没有结账,哪怕贵重的金簪子掉在外面都不敢反身再要了。

别说褐衫麻鞋的小百姓了,戴着毡帽的胡商,裹着宽大头巾的西域商人对宫市也一样害怕。

害民已极的,还有被称为“五坊小儿”的宦官,设局讹诈,无恶不作。

大明宫东边,建有五个动物饲养场,谓之五坊,饲养有犬、鹰、雕、鹞、鹘五种猛兽恶禽,供宫内狩猎之用。饲养场的宦官,包括他们雇佣的大批走狗,以贡奉宫廷、用作饲料为名,在长安城内外张网捕鸟。

事实上他们不是捕鸟的,他们把网张在人家门口,不让人出入,罩在井口上,不让人打水,借此勒索钱财。

他们到饭铺吃饭从不给钱,但有纤毫侍候照应不周,店家就会被打得鼻青脸肿。

有个老板似乎觉得自己有后台,在五坊小儿酒足饭饱之后,请其付账。

恶狗说没钱,留下一筐蛇:“这个抵押给你吧。先说好,这是宫里的蛇,你得好生喂它,下次老子来要看见这蛇瘦了,把你他妈的给我打成蛇!”

这个老板怎敢胡乱留下宫里的蛇呢,好说歹说不行,直到倒找了钱,蛇筐才给带走……

百姓吃尽了宦官的苦头,无处诉苦申冤,只能打脱牙齿和血吞进肚里。

长安官吏中,老迈平庸之辈,少才无胆,正经事不敢进谏,有志革除弊政,如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韦执谊者,遇上“耐谏”的老皇上,也只好悠着点。

东宫里,太子李诵很早便为朝廷担忧,然身为王储,操心太多有时候反会让父皇起疑。

有天李诵与侍读学士们聚谈,有人数说宫市扰民,五坊小儿害民情形。

李诵是初次听到此类情形,愤然作色道:“区区中官,竟然如此嚣张,来日面圣,必当告发此辈。”

众人交口称赞,还有人就如何奏报出言献策。

王叔文却只在品茶沉思,一言不发。

待众学士散去,李诵留住王叔文问道:“王君今日何故,但只品茶,不发一语?往常论及国事,可是意气风发啊。”

王叔文的回答却让李诵几乎出了一身冷汗:“太子侍奉皇上,奏问衣食安稳之外,不应该再有其他的事情。陛下在位多年,太子年已不惑,倘若小人乘机离间,陛下以为太子急于皇位,收揽臣僚人心,太子将如何洗清自己?武后朝,来俊臣诬告睿宗,明皇朝,李林甫中伤肃宗,都是前车之鉴呀。”

李诵仰面思之,俯首称是:“非常感谢,非常感谢。若非先生,何处闻得真言。”

此后,李诵凡有要事便找王叔文请教。

王叔文得便,又悄悄地对李诵说:“本朝自安史之乱以来,历四十载,积弊与日俱深,早晚危及国本。在朝高官显要,均系陛下旧臣,且多为老迈庸碌之辈,不足以倚重,当拣选当世少年才俊位卑者,共图来日大业。”

李诵非常信任王叔文,遂密使王叔文察访人选。

王叔文当先想到共商大事的人就是刘禹锡。

刘禹锡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得空便在一起交流看法,互相切磋,友谊日渐深厚,成了生死之交,难免引起朝中同僚的疑忌。

韩愈为人持重,观念保守,但跟一般赤心官吏一样抱有责任意识,同情民生疾苦。

年关将近的时候,韩愈上了一封表章,直谏宫市的弊端,称曰年节临近,民间日子尤为艰难,请求朝廷罢除宫市,减轻百姓负担。

韩愈清楚德宗近来多有猜忌,知道婉转规劝方能济事,直言不讳反会招祸,但禾苗枯萎、人畜倒毙、税吏怒喝鞭挞、农民拆屋卖瓦的种种惨状使他难以平静——

臣伏以今年以来,京畿各县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陛下恩逾慈母,仁过春阳……

臣窃见陛下怜念黎元。同于赤子:至或犯法当戮,犹且宽而宥之,况此无辜之人,岂有知而不救……

韩愈在辛酸中一气呵成《论天旱人饥状》和《谏宫市扰民状》,次日上朝,一并奏上。

没承想,奏疏上去,贬诏下来。韩愈立马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老韩对此番遭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更是百思不得其解,便怀疑是刘禹锡和柳宗元那儿出了问题。

东市有家酒楼叫醉仙阁,门面不大,内廷倒非常宽敞,雅座也十分僻静,韩愈和刘禹锡、柳宗元曾经在那里饮酒聊天。

聊到时局的当儿,韩愈叹说:“天若浑浊无光,万物凋残;君若昏庸无道,万民受难。”

韩愈怀疑遭贬是自己的此类过激言辞给泄露了出去。

当时话一出口,就就后悔了。但回忆一下,刘禹锡和柳宗元的言辞尤为过激啊。差不多近乎邪说了。“上苍之状不可更易,人君之意却可改变。所谓天,无非草木禽兽一类,岂能闻得人言?凡事还在于人为。”

在御史台,韩愈跟刘禹锡、柳宗元平素言谈无甚避讳,莫非刘柳二人言语不慎,泄露了,为皇上所闻,加之其他奸佞谗言,故而龙颜震怒?

刘柳二人都是我老韩的好朋友,他们又都是当世才俊,果真如此疏忽吗?

韩愈启程之际,舍妹尚在病中,皇命催迫,百般恳请缓行,也未获得应允。

实际上,韩愈的疑猜是没有根据的。

刘禹锡和柳宗元为人交友,一向正直,没有掩人以自售,近名以冒进,不会欺谩于言说,沓贪于求取,未尝狎比其琐细,媒孽其僚友,不曾矫激以买直,漏言于咨诹。

刘禹锡和柳宗元不仅没有危害韩愈,在送行之际,还极尽惋惜。

得到韩愈贬官的突然消息时,刘禹锡和柳宗元又惊又愤,对今后的局势充满忧虑。

过了一段时间,王叔文物色好了一些人选,向李诵汇报。

这天,太子约翰林院士子们喝茶,数巡之后,太子发现王叔文好像有话要说,便挥手让众人退下,最后止余王叔文和太子的另一密友王伾。

王伾是从杭州被召入翰林院的,书法很好,被选入东宫陪伴太子。二王与太子话语投机,情谊日深一日。

李诵急切相问:“先生有事告知?”

王叔文压低声音道:“特禀太子,近日所访甚见成效,已有数人可以借重。”

“快快讲来。”李诵催促。

“一为河南洛阳人,姓刘,名禹锡,字梦得;一为河东解县人,姓柳,名宗元,字子厚,系禹锡好友,同任监察御史;一为前吏部侍郎吕渭之子,河中人吕温字化光,现为左拾遗。这三个都是博学多闻,才识卓异且胸怀大志之人。禹锡尤为出众,曾任淮南节度使杜佑之掌书记,随其征讨徐州叛军。另外,柳宗元有位中表亲,名韩泰,现任户部郎中,闻说通晓兵事,亦堪为用。”

听得汇报,李诵眼中射出惊喜的光芒,忽然道:“吏部郎中韦执谊,通晓政事,练达有才。也可延揽重用。”

“哦……”王叔文说,“便是那位与裴延龄、韦渠牟一同出入宫中,大受皇上恩宠的翰林韦学士吗?”

裴延龄、韦渠牟都是臭名昭著的奸佞之臣。名相陆贽就是被裴延龄诋毁惨遭贬官的。

李诵见王叔文面有鄙夷之色,辩白道:“韦执谊平素还是遵循正道,不肯为恶的。他不曾干预政务,只是因为文才出众为父皇所赏识。”

王叔文思忖,多一位知名才俊毕竟于事有益,便应承道:“也好,也好。”

不久,逢德宗诞庆,太子贡献佛像一尊,让韦执谊配作《画像赞》,借机会让韦执谊和王叔文结交。

李诵专意向韦执谊介绍王叔文,说:“学士交往便知,王待诏可是个伟人啊。”

随后,由韦执谊介绍,王叔文又陆续结交了前宰相韩滉的侄子韩晔、汉中王李瑀的孙子李景俭等。随后,刘禹锡又引荐郑县尉程异,柳宗元又引荐侍御史凌准……

研究春秋史的大学问家陆淳,思辨深入,论断大胆,认为孔子所遵并非周礼,而是夏礼,石破天惊,名噪一时,他也进了圈子。

太子李诵周围这十多个人,有的通晓政事,有的文才超群,有的熟知兵事,都堪称一时俊杰。尤其是老先生陆淳的加入,更使诸人喜出望外,信心倍增。

结党密谋的人,总是十二万分的谨慎,外加十二万分的敏感,稍有风吹草动,便疑心顿起,坐卧不安。

这日,沉闷的御史台中,刘禹锡收拾笔砚,预备收班,王叔文的仆人飞步赶来递上名刺说:“王待诏有请先生。”

刘禹锡备马出门,很快到了翰林院。

王叔文正在焦灼烦躁地来回踱步,一见刘禹锡,他便急切地发问:“梦得你听到什么消息没有?”

刘禹锡说:“不曾听到什么消息啊。”

“有人密报,左补阙张正一诽谤我等结党,你竟不曾听闻?”

刘禹锡怔忪道:“张正一?张正一……”

08 冷菊幽径

刘禹锡好像想起了张正一这个人。

那天,刘禹锡和同僚吕温、程异在平康坊一处幽静素雅的茶馆“桃红馆”聚饮,言语激进,忘了顾忌——

吕温为程异斟了一杯酒,道:“钱粮为天下之本,程员外处事勤勉,又精于理财,请饮此杯,不负知遇之恩。待太子即位治国,上倚王韦二公辅佐,下就要靠我等尽力了。”

程异一听,庄重接道:“王公、梦得,引荐之恩,岂能轻易相忘?即使性命悠关,亦当义不容辞!”

吕温说:“朝局不定,世事难料,愿我等永结同心,生死不改初衷。”

程异愈发激动地霍然起立,望空一拜,道:“苍天在上,煌煌可鉴,我程某若有负于恩人挚友,人神共灭,不得善终!”

刘禹锡忙扶他坐下,说:“有心便可,何必如此。”

说时却听得歌妓的一曲《杨柳枝》早已完了,邻桌几位文士模样的人在互相恭维中忽然道出“王叔文”三字,旋即话音低了下去。

结账后,告辞时询问“桃红馆”的老鸨,方知邻桌作东的人叫张正一,在职左补阙,近日宴请朋友,已来两三回啦。

刘禹锡回忆了这件事情,对王叔文说:“张正一请人吃酒,是因为新近召入朝廷,他毕竟是个文士,尚不至于广泛结交,乱发言论吧?”

“张正一原是以上书被皇上召纳的。他们提到在下之名时便压低声音,可见心里有鬼。我等中虽已人才济济,可惜手中尚缺权柄。若为奸人陷害,岂不遗恨千古?此事韦郎中已知。必须先发制人。”

刘禹锡听了,沉默下来。一会儿又说:“仅是听到称说姓名就疑人偷斧,对人下手,传扬出去,于我辈声誉,百害而无一利呀。”

王叔文道:“皇上对文臣一向多有猜忌,况乎往昔结党惹祸之事屡见不鲜,即使无伤,也需警惕。万一发生诬告,轻则遭贬逐,重则夺官职,甚至命悬朝堂之时,你我何以应对?”

刘禹锡这才想到问题的严重性,若张正一等人果真与我等为敌,壮志未酬便要化作春梦一场,岂不遗恨无穷?再说王兄、韦郎中主意已定,单凭一人即便竭力反对也于事无济。他缓缓地点了点头。

韦执谊上了一道奏疏,宫中密使又来了一番暗访,德宗以“私结朋党,图谋不轨”的罪名将张正一、王仲舒等七人逐出朝廷,远贬僻地。

朝野上下不知内中隐情,传言纷纷,矛头一致指向韦执谊,责骂他是卢杞、裴延龄之后又一奸臣,大唐天下此等人物不断,祸难何时能尽啊?

韦执谊只得装作若无其事,但是回到府中却难以掩饰,禁不住盯着案上的书卷发呆,时而又发出长长的叹息。

张正一事件的风波渐次平息,随着贞元二十年的秋风悄然而来,更大的变故又降临到尚未掌权的太子近臣们身上。

贞元二十年秋,太子殿下中风了,半身不遂了。

王叔文与王伾听到李诵身边亲信宦官李忠言通报,大惊失色,赶紧备马疾奔而去。

太子近一个月常觉头晕目眩,身体不适,但没料到病灾来得这么快。

进得东宫内室,只见王、牛两位妃嫔守在太子床前,满室充塞着中药汤的苦味儿。

王叔文与王伾行过礼后便凑近床头,轻声呼唤殿下。

李诵面色煞白,微闭双目,听到声音吃力地想撑坐起来,但无法实现。口唇颤动半天,才嘶哑不清地道:“寡人……病势急猛,万一……不测,天下……奈何?”

王叔文赶忙劝慰:“殿下是国之储君,天下名医尽可择用,不必焦急。”

忽然想起刘禹锡认真仔细地研读过《本草》、《素问》、《药对》、《小品方》等等,还能切脉“以探表候”,他所编纂《传信验方》非常实用,王叔文又道:“刘御史亦通医道,有可用处,自当效些微之劳。”

王伾劝道:“殿下蒙天护佑,点滴小疾不必挂心。微臣近日求得欧阳询真迹一幅,殿下玉体略有安适,便可献上。”

李诵苦涩地笑了一下,用微弱的声音道:“二位退去吧,寡人暂且歇歇。”

到了宫外小路上,王伾压低声音道:“看来,太子此番病势猛烈,皇上年事高迈,万一青黄不接……”

王叔文打断他的话道:“吉人自有天相。你那青黄不接即便出现,我辈都非庸人,岂会束手无策?”

话虽硬气,王叔文心中也隐忧未已。

参议人才虽多,毕竟重权未握,一旦局势突变,单靠五品、八品的几个吏部郎中、监察御史,就能对抗那些宦官、重臣,掌控朝廷大局?倘若失手,可就是鱼在砧上,任人宰割了。想着想着,王叔文心中不觉产生了一丝寒意。

回途中他心里忽然闪出一个名字,柳宗元举荐的:凌准。

凌准,字宗一,浙东新城人,富谋略,有志节,颇有文才,擅长著史,著有《后汉春秋》二十万言,还有《六经解围》及《人文集》等,曾是柳宗元的老师。

凌准弱冠之年心存大志,思谋建功立业,上书宰相以自荐。宰相召之属对,“日试万言”,遂用为崇文馆校书郎。

凌准现任浙东观察使判官,颇受圣上瞩目,择时被擢升翰林院也未可知。

倘得凌准参与,同辈贤俊就得到富有分量的援助了。王叔文想,且与梦得、子厚作一商议吧。

王叔文潜心谋划事业,时常找刘禹锡商量,在忙碌的日子里,他们又不得不为太子的病情忧心。

刘禹锡有个西凉朋友米嘉荣,是个特色歌手,其歌唱跟妓馆里的柔弱之音大不相同,此前刘禹锡常听他唱歌,现在也无心听了。

刘禹锡在监察御史任上,又兼领了监祭使一职。

皇家讲究祭祀,监祭使的职责是对祭祀准备事宜进行检查,乃至全程监督。无论是牲牢、器服,还是乐舞、礼数,发现不敬或不合制度之处,要追究祭官。

当时,权德舆的门婿独孤郁为奉礼郎,刘禹锡与他相处得很好。宗庙典礼,郊野祭祀,不仅都要同往,而还变成了一桩乐事——

西皞司分昼夜平,羲和亭午太阴生。铿锵揖让秋光里,观者如云出凤城

秋分之日,昼夜相平,羲和把日神之车赶到半途,月亮就已经冒出头来。佩玉叮当撞击,好似音乐,礼仪周旋进退,犹如舞蹈,参观的人们涌出京师,奔向西郊,鼎沸如云……

祭祀是个十分短促的事情,弄一下也就过去了。

刘禹锡在御史台,公务虽然烦乱,但还算有条理,这是因为当时御史台内部较少猜忌和倾轧,事务作风和同侪气氛比较好。

担任御史中丞的武元衡,管理御史台中日常事务,中秋日,忽发兴趣,提笔抒怀,寄语诸位同僚——

宪府日多事,秋光照碧林。干云岩翠合,布石地苔深。忧悔耿遐抱,尘埃缁素襟。物情牵局促,友道旷招寻。

颓节风霜变,流年芳景侵。池荷足幽气,烟竹又繁阴。簪组赤墀恋,池鱼沧海心。涤烦滞幽赏,永度瑶华音。

大家纷纷唱和,李程、吕温、韩泰诸友各出佳句,常常代替武中丞撰写表、状的刘禹锡自然也不输同僚——

退朝还公府,骑吹息繁阴。吏散秋庭寂,乌啼烟树深。威生奉白简,道胜外华簪。风物清远目,功名怀寸阴。

云衢念前侣,彩翰写冲襟。凉菊照幽径,败荷攒碧浔。感时江海思,报国松筠心。空愧寿陵步,芳尘何处寻。

仪仗乐队的声音远去了,退朝回到安静的御史台。待大家下班,庭院就更加阒寂,深深烟树中惟有朝夕鸟暮归的啼鸣。威风有加,是手中捧着弹劾的奏疏,胜景惹人,是马上载着华美的冠簪……

王涯以蓝田县尉充任翰林学士,刘禹锡以诗相赠。

诗僧广宣,送来与韦皋唱和诗卷请求评判,刘禹锡以诗答谢。

刘禹锡与韦执谊、王叔文、韩愈、牛僧孺等继续交游,与令狐楚等外地友人书信唱和,宰相杜佑、东都留守韦夏卿、御史中丞李位但请代为撰写表、状,均也不辞辛苦。

贞元二十一年,是唐德宗李适的末岁。这年春节刚过,皇上命刘禹锡兼署崇陵使判官。

不久,刘禹锡又被给了个兼职:屯田员外郎,外加小职务盐铁案度支。

还好,在韦执谊等人的一再奏请下,凌准被德宗从苏州召回任翰林学士。

早春,在大雪中降临,人们都预测今年会有好收成,但笑容仍然难露,因为赋税并没有稍减,宫市害民和五坊讹诈并没有收敛。

由于唐德宗老迈昏病,大明宫内也见不到什么喜庆景象。

含元殿丹墀下,众王子和国戚们来给德宗拜年,九者到八。

李谊带头高声诵道:“儿臣舒王敬祝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德宗听出不是李诵的声音,费劲地转动昏花老眼,问:“太子怎么没到?”

赞礼宦官俯身禀告道:“禀报皇上,太子还病着呢,不能言语,无法前来朝贺。”

李适长叹一声,眯上眼睛,老泪连连滚落,颤动嘴唇想说什么,却又停了。他吃力地挥手,让所有人退去,独自斜倚在宽大的龙床上,心间如倒海翻江,不能平静。

当年,长安被安禄山攻陷,李适少小年岁即与母亲沈太后失散,此后再未相见。因父皇宠爱独孤贵妃母子,自己的忧虑恐惧长期难消。

即位后,重用了薛邕、张涉、杨炎、卢杞等名儒贤才,他们却不是贪赃纳贿,便是误国害民,到头来还是被他们骂得一无是处的宦官率兵护驾,忠心可鉴。

自登极次年夏天起,荆楚、河北、河中、陇西多处叛乱,剿抚兼施,费了四五年,才有所安稳,继之,大旱、水灾、地震又连绵接踵,举国震荡。

贞元四年正月,长安竟一连地震六次,祭禳不止,地震不止!当时李适万分绝望,感到一切都要覆灭了。

近些年来,各地镇守官员拥兵自重,诏书不能畅达。

吐蕃威胁尚存,南诏亟待修好,淮西再度反叛,徐州、朔方又兵变相连,诛讨不成,大多只能以怀柔退之法加以平定。可这种表面的平定,难以长久啊。

自己已值风烛残年,太子却又突然罹病,言语不能。

苍天啊,为何对朕如此刻薄呀?

李适不禁又哽咽起来,痰堵喉头,噎得脸色发青,撑在床头的雕龙上动弹不得……

二十天后,唐德宗李适进入弥留状态。

守在会宁殿的中官刘贞亮、薛盈珍等切盼他们最想听到的话语,但德宗就是不说。

看到皇上神智不清了,宦官们急忙凑到龙床前询问催促:“皇上该立遗诏了。”

李适睁开眼睛,又闭上,良久,再度勉力睁开。

“为朕……现在……宣旨:太子……宜于……柩前……即位。”

众宦官失望地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再行启发老皇上。

德宗交代已毕,走完了六十四岁的人生道路,留下一大堆没有解决的弊政,龙御宾天,霍然崩去。

臣子们都在等待消息。

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在聚首等待中密议奏请召回凌准的有功者,不禁惋惜吕温出使西域边地,路途遥远不得归回,值此危难之际,少了一位足智多谋的贤士。

正在嗟叹,传来沉重的钟声,情知必是宣达遗诏了,争相涌出翰林院大门,与群臣一同奔向停灵的太极殿。远远便望见龙尾道上,丧服如云。

宦官头目刘贞亮、薛盈珍等披麻戴孝,早在殿内。

薛盈珍喊道:“按照常例,翰林学士郑文明、卫次公、王叔文、王伾等进殿,其余群臣殿外守候!”

众学士进殿排列停当,等了半晌,却不见有人宣达诏命。

老成持重的郑文明也沉不住气了,忍不住询问。

有个宦官不紧不慢地应说:“尚未商定,初步计划三日以后再宣布遗诏。”

郑文明质问道:“三日以后?国不可一日无君,三日之内何人临朝主政?”

那宦官还是不紧不慢,应道:“方今太子重病未愈,拟由舒王暂为摄政。”

众学士明白这是宦官在密谋另立,也明白若是强硬于己不利,只得默不作声。

王叔文沉不住气,正欲上前,却有凌准快步出列,朗声说道:“昔者周公摄政,乃因成王年幼;王莽摄政,意在汉室江山。国若一日无君,旨意出于摄政者,天下百姓,遐迩四夷,将作何议论?今太子虽有疾,得良臣辅佐亦可理事,况天下名医如云,何忧病不能痊?”

凌准确实凌厉而准确到位,刘贞亮朝同伴丢个眼色,和颜悦色道:“所言有理,所言有理。不过现已正午,大事不可仓促,当于今晚拟写诏书,明日清晨宣示。”

众人仍是不依,说:“明日清晨宣诏可以,但皇上口谕现在即应宣知。”

沉默一阵,薛盈珍无可奈何地出列宣道:“宣吾皇口谕:太子宜于柩前即位。”

09 初绘宏图

翰林院。室外雪花飞舞,寒气四塞,屋里炉火熊熊,温暖如春。

仆役不断地往炉中加炭,往席上端菜。

刘禹锡、柳宗元、王叔文等人沉浸在施展宏图远略的欣喜中,尚无虑将面临多少激流险滩。

因在国丧期间,惟不能吃荤饮酒。

柳宗元为凌准斟了一杯茶水,感叹地道:“师尊真是胆识过人。在下昔日只知师尊才学,不知师尊胆略,今日得见,倍加感佩。请满饮此杯。”

凌准接过杯子一饮而尽,摆手答道:“书生之勇,何谈胆略?真要说到治国方略,还需梦得、子厚。当然更要仰仗王公了。嗯?吕化光出使西域未归,李致用为何也未来呢?”

王叔文说:“致用母亲有病,在家照看。”

韩泰向王叔文敬一杯茶水道:“十年蓄一志,成就在今朝。眼下,当世管、周、伊、葛汇于一堂,天下之弊何忧不除?”

王叔文心中隐忧未消,道;“太子克日即位,而病势仍未好转,我辈但得权柄,前与太子所议之事,须尽快行之,如若拖延,恐有不利啊!”

太子的关心民瘼、力主除弊,大家是知道的。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广大农民沦为依附豪族地主的佃户。由于百姓逃散,户口锐减,朝廷税收萎缩,造成财政困难。太子一直忧心于此,不断向王叔文等人了解“人间疾苦”。

王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一是宦官专权,二是藩镇割据。

德宗在世时,宦官掌握禁军已形成一种制度了。他们不仅把持神策军,而且担任各道监军使,几乎控制了全国的军权。

宦官进而任枢密使和宣徽使,掌握机要,宣布诏令,操纵朝政。

唐德宗李适后期,宦官威权日炽。兰锜将臣,率皆子蓄,藩方戎帅,必以贿成,万机之与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己。

而藩镇拥兵割据,对抗朝廷,政不能行,令不能达,是与宦患一样严重的问题。

这些,也都是太子决心予以改革的重要方面。

太子李诵经常与王叔文等谈政论治,从历代兴衰治乱到当今朝政都无所不及,立志执政后大刀阔斧,革除弊政。

其实李诵是个性格宽仁、富有谋断的人——

建中四年——唐德宗即位第四年,泾原节度使朱泚叛唐兴兵,德宗逃到奉天。李诵在从幸过程中,常身先禁旅,乘城拒战,督励将土,无不奋激。

贞元中,以陆贽为首的正直敢言之士和以裴延龄为首的奸佞之徒斗争十分激烈。李诵分辨忠奸,暗中支持宰相陆贽,艰难说服刚愎自用、猜忌功臣的德宗拒用裴延龄为相。

史载曰:“德宗在位岁久,稍不假权宰相。左右幸臣如裴延龄、李齐运、韦渠牟等,因间用事,刻下取功,而排陷陆贽、张滂辈,人不敢言,太子从容论争,故最终不任延龄、渠牟为相。”

陆贽最后遭裴延龄陷害被贬。李诵由此认识到,像陆贽那样,单身独马,以片心除众弊,只身遏群邪,是难以奏效的。因此,他身在东宫,十分注意广泛收罗贤才。

王叔文、刘禹锡等有志之士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聚拢在李诵周围的。

德宗驾崩,太子得展宏图的机会来临,不幸却中风不愈,怎不令他的政治革新集团在策划大计的同时心存忧虑呢?

王叔文道:“杜佑相公,声望隆重,治事有方,冢宰之职,可以任之。梦得曾在他麾下征伐徐州张愔,又有旧属之谊。”

刘禹锡建议:“丞相等职任命之后,首要之务,当为罢除宫市,遣散五坊小儿,停止各道进奉,以慰人心。”

王叔文说:“宫市、五坊小儿自当速罢,但宜先行敲山震虎。”

刘禹锡问:“敲山震虎?”

“选定若干罪恶昭彰的阉官,停掉俸禄,宣示皇威,使其背后的人物不敢轻举妄动……”

正月二十六日,太极殿里,鼓乐齐鸣。唐顺宗李诵的登极大典举行。

百官在庄严肃穆的乐声中,分两列入殿。

顺宗身穿孝服,足登麻鞋,由两名内侍在背后暗暗搀扶,缓步坐上宽大华贵的御座,接受百官朝贺。

翌日,听政时,顺宗没有坐在御座上,而是在座后另设一张软榻,榻前垂帘,以点头或摇头示意,由中官李忠言传宣旨命。

宫中侍候李诵即位的太监只有李忠言一人,而李忠言对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是宦官中惟一理解和支持的。

十天后,唐顺宗任命杜佑“摄冢宰”事,料理国丧。

接着,又任命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平章事,授予相权。

王叔文、王伾等其他亲近人士未及升职,淄青节度使李师古突然发兵西境,企图乘国丧吞并邻近的义成镇。正在朝廷上下一阵恐慌之际,亏得宣武镇的韩弘出面声援义成,才避免了一场兵祸。

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诸人安下心来,商议各人当任官职,处置首要事务。

计议已定,韦执谊回府,一份份地草拟诏令。

韦执谊的夫人杜女士来送参汤,韦执谊想起岳父杜黄裳,问说:“近期忙乱,不知岳父可曾舒心?”

杜黄裳当初任殿试考官时,名噪一时的权臣裴延龄曾当面暗示自己儿子的考卷,他不但不给面子,还干脆地表示不能录取,因此就被晾在了侍御史的位子上,一直与升迁无缘。

时至今日,由于门婿韦执谊的缘故,杜黄裳升任了太常卿。不过杜黄裳倔强得有点固执,并不对女婿有所表示。

杜女士想了一下,答道:“听母亲说,父亲任职之后神情平静,并无什么喜色。”

韦执谊无法理解岳父。

莫非他知道自已这个宰相是怎么来的,把王叔文兄也看成……他的心里掠过一丝不祥的猜测,忙把它赶跑,又埋头挥笔起来。

秘书省校书郎白居易,此时寓居在长乐里故相关播旧宅东亭内,此时也在奋笔疾书。

校书郎官秩为正九品,品阶虽不甚高,但属于文采之选,许多名人均也初授此职,其仕途前景又是很光明的。

校书郎的平常事务是勘正文章,校对典籍,整理图书,白居易决意以此为起点好好地干下去。他在长乐里租了关播大院的东亭,也算定居下来。

虽然长安百姓日子艰难,但官吏秩高者衣食优裕。白居易工作十分清闲,月俸一万六千,人不再劳累,钱也花费不完,既没有衣食之虑,也没有人事牵绊,租了三四间房子,买了一匹好马,雇了两名仆夫,心里常常处于满足状态。

在都城的熙熙攘攘之中,校书郎可以睡到日上三竿才起来梳头。

上下班呢,弹性掌握,工作也是个“良心活”,率性而为即是。

因此,七八挚友,你来我往,窗外有竹可玩味,门外有店可沽酒,何以待君子?数杆对一壶。

白居易住进关宅东亭,发现大宅各处多有植竹,东亭院落的东南隅就有一片,因无人照管,显得杂乱无章,荒秽不堪。

白居易动手收拾东南隅的竹林,刈除杂草,清去脏土,梳理乱枝,培铺新壤,连续干了几天,面貌为之大变。元稹、崔玄亮诸友来会,个个啧啧称妙。

为政治家王叔文特别器重的刘禹锡、柳宗元等,或以文辞显,或以谋划称,或精于吏治,或晓达钱谷,都是风流倜傥、自负才能的人。

白居易入仕较晚,此时仅是一个九品闲职的校书郎,官小名微,尽管如此,白居易对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的政治观念是赞成的,甚至认为也是他自己的一贯主张。

激动难抑的白居易在撰写一封数千言的长信《上宰相书》,给本不熟悉的新任宰相韦执谊提建议——

二月十九日,某官谨拜手奉书献于相公执事:

……某伏观先皇帝之知遇相公也,虽古君臣道合者,无以加也;然竟不与大位,不授大权,不尽行相公之道者,何哉?

……盖先皇所以辍己知人之明,用贤之功,致理之德,以留赐今上也。亦犹太宗黜李绩而使高宗宠用之也。故今上在谅阴而特用也,相公自郎官而特拜也。

所以主上践祚未及十日,而宠命加于相公者,惜国家之时也。相公受命未及十日,而某献于执事者,惜相公之时也。

白居易进劝韦执谊,以天下人之耳为耳,以天下人之目为目, 不应蔽目塞聪,自以为是,或被左右之人所蒙蔽。

白居易建议韦执谊利用“时、权、位、宠”的良好条件,抓紧时机,施展抱负。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时之难得而易失,在于疾行而已矣。明年不如今年,明日不如今日……

白居易酣畅疾书方毕,家仆忽然来通报“元公子到。”

仪容俊逸的青年士子元稹快步入内。

元稹小白居易七岁,但入仕早于白居易,白居易进入京师士人圈子还是元稹的引进,

白居易说:“老弟来得正好,正有一事商议。”

白居易命童仆上茶,之后把心事托出,又将《上宰相书》递上。

以水投石,至难也。某以为未甚难也。以卑干尊,以贱合贵,斯为难矣。何者?夫尊贵人之心,坚也强也不转也,甚于石焉;卑贱人之心,柔也弱也自下也,甚于水焉。则合之难也,岂不甚于水投石哉?

“好!”元稹不禁赞道,“开宗明义,足以引人注目。乐天兄,以区区九品郎官上书毫无来往之四品宰相,胆略非常人可比啊!事不宜迟,吾兄当速呈相府。”

白居易听罢喜不自胜。“吾弟认可,自当速呈。另外,愚兄新得几许诗句,请吾弟评判评判。”

谈了一阵诗,元稹见天色已晚,便道:“内人在家已久候,恕不在府上讨食了。”

白居易迅速将书信投送韦执谊府。

韦执谊对白居易上书的态度可以想见,但他并没有立时重用这个上书的人。

很快,唐顺宗李诵连续下诏,任命重要官员。

以王叔文为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以王伾为左散骑常侍,充翰林学士。他们均可以出入禁中,参与机密。

顺宗以刘禹锡在屯田员外郎,兼判度支盐铁案之外,协助杜佑、王叔文管理财政。

以凌准由翰林学士参度支,调发出纳。

以陈谏为仓部郎中,加强朝廷对于财权的控制。

以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掌管礼仪、享祭、贡举之政。

这样,王叔文主决断,王伾主管往来传授,韦执谊负责文诰,刘禹锡、柳宗元等人采听外事、谋议唱和的全新朝廷机构已然形成。

王叔文特别器重刘禹锡和柳宗元,常引刘禹锡及柳宗元入禁中,与之图议,而言无不从。

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形成了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朝野上下号为“二王、刘、柳”。

《任见:刘禹锡传》简介&目录

《任见:刘禹锡传》第一章 诗童灵悟名不虚传

《任见:刘禹锡传》第二章 如此意境岂是淫调野曲?

广东文化最厚重的园林,韩愈刘禹锡周敦颐争相在此撰文,可惜却鲜为人知 刘禹锡

连州广东清远市下辖的一座县级市,一座靠近粤桂湘三省区交界处的小城, 相比珠三角各地,这里的经济算不上发达,知名度也不是很高,不过对于真正到过此地或对其有过了解的朋友而言,这却是一座人杰地灵、文化厚重的历史名城。此地西汉初立县,隋朝开皇十年建州,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均在此留下足迹,如唐代文学韩愈、诗人刘禹锡、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南宋宰相张浚、明代诗人屈大均、清代学者翁方纲等文人雅士、墨客骚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诗文、墨迹和碑记。同时连州又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南粤王赵陀、汉代伏波将军博德、南宋著名将领岳飞以及唐朝黄巢都在连州驻守过。同时,作为“科第甲通省”的连州,不仅走出过200多位进士,还是唐朝宰相刘瞻、晚唐诗人孟宾于、抗日名将冯达飞的故乡

连州文化厚重,古迹众多,有蜿蜒逶迤的秦汉古道,有古韵独特的唐宋古村落,有中国最古老的慧光斜塔,还有唐宋名人骚客的摩崖石刻……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连州之行并没有对这些地方一一探访,仅去了位于连州中学里面的燕喜园,便被其璀璨的文化所折服。

燕喜园内幽雅秀丽,林木葱郁,摩崖石刻、亭台楼阁遍布,名胜古迹举目皆是,多不胜数。燕喜园位于久负盛名的连州中学内,而连州中学前身是1882年在燕喜山开办的巾峰书院,也就是燕喜书院,1939年被批准为省立中学,亦被称作“广东省立连州中学”。

燕喜园里面最主要的建筑刘禹锡纪念馆,大楼飞檐斗拱,采用朱红色的支柱,属于古典式宫廷建筑风格。楼前塑有诗豪刘梦得的青铜雕塑,右手提笔,左手执扇,仿佛正是他在此写下《陋石铭》的模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似乎是说,燕喜山不高,但是这里却出了一位神仙(廖冲),水(燕喜园的前面以前是海阳湖)不在深……

刘禹锡33岁时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连州当刺史,后改贬朗州当司马;42岁时又因写了一首讽刺诗,再被贬为连州刺史。刘禹锡对连州的最大功绩和贡献,首当重教兴学、栽培州人,开创了连州重文兴教的传统。唐宋时期,广东科举场上盛誉“连州科第甲通省”。此后数百年,连州名人辈出,文化教育辉煌一时,凸显于岭南文化之中,相继有二百多位连州学子高中进士,闻名于世。

燕喜园因唐代燕喜亭而得名。燕喜亭始建于唐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吏部员外王宏中贬任连州司户时所建,由当时连州管辖的阳山县县令、大文豪韩愈为之命名,并撰写《燕喜亭记》(石碑置于亭下)。不过燕喜亭却并不是这里最早建的亭子,据历史记载,早在唐朝广德年间,当时的道州刺史、文学家元结游览连州,在燕喜园所在的海阳湖畔开始辟建湖光亭,开创了连州亭台建造的先河。

有了湖光亭之后,到了贞元年间,吏部员外郎谪连州司户参军、太原人王仲舒和几个好友在连州城外面临海阳湖的现在燕喜山一带又修建了几处亭台。贞元二十年(804年),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中唐文学家韩愈谪任阳山令时,访游连州,应王仲舒之邀,为其中一亭作记。

其丘曰“竢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竢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谷言德, 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 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经》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该文全面描绘了燕喜山水,各予赋名申义,为该亭取名燕喜亭。这篇华美的散文体题记,就是传世名作《燕喜亭记》,现刻碑于燕喜亭之下。

而刘禹锡在任连州刺史的四年半期间,又先后在燕喜山修筑了吏隐亭、切云亭、玄览亭等,使得燕喜园规模逐渐扩大,亭台楼阁,曲径通幽,渐成岭南名园,不过历经岁月洗礼,如今的燕喜园保留下来的除了燕喜亭之外,还有流杯亭、吏隐亭、十咏亭、卧龙亭、振鹭亭、君子亭铁城亭醉翁亭、会友亭等九个古亭,每一座古亭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与故事。

燕喜园不大,以至于栖身于连州中学之内;但是燕喜园又很了不起,它是连州厚重文化的经典代表,不仅环境优美,亭台林立,而且园区的岩壁上可见到唐代诗人元结、刘禹锡、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南宋宰相张浚等人到此游历时留下的咏题石刻。可以说是广东文化最厚重的园林,比广东四大名园还了不起,如今不要门票、免费开放,却鲜为人知。

燕喜园是了解连州文化的窗口,倘若大家来到连州,渝帆建议一定要来看看。如果你运气好,还可能遇见连州市文联主席、《连州报》总编辑、清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禹锡学术研究会会长、刘禹锡纪念馆馆长曹春生老先生,他虽是湖南人,却自小在连州长大,深爱着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先后出版了《湟川贤踪》、《连州古村遗韵》、《连州历代名人》、《连州民俗大观》、《连州石刻史话》、《连州地名考源》、《秦汉岭南第一州》、《连州刺史刘禹锡》等十多部连州主题著作,在渝帆的眼中,他就是一部鲜活的连州百科全书,关于连州历史文化的了解,无人能出其右,所以能听它讲一讲连州的文化也算是很大的收获。

刘禹锡自由行旅游攻略

  • 《任见:刘禹锡传》第八章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

    任见刘禹锡传第八章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蒙受谗言的“迁客”是真金,而进谗的政敌却如“狂沙”,谗言和贬谪使人历尽辛苦,但是锻炼了意志。最终,狂沙是埋不住真金的。流水淘沙,一刻也不停,风起浪涌,前浪未息后浪又生。忽然回忆起昔日贬谪朗州,漫步沅江岸头的往事,禁不住和着长远的江风高唱几声,向天地表明:百折不挠,砥砺志节,决不向恶势力妥协。22恸然凛然长安,武元衡被刺杀后,唐宪宗

    2022-03-15
    886 95
  • 《任见:刘禹锡传》第三章赤心官吏与社稷大业

    任见:刘禹锡传第三章赤心官吏与社稷大业王叔文主决断,王伾主管往来传授,韦执谊负责文诰,刘禹锡、柳宗元等人采听外事、谋议唱和的全新朝廷机构已然形成。王叔文特别器重刘禹锡和柳宗元,常引刘禹锡及柳宗元入禁中,与之图议,而言无不从。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形成了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朝野上下号为“二王、刘、柳”。07东宫绸缪刘禹锡的交游愈来愈广泛。柳宗元的政治观点跟刘禹锡

    2022-03-02
    1494 12
  • 广东文化最厚重的园林,韩愈刘禹锡周敦颐争相在此撰文,可惜却鲜为人知

    连州,广东清远市下辖的一座县级市,一座靠近粤桂湘三省区交界处的小城,相比珠三角各地,这里的经济算不上发达,知名度也不是很高,不过对于真正到过此地或对其有过了解的朋友而言,这却是一座人杰地灵、文化厚重的历史名城。此地西汉初立县,隋朝开皇十年建州,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均在此留下足迹,如唐代文学家韩愈、诗人刘禹锡、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南宋宰相张浚、明代诗人屈大均、清代学者翁方纲等文人雅士、墨客骚人都在

    2022-02-22
    1923 41
  • 望洞庭——唐·刘禹锡

    01诗词背景青年时代的刘禹锡,梦想治国平天下,仕途上的一帆风顺,让他二三十岁时便位极人臣。随后便与数名有志之士合计,搞了个大事情:永贞革新,梦想恢复唐王朝的兴盛,誓要彻底瓦解藩镇和宦官手中的权力。结果只是螳臂当车,宦官权贵以及手握兵权的藩镇军阀一反扑,不仅逼迫皇帝禅位,还将他们纷纷贬官。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均被贬为边远八州的司马,是轰动一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2022-02-18
    545 32
  • 刘禹锡《望洞庭》赏析与新唱

    《望洞庭》赏析与新唱文丨谢琰曲丨贾建军演唱丨郑怡靖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有一个字有不同版本。“遥望洞庭山水翠”,有的版本写作“遥望洞庭山水色”,两个字都可以,没有一个确定的版本,并不影响我们读这首诗。诗题叫《望洞庭》,你得推测刘禹锡站在哪望?他一定是在湖面以外,在湖岸上一个相对高一些的地方,远眺洞庭湖。

    2022-02-18
    1841 9
  • 任性的刘禹锡

    ⊙鲍海英如果没有顾忌,每个人都有任性的时候,而文人特别是诗人,他们的任性,更是比比皆是,比如王叔文侍读顺宗皇帝,在棋枰上燕起鹤落,可谓乾坤一局棋。但王叔文纵负奇才,也没有完成他的乾坤之局,仅仅八个月不到,他的壮志就在政敌的谈笑中,灰飞烟灭了。结局是自己被赐死,他的战友们“八司马”被贬职流放。刘禹锡就在这个“八司马”之列。同时被贬的还有柳宗元。宫廷斗争残酷而又复杂多变,正是多变,便给

    2022-02-06
    118 17
  • 刘禹锡的玄都观:只是看了场桃花,奈何砸我饭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的悲从何来?刘禹锡的玄都观:只是看了场桃花,奈何砸我饭碗?当刘禹锡偶遇白居易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为至交好友,两人常常唱和对吟,世称“刘白”。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54岁的刘禹锡与同样是54岁的白居易相遇于扬州。一对好友异地重逢,斗酒吟诗是少不的。酒酣耳热之际,白居易趁兴赋诗一首,以赠刘禹锡,其诗

    2022-02-06
    1275 93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