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导读:世界上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世界历史从古至今讲解?
世界上的历史故事太多了,不知道你要了解那一类的故事。在我国,管鲍之交的故事,将相和的故事,姜子牙的故事,破釜沉舟的故事,赤壁之战的故事等,都是很有名的故事。在世界上,首选斯巴达克斯的故事好看了。还有荷马史诗的故事,十字军东征的故事,罗宾汉的故事等,也都是很有味道的故事。世界上的故事一生一世也读不完。有兴趣就去阅读吧,读书很有益处的。
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 - 1944年8月25日),代号“霸王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接近三百万盟军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成功开辟了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诺曼底战役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世界历史从古至今讲解?
本书于2018年4月出版,同年5月被中国图书评论会评选为“中国好书”。推荐理由是:本书是一部简明世界通史大众读物。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总览人类文明历史的全貌,将文明的晨曦、国家的兴起、春秋的烽火、帝国的荣耀、陆地与海洋、殖民的世界等六个千年的主题依次展现。
人类的文明是从迁徙到定居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是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最早、最大的分支,我们现在的很多方面都可以从中去追溯到历史的源头。
本期我们先来讲解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一个千年——公元前3300年到前2300年,即人类文明的晨曦。
开始今天的讲解之前,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说大洪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01
人类祖先在依靠狩猎和采摘植物果实为生的远古时代,其实和动物是没什么区别的。
为了获得更多的果实,人类祖先开始种植植物,对成熟果实的等待使人类祖先选择了定居。
在水之滨和河之畔开始出现原始村落。聚集在一起的人为了保护收成和储存果实,用泥土和树木在聚集的地方,建造起保护的围墙,于是形成了最早的“城”。“城”因能够为货物交换提供固定的场所和保护,而逐渐增加了“市”的功能。
人类文明正是因为“城市”的出现,加速了发展。
在种植和狩猎中,为了有更便捷和坚固的工具,人类发明了金属冶炼技术,进入了人类文明的“铜石并用时代”,从而完成了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而人与人之间日益频繁的交流,使“象形文字”从原始图画中分化出来,逐渐发展成为文字。
城市的建造、金属工具的使用和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早期形成的重要标志。
伴随着城市的出现和金属工具的使用,人类各主要文明的文字也逐渐形成。这个过程极其漫长,大都经历了从最早的记述事件的图画,到固化的象形文字,到抽象成古典文字,最后再进一步简化、分化,发展成为今天使用的各式各样的文字。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文字逐渐消亡了。
自从有了象形 文字,人类文明才最终完成了全部的文明要素的创造。对于如何用文字来界定文明的起点,在国际史学界中,至今并未统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不少关于不同文明起源时间的纷争。
尽管存在不少争议,但各大文明文字的产生,仍然具有一个相同的共性,那就是被归功于某个神一样的人物,或被认为就是神
灵的杰作。
仓颉造字,则是中华文明中一个广为人知的传说。
文字与文明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两者相伴而生,又相伴而去。古印度文字、两河文明的楔形文字、尼罗河文明的古埃及象形文字,都和它们的文明一起,逐步丧失了生存空间,唯独汉字同中华文明一起相伴发展至今,成为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符号。

02
公元前3000年左右,西亚因为来历不明的白苏美尔人大规模采用灌溉技术而开启了两河文明的篇章,北非在对河水的开发利用中实现了尼罗河文明的统一,南亚古印度文明在这一时期的唯一标志是哈拉巴文明的遗址。
东亚的神农部落,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成为中华文明最早的部落联盟首领。神农氏也因此享有“三皇”的荣耀。
中国人经常用“自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来概括中华文明历史。“三皇”总括的是中华文明早期的孕育过程,这一阶段始于盘古开天地,终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涿鹿之战”。
“三皇”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外史》中,后衍生了很多个版本,有“燧人、伏羲、神农”说和“伏羲、女娲、神农”说等不同的说法,这些说法的最大共性是,将中华文明在孕育过程中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归功于三位神话人物,亦可以解读为中华文明是由无数古代先人共同创造的。
位列“三皇”的众多神灵中,女娲与伏羲是最高层级。女娲是继盘古开天地之后创世纪的神灵,从女娲用泥土造人,或女娲与伏羲结合创造人这两种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娲代表了人类对生命的崇拜和敬畏,也依稀可以看出母系社会的痕迹。
伏羲则被后世赋予了“男性”的特征,既有与女娲共同造人的至尊地位,也有教会人类结网捕鱼,创“伏羲八卦”,制“琴”作“曲”等开创上古文明的功绩,因此被看作为古代人类智慧的创造者。
公元前2600年左右,南亚古印度文明在留下城市遗址后,因消失而中断;西亚两河文明因苏美尔人被外族入侵而结束了第一阶段的历史;北非的尼罗河文明则在统一带来的和平中,完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创造:大金字塔。

东亚的中华文明,在炎黄二战蚩尤的“涿鹿之战”中,完成了从“三皇”到“五帝”的时代交替。黄帝开启了中华文明的“五帝”时代,炎帝只是依靠“三皇”神农氏一脉的盛名,才列在黄帝之前,成为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
黄帝在诛杀蚩尤之后,征服四方,彻底取代神农氏的部落首领地位,被诸侯尊为“天子”。
“五帝”之说最早出于《史记》中,指的是“黄帝王朝”中,五个相继为帝的首领,分别为:黄帝、颛顼 、帝喾、尧和舜。
事实上,关于“黄帝王朝”的一切,都只存在于传说中,并没有相对清晰和完整的社会发展背景供后世的史学家来研究。
虽然中国自古就有“拜祖到新郑,祭祖到黄陵”这一说法,但河南新郑只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黄帝出生地而已。
据《史记》中记载,黄帝并没有固定的住处,总是“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因此“黄帝王朝”是一个没有都城的文明。
03
公元前2600年前后,古印度文明只是昙花一现;两河文明在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迷失;尼罗河早期文明通过石砌而成的大金字塔确立了其无与伦比的地位。
而中华文明在即将到来的大洪水时代,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水在养育人类的同时,也给了人类生存造成了最大的威胁。

在大洪水面前,几乎所有文明都难逃厄运。至今我们仍能从古人留下的对洪水的记载中,感受到当时人类对洪水的恐惧和无奈。
在古代中国人眼里,大洪水如同世界末日。而在在古代美洲人眼里:“天接近了地,一天之内,所有的人都灭绝了,山也隐没在了洪水之中……”
在人类早期文明的晨曦中,所发生的一切,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是模糊不清的记忆。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那就是大洪水并没有终结人类文明的脚步。
在黄帝王朝的末年,一场大洪水席卷了整个中原大地,也因此引出“大禹治水”这一流传千古的悲壮故事,造就了一代伟大的帝王。
其它文明中,能够与大禹治水相媲美的传说,大概只有诺亚方舟的故事,且大洪水都是从天而降,只是一个缘于天帝对人类罪恶的愤怒,一个缘于上帝对人类不敬的惩罚。
在大禹治水的传说中,无论是禹的父亲鲧还是他自己,在大洪水来临时,都试图通过治理水患,从根上解决问题,采取的是主动的姿态。而在诺亚方舟的神话中,以诺亚为代表的人类,只是在被动地躲避水患。
两者的不同,实际上反映了不同文明间的内在差异:稳定和飘忽。
大禹主动治理水患,可以理解为中华文明对土地的眷恋。只有治理了水患,才能保住家园,守住故乡。因此,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为对稳定的追求。
中华文明在此后的“稳定”中走了5000年,这种稳定既让中华文明创造了空前繁荣,也为后期的闭关锁国埋下了伏笔。
诺亚方舟被动躲避水患,可以理解为对生命的珍惜:留住生命,留住希望。这种被动的行为虽然使得文明在早期发展缓慢,却为他们今后在漂忽中发现新大陆埋下伏笔。
禹在治水过程中,被舜帝赐名为“夏后氏”,他的部落因此得名为“夏后”。大禹继承舜的帝位后,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夏朝成为了中国正统史学中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人类的第一次世界性的迁徙,正是发生在这一时期,当时亚非欧三大陆上,闪米特人最先从阿拉伯半岛沙漠边缘北上,雅利安族群随后从欧亚大陆中部草原南下;南亚的古印度文明在此后很长时间里没有任何印记,至今仍是史学界里最大的谜团;西亚的两河文明易主;北非的尼罗河文明中断,欧洲文明的曙光却在地中海的沿岸升起。
而东亚的中华文明, 大禹建立夏朝后,开始有了“华夏文明”的别称。
01
公元前2070年,禹继位为天子之后,将天下分为九州,令九州的首领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全部镌刻于九鼎之上,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放置在夏王朝的都城。
九州因此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为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八年后,禹在涂山召开“万国”诸候大会,防风氏因迟到被禹杀死,禹借机树立了天子的威严。
夏后氏的部落,原本是炎黄部落中的一支,夏朝建立后,夏就成了境内各族的统称;加上当时的夏朝,相对于其它地区文化更为发达,服饰华彩,因此又得名“华”。于是,在汉代之前,中原各族开始有“诸华”或“诸夏”的称谓。
而“华夏”二字的合用,最早出现在《尚书·周书·武成》中:“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意思是说,不论是华夏族,还是偏远的少数民族,没有不服从周武王的。自汉代以后,华夏一词常指汉族,后演变为中国的别称。
在东亚开启“华夏文明”的同一时期,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尼罗河文明,却从早期的灿烂走向没落。
公元前21世纪前后的南亚,由于迄今没有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人们只能猜想那些古代城市遗址的创造者正在不知何时回归的原始状态中等待雅利安入侵者的到来。
大约在公元2191年,西亚的两河文明,遭到外敌的入侵。来自伊朗高原的库提人,摧毁了闪米特人的阿卡德王国。约公元前2113年,乌尔城邦统一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乌尔第三王朝”。
乌尔第三王朝是苏美尔人在持续分裂和屡遭外侵后仅有的一次真正统一,也是苏美尔文明的最后荣光。随着它的灭亡,两河文明再次陷入割据和战乱。
北非的尼罗河文明,因建造大金字塔而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地方政府纷纷称王,据曼涅托的《埃及史》记载,这一时期,这里同时存在三个不同部落分别建立的王朝。
与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尼罗河文明的衰落相伴而行的是公元前21世纪前后的人类世界性大迁徙。这次迁徙主要由源于欧亚大陆中部草原的雅利安人和来自阿拉伯半岛的闪米特人发起。
闪米特人由于地理位置最初都只能向北迁徙,在到达了两河流域上游后才有了东西方向的选择;来自欧亚大陆中部草原的雅利安人最初都是向南迁徙,后也形成了向东、向西、向南的不同分支。
这次人类世界性大迁徙使得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尼罗河文明第一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或被中断或成为一种全新的文明。
02
公元前19世纪前后,南亚的古印度文明依稀可闻的只有雅利安人嘹亮的牧歌;西亚的古巴比伦王国成为两河文明的代称;喜克索斯人的入侵,让北非的尼罗河文明沉浸在被分裂和奴役的悲伤中;全新的古希腊文明,在美丽的爱琴海边正蓄势待发。
东亚的夏朝早已经失去了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实干精神。曾经充满激情的启在通过武力夺回王位 后,便沉溺于享乐。启的儿子太康更为荒唐,居然外出打猎数月不归。
于是,一箭射落九日的有穷部落首领后羿将太康驱逐,先是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天子,自己幕后掌权。仲康死后,后羿直接赶走仲康的儿子相,自己取而代之当了天子,因此有了“太康失国”、“后羿代夏”的典故。
这个后羿虽然箭术了得,但在治国齐家上却一无是处。先是传说被老婆嫦娥偷了西王母给的不老神药,后被部将寒浞夺了天下。
而寒浞又被相的儿子少康打败,夏朝得以延续。少康年少时曾随父亲相被驱逐,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因此关心百姓民生、治理水患,使得社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中兴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少康死后,其子杼在诸候的支持下,打败了东夷部落,带领夏朝进入了一段平稳繁盛时期。
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大量青铜、玉器、骨器和陶器制品中,可以看出中华文明在夏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已经是相当发达。
公元前19世纪,南亚的古印度文明已经彻底消失,没有留下任何文明的遗迹。只有完全回到原始状态的古印度人,观望着从中亚草原赶着牛群、唱着牧歌迁徙而来的雅利安人,等待着被统治的命运。
在西亚,来自阿拉伯半岛的闪米特人的东支——阿摩利人,于公元前1894年乘苏美尔人混乱之际,在两河流域中游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
在最初的百余年里,古巴比伦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弱小城邦,直到出现汉谟拉比这一伟大的国王。
汉谟拉比登上王位后,先是逐一征服两河中游的城邦,最后又灭掉最强大的盟友马里王国,基本统一了除北部亚述人外的两河流域。
此时,两河文明的楔形文字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后世得以欣赏汉谟拉比最伟大的成就——
Hash:be72f977447ead2e7236cfa7586992895a62cdc9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