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老昆明的城市布局特点
明代,昆明城市建设的最大特点是开始用砖筑城。从有文字记载开始,昆明历代筑城均为土城,一直到明朝洪武年间才改筑砖城——云南府城。据记载,云南府城系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周围九里三分,“三百三十四步,共一千九百六十七丈”。“高二丈九尺二寸,向南。城共六门,上各有楼:南门日丽正,楼日近日(原名向明,清总督范承勋易今名);大东门日咸和,楼日殷春;小东门日敷泽,楼曰璧光;北门曰拱辰,楼曰眺京;大西门曰宝城,楼曰拓边;小西门曰威远,楼曰康阜。居南门西偏者为钟楼。环城有河,可通舟楫。外有重关,跨隘街市……。”明时,南关街道宽丈余,中间分三道,行走的人左边为仕官,右边为商旅,中间为王公贵人。
明代的昆明府城已不是旧城规模,而是向盘龙江以西拓展。城内主要是衙署、官邸、寺庙,一般居民很少。近郊多是王公显贵及士大夫的园林别墅。黔宁王府、巡按察院、都察院、布政使司署、提刑按察司、都指挥使司都集中于今正义路、威远街一带。整座砖城的城区面积约有3平方公里。
清代沿袭明制,仍以昆明为省会,称云南府城为省城或会城。云南府辖四州八县,即晋宁、安宁、昆阳、嵩明四州,昆阳、宜良、嵩明、富民、呈贡、易门、禄丰、罗茨八县。清初,总督蔡毓荣革除了吴三桂的十大弊政,没收其全部庄园改为民田,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昆明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城区显著特点是:明代以前城 内仅沐氏私第和以衙门寺庙为多,自清代开始民户渐多,商业逐渐兴盛。城南的广聚街(金碧路)、南校场(宝善街一带),城东的咸和铺、米厂心,城西的庆丰街、凤翥街都成为商业闹市。南门外从三市街到塘子巷至得胜桥为商业中心,著名的“云津夜市”即在这一段。大西门外地台寺到北门的莲花池,原为吴三桂的安阜园所在地,吴叛乱结束后,这一带也成为繁华地段之~,以虹山角最为热闹。另马市口到三市街至金马、碧鸡坊~线,列市纵横,繁盛异常。三、四牌坊为商贾交易市场,也极繁荣。据载,清代云南府城内主要商店有:
南正街、三牌坊:从南门直线向北,为省城第一条繁华街道。有洋纱铺30余家,丝线铺20余家,其余为洋杂货铺。
四牌坊、马市口:有陶磁器铺10家左右,洋纺铺数家,外有书铺、药铺及劝工局售货处。
辕门口、东院街:开设鞋帽铺、洋杂货铺。
西院街、福照街:西院街以棉衣铺为多,并有马鞍店数家;福照街售上等衣类、蒲团;二纛街以玉石器、铜器、衣类店居多。
天开云瑞坊附近(今正义路中段)
长春坊、树皮坡、东门正街:以饮食、古玩、盐行店铺居多。
粮道街:多为客栈、夫行。
书院街:主要为刺绣、书画装裱店;小西门正街相杂有小店铺。
南门外:三市街有米商及饮食店十余家,卖菜多设露天地摊;太平铺、盐店街多为盐店。
东门外::金牛街主要为畜牧市场和制革业;猪局(珠玑)街则杂开小店。
西门外:永平街、庆丰街有米商数家。
大商店多在南门外,交通便利,成为商埠。
在城市建设方面,在明代原有旧城的基础上,清代先后对昆明城区修理过23次,尤其街道有了较大发展。城郊共有三坊、十八铺(或二十四铺)。城区内外约有大小街道150余条,大小巷道400多条。
三坊:一是崇政坊,南起南门,北至马市口;二是报功坊,南起马市口,北至圆通街;三是世恩坊,在北门街附近。
二十四铺为:高山铺、忠爱铺
中端铺、羊马市铺、鱼课司铺、土桥铺、鸡鸣桥、石桥铺、新城铺、云津铺、三义铺、嵩(高)山铺、三元 铺、十里铺、咸和铺、太和铺、金牛铺、敷泽铺、桃园铺、商山铺、螺峰铺、文林铺、胜应铺、龙翔凤翥铺。
清代初、中期,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风景游览区也有增加。如初步开发了天下奇观石林,九层十一阁殿宇的龙门,滇池岸边的大观楼,以唐梅、宋柏、明茶著称的黑龙潭;重铸了高6.7米、宽7·2米、深6.2米的鸣凤山金殿和雕塑了栩栩如生的筇竹寺五百罗汉,成为东方雕塑宝库中的明珠。
清代前期昆明城市建设的扩大,街道、店铺的增多,商业的繁盛,风景游览区的开发,使得省城昆明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具备了向现代化城市转变的条件,加大了幅射全省的力度。
Hash:de270c4d5ff8174aa13f4ffa0629c0f81ecaa333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